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二氧化硫的性质》完整教学教案

课题名称《二氧化硫的性质》学科年级高一化学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一、教学目标设计1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02的性质,认识S02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22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在未来做一个负有责任心的公民;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形成化学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引起损害生命健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观点,逐步树立合理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三、学情分析二氧化硫是高中化学中众多元素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物。
它因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融多向折射于一体(见右图),使其成为中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老师教学设计的“宠儿工四、教学内容分析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气体无色、易溶于水、有刺激性的气味、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
现象:①中管内液面的上升,③中溶液PHV7,石蕊试液变红,品红试液褪色。
结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显酸性;能使品红试液褪色,但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
【讨论导出】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性质1.与水的反应SO2+ H2O H2s。
3 (分析可逆反应特征)(亚硫酸:中强弱酸,不稳定,只能存在于水溶液中)性质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五、教学方法设计组织讨论】比较S02和02水溶液的漂白性【发散归纳】试从漂白原理对SO2、C" Na2O2> HCIO、O3、H2O2>活性炭漂白脱色进行分类。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二氧化硫已成为【讨论交流】同学们大多喜欢第二“民以②至液面稳定后,堵住管口,移出水面。
③将试管中液体分成二份,一份用pH测定,并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另一份滴入品红试液。
现象:①中管内液面的上升,③中溶液PHV7,石蕊试液变红,品红试液褪色。
结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显酸性;能使品红试液褪色,但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
【讨论导出】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生活应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课本、报纸、草帽、织物等,崭新的时候非常白净,为什么过几年就会变黄你预测可能是用哪种漂白剂HCIO、Na2O2 等不同,不仅学会分类思考问题,寻求资料获得支持,而且明白分析现象要从其本质、原理去考虑,要认识事物的全面性。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案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及作用和地位本节内容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
教材中本节内容从人们熟悉的空气质量日报的图片并提出相关的3个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到二氧化硫也属于首要污染物,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社会。
教材内容先后介绍硫单质、硫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硫的来源及物理性质,在【实验4—7】中探究了二氧化硫与水及其与品红的反应,得出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具有漂白性。
随后介绍了二氧化硫与O2的反应及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其中关于SO2性质的探究是教材内容的重点。
教科书中设置2张资料卡片,同时配置了4幅图片,为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本课时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和硅、氯等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本节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另外,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的两种典型代表之一。
这一素材涉及“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入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对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体现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的积累,在初中的学习已初步拥有了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酸性氧化物:CO2的性质及探究其性质的一些方法。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三节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安排1学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硫是集酸性氧化物通性、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为一体的典型非金属氧化物,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性质和还原性。
这些内容与二氧化碳、氯气、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密切相关,学习和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也为后续学习其他氧化物、硫酸等知识铺路。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漂白性)教学难点:可逆反应及其论证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县城高中学生。
学校周围有不少盐化工厂,学生对酸雨、环境污染等概念有了一些感受和认识;对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有较好的基础;有初步的根据物质结构推断物质性质的能力,有初步运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经历,但还没养成习惯、形成方法。
3、教学设计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构建“可逆反应”概念,突破难点;借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之间的类比,掌握二氧化硫的通性;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认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二、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实验观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通过类比和实验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理有序的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分析和概括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功过评析,增强环境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4、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查阅与二氧化硫污染相关的信息教师准备:学生实验用品并分组到桌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激光笔、视频音频材料教师实验用品:50 mL针筒(2支)、烧杯、酒精灯、二氧化硫气体(两瓶)、饱和氯水、石蕊试液、氢氧化钡溶液(0.1mol/L)、稀盐酸、0.25%的品红溶液、澄清饱和石灰水每组实验用品:亚硫酸溶液、石蕊试液、0.25%的品红溶液、饱和澄清石灰水、烧杯、酒精灯、试管(5支)、0.5~5精密PH试纸5、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情境导课激趣质疑【引课】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看两张图片。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
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操作、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学情分析】(1)本节课以“空气质量日报”“食品安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与学生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前面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对二氧化硫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3)学生对做实验比较感兴趣,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作用。
②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②借助于生产实际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内容,创设了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的情景,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高中化学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课时重点学习二氧化硫的有关性质。
教材意图在研究了硅、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硫及其氧化物,也是为后面硫酸的学习做准备。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巩固了研究非金属单质极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大气污染之一。
体现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入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
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在学习二氧化硫主要的性质与应用时,不回避对环境和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方面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借助报纸、电视、网络了解到当今的环境问题,初步了解有关二氧化硫与酸雨危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卤族、碳族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后,积累了对物质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已初步拥有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
但由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习方法还没有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掌握研究非金属氧化物性质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性质,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漂白性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实验设计的微型化和环保化操作,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及危害。
本节知识与前一课时的《硫》、后面的《硫酸》可形成一个完整的以硫的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并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②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自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②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环保责任感;③培养认识事物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三、学情分析①知识储备: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
本节许多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③实验能力:并且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尝试过探究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实验思维不够严谨,缺乏对于探究实验的整体规划能力。
②心理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好奇心强,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SO2的化学性质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SO2性质的方法五、教法和学法1. 教法选取: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验能力及心理特点,选取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探究模式,通过“问题,探究,查阅,交流与实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方法。
公开课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硫与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一、前端分析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是继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应用理论知识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氯、硅及其化合物后,进一步在理论指导下学习另一种重要非金属元素--硫及硫的氧化物,使学生较系统地形成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同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了解的酸雨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硫的其它重要性质、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体现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也为下一小节氮的化合物学习打下一定方法基础,可以说这节课有着承上启下作用。
2. 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能力”分析高中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方面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借助报纸、电视、网络了解到当今的环境问题,所以有关空气质量的信息应该不陌生,并且在初三阶段就接触了酸雨的概念。
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导入SO2的学习,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2)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卤族、碳族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后,积累了对物质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根据已有的认知策略和信息加工能力,应用类比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高效率地进入SO2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习。
3.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进行SO2和CO2的比较学习,学习SO2具有酸性气体的通性;指导学生对SO2进行探究学习;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通过SO2的喷泉实验,知道SO2是种酸性气体并观看性质实验视频,掌握,具有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b.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经SO2漂白的草帽日久褪色),了解SO2漂白的机理。
c.通过SO2溶于水的实验,初步认识可逆反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SO2的喷泉实验,讨论得出SO2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
集体探讨SO2中硫的化合价,推测SO2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二氧化硫的结构和化学性质;2.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1.二氧化硫的示范模型;2.实验器材和药品:二氧化硫气体、蓝蔻试纸、苏打水、酸性溶液、氧化剂等;教学过程:引入:1.列举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硫的应用和危害,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兴趣和思考;2.展示二氧化硫的示范模型,引导学生猜测其结构和性质。
导入:1.分析并讨论二氧化硫的化学式并说明命名规则;2.探究二氧化硫的分子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价键和双键,并解释其原理;3.解释二氧化硫的结构和分子间的力,引导学生理解其物理性质。
核心内容:1.讲解二氧化硫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可以溶于水形成亚硫酸;2.展示实验装置,并进行“二氧化硫与蓝蔻试纸”的实验示范,观察颜色变化,解释气体与试纸的化学反应。
拓展内容:1.讲解二氧化硫的酸性,可溶于酸性溶液形成亚硫酸;2.进行“二氧化硫与苏打水”的实验示范,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解释气体与碱性溶液的化学反应;3.介绍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硫和其他产物。
总结:1.核对学生对二氧化硫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理解;2.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强调其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3.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硫污染。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2.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结论。
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硫在工业和环境中的应用和监测方法。
教学辅助:1.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链接,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2.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收集和整理有关二氧化硫的资料。
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参与实验等;2.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考察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二氧化硫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通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
(3)掌握二氧化硫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通过价态—类别二维图,大胆预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4)通过“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化学是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的;
(2)辩证看待二氧化硫等防腐剂,“吃腐烂的食物是有毒的,适度的防腐剂对身体无害,但是物极必反,不能过量”;
(3)从生活中来,在课堂上学,到生活中去。
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的新授课知识多和零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使用分类思想、氧化还原理论、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学习,通过课堂的引入和教学使到学生在课堂中能将“实验、分类、氧化还原”三者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的通用方法,让学生面对新物质时能准确定位物质,合理分析,并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
2、通过选取多种来源于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动力和兴趣,充分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投影:两种开心果。
讲述:你选择哪一种?
讲述:外貌协会的会选择白的,越白越好,越好看越好;懂得化学,关心新闻的同学会选择黄色的。
为了迎合一些消费者“越好看越好”的心理,一些食品加工者过量或违规用硫磺来熏食品。
“熏了硫磺就是显好,能卖个好价钱”。
所以,二氧化硫往往是超标的,例如香菇中二氧化硫超标20多倍。
投影:
引入:1银耳、开心果、香菇、蜜饯等等为什么要用硫磺熏,国家允许吗?
2 二氧化硫有毒,怎样选到二氧化硫不超标的食品?
3 二氧化硫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环节1:认识SO2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硫,让学生描述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学生非常清楚)
讲述:经测定,二氧化硫的沸点为-10℃,所以二氧化硫易液化。
设问:你可以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硫的溶解性?
回答:倒扣试管、向矿泉水瓶中装水、喷泉实验等等。
演示实验:向装满二氧化硫的矿泉水瓶中加约1/5的水,振荡,发现瓶子变瘪了。
设问: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讲述:如果经过定量的实验测定,每一体积水可以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
所以,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环节2: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设问:大胆分析和预测,二氧化硫有哪些化学性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回答:价态—类别二维图。
(引导学生分析。
从分类角度,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同性。
师生一起完成化学方程式。
SO2+H2O H2SO3
SO2+ 2NaOH =Na2 SO3+H2O (二氧化硫少量)
SO2+ NaOH =NaHSO3(二氧化硫过量)
SO2+ Ca(OH)2=CaSO3↓+H2O (二氧化硫少量)
SO2+CaO =Ca SO3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是可逆反应,一些学生难以想得到,经提示,类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得出;
酸性氧化物与碱溶液的反应要分过量与少量考虑,需要少提示)
(在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学习中,学生已从氧化物分类的角度,从熟悉的CO2性质,类推SiO2的性质。
在此通过进一步运用和强化,巩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引导学生分析。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投影:用硫磺漂白布的图片。
讲述: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漂白性吗?那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呢?
(如果回答不出,则设置梯度,二氧化硫有哪些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证明是酸性氧化物的最简单方法是什么?(紫色石蕊)证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学生容易解决(酸性高锰酸钾、铁离子等)那怎么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学生想不到的)直接给出硫化氢或硫化钠,如果二氧化硫遇到硫化氢或硫化钠会怎样,学生一分析硫化氢或硫化钠中硫元素化合价最低,想到可以用硫化氢或硫化钠来探究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品红溶液是经常用来检验物质是否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学生容易想到二氧化硫不断通入不同的溶液。
投影:图片。
并引导学生分析每种试剂的作用。
设问:二氧化硫怎么得到?(回答不出可类比二氧化碳的制法)
回答:
投影:整套装置。
二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图片。
讲述:量多,如果泄露,我们不堪忍受。
改进实验:再次引导学生对实验目的的明确。
改进实验:学生只做与紫色石蕊、品红和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
老师多做与溴水、硫化钠溶液的反应。
汇报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二氧化硫与溴水、二氧化硫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化学方程式。
若是二氧化硫与氢硫酸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实验:将滴有品红的棉签取出放在试管里,加热。
发现变红。
疑惑。
投影:新报纸和旧报纸;白银耳和放了很久了的银耳。
讲述:由此可见,二氧化硫漂白的原理SO2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设问:为什么是某些?
回答:二氧化硫不会使紫色石蕊褪色。
讲述:二氧化硫漂白,时间久了或加热,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所以二氧化硫漂白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
小结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收尾呼应,解决问题。
投影:银耳、开心果、香菇、蜜饯等等为什么要用硫磺熏,国家允许吗?
回答:二氧化硫有还原性、漂白性,所以二氧化硫是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可以做为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
投影: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有关二氧化硫的规定,(学生发现很多食品中可以使用二氧化硫,只是有使用的最大量)
讲述:防腐剂超标是有毒的,但是吃腐烂的食物更是有毒的。
二氧化硫等防腐剂在安全使用范围内,
对人体是无毒副作用的。
但是不能过量,物极必反!
投影:二氧化硫有毒,怎样选到二氧化硫不超标的食品?
回答:看---色泽太鲜艳的就不要买了;
闻---有刺激性气味的就不要买了;
捏---捏起来黏黏的不要买。
投影:买的干货我还是不能确定二氧化硫有没有超标,怎么办?
在外面就餐时,如何尽量减少经过用SO2漂白的一次性筷子对自身的危害呢?
回答:用水浸泡或洗涤。
SO2+H2O H2SO3
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课堂练习:(见课件)
作业:《学习与评价》。
附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教学后记:
1、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学生很清楚。
所以我选择从化学与食品,化学与健康的角度来学习二
氧化硫;
2、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知识水到渠成;
3、由于学习过程中有方法,成体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承载的基本功能是揭示一定的化学知识或原理,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原理,重点落实的是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能力。
指导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背后所揭示的化学知识,所以能够做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改进实验效果好。
5、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是可逆反应?好好查阅资料、文献,探究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