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共34页PPT资料共34页
《古书中的标点》PPT课件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 年)
这是《左传·曹刿论战》中的几句话,一般都 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但如果细心观察,就 会发现“登轼而望之”这句话不合情理。
二、 古文标点的原则
“五四”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有现在通行的标 点符号标点的古书。
解放以来,古书的标点工作更有了很大的发展, 象二十四史这样大部头的史书都已经有了标点 本出版。
但是,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据统计有八万多 种,迄今经过整理的只不过四千多种。已标点 的古书毕竟是少数,而且其中不免有标点错误 的地方。因此,了解怎样标点古书,对阅读古 文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 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是陈述还是疑 问,还是感叹,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和前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和 后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本身就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些只有标点者心里 有数,在句读上是表达不出来的。
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 然是不断句的。
句读与标点
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 性质并不相同。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 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 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 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 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
古汉课件[怎样标点古书]ppt课件
![古汉课件[怎样标点古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257099a2161479171128a3.png)
谢谢观赏!
例如:
• 十有二月,诏成周公万度归自焉耆西讨龟 兹。皇太子朝于行宫,遂从北讨。至于受 降城,不见蠕蠕,因积粮城内,留守而还。
• 解析:这段话记叙了拓跋氏进军西北,皇 太子随军讨伐。“讨”字后用逗号,意味 着“至于受降城”云云,仅是“皇太子” 等。可是从上下文来看,“至于受降城” 者乃是拓跋焘及其全军。最后一句话的主 语承前省略了。
偏正组合,做
① 由词组充当主语,或主谓语语的结构比较复杂 例: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尚书 盘庚》】
② 主语和谓语之间插文入意更其清他楚词语 例: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 泰伯》】
③ 古汉语的判断句中作短暂的停顿 例:女,器也。【《论语 公治长》】
误解为“女器”
2.前置成分和主语之间
① 强调谓语
3、该用逗号用了句号,该用句号用 了逗号——层次混乱,张冠李戴
例如: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 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照原标点,“以其道高”是原因,“居径山” 是结果。可见不合逻辑,应改“法钦”后的逗 号为句号,改“径山”后的句号为逗号。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
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所以必须改“讨”字后的逗号为句号,才 不致于使读者产生误解。
2、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句号
•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比较长的复句中,分 句之间误用句号。
• 例如: 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笛铸 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 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这是一个递进复句。用“苟”和“而况”等关联词语互相 呼应,表示一层进一层的意思。不应该在分句之间用句号 点断。应改“王公”后的句号为逗号。
2019古典文献的标点.ppt

3,古籍标点注意事项。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 通例》(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点的特别说明。 与古籍标点有关主要内容如下: (1)引号(「」『』 、“ ”‘ ’):「」相当 于“”,『』相当于‘ ’。 (2)括号(( )、〔 〕、【 】):括号除标明 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表删除内 容,方括号(一般用〔 〕)表改正或增补内容。现 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中改正或删补,然后 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勘记。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 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 系 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 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昭公三年》)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 陈氏。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四是不明方 言俗语。中 国幅员广大, 方言复杂。 古代一些通 俗著述往往 使用较多方 言,如不明 也会致标点 错误。
2,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 官名等)致误。
一是不明人名。 在书面材料中,人名与其他文字没有明显的界限, 我们在标点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错误。 《金九容》:“李詹时,为谏议,上疏请诛李仁任、 池渊……”李詹为人名。 《不下带编》:“……公之清德可谓不衰。此甬上 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予言。” 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一 人之名字。
中国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 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 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
《古书的句读》PPT课件

4、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 之离霜。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 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吴汝纶《史记读本》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命名双声叠韵》》)
3、不明语法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史 记·六国年表》)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 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岂有常哉?”
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 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 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 春秋·察传》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杂糅粘连
(孙)太初性通敏,华藻溜亮而质父交阳明先生,以道学自 任,多矜持。 (《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贤博编》,江苏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惟钱塘则不然,初望之一片青气,稍近则茫茫白色,其 声如雷,其势如山吼掷;狂奔一瞬,至岸,如崩山倒屋之 状。 (《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页)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 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 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 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三 古书标点中的主要问题
当断不断
岭南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 (《资治通鉴》,1956年 中华书局版,第3745页) (李欣)少举进士,当得官弃去乌巾布裘为道人。 (《春渚 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不当断而断
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 (《汉 书·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东坡 志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页)
误读会造成校勘的失误 错误的句读会导致校勘的失误,造成误改、误删、 误补、误乙。
有利于古籍整理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标点可加深对古书内容的理解。
如《庄子. 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5
——古书中记一人之言,为了表示
停顿或改变话题,往往中间加
一个“曰”字。
《礼记· 檀弓》:‚公瞿然失席曰: ‘是 寡人之过也。’曰,
‘寡人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6
• 意义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
(要“明制度”,包括天文、 地理、职官、风俗等)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7
﹡山阴公主,帝姊也 ……尝谓帝
——者、也、矣、乎、
焉、哉、耳、夫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6
2)古汉语的句型特点
·· ·也。 ·者·· 无乃·· ·乎?
何·· ·之有?
奈·· ·何? 岂·· ·哉?
不亦·· ·乎?
何以·· ·为? 以·· ·故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7 3)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上下文逻辑关系 ﹡《资治通鉴》:
‚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 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杜预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 为
陈氏。‛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2
4)古书介绍一个人物,通常在传首合称 其姓名,下文则只称其名,不称其姓。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 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 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 ‚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史记· 黥布传》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3
二、参考旧注பைடு நூலகம்
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 其 为 陈 氏 矣。‛ ——《左传· 昭公三年》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0
• 关于人名
1)《史记》等古书在人名前一般冠以官
衔或封号。
﹡《明史· 王锡衮传》:
‚欲楫还朝,锡衮调吏部尚书。李 曰宣下狱,遂掌部事。‛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1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ppt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 为训诂。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 要研究内容;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 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 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 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毛亨传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宋—元明。改革到衰落。 《十三经注疏》集大成; (宋学)朱熹;
训诂内容:专著研究、专题研究、俗语词研究、训诂方 法及研究、编词典、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史的研究
二 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1 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