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中医辨证与治疗.doc
健康讲座-中医论治女性尿频、尿急

健康讲座-中医论治女性尿频、尿急一、尿频、尿急定义✧尿急:一种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尿频:为一种主诉,患者主观感觉排尿次数过于频繁。
通常认为:成人排尿次数达到昼夜≥8次,夜间≥2次,平均尿量<200ml考虑为尿频二、女性尿频、尿急的原因✧膀胱或尿道受刺激: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核或结石,其中膀胱结核时,尿频持续时间特别长✧膀胱容量减少:见于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结核性挛缩膀胱或妊娠子宫、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压迫膀胱等✧下尿路梗阻:见于尿道狭窄、膀胱出口梗阻等,通常有排尿困难✧神经原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膀胱功能失常 ✧精神紧张,焦虑或恐惧✧激素代谢失调:女性更年期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定义 以尿急症状为特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OAB治疗OAB治疗- 行为训练✓膀胱训练(与药物合用效果好)✓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
✓定时排尿,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饮水训练:在日间给予饮水,每小时饮水100-150ml。
✓生物反馈治疗--是用电极采集肌电信号或者用压力传感器采集尿道括约肌和逼尿肌的收缩强度,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后,用语音或者图像提示患者。
患者根据提示进行有意识的肌肉训练,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盆底肌训练--视患者情况取卧位、站位、坐位,试作排尿或排便动作,先收缩肛门,再收缩阴道、尿道,使盆底肌上提,大腿和腹部肌肉保持放松,每次收缩不小于3s,放松时间10s,连续10次,每日5-10次。
✓其它行为治疗: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且用积极的暗示控制病人的身心状态和行为的一种重要心理治疗方法。
OAB治疗-药物治疗✓M受体拮抗剂:托特罗定(Tolterodine)✓镇静、抗焦虑药:安定、多虑平✓钙通道阻断剂:心痛定、异搏定✓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其它药物:中药✓用药时间不宜过短,一般持续用药2周后评估疗效,直至症状完全控制后逐渐减量OAB治疗-膀胱灌注✓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膀胱灌注透明质酸(西施泰)、辣椒辣素降低膀胱感觉传入✓方法:每周一次,一个疗程灌注6次OAB治疗-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它治疗无效者✓手术方法:逼尿肌横断术、自体膀胱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针灸治疗四、中医辨证治疗OAB✧OAB 属中医学淋证范畴。
尿频病中医诊疗方案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GB/)》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尿频、尿急。
次要症状:小便灼热、滴沥不尽、尿失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情志不舒等。
2.西医诊断:参照《现代泌尿外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具有典型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
(2)排除尿路感染:尿常规多正常,清洁中段尿培养阴性或多次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 105/ml;排除结核菌、厌氧菌及真菌等特殊尿路感染。
(3)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膀胱结石、异物、尿道憩室、息肉及膀胱尿道神经病变、老年性尿道炎、神经源性疾病、糖尿病所致的膀胱功能障碍等。
(4)正规的抗生素疗程治疗效果不明显。
综合考虑上述症状、体征、病史和检查,可明确尿道综合征的诊断。
(二)证候诊断1. 肾气亏虚证:尿频或夜尿频数,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腰脊酸痛,胫酸膝软或足跟痛,下腹部或尿道下坠感,耳鸣或耳聋,发脱或齿摇,头晕目眩,舌淡,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弱。
2. 心肾阴虚证:尿频或尿急,排尿不适,时有心烦,失眠多梦,腰酸困不适,下腹部坠胀,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3. 中气下陷证:尿频、尿急,劳累则发,下腹部或尿道下坠感,或直肠坠胀感,纳少,便溏,声低气怯,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4. 肝气郁结证:尿频、尿急,常与精神紧张、站立过久有关,腰骶部沉重隐痛,烦躁易怒,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善太息,下腹部不适,乳房作胀,舌淡红,脉细弦。
5. 下焦湿热证:尿频、尿急、尿痛,溲赤灼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 肾气亏虚证治法:补益肾气,缩泉止遗。
推荐方药:五子衍宗丸合缩泉丸等加减。
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乌药、桑螵蛸、益智仁、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煅牡蛎等。
中医医案——尿频尿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水清心火治愈尿频尿痛病案:徐某,男,45岁.初诊:1985年6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尿频尿痛已2年多,近半年加剧。
1984年5月天津市某院膀胱镜检查诊为:膀胱炎、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涂片:卵磷脂(++),白细胞少许。
少腹按痛,腰部时有坠痛感,口渴,早年有遗精病,1960年曾做精索静脉曲张手术。
平时容易烦躁。
诊查:脉弦滑带数,舌布微黄苔,有淡紫斑。
辨证:此属肾阴下虚,心火偏旺,治法:宜滋养肾水,佐以清心安神。
处方:生地12g 知母12g 茯苓10g 泽泻12g 黄柏12g 甘草梢12g 干地龙12g 柏子仁18g 川连4g二诊:6月19日:服前方药小便较畅,但次数仍较多,排尿时尿道不痛,但阴茎后段及少腹下部经常痛。
睡眠欠佳,舌苔黄腻,质不鲜明,脉弦滑带数。
再以滋养肾水,以交心肾处方:生地12g 丹皮12g 茯苓10g 肉桂(后下)4g 泽泻12g 黄柏12g 知母12g 甘草梢15g 干地龙12g 柏子仁12g 川连4g 三诊:9月4日。
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夜尿4次,尿尾有时微痛,舌微黄苔,脉弦带数,少腹中部按之微痛,睡差。
久病属虚,再以补肾养心为主,处方:生地20g 丹皮15g 生山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山萸肉10g 知母12g 黄柏10g 生甘草12g 柏子仁10g 车前草30g 服用上方至10月,症状消失。
按语本例泌尿道症状虽不严重,但颇顽固,持续2年多未治愈。
分析其原因,并非下焦之湿热太其,而是肾水不足、心火偏旺,一则早年有遗精病,肾水早亏;再则因精索静脉张作过手术,肾虚络瘀,势所难免,加以平时用脑烦劳,心火偏旺,故治法用知柏地黄汤之滋养肾水,苦寒坚阴为主,配合养心安神。
在治疗过程中,并参用和络化瘀药物,但主要得力于持久应用知柏地黄汤之滋肾坚阴,肾水足、心火平,故症状随之而消除。
中医男科医案经典

中医男科医案经典1. 病名:阳痿早泄主诉:患者小便时射精,性交时持续时间短暂,无法满足伴侣需求。
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治疗方案:中药治疗治疗过程:患者经详细询问后,辨证为肾阳虚,肝肾不足。
采用温补肾阳、滋养肝肾的中药方剂,如金匮肾气丸、益智健脑丸等。
同时配合针灸疗法,选择养心穴、肾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连续治疗2个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性功能得到恢复。
2. 病名:前列腺炎主诉:患者尿频、尿急、尿痛,伴有性功能障碍。
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治疗方案:中药治疗治疗过程:患者经详细询问后,辨证为湿热蕴结。
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大黄膏、消白丸等。
同时配合艾灸疗法,选择关元穴、气海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连续治疗1个月,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3. 病名:阳痿不育主诉:患者多年未能怀孕,性功能障碍。
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治疗方案:中药治疗治疗过程:患者经详细询问后,辨证为肾精亏损、阳气不足。
采用补肾壮阳、益精填精的中药方剂,如补肾丸、金匮肾气丸等。
同时配合推拿疗法,选择肾俞穴、关元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连续治疗3个月,患者性功能逐渐恢复,最终成功怀孕。
4. 病名:包皮过长主诉:患者包皮过长,影响性生活。
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治疗方案:中药外治治疗过程:患者经详细询问后,辨证为阴寒湿滞。
采用热化湿滞、行气活血的中药外用方剂,如石膏瓦散、逍遥丸等。
连续外用治疗1个月,患者包皮过长症状明显改善,性生活质量提高。
5. 病名:阳痿伴射精无力主诉:患者性欲旺盛,但阳痿且射精无力。
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治疗方案:中药治疗治疗过程:患者经详细询问后,辨证为肾阳虚、肝肾不足。
采用温补肾阳、滋养肝肾的中药方剂,如肾宝片、金匮肾气丸等。
连续治疗2个月,患者性欲、性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6. 病名:尿液异常主诉:患者尿液发黄、尿频、尿急。
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治疗过程:患者经详细询问后,辨证为湿热内蕴。
右归丸治疗女性夜尿频多1例

右归丸治疗女性夜尿频多1例作者:古琴郭玉翠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20期【关键词】夜尿频多;治疗;右归丸1 病例介绍患者女,58岁,此次因“頸肩部疼痛10+年,加重20d”以“颈椎病”收入院。
但入院时患者自诉既往有小便频繁病史5+年,诱发原因不详,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间为甚,常常>10次/晚,不伴尿痛,辅助检查:血常规、小便常规、肾功及泌尿系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院外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后未予以重视,此次入院主要针对颈肩部疾病及解决夜尿频多问题。
中医四诊合参:患者尿频、尿急,夜间加重,四肢不温,怕冷,冬季加重,喜热饮,易汗出,大便稀不成形,舌淡红白,脉缓。
辨证为:遗溺-脾肾阳虚。
予以右归丸加减,具体处方如下:黄芪30g狗脊20g桑寄生30g枸杞子50g熟地黄30g补骨脂20g肉桂3g甘草10g酸枣仁15g。
3剂水煎服。
3剂后,患者诉夜尿频多较前好转,但诉感口干舌燥,告知此为正常服药反应,继续予以该方5剂口服后,患者自诉夜尿3次/晚,后带该方7付出院,出院后3个月电话随访,睡眠好转,夜尿正常,未见复发。
2 讨论夜尿症的定义为患者因尿意导致夜间醒来排尿1次或多次[1]。
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半夜如厕会影响患者的睡眠,使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一个因素[2-3],并有诱发抑郁症的可能[4]。
祖国医学认为,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膀胱等相关。
《素问·经别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5]”。
《脉要精微论》载:“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6-7]”。
该患者夜尿次数明显增多,通过其症状辨证其病位在于肾;腹部时有胀感,揉按后缓解,病性属虚;大便溏,乃肾阳不足引起相火少气导致燔灼不及之故;阳虚则阴无以化,肝脾不和,阴阳失调,则寐差、情绪不佳,大便溏[6]。
故选用右归丸加减,方中肉桂、狗脊、桑寄生滋补肾中之元阳,温里散寒;熟地黄滋补肾阴;黄芪、补骨脂、枸杞子补益肝肾;酸枣仁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甘草调和诸药。
尿频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尿频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摘要】尿频为临床常见病症,各种人群均有发病。
虽然临床抗菌药物日新月异, 其临床疗效仍不甚理想。
中医药治疗尿频显示了一定优势,中医辨证施治,加减灵活,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配合针灸内服外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尿频;中医药治疗;针灸尿频是现代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的名称。
其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与年龄、性别、工作及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当今社会随着临床就诊人数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虽然临床抗菌药物日新月异, 其临床疗效仍不甚理想。
这种病症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控制和治疗,反复的尿频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恼。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尿频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专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综述如下:一、尿频的概念及现代临床分型在李敏、梁超【1】教授《从五脏论治尿频》中,尿频是指白天小便频数 , 24小时排尿次数大于 8次 ,多则每日排尿 20~30次 ,平均排尿量小于 180ml,甚至每次排尿 5~20ml不等 ,每日总尿量在正常范围内 ,排尿时无尿道烧灼样疼痛及不良反应 ,集中精神于一事时 ,症状明显缓解;不伴发热和其它症状;体检无阳性体征发现;尿常规化验正常 ,尿培养阴性;B超及 X线检查无泌尿系统异常及腰骶部异常。
李禄银教授指出【2】尿频是指排尿次频数明显大于正常。
成人日间平均排尿男性 4~6次 ,女性 3~5次 ,夜间 0~2次 ,而婴儿昼夜可达 20~30次。
无特殊原因 (如大量喝水 )排尿次数明显大于正常 ,则可能为疾病所致。
尿频的原因较多 ,包括神经精神因素 ,病后体虚 ,感染等。
在临床中可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对于感染性尿频通过合理抗感染治疗 ,尿频不难控制。
对于非感染性尿频则需认真分析其原因:在小儿可能为神经性尿频 ,可通过耐心教育和年龄增大而好转;在妊娠可能与胎儿相关 ,妊娠过后则愈;在成人则需排除糖尿病 ,若为糖尿病则应控制血糖 ,尿频多可减轻或好转;在老年男性应首先想到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常以排尿不畅 ,尿线变细为主 ,而且随年龄增加而加重 ,可发展致尿潴留。
老人夜尿频多的辨证调治

老人夜尿频多的辨证调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第9期⊙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赵文景在中医门诊,因为苦恼于晚上频繁跑厕所而来就诊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中常常有人主诉每晚小便少则三五次,多则十余次。
中医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肾脏,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肾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常,表现为尿频、多尿甚至尿失禁。
夜间人体阴盛阳衰,气虚、阳虚的症状加重,故而夜尿多,尤其常见于脏腑功能减退的中老年人。
夜尿频多从中医证型上大体分为3类,肾气不固型、肾阳虚型、心肾不交型,针对不同证型,日常可采取相应的外治方法、药物治疗再辅以食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症状。
肾气不固型表现为夜尿多、尿频、小便清长,甚至遗尿、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耳聋等。
可服用六子补肾汤:取韭菜子、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5克。
每日饮1剂,具有补肾固摄的功效。
肾阳虚型表现为夜尿多、尿频、小便清长、畏寒肢凉、腰膝冷痛、头晕目眩、性欲减退、阳痿早泄、下肢水肿等。
可服用胡桃益智山药汤:取胡桃肉、淮山药各15克,益智仁12克。
每日饮1剂,具有补肾固阳的功效。
心肾不交型表现为夜尿频、心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
可食用巴戟苁蓉鸡肠汤:巴戟天、肉苁蓉各12克,新鲜鸡肠1具,精盐、姜等调味品适量。
将鸡肠剪开后洗净、切段,与巴戟天、肉苁蓉一起入锅,加适量清水及调味品,用急火炖煮,煮沸后再用小火炖煮60分钟左右即成,每周吃1次。
此方具有温肾固阳的功效,尤其适合伴有阳痿、早泄等症状的夜尿多患者。
夜尿频多的中老年人平时宜多吃些补益脾肾、养心宁神的食物,如核桃、韭菜、黑芝麻、淮山药及糯米等。
日常可用枸杞子、覆盆子、桑葚子、金樱子各9克,泡水代茶饮。
或用芡实、炒薏米各50克,黑芝麻15克,去皮桂圆或桂圆肉10~20个,煮粥食。
另外,穴位按摩、艾灸等外治法对夜尿多也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以及尿路畸形的病人,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是指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膀胱炎、肾盂肾炎。
膀胱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根据有没有尿路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又可以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伴有尿路引流不畅、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结构或者功能异常,或在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没有伴有结石、畸形等上述情况者称为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尿路感染的感染途径包括上行性感染,是指病原菌经过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引起的感染,称为上行感染,大概占尿路感染的95%;血行感染是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部位引起的感染;直接感染泌尿系统周围器官组织发生感染时,病原菌可以直接侵入到泌尿系统导致感染。
中医治理尿路感染,一般以清热解毒为主,所含的中草药药力能层层渗入,能从根本上治疗尿路感染,而且中草药与西药不同,基本不含激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小。
1、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证候】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急迫不爽,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或有排尿困难,小腹胀满或痛,婴幼儿多伴发热、哭闹不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剂】八正散加减。
【药物】瞿麦、萹蓄、栀子、滑石、川木通、车前子、生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
【加减】尿痛,加川牛膝、海金沙、琥珀;血尿,加小蓟、白茅根;发热恶寒,加柴胡、黄芩。
2、心火亢盛,下移小肠【证候】尿频尿急,小便滴沥刺痛,或大便秘结,心烦不眠,口舌生疮,口干口渴,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黄连导赤散加减。
【药物】黄连、生地黄、竹叶、川木通、灯心草、莲子心、滑石、白茅根、甘草。
【加减】尿痛频急,加石韦、萹蓄、瞿麦;大便干,加生大黄、枳实;心烦不眠,加牡丹皮、栀子;口舌生疮,加石膏、栀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频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经义
《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五癃津液别篇》曰∶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癃、痔、遗溺。
《经脉篇》曰∶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痹论》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
《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肺消。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本输篇》曰∶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论证(共二条)
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
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
又有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此虚极之候也。
总之,三者皆属虚证,但有轻重之辩耳。
若梦中自遗者,惟幼稚多有之,俟其气壮而固,或少加调理可愈,无足疑也。
惟是水泉不止,膀胱不藏者,必以气虚而然。
盖气为水母,水不能蓄,以气不能固也。
此失守之兆,大非所宜,甚至气脱而遗,无所知觉,则尤其甚者也。
此惟非风证及年衰气弱之人,或大病之后多有之。
仲景曰∶下焦竭则遗溺失禁,此之谓也。
古方书论小便不禁者,有属热属虚之辩。
不知不禁之谓,乃以小水太利者为言,皆属虚寒,何有热证。
若因热而小水频数,其证则淋沥点滴,不能禁止,而小水必不利,且或多痛涩,方是热证。
若然,则自有淋浊门正治之法。
盖此非遗失之谓也。
倘以虚寒误认为热,而妄投泻火之药,无不殆矣。
论治(共六条)
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
盖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
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宜以参、、归、术、桂、附、干姜之属为之主,然后相机加以固涩之剂为之佐,庶得治本之道,而源流如度。
否则,徒障狂澜,终无益也。
余制有巩堤丸方,治无论心脾肺肾之属,皆宜以此为主治。
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此其咎在中上二焦,宜补中益气汤、理中汤、温胃饮、归脾汤,或四味回阳饮之类,加固涩等剂主之,如不见效,当责之肾。
肝肾阳气亏败,则膀胱不藏,而水泉不止,此其咎在命门,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甚者,以四维散之类主之。
或加固涩为佐亦可,或用《集要》四神丸,或八味地黄丸去泽泻亦可用。
凡睡中遗溺者,此必下元虚寒,所以不固,宜大菟丝子丸、家韭子丸、五子丸、缩泉丸之类主之。
其有小儿从幼不加检束,而纵肆常遗者,此惯而无惮,志意之病也。
当责其神,非药所及。
或因纵以致不固者,亦当治之如前,宜用猪羊溲脬炙脆煎汤,送下前药更妙。
凡因恐惧辄遗者,此心气不足,下连肝肾而然,宜大补元煎、归脾汤、五君子煎之类主之。
古方壮阳固涩等剂,如茴香益智丸、二气丹、固脬丸、秘元丹、牡蛎丸、济生菟丝子丸、固真散,皆可随宜择用。
述古
薛立斋曰∶经云∶膀胱不约为遗溺。
小便不禁,常常出而不觉也。
人之漩溺,赖心肾二气之所传送。
盖心与小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若心肾气亏,传送失度,故有此证,治宜温暖下元,清心寡欲。
又有产育不顺,致伤膀胱,若内虚寒者,秘元丹、韭子丸之类;若内虚湿热者,六味地黄丸,或加五味、杜仲、补骨脂;年老者,八味丸。
产育收生不谨,损破尿胞者,参术补胞汤加猪羊胞煎之。
窃谓肝主小便,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山栀。
若小便涩滞,或茎中作痛,属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
若小便频数,或劳而益甚,属脾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子。
若小便无度,或淋沥不禁,乃阴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黄丸。
若小便涩滞,或补而益甚,乃膀胱热结也,用五淋散。
其脾肺燥,不能化生者,黄芩清肺饮。
膀胱阴虚,阳无所生者,滋肾丸。
膀胱阳虚,阴无所化者,六味丸。
若阴痿思色,精不出,茎道涩痛如淋,用加减八味丸料加车前、牛膝。
若老人精竭复耗,大小便牵痛如淋,亦用前药,不应,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遗溺论列方
理中汤(热一)温胃饮(新热五)四味回阳饮(新热一)右归饮(新补三)八味丸(补一二一)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四维散(新热十二)滋肾丸(寒一六三)补中益气汤(补三十)归脾汤(补三二)固脬丸(固六三)大菟丝子丸(固三六)二气丹(热一八六)五子丸(固四六)济生菟丝丸(固三七)缩泉丸(固六一)五淋散(寒百十七)参术补胞汤(未收)秘元丹(固三二)牡蛎丸(固六四)茴香益智丸(固六
五)固真散(固二八)大补元煎(新补一)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家韭子丸(固三四)五君子煎(新热六)黄芩清肺饮(寒八三)龙胆泻肝汤(寒六三)《集要》四神丸(补一五八)巩堤丸(新固九)
论外备用方
术附汤(补四二虚寒)鹿茸丸(补一三三肾虚多溺)小安肾丸(热一六七多溺)椒附丸(热百十二小便频)威喜丸(固四五)《局方》安肾丸(热一六六频数)肾着汤(热一二九腰冷多溺)猪苓丸(固四八频数)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频数)猪肚丸(固三九小便频数)肉苁蓉丸(固六二不禁)锁精丸(固二六)鸡内金散(固二九二气虚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