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案用品欣赏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文房用品清代1. 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长11.8cm,宽4cm,厚1.4cm。
墨牛舌形,两条雕龙蟠绕墨体。
墨额饰朵云,云纹下阴文隶书“天府”、“御香”;墨之一面左下方阴文楷书“龙门氏”。
饰纹、题识皆施金、蓝、朱彩,华贵富丽。
经考证,龙门氏系清代第一任徽州知府。
传世墨中署有顺治年款或可间接确定为顺治时墨者寥寥无几,此墨因而愈显珍贵。
天府御香墨为明代旧有墨式,明《方氏墨谱》收录。
此墨造型浑厚,龙纹形态及雕刻中浑圆的刀法无不展现明墨的风韵,说明清代开国之初制墨尚处于沿袭前代的状态。
2. 端石瓜田砚端石瓜田砚,清初,长18.3cm,宽13.5cm。
砚紫色端石制。
巧做天然石子为缠枝瓜瓞形。
砚面受墨处颇细腻,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处为墨池。
自然石纹作叶蔓萦绕砚背。
砚面右方刻有隶书题铭“瓜田半亩”四字,砚背刻有篆书题铭“緜绵瓜瓞”四字,署款“鹿原”二字。
又“石室”下署“诵先人之清芬”一长方印。
此砚石属明端石老坑,石质较好。
清初人制,题款。
3. 端石猫蝶砚端石猫蝶砚,砚长22.5cm,宽19cm。
砚端石制,随形。
砚面浮雕一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
猫蝶之下有砚堂。
砚左侧阴识篆书“寿友”二字。
砚背铭阴文“金眼焕彩,粉翅飘香,锡尔纯缎,受福无疆”,下署“丁酉润二月庚寅,并钤韦斋、吴祖谦”,篆书“韦”、“斋”两印。
又,“乌至邢耄,共耋引长,龄千秋业”,并署“高竹总铭顾密,林春屋”,篆书“士奇”小印。
下有“汞邨居士”、“清吟堂珍赏”印。
石质坚密,色紫带黑,石内隐青花,蕉叶白等名贵纹理。
此砚因材施艺,题材、立意、构图、造型都精心推敲,刻划得当,使砚古雅、朴实、形态自然。
古代喜用猫蝶合绘表现在工艺及绘画作品中,以“猫蝶”与“耄耋”同音,意在祝人长寿。
4. 汪节庵古泉墨汪节庵古泉墨,十锭为一组,盛以本色木盒,盒面阴识填蓝楷书“仿古泉式”,下注“汪节庵监制”,字体略小。
漫话镇纸

漫话镇纸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15期文/汪跃华镇纸,即镇压书页或纸张之用。
早期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其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会兴手拿镇纸来压纸或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
明代以后逐渐出现长方条形尺状,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早期镇纸品种繁多,有铜、玉、瓷、金、石、牙等质地,以牛、马、兔、鹿、龟、蟾蜍、蹲虎、卧犬、辟邪、子母螭等形象为主。
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铜错金银虎形书镇,是早期较为典型的作品,此虎四肢蜷卧,挺硕张口,作呼叫状,形态稚拙可爱,是铜镇纸中罕见的珍品。
镇纸正式进入书房不晚于南北朝时,《南史·垣荣祖传》:“帝( 齐高帝萧道成479-482)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
由此可见,镇纸作为文房器至今已逾1500多年。
宋岳珂《愧郯录·镇小殿子》:“御前列金器,如砚匣、压尺、笔格、糊板、水漏之属,计金二百两”。
宋元及以前的镇纸甚少有传世品,幸好书籍文献中多有论及。
明朱之蕃诗:“文木裁成体直方,高斋时半校书郎”。
可见,从明代开始,镇纸就以尺状出现了。
传世品中,铜镇纸较为典型。
铜因其体重为镇纸较为普遍,《文具雅编》:“铜者,有青绿蛤蟆,偏身青绿;有蹲虎、蹲螭、眠龙;有坐卧哇哇、有镏金辟邪、卧马,皆上古物也”。
如一铜骆驼镇纸,卧状,其头仰视,线条流畅,包浆醇厚,造型古朴。
底刻“××牧橐令造镇”,橐,即骆驼,旧时的称呼。
显然这是古代某地牧养骆驼的官造的镇纸。
从其铜质、包浆、刻款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可判断其为元代无疑。
明代铜双孩镇纸构思颇为巧妙,它由两个孩童的头部和四个躯干环绕而成。
利用人们的视觉偏差,使之看上去好像有两个侧卧弯腿的孩童和两个俯卧跷腿的孩童相互接连而成。
孩童身着肚兜,面露微笑,各以一手托头,其中一人手持元宝,另一人手握方孔圆钱。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admin 中国家具 04-28 960 暂无评论
水盂起源于汉魏,发展至明清两代。
宋人赵希鹄在《沿天清录集》中注:“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可知水盂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见。
一般配有铜或玉质的小水匙。
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
晋代、南北朝时水盂多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无不精巧雅致。
明、清两代水盂传世品较多。
品种丰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
除瓷制品外,其他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
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
盂口富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明、清代两代水盂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讲,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
古代水盂在当年读书人文房用具中为必备,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
明初旧玉雕花卉福桃水盂
清文竹贴花水丞
清末民初鸣远款紫砂刻“连生乐事”水盂
清乾隆蓝釉青花喜上梅梢马蹄水盂
清嘉庆款珊瑚红描金蝙蝠抱桃水盂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标签:书案古代水盂用品。
清宫旧藏明清家具经典图例桌案部分

清宫旧藏明清家具经典图例(桌案部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甚为丰富,总数量多达上万件,其中明代家具有三百余件。
清代家具中床榻、椅凳、桌案、箱柜、屏联、台座等一应俱全,还有东洋家具和西洋家具近五百件。
其质地有紫檀、黄花梨、花梨、铁梨、乌木、鸡翅木、酸枝木、榉木、楠木、桦木、榆木、瘿木、黄杨和漆等。
这些家具除部分由清宫造办处制作外,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作、京作、苏作、晋作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可以全面地反映明清家具的风格特点,对研究明清家具的艺术成就和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1、黄花梨卷草纹方桌,明,高86cm,边长94cm桌面下带束腰,直牙条上浮雕卷草纹,以回纹间隔。
四腿间安罗锅枨,上端与牙条相抵,两侧紧贴上拱处雕出回卷的云头。
牙条与桌腿内侧起混面单边线。
方腿直足,内翻马蹄。
此桌造型庄重大方,纹饰简练,色调自然,具有明代家具的特点。
2、黄花梨方桌,明,高70cm,边长82cm桌面边料甚宽,冰盘沿下起阳线。
桌腿间连接牙条,两端留牙头,下装高拱罗锅枨与牙条相抵。
桌面四角下方另装小牙头,形成一腿三牙,共同支撑桌面和固定四腿。
四腿圆柱形,侧角收分明显。
此桌此桌具有典型的明代家具特点,造型简洁明快,稳重大方,无雕刻装饰。
3、铁梨螭纹翘头案,明,高90cm,长363cm,宽68cm案面两端翘头,面下直牙条,腿、牙头、案面间用夹头榫结合。
牙条两端雕相对的回纹,牙头作卷云形。
直腿外撇,两侧腿间安插挡板,透雕螭纹。
大型翘头案一般摆设在正厅正中或宫殿内两侧山墙下,为陈放大型陈设品而用,与平头案相比更具装饰性。
此案造型古朴,纹饰流畅,端庄稳重。
4、黄花梨束腰方桌,高83cm,边长100cm桌面攒框镶心,冰盘沿,直束腰,素牙条,四腿内安霸王枨。
方直腿带侧脚收分,足端削出内翻马蹄。
桌腿与牙条拐角处以软弯过渡,线条流畅,于硬朗中见柔和。
此桌造型简洁,朴素瘦劲,无刻意装饰,具有典型的明式家具特点。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中国古代文房四宝,指的是墨、纸、笔、砚这四种文房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法绘画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些文房四宝不仅在书法绘画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书法绘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墨主要由烟墨和固墨两种类型,其中烟墨适用于行草书和水墨画,固墨适用于楷书和篆书等书法作品。
在制作墨的过程中,需要选取优质的松烟、油烟等原料,并进行多次熬煮磨擦,才能得到质地均匀、色泽鲜艳的墨汁。
收藏和欣赏古代的名家墨迹,不仅可以感受到其精湛的技艺,更能够体验古人墨法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其次,纸是文房四宝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
中国古代纸张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如宣纸、绢纸、米纸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质地和用途。
古人在纸上作画、书法,往往能通达境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纸张作品,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优美的笔墨纹理,还能够感受到纸张在书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笔作为书法绘画的工具,也是文房四宝中至关重要的一项。
古代的笔种类繁多,有羊毫、狼毫、兔毫、马毫等,每一种笔都有着不同的书写效果和表现力。
著名的文房四宝中的“潘派”和“赵派”笔法,都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笔,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同笔法的魅力,更能够体会到古人在书法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
最后,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古代的书法绘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砚台被认为是书法家的灵魂之所在,在书写之前,需要用墨和水在砚台上研磨,才能得到适合的墨汁。
古代的砚台种类繁多,如青石砚、白石砚、陶瓷砚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砚台,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书法家的书写习惯,还可以品鉴砚台制作工艺的精湛之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技巧,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房四宝】“四宝”之外古代文房用品

水牛角雕童子牧牛图笔筒 清十七世纪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9/39
黄杨木雕苍松形笔筒 清初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款)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12/39
清乾隆 斗彩缠枝蕃莲纹洗
北宋汝窑青蛙卧荷笔洗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25/39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 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笔筒造型多数为圆筒形,大口大腹易于置笔,也有器口为梅花、葵花、云 头、卷书、八方不规则等不同形态的。表面纹装饰一般为文人雅会图或魁 星站鳌鱼等,也有山水花鸟等图案,经过文人和艺匠的合作,笔筒更显现 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它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 气,也一向为鉴赏者所珍爱和收藏。
清光绪 豆青釉加彩梅竹纹笔筒
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艺术、建筑、文学、哲学、宗教、饮食、服饰等。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物品的介绍:
●书法用具(毛笔、宣纸):
毛笔:中国书法的基本工具,通常由羊毛、狼毫或其他动物毛制成。
宣纸:一种特殊的纸张,是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常用材料。
●茶具(茶壶、茶杯、茶叶罐):
茶壶:中国茶文化中重要的器具,有各种款式和材质。
茶杯:通常是小巧精致的杯子,适合单人饮茶。
茶叶罐:用于储存和保鲜茶叶的容器。
●中国画工具(墨、颜料、宣纸):
墨:中国画的基本颜料,通常有固体墨和墨汁两种形式。
颜料:包括各种颜色的颜料,用于绘制传统的山水、花鸟画等。
●传统服饰(汉服、旗袍):
汉服:传统的汉族服饰,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旗袍:源自上海的传统女性服装,具有独特的剪裁和设计。
●传统乐器(古琴、二胡):
古琴:古老的七弦弦乐器,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和哲学。
二胡:一种弓弦乐器,有着悠扬的旋律,常用于民间音乐演奏。
这些物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之处。
秦汉家具

秦汉人仍席地而坐,是低型家具发展的高峰时期(图1)。
图1汉代家具 1食案(南昌汉墓) 2铜食案(云南昭南通汉墓) 3铜食案(广州沙河汉墓) 4陶食案(河南灵宝汉墓) 5铜食案(云南昭通汉墓) 6铜祭案(云南李家寨) 7木案(甘肃武威汉墓) 8棚足书案(沂南汉墓) 9陶食案(南京) 10陶几(灵宝张湾汉墓) 11直凭几时 12陶曲凭几 13 盝顶式箱子 14躺柜子 15绿释陶柜 17榻(河南郸城汉墓) 18衣架 19彩缓木屏(长汉汉墓) 20小榻(山东安邱汉墓)一家具类型坐具秦汉时期的坐具除席、筵外,已创造出榻和独坐式小榻。
河南郸县汉墓出土有“汉故博士常山大(太)博王君坐榻”铭石榻。
山东安邱汉画像石上也绘有榻的形象,榻背附曲尺屏风(图2、3)。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出现了一种可供垂足面坐的胡床,即现在所称之“马扎”;据《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京师贵戚,皆竞为之”,可知现在东汉晚期颇为流行。
“胡坐”即垂足而坐,应是当时北方民族的坐式,已启日后流行高型家具的先声。
图2重庆汉画像砖讲经图之坐席与榻卧具最早出现的席此时仍在应用,北方芦编,南方为竹。
可以认为,北方常用的炕出现于汉代,但记载不详。
《说文》曰:“炕,乾也,从火,亢声”,“谓以火乾之也。
”知炕有烘烤,乾燥之意。
《玉篇》也说:“炕,炙也。
”迟至唐代,才有“冬月皆作长炕,下燃煴火以取暖”(《旧唐书•高丽传》的具体记载。
“坑”通“炕”。
《蓟丘杂抄》所记更详::“燕地苦寒,寝者不以床,以炕室东西南北。
炕必近前荣,贫家一廛衾枕之处,即街巷,妇女安坐炕上,市贩者至,汤饼肴蔌,传食于窗牖中”。
承具江苏连云港汉墓出土彩绘八龙吐水书案,长950毫米、宽150毫米、高320毫米,有下栅腿,各作四龙吐水状,翻滚的水浪间雕有昂首的蟾蜍。
栅腿下为柎足。
案身以藤黄、群青彩绘纹样。
汉代大食案如北京丰台大葆台西汉墓出土彩绘大案,与前述河南长台关战国墓出土者相类,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中有使用大食案的生活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盂 明初 旧玉雕花卉福桃水盂
水盂起源于汉魏,发展至明清两代。
宋人赵希鹄在《沿天清录集》中注:“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可知水盂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见。
一般配有铜或玉质的小水匙。
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
晋代、南北朝时水盂多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无不精巧雅致。
明、清两代水盂传世品较多。
品种丰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
除瓷制品外,其他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
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
盂口富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明、清代两代水盂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讲,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
古代水盂在当年读书人文房用具中为必备,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
清 文竹贴花水丞
清末民初 鸣远款紫砂刻“连生乐事”水盂
清乾隆 蓝釉青花喜上梅梢马蹄水盂
清 嘉庆款珊瑚红描金蝙蝠抱桃水盂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 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
墨 床
亦称墨架、墨台。
研磨墨时稍事停歇,因墨锭磨墨处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为供临时搁墨锭用的用具。
多为玉、瓷所制,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
造型一般为几案式或床式,或曲折,或简练。
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明代由于制墨业的繁荣,墨床也随之流行,它的外形常与墨形相吻合,又因明代尚朴素浑厚之风,因此明代的墨床大都线条劲挺,棱角分明,表面纹饰极浅,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通体不加任何雕饰。
清代是文房雅玩的鼎盛时期,墨床的制作材质,也从古铜、玉器,发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玛瑙、翡翠、景泰蓝。
它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既实用又可赏玩的艺术品。
清 碧玉镶白玉墨床
明 黄玉墨床
清 紫檀墨床
明 铜刻山水墨床
清嘉庆 青花粉彩开光人物纹墨床(一对)
清中期 鸂鶒木雕曲竹式墨床
民国 象牙雕人物墨床
印泥盒
印泥盒亦称印奁、印色池。
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因宋以前用印一般为泥封、色蜡、蜜色、水色等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泥。
宋以后油印的使用为了防止油料的挥发遂以妇女存放水粉胭脂的瓷质粉盒保存印泥,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将印泥盒列为专项。
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圆矮小者为常见,内盛印泥处十分平浅。
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银、铜、铁、象牙等多种,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赏,以瓷质者为最佳。
前人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之说。
清 乾隆 白玉嵌宝石印盒
元 青花花卉印盒(二件)
明中期 剔红山水人物印盒
清 瓷胎掐丝珐琅印盒
清嘉庆 雕瓷竹段式印盒
镇 纸
所谓镇纸又叫纸镇、文镇或镇尺、书镇等,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
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对小型青铜器、玉器等的珍赏,常放置在案头把玩,因其有一定的份量,往往随手拿过来压纸、压书,久而久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
在文房用具中,镇纸的传世品较少。
镇纸材质选用很宽泛,有铜、玉、石、瓷、木、竹等多种材质。
镇纸常做成禽兽鳞介诸形,明代镇纸多为尺状,明朱之蕃诗:“文木裁成体直方,高斋时半校书郎。
”铜因其体重为镇纸较为普遍,就目前所见明代镇纸来看,其形多为尺状,上有兽钮,与文献记载相符,清代镇纸材质较明代增加了瓷、象牙、珐琅等,仍以尺形为主。
清代铜镇纸在沿袭明代风格的同时有所创新,特别是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装饰味道十分浓郁的镇纸开始出现,可谓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器。
清 掐丝珐琅镇纸
明末清初 镶嵌宝石鎏金铜瑞兽镇纸
清田黄石雕异兽书镇纸
清乾隆 乌金釉瓷塑捆竹镇纸
清道光 白芙蓉浅浮雕鱼龙变化纹镇纸
清 铜鎏金螭龙纹镇纸(一对)
清 黄杨木刻庭院仕女纹镇纸(一对)
清乾隆 象牙刻“赏心惟物”镇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