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案用品欣赏

合集下载

走进御书房: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文房用具特展资料

走进御书房: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文房用具特展资料

走进御书房: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文房用具特展展览简介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书写用具。

文房四宝的发明和使用,使东方古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得到传承、发展和延续。

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其材质、形制和技术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各自发展体系。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制作技术的提高,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丰富多样。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清时期宫廷文房用具8万余件,其中有的出自内廷造办处,有的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按内廷发样承办,也有地方官员按年例进贡之物,如湖州的笔、徽州的墨、宣州的纸、歙州的砚、端州的砚等。

此次展出清宫旧藏文房用具,时代自清代康熙朝延续至光绪朝,跨越200余年。

其材质精良、工艺精湛,颇具宫廷特色,体现了皇家御用文具的奢华。

这些展品不仅凝聚了设计者和承造者的智慧,也呈现出清代文房用具的整体制作水平。

心讬毫素文房魁首——笔清代宫廷用笔,一般是由内务府造办处或三织造按内廷样式制作,每年苏州、杭州均有数百支湖笔进贡内廷,如大画笔、小画笔、着色笔、提笔(斗笔)、抓笔等。

其笔管一般为竹管,也有玉石、玳瑁、象牙、漆、木质等,并注重装饰,有雕云龙、龙凤、蝠寿、花卉纹等者,有笔管题“天子万年”、“万国来朝”、“经天纬地”、“云汉为章”等者,内涵寓意丰富。

笔毫以兔毫为主,或也有兼毫、点翠毫等,其形式有葫芦、笋尖、兰花蕊等式,以“尖、齐、圆、健”为美。

内廷日常用笔所需数量可观,一年四季按季节选用不同材质的毛笔。

此外,还有些属于特殊的专用笔,如每年御笔书福必用“万年枝”或“万年青”、“赐福苍生”笔等。

清烟合胶其光可鉴——墨清代宫廷用墨,一部分出自内廷御书处“墨作”,墨品均署名“御用”或“御墨”。

其中也有以内廷斋、堂、轩、室名字命名的墨品,如端凝鉴赏、佩文斋藏墨、渊鉴斋摹古宝墨、淳化轩摹古宝墨等,成为内廷御墨的重要形式。

宫廷用墨除本色黑墨外,还有各色彩墨或在黑色墨品上描金彩绘,颇具装饰艺术。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文房用品清代1. 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长11.8cm,宽4cm,厚1.4cm。

墨牛舌形,两条雕龙蟠绕墨体。

墨额饰朵云,云纹下阴文隶书“天府”、“御香”;墨之一面左下方阴文楷书“龙门氏”。

饰纹、题识皆施金、蓝、朱彩,华贵富丽。

经考证,龙门氏系清代第一任徽州知府。

传世墨中署有顺治年款或可间接确定为顺治时墨者寥寥无几,此墨因而愈显珍贵。

天府御香墨为明代旧有墨式,明《方氏墨谱》收录。

此墨造型浑厚,龙纹形态及雕刻中浑圆的刀法无不展现明墨的风韵,说明清代开国之初制墨尚处于沿袭前代的状态。

2. 端石瓜田砚端石瓜田砚,清初,长18.3cm,宽13.5cm。

砚紫色端石制。

巧做天然石子为缠枝瓜瓞形。

砚面受墨处颇细腻,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处为墨池。

自然石纹作叶蔓萦绕砚背。

砚面右方刻有隶书题铭“瓜田半亩”四字,砚背刻有篆书题铭“緜绵瓜瓞”四字,署款“鹿原”二字。

又“石室”下署“诵先人之清芬”一长方印。

此砚石属明端石老坑,石质较好。

清初人制,题款。

3. 端石猫蝶砚端石猫蝶砚,砚长22.5cm,宽19cm。

砚端石制,随形。

砚面浮雕一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

猫蝶之下有砚堂。

砚左侧阴识篆书“寿友”二字。

砚背铭阴文“金眼焕彩,粉翅飘香,锡尔纯缎,受福无疆”,下署“丁酉润二月庚寅,并钤韦斋、吴祖谦”,篆书“韦”、“斋”两印。

又,“乌至邢耄,共耋引长,龄千秋业”,并署“高竹总铭顾密,林春屋”,篆书“士奇”小印。

下有“汞邨居士”、“清吟堂珍赏”印。

石质坚密,色紫带黑,石内隐青花,蕉叶白等名贵纹理。

此砚因材施艺,题材、立意、构图、造型都精心推敲,刻划得当,使砚古雅、朴实、形态自然。

古代喜用猫蝶合绘表现在工艺及绘画作品中,以“猫蝶”与“耄耋”同音,意在祝人长寿。

4. 汪节庵古泉墨汪节庵古泉墨,十锭为一组,盛以本色木盒,盒面阴识填蓝楷书“仿古泉式”,下注“汪节庵监制”,字体略小。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admin 中国家具 04-28 960 暂无评论
水盂起源于汉魏,发展至明清两代。

宋人赵希鹄在《沿天清录集》中注:“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可知水盂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见。

一般配有铜或玉质的小水匙。

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

晋代、南北朝时水盂多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无不精巧雅致。

明、清两代水盂传世品较多。

品种丰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

除瓷制品外,其他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

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

盂口富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明、清代两代水盂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讲,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

古代水盂在当年读书人文房用具中为必备,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

明初旧玉雕花卉福桃水盂
清文竹贴花水丞
清末民初鸣远款紫砂刻“连生乐事”水盂
清乾隆蓝釉青花喜上梅梢马蹄水盂
清嘉庆款珊瑚红描金蝙蝠抱桃水盂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标签:书案古代水盂用品。

清宫旧藏明清家具经典图例桌案部分

清宫旧藏明清家具经典图例桌案部分

清宫旧藏明清家具经典图例(桌案部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甚为丰富,总数量多达上万件,其中明代家具有三百余件。

清代家具中床榻、椅凳、桌案、箱柜、屏联、台座等一应俱全,还有东洋家具和西洋家具近五百件。

其质地有紫檀、黄花梨、花梨、铁梨、乌木、鸡翅木、酸枝木、榉木、楠木、桦木、榆木、瘿木、黄杨和漆等。

这些家具除部分由清宫造办处制作外,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作、京作、苏作、晋作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可以全面地反映明清家具的风格特点,对研究明清家具的艺术成就和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1、黄花梨卷草纹方桌,明,高86cm,边长94cm桌面下带束腰,直牙条上浮雕卷草纹,以回纹间隔。

四腿间安罗锅枨,上端与牙条相抵,两侧紧贴上拱处雕出回卷的云头。

牙条与桌腿内侧起混面单边线。

方腿直足,内翻马蹄。

此桌造型庄重大方,纹饰简练,色调自然,具有明代家具的特点。

2、黄花梨方桌,明,高70cm,边长82cm桌面边料甚宽,冰盘沿下起阳线。

桌腿间连接牙条,两端留牙头,下装高拱罗锅枨与牙条相抵。

桌面四角下方另装小牙头,形成一腿三牙,共同支撑桌面和固定四腿。

四腿圆柱形,侧角收分明显。

此桌此桌具有典型的明代家具特点,造型简洁明快,稳重大方,无雕刻装饰。

3、铁梨螭纹翘头案,明,高90cm,长363cm,宽68cm案面两端翘头,面下直牙条,腿、牙头、案面间用夹头榫结合。

牙条两端雕相对的回纹,牙头作卷云形。

直腿外撇,两侧腿间安插挡板,透雕螭纹。

大型翘头案一般摆设在正厅正中或宫殿内两侧山墙下,为陈放大型陈设品而用,与平头案相比更具装饰性。

此案造型古朴,纹饰流畅,端庄稳重。

4、黄花梨束腰方桌,高83cm,边长100cm桌面攒框镶心,冰盘沿,直束腰,素牙条,四腿内安霸王枨。

方直腿带侧脚收分,足端削出内翻马蹄。

桌腿与牙条拐角处以软弯过渡,线条流畅,于硬朗中见柔和。

此桌造型简洁,朴素瘦劲,无刻意装饰,具有典型的明式家具特点。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中国古代文房四宝,指的是墨、纸、笔、砚这四种文房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法绘画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些文房四宝不仅在书法绘画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书法绘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墨主要由烟墨和固墨两种类型,其中烟墨适用于行草书和水墨画,固墨适用于楷书和篆书等书法作品。

在制作墨的过程中,需要选取优质的松烟、油烟等原料,并进行多次熬煮磨擦,才能得到质地均匀、色泽鲜艳的墨汁。

收藏和欣赏古代的名家墨迹,不仅可以感受到其精湛的技艺,更能够体验古人墨法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其次,纸是文房四宝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

中国古代纸张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如宣纸、绢纸、米纸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质地和用途。

古人在纸上作画、书法,往往能通达境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纸张作品,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优美的笔墨纹理,还能够感受到纸张在书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笔作为书法绘画的工具,也是文房四宝中至关重要的一项。

古代的笔种类繁多,有羊毫、狼毫、兔毫、马毫等,每一种笔都有着不同的书写效果和表现力。

著名的文房四宝中的“潘派”和“赵派”笔法,都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笔,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同笔法的魅力,更能够体会到古人在书法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

最后,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古代的书法绘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砚台被认为是书法家的灵魂之所在,在书写之前,需要用墨和水在砚台上研磨,才能得到适合的墨汁。

古代的砚台种类繁多,如青石砚、白石砚、陶瓷砚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砚台,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书法家的书写习惯,还可以品鉴砚台制作工艺的精湛之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技巧,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秦汉家具

秦汉家具

秦汉人仍席地而坐,是低型家具发展的高峰时期(图1)。

图1汉代家具 1食案(南昌汉墓) 2铜食案(云南昭南通汉墓) 3铜食案(广州沙河汉墓) 4陶食案(河南灵宝汉墓) 5铜食案(云南昭通汉墓) 6铜祭案(云南李家寨) 7木案(甘肃武威汉墓) 8棚足书案(沂南汉墓) 9陶食案(南京) 10陶几(灵宝张湾汉墓) 11直凭几时 12陶曲凭几 13 盝顶式箱子 14躺柜子 15绿释陶柜 17榻(河南郸城汉墓) 18衣架 19彩缓木屏(长汉汉墓) 20小榻(山东安邱汉墓)一家具类型坐具秦汉时期的坐具除席、筵外,已创造出榻和独坐式小榻。

河南郸县汉墓出土有“汉故博士常山大(太)博王君坐榻”铭石榻。

山东安邱汉画像石上也绘有榻的形象,榻背附曲尺屏风(图2、3)。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出现了一种可供垂足面坐的胡床,即现在所称之“马扎”;据《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京师贵戚,皆竞为之”,可知现在东汉晚期颇为流行。

“胡坐”即垂足而坐,应是当时北方民族的坐式,已启日后流行高型家具的先声。

图2重庆汉画像砖讲经图之坐席与榻卧具最早出现的席此时仍在应用,北方芦编,南方为竹。

可以认为,北方常用的炕出现于汉代,但记载不详。

《说文》曰:“炕,乾也,从火,亢声”,“谓以火乾之也。

”知炕有烘烤,乾燥之意。

《玉篇》也说:“炕,炙也。

”迟至唐代,才有“冬月皆作长炕,下燃煴火以取暖”(《旧唐书•高丽传》的具体记载。

“坑”通“炕”。

《蓟丘杂抄》所记更详::“燕地苦寒,寝者不以床,以炕室东西南北。

炕必近前荣,贫家一廛衾枕之处,即街巷,妇女安坐炕上,市贩者至,汤饼肴蔌,传食于窗牖中”。

承具江苏连云港汉墓出土彩绘八龙吐水书案,长950毫米、宽150毫米、高320毫米,有下栅腿,各作四龙吐水状,翻滚的水浪间雕有昂首的蟾蜍。

栅腿下为柎足。

案身以藤黄、群青彩绘纹样。

汉代大食案如北京丰台大葆台西汉墓出土彩绘大案,与前述河南长台关战国墓出土者相类,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中有使用大食案的生活场面。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古典家具稚型 - 彩绘虎座鸟架鼓·战国·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

该架鼓做工精美,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家具的艺术成就。

彩绘猪形盒·战国·该盒子由盖与盒身合成,两头雕刻成猪头状,身下雕踞伏四足,神态憨厚可掬,可以看出当时木器工匠们的巧妙构思和娴熟技术。

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家具的艺术成就。

1977年湖北随州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箱为长方形,箱盖隆起,箱盖箱底四周有把手,可合在一起。

箱身黑漆红纹,非常精美。

金银彩绘漆案·战国·河南信阳出土,长1500、宽720、高124mm, 此案为该战国墓出土的几件家具之一。

在漆底上绘有金、银漆,华美而简洁。

大木床·战国·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床形实物。

该床长2120mm,四周立有围栏,两侧留有上下口,床面为活动屉板。

通体饰有髹漆彩绘。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

此几的造型延用至魏晋时期,是最典型的凭几。

几面以黑漆为底,略绘彩色花纹。

黑漆俎·战国·(图)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整体上有黑漆。

俎面一边有垂沿,二足似几腿,腿下有木坨承担,造型独特,简单实用,素面无饰。

错金银青铜龙凤案·战国·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一号墓出土。

此案设计精美,层次复杂,最下层是鹿的造型,再上一层由飞龙盘曲,龙间又有凤鸟;龙头构成四角,架起四方形案面框,估计案面可能是漆木的。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俎·商·这种四足俎延至周朝,上部的俎面为倒置梯形,上宽下窄,四壁斜收。

俎面为槽形,为后世出现的带拦水线之食案先驱。

《三礼图》中的周俎·周·俎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

中国古代家具史(课堂PPT)

中国古代家具史(课堂PPT)
在商、周两代的铜器里 的“俎”(音祖),具有家 具的基本形象,说明在奴隶 社会已有相当精美的家具出 现了,“俎”是一种专门用 来屠宰牲畜的案子,并把宰 杀完的祭品放在上面;
再如“禁”,是夏商周 时期放酒器的台子,造型浑 厚,纹饰多为恐怖的饕餮 (tāo tiè)纹。
6
7
此外,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 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 的纹饰,在红地黑花之外,还镶嵌象牙、松石等,其技术达到 了很高水平。
(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 是中国家具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2
一、雏形阶段——史前、夏商、西周 特点:神秘威严(商周)
传说时期:神农氏设计了最早的床 有虞氏发明了最早的桌子——椀俎 古代家具主要以竹,木为材料,由于竹木 易于毁坏和腐烂,所以现在出土的古代家 具很少。
3
夏商周时期:人类脱离洞穴生活后,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的部落纷争、城邦混战的徘徊时期之后, 中国进入了商周时期,进入青铜文明时期,从现有 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不凡 的审美趣味。在先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托于 上天的佑护。
宋代时期: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完全普及于民间, 是我国起居方式由席地跪坐转变到垂足而坐的确 立时期,一般百姓家庭使用高型家具,也是高形 家具的形成阶段。 装饰特点:融构造与构件于一整体之中。 家具特点:典雅柔美
宋代家具的结构与造型得到很大改进。仿古
建筑的梁柱式框架结构代替了隋唐流行的箱式壶
门结构,装饰线脚大量出现,加上牙条凳装饰附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始见 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
秦汉时期人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 见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 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胡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盂
明初旧玉雕花卉福桃水盂
水盂起源于汉魏,发展至明清两代。

宋人赵希鹄在《沿天清录集》中注:“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可知水盂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见。

一般配有铜或玉质的小水匙。

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

晋代、南北朝时水盂多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无不精巧雅致。

明、清两代水盂传世品较多。

品种丰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

除瓷制品外,其他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

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

盂口富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明、清代两代水盂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讲,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

古代水盂在当年读书人文房用具中为必备,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

清文竹贴花水丞
清末民初鸣远款紫砂刻“连生乐事”水盂
清乾隆蓝釉青花喜上梅梢马蹄水盂
清嘉庆款珊瑚红描金蝙蝠抱桃水盂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
墨床
亦称墨架、墨台。

研磨墨时稍事停歇,因墨锭磨墨处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为供临时搁墨锭用的用具。

多为玉、瓷所制,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

造型一般为几案式或床式,或曲折,或简练。

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明代由于制墨业的繁荣,墨床也随之流行,它的外形常与墨形相吻合,又因明代尚朴素浑厚之风,因此明代的墨床大都线条劲挺,棱角分明,表面纹饰极浅,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通体不加任何雕饰。

清代是文房雅玩的鼎盛时期,墨床的制作材质,也从古铜、玉器,发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玛瑙、翡翠、景泰蓝。

它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既实用又可赏玩的艺术品。

清碧玉镶白玉墨床
明黄玉墨床
清紫檀墨床
明铜刻山水墨床
(一对) 青花粉彩开光人物纹墨床(
清嘉庆青花粉彩开光人物纹墨床
清中期鸂鶒木雕曲竹式墨床
民国象牙雕人物墨床
印泥盒
印泥盒亦称印奁、印色池。

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因宋以前用印一般为泥封、色蜡、蜜色、水色等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泥。

宋以后油印的使用为了防止油料的挥发遂以妇女存放水粉胭脂的瓷质粉盒保存印泥,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将印泥盒列为专项。

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圆矮小者为常见,内盛印泥处十分平浅。

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银、铜、铁、象牙等多种,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赏,以瓷质者为最佳。

前人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之说。

清乾隆白玉嵌宝石印盒
二件)

(二件
青花花卉印盒(
元青花花卉印盒
明中期剔红山水人物印盒
清瓷胎掐丝珐琅印盒
清嘉庆雕瓷竹段式印盒
镇纸
所谓镇纸又叫纸镇、文镇或镇尺、书镇等,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

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对小型青铜器、玉器等的珍赏,常放置在案头把玩,因其有一定的份量,往往随手拿过来压纸、压书,久而久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

在文房用具中,镇纸的传世品较少。

镇纸材质选用很宽泛,有铜、玉、石、瓷、木、竹等多种材质。

镇纸常做成禽兽鳞介诸形,明代镇纸多为尺状,明朱之蕃诗:“文木裁成体直方,高斋时半校书郎。

”铜因其体重为镇纸较为普遍,就目前所见明代镇纸来看,其形多为尺状,上有兽钮,与文献记载相符,清代镇纸材质较明代增加了瓷、象牙、珐琅等,仍以尺形为主。

清代铜镇纸在沿袭明代风格的同时有所创新,特别是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装饰味道十分浓郁的镇纸开始出现,可谓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器。

清掐丝珐琅镇纸
明末清初镶嵌宝石鎏金铜瑞兽镇纸
清田黄石雕异兽书镇纸
清乾隆乌金釉瓷塑捆竹镇纸
清道光白芙蓉浅浮雕鱼龙变化纹镇纸

清铜鎏金螭龙纹镇纸
一对)
铜鎏金螭龙纹镇纸(
(一对
清黄杨木刻庭院仕女纹镇纸(一对)
清乾隆象牙刻“赏心惟物”镇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