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合集下载

货币的内生性理论

货币的内生性理论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理论差异
————
End
货币供给的“新观点”
(1)拉德克利夫定义货币:流劢性,是 央 行无法控制的内生变量。 (2)格利、肖主张用更广义货币:M3、M4 是央行无法控制的内生变量。 (3)托宾:货币具有内生性不丌可控性
(4)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量是由银行和 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 又叏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的涵义 • 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 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 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 幵丌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 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 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 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早 给 货 后 生 对 论 货 生 期 理 币 凯 性 内 的 币 性 的 论 供 恩 货 生 评 供 理 给 斯 币 性 价 给 论 内 的 主 供 货 外 差 生 “ 义 给 币 生 异 性 新 者 理 供 性 货 观 的 论 给 与 币 点 内 理 内 供 ”
货币供给的“新观点”
• “新观点”这一用语是托宾在1963年 首次提出的,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相对于传统的 货币基数-货币乘数分析法而言的。 “新观点”强调商业银行不其他金融 机构的同一性,以及货币不其他金融 资产的同一性,主张货币供给的内生 性。对这一理论作出贡献的主要是英 国《拉德克利夫报告》的作者、美国 的格雷和E.S.肖以及托宾等人。
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 80年代末,莫尔又将上述理论迚一步推向深化, 对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影响迚行了深入探讨。莫 尔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信用货币的供给内生。 • (2)基础货币内生。 • (3) 负债管理使基础货币自给。 • (4) 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 • 此外,莫尔还否定货币乘数的意义,认为它丌能 解释创造货币过程中的因素及其创造的过程,以 往的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乘以乘数的等式仅仅 是对现象的描述,而丌是对现象的解释。政府无 法控制信用货币的供给。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西方学者针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作了进一步发展,补充和修正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一 ) 凯恩斯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平方根定律模型及修正对于凯恩斯提出的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基本无关的观点,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都提出异议。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A . H . Hansen) 在 1949 年就提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货币的交易余额也具有利率弹性。

然而,第一次深入分析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关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 · Baumol) 。

1952 年,鲍莫尔发表的《现金的交易需求:一种存货理论分析》一文中,将最适量存货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的研究,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利率关系也极密切。

下面介绍鲍莫尔模型,假定条件为:①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获得一定量的收入 (r) ,且支出是连续的和均匀的。

②人们采用购买短期债券的形式贷出现金,并且每次变现或出售资产与前一次的时间间隔及交易量相等。

③未来时间内所预期的支出量为 T ,每次变现的现金数量为 K ,每次买卖债券的手续费为 b ,市场利率为 i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为 C 。

人们的目的是最小化 C , C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交易成本,持有现金越多,兑换变现的次数就越少,交易成本就越少,即交易成本是现金持有量的减函数;二为机会成本,由于持有现金是没有利息收入的,持有的现金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即机会成本为持有现金量的增函数。

用公式表示:(1)一阶条件为:(2)(3)K* 就是使总成本 C 最小时的货币量的值 ( ,所以使 C 最小化的二阶条件也自动满足 ) 。

因为在整个考察期间持有的平均现金余额为,因而货币需求的最适量为。

从公式可以看出:①当交易主体的交易量 (T) 和手续费 (b) 增加时,最优的持币数量会增加;当利率上升时,最优的持币数量会下降。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起源、演进和迷局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起源、演进和迷局
派” ( C u r r e n c y P r i n c i p l e )和 “ 银 行学 派” ( B a k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的 “ 通 货 争论 ” ( C u  ̄ e n c y
C o n t r o v e r s y ),但其 理论渊源却 可 向前追溯 到 1 8 世纪古典 经济学关 于货币供给 和物价水平 因 果关 系的争 论。 古典 经济学家关于货 币与物价 因果争论 的焦点 ,在 于逻辑链条 “ 货 币供 给 . 信贷 一 货 币流
5 8
货币供给的 内 / 外 生争论 :起源 、演进和迷局
总第 2 6期
层 ,外生理论都 占据着 主导地位 。但此次 国际金融 危机前信 贷扩张表现出的明显顺周 期效应 , 以及危机后世界 主要 国家量化 宽松货币政策的 “ 推绳子”效应表明 ,需要对货币供给 的内生性 加 以重新 审视 ,货币供 给的内 / 外生争论也需要尽快得 出结论 。按 照货 币供给外生理论 的逻辑 , “ 经济 复苏的充 分必要条件是 中央银行扩大货 币供给 ” ( 斯基德尔斯基 ,2 0 1 1 ),即 中央银行 增 加货币供 给应该 会促进 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 现实 中,尽管 日本于 2 0 0 1 年就 开始 实施量化宽 松货 币政策 ,其还是陷入 了又一个 “ 失去 的十年” ;在此次 国际金融爆发后 ,欧美各 国中央银 行 长时间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也没有带来经济 的明显复苏 。再从金融监管角度看 ,虽然
的原 因 ,给 出判定货币供给是否具有 内生 I 生以及破解货币供给 内 / 外生理论争论迷 局的一个可
行思 路
二 、理论源起 :1 8世纪关 于货币供给 与物价水 平的因果争论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研究:一个思想史和货币实践的考察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研究:一个思想史和货币实践的考察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研究:一个思想史和货币实践的考察李翀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24()1
【摘要】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主要是由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者提出的命题,他们认为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是外生性的,而现实经济的货币供给是
内生性的。

在这一方面,有代表性的经济学者有温特劳布、卡尔多和莫尔等人。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讨论中,格利、肖、莫尔等人的论证有说服力,温特劳布、卡尔多、瑞安-柯林斯等人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实际上,在货币供给研究领域,并不存在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截然区别,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并没有否认货币供给的内
生性,所谓分歧只是对中央银行作用大小的判断不同。

在现实经济中,随着中央银行
监管方式的变化,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有所增强,但中央银行仍然在货币供给中发挥重
要作用。

【总页数】11页(P41-51)
【作者】李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0
【相关文献】
1.国内信贷、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关系的研究——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逻辑与实证
2.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实证研究
3.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再探讨——基于联立方程回归的实证研究
4.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高货币化与经济波动——基于1952~2007年的实证研究
5.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研究--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分析与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

6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

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分析
基础货币的吸收形式或存在形式:现金、法定准 备金与超额准备金 假定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由于其他因素,使得现 金比率上升,结果会如何? 假定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由于其他因素,使得超 额准备金率上升,结果会如何? 圣诞节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法定准备金金增加,货币供 应量将如何变化?
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分析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从经济理论的发展来看,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 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它的 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其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理论基础在于:货币供给的弹性几乎为零,私人 部门无法影响货币供给,只有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 势和政策的需要,才能独立地决定货币供应量。因 此,在其货币供求理论模型中,货币供给曲线是垂 直的。 新古典综合论: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综合
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分析
基础货币是存款创造或信用创造的基础 基础货币的来源: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 黄金外汇占款、购买政府债券和负债项目的政府存 款 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分析: 基础货币的变动能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关键 在于基础货币的结构。假设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则关键在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被以现金、超额准备金 还是以法定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即被以何种形式吸 收。
基础货币的需求结构(吸收方式):流通中现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假定基础货币增加: 流通中现金:等量的货币供给增加 法定存款准备金:已经支持了存款创造的基础货 币,对应着一定数量的存款货币,可以带来货币供 应量的数倍扩张。 真的必然是这样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两个决定 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余额) 超额存款准备金:具备数倍扩张能力的基础货币, 但未数倍创造,具有潜在的创造能力。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迷局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争论迷局

作者: 朱太辉
出版物刊名: 金融评论
页码: 12-2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货币学派;后凯恩斯学派
摘要:货币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近年来陷入了“贷款创造存款还是存款创造贷款”的迷局。

本文基于货币和信用的关系,试图破解这一迷局。

货币(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都是经济主体之间结成的借贷关系,但货币的信用级别要高于一般商业信用。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根源在于,由于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需要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银行信用来代替和清算,通过信用升级来降低风险。

当货币供给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升级和清算需求不一致时,货币支付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的转换、金融产品等准货币与货币的转换会缓解甚至消除货币供求之间的不平衡。

在当前货币金融制度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本质也不能否认其外生性,货币供给兼具内生和外生两个创造渠道。

后凯恩斯学派的内生货币假说——中国的例证

后凯恩斯学派的内生货币假说——中国的例证

Post Keynesian School's Endogenous Money Hypothesi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作者: 耿中元[1];曾令华[1]
作者机构: [1]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长沙410079
出版物刊名: 管理科学
页码: 68-73页
主题词: 内生货币假说;货币供给;后凯恩斯学派;中国
摘要:詹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对于货币供给是如何内生决定的这一问题,后凯恩斯学派内部存在着适应主义、结构主义、流动性偏好3种不同的观点。

以中国为例检验内生货币假说,可以拓展内生货币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校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得出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存在从贷款到货币供应量的单向因果关系,所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本质上是内生的。

长期内中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贷款与基础货币、贷款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存在从贷款到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的单向因果关系。

这充分证实了结构主义的观点,但结果并未支持适应主义和流动性偏好的观点,这些结论对中国的宏观调控具有政策含义。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全面地阐述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分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特点和相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分析这些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来明确我国应当采取以“盯住基准利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引言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

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相应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

从货币理论界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上。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性还是外生性的不同可以指定不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可以有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两种选择,并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主要是从货币供给方面来进行调控,即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现金充裕度,这称为供给型调控模式;而以基准利率为中间目标的、着眼于货币需求的货币调控则称为需求型货币调控模式。

目前我国在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以“盯住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

截止目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21.5%,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货币流动性依旧较高。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传统观点认为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从而调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供需均衡、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经济平稳增长。

但是现实情况存在“倒逼机制”,盯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能带给人们预期上的政策效果,而无法达到其实际控制货币供给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1.主流观点下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银行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3-05May ,20132013年第3期NO.3,2013货币供给的性质是货币经济理论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它关系到中央银行对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货币当局进行外生调节,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市场力量。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曾为这种争论埋下伏笔。

凯恩斯在1930年的《货币论》中采用的是内生货币观点,但在其1936年的《通论》中采用的却是外生货币观点。

由于外生货币观点能够极大地简化理论分析,所以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多数货币分析都未能摆脱这种对外生货币观点的“路径依赖”,尤其以货币学派为外生货币观点的代表。

占据正统地位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在给定的货币乘数下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来“外生”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通货膨胀和名义产出。

虽然外生货币假设有助于简化分析,但也忽视了真实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的复杂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与这种外生货币观点的决裂。

1959年的兰德克里夫报告(RadcliffeReport)①认为,英国的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放贷内生决定的,因为货币政策的紧缩经常引起增加放贷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创新。

同时在理论界,美国的明斯基(Minsky,1957)和罗西斯(Rousseas,1960),以及英国的卡尔多(Kaldor,1960),提出了正式的内生货币供给模型,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归因于透支便利、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和金融创新等制度因素。

但长期以来,这些内生货币研究并未被吸收到正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

在随后的时间里,货币理论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货币需求和速度的稳定性、货币需求的形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金融市场预期的作用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

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如卡尔多(Kaldor,1970)、戴维森(Davidson,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天津、北京、上海支付渠道货币流通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JL038。

作者简介:于宾(1981-),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

邮编:300071陶江(1951-),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编:300071史欣禾(1993-),女,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

邮编:200433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于宾陶江史欣禾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其核心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信贷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而非中央银行控制下的外生变量。

根据对货币内生程度的认识不同,又可以分为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两种观点。

内生货币理论的发展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弥补了现有货币供给理论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适应主义;结构主义中图分类号:F091.3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3-0064-08641972)、温特劳布(Weintraub,1973,1978)等,继续提供货币供给内生的证据。

此后的形势有所变化,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货币需求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难以预测,这极大地降低了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有效性。

现实中,许多发达国家都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而采用利率等价格型政策工具。

随着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解释七八十年代货币和现实经济关系方面的失败,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通过解读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的性质以及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从而帮助政策制定当局找到恰当的政策工具,以更好地达成政策效果。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控性及其与最终目标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弱,也同样需要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来理解货币供给过程。

有学者认为,从1996年起我国正式确定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以来,该目标几乎从未实现过。

[1]一、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新发展在众多后凯恩斯主义学者中,以莫尔(Moore)对内生货币进行的论述最多。

莫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在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多数发表在《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杂志上。

此后关于内生货币方法的众多争论和思辨也是围绕莫尔的研究展开的。

(一)莫尔的内生货币观莫尔(Moore,1983)指出,虽然在基础货币与货币存量、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间有稳定的关系,但因果关系的方向与正统观点恰好相反。

正统观点认为因果关系的方向为从基础货币到货币供给,从货币供给到名义产出。

相反方向的因果关系意味着基础货币和货币存量都是内生的,即在真实世界中银行先扩张信用,在该过程中创造了存款,再去寻找准备金。

[2]1.货币供给内生的证据莫尔提出的反向因果关系的证据有:首先,一些中央银行家自己承认央行能够在短期内决定货币存量的观点是不准确的,而认为短期内的货币创造是居民、企业、金融机构、财政部、央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央行认为自己在实践上没能够决定短期货币存量的变化,则在长期内它也没有决定货币变动,因为长期只是短期的相加。

中央银行的从业者认为,如果将货币存量的增长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首要短期目标,就会造成利率的大幅波动,从而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

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机构都是以现金和资产资本的低比率运行的,其前提是存在有序的金融市场。

如果准备金的增长被控制得过严,私人主体必将承担利率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而如果没有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私人主体就不能通过持有更多的缓冲现金存货来保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通过提供弹性的通货供给来缓解各种干扰、避免利率的混乱波动和金融危机,是影响美联储理事演化的主要决定力量。

其次,通过对银行准备金与银行存款间的关系进行正式的因果关系检验,费格和麦基(Feige&McGee,1977)证明货币存量外生于准备金;[3]莫尔和斯图曼(Moore&Stuttman,1982)同样发现在1973—1981年期间存在从四种货币量到基础货币,以及从商业银行信贷到货币总量间的单向因果关系。

[4]复次,现代银行企业的微观模型认为银行是两种投入、两种产出的企业。

两种投入是零售和批发存款,两种产出是零售和批发贷款。

零售的存款和贷款通过银行分支机构进行集散,在这两种零售市场上不能进行讨价还价,银行是价格的决定者和数量的接受者。

批发型的存款和贷款从广义上说是相同的资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行讨价还价的,如存单、银行本票和商业票据,银行是批发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和数量决定者,所以贷款和存款都是由银行决定的。

最后,基础货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经济变量(特别是名义工资的变化)加以解释,这说明了货币供给的被动性和内生性。

莫尔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名义工资的滞后变化能够合理地解释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说明央行一方存在适应性行为。

同时货币存量的滞后变化并不能解释名义工资的变化。

总之,因为央行被迫适应工资上涨的压力,名义货币存量具有顺周期的内生性。

2.信贷市场和流动性的提供货币适应的过程并非货币主义者认为的是中央65银行主动政策干预的结果,因为货币主义的观点忽视了成立中央银行的关键原因和央行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提供弹性的通货供给。

为了保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金融系统的有效运行,中央银行必须时刻准备着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否则就会出现商业银行被挤兑破产的严重后果,这是中央银行不愿意看到的。

到今天,所有国家中央银行最基本的义务都是支持和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有序运行,特别是其中的商业银行系统。

商业银行系统是流动性创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在现代经济中,生产成本发生在取得销售收入之前。

生产成本代表了企业对运营资本的投资,企业必须为此投资进行融资。

所以当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生产成本时,既定的产量需要更多的运行资本。

如果不能立即将成本转嫁到价格上,企业就必须从银行增加借款或减少自己的流动资产,来为增加了的运营资本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在支付成本与取得销售收入的时间间隔之中,为存货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融资,就需要增加银行信贷。

名义工资率和原材料成本的提高直接引起了信贷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银行存款和货币存量的增加。

如果成本不变,产量的提高同样会引起银行贷款的增加,以为生产过程中更大的产品价值提供资金支持,直到更高的销售收入弥补了额外的运营成本。

如果成本和产出稳定在某个更高的水平上,则银行借款也会稳定在新的更高水平上。

莫尔认为,货币工资的变化是决定内生货币供给的最重要的单一因素。

在名义工资上升时,中央银行难以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存款来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它们就必须从其他银行或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

如果商业银行要满足其准备金要求,中央银行就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贴现窗口向银行系统提供相应的准备金总量。

中央银行可以确定它愿意供给流动性的短期利率,但不能控制货币存量本身。

3.制度变迁的作用在银行信贷如何引起货币供给的问题上,莫尔(1986)分析了制度变迁特别是信用货币的作用。

他认为货币数量论的核心是外生货币,其只适用于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的情况。

在商品货币经济下,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自然成立的,如在金本位下货币供给取决于黄金的生产和供应。

但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有根本的区别,信用货币是金融机构的负债,其数量随着金融媒介的总量的变化而变化。

信用货币的供给,自动对赤字单位的信贷需求变化做出反应。

借款者对银行信贷需求的增加将使得贷款和存款增加。

贷款创造存款,这些存款在银行取得实绩和金融资产的过程中被花掉。

而资产的出售者总是愿意接受银行存款,只要存款有货币性,就会有需求。

相对于物物交换来说,所有在买卖过程中接受信用货币的经济主体都是在以信用出售产品。

[5]商业银行往往存在强烈的动机来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

美国和加拿大的大企业预期银行有事先约好的信用便利额度,英国的银行广泛依赖事先约好的透支额度。

银行确定贷款利率后,试图满足所有的贷款需求,只要这些贷款申请满足了最低的抵押和风险标准。

所以贷款的数量几乎完全取决于需求。

同时,流动性管理技术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存款凭证(CDs)来为贷款需求融资,而不受中央银行的限制。

流动性管理指的是为满足贷款需求而主动调节银行负债,与流动性管理相关的金融工具包括存款凭证、联邦基金、欧洲美元以及回购协议等。

莫尔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即使基础货币与货币间存在稳定的关系,也不能认为联储能够控制货币存量,而应该认为联储被动地让需求条件决定货币供给。

由于银行放贷是货币存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银行对商业贷款的控制程度是有限的,这使得银行放贷在很大程度上完全由需求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