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合集下载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古书无标点;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刘向战国策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三十六计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伋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ˇ诸子ˇ,ˇ百家ˇ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中国诸子百家/古文观止编辑:山间溪流诸子百家|古文观止诸子百家、九流十家资料收集整理2012-08-22 09:18:45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书吧在中国史册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八大家排序,是按学派对历史的影响: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法家、五名家、六阴阳家、七纵横家、八杂家;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农家,小说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儒家的百家争鸣之孔子;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道家百家争鸣之老子;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他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尚同”,“明鬼”、“尚贤”等;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名家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阴阳家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诸子百家”之一: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为著名的学派不过有几十家,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杂家杂家zájiā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赵蕤著<反经>综述杂家.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农家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小说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说;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诸子百家“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PPT课件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PPT课件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 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 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 称之为“三玄”,
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唐诗宋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墨家十大哲学思想
明天非非节节尚尚非兼 鬼志命乐葬用同贤攻爱

历代主流思想
“两汉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 形成了《诗》、《书》、《礼》、 《易》、《乐》、《春秋》六经, 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远 流 长
博 大 精


包 容 万
纳 百 川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 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 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现代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绪 论



元 曲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中国文化简史”作业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自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0次印刷),间或夹杂有些许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本文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产生,百家争鸣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做阐述。

其侧重点将放在“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夏朝时,我国已建立起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但除使用国家机器外,还已经懂得怎样通过思想工具来统治其人民。

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受)天命。

”《论语·泰伯》也中说禹“致孝乎鬼神”。

到了商朝有“帝(上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一说,并且这些享有政治特权(即“刑不上大夫”)的奴隶主贵族还通过“卜筮”知“天命”。

如,卜辞载:“王封邑(建都城),帝若(诺)。

”(《殷墟书契前编》)。

当时,他们把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筑城、打仗、任用官吏等,都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可抗拒的。

周将“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内部,即“礼不下庶人”。

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但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

他们将“上帝”和祖先分开来,突出“上帝”至上神的绝对权威。

为此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商灭于周其实是对“帝立子生商”这样一个商为帝子的“直系血亲”关系的摧毁。

但是周王朝亦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理论作为统治工具被其利用,故而所谓“以德配天”是在其既要摧毁又要利用的矛盾状态下的“自圆其说”。

当实践经验与知识即“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从中便开始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试着以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这就从“术”发展到了“道”,标示着哲学思维的开始。

(但若要究其真正诞生可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

随着私田开垦规模的扩大,奴隶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到春秋末年就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于是“公室”打破“公、私田”界限,一律收税。

国开作业《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形考作业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试卷(3)参考(含答案)052

国开作业《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形考作业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试卷(3)参考(含答案)052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试卷3一、名词解释1、文化答:基本解释1. 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2.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3.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详细解释1. 文治教化。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晋束晳《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前蜀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 元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诗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

”《花月痕》第四七回:“尔诈尔虞,如鬼如蜮,梗两朝之文化,劳九伐之天威。

”2.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因为现代的人所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 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

”4. 考古学用语。

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二、简答题1、简述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答:所有的都是有与恶的,也不例外。

儒家文化的是仁、礼,注重,强调积极入世的思想。

首先,伦理形成了的统治机构和,生活在儒家文化下的,必定要极其注重自己的以防出错,这样严苛的要求,有时候极大的禁锢了的正常欲望,物极必反,其后果不言而喻,就是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但是也不是说讲求伦理纲常就是不对的,因之为人就是要有制约。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必备知识基础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诘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C.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3.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春秋大一统”4.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5.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而今之注虫鱼、命草木者,皆不足以语此也。

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7.《楹联丛话》记载,曲阜孔府大门前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偕天不老”的思想是( )A.孔子的“仁”B.孟子的“民贵君轻”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8.《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

先秦诸子学

先秦诸子学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韩非子墨子生平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天人关系思想哲学政治思想思想学说思想学说思想特点仁政思想荀子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先秦诸子学
墨 法 道 儒 家 家 家 家
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 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 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不同 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 应运而生。
智儒 、家 信思 、想 恕的 、核 忠心 、: 孝仁 、、 悌义 、 礼 、
孔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 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礼、乐、射、 御、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仁”和 政 “礼 ” 治 (前551-前479) 思 思 想 想 学 说 教 有教无类、 育 因材施教、 思 全面发展、 想 文化 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道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先秦诸子要表现或提倡的一种精神就是四个 字:求同存异。每个人你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都可以有自己的态度,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都 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不要唯我独尊,要看到 别家,别人,他有别人的道理。我们对于先秦诸 子可以各取所需,可以按照你的理解来进行阐释, 但不要或者说不必厚此薄彼,不必非得争个输赢, 非得争个高低。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把 它统一起来,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 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幸福, 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先秦 诸子他们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公元1883-----1969年)曾提出过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

他认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Talcott Parsons)则提出“哲学的突破”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

所谓“哲学的突破”,就是时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后了层次之高乃是从未有过的,人类精神的文化基础由此而得以奠定。

对于中国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日益普遍出现的“礼崩乐坏”现象标志着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解体了,章学诚所谓古代王师政教合一的古代“王官之学”不再能统一、整合、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与“政出多门”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涌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士”人,出现了《庄子·天下篇》所述的古之“无乎不在”的“道术”分散为诸子百家的现象。

诸子百家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帕森思所谓“哲学的突破”,他们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时至今日,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仍具价值,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诸子兴起与百家争鸣“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

士阶层中,群英荟萃。

其间,有思想家孔丘、老聃、庄周、墨翟、孟轲、邹衍、荀况……他们深邃的哲理思考表明这时的中国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又有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少正卯、孔丘、邓析,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论辩家惠施、公孙龙,还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他们多方面的成就辉耀千古。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议、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文教师长而活跃于天地翻覆的历史舞台上的士,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志,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人格。

如其具有博大胸怀与高远志向,“志于道”(《论语·里仁》)的儒家倡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自不待说,道、墨、法、阴阳“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中》)。

由是观之,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告子下》)绝非迂腐书生的口出狂言,而应看作士群体博大胸怀与高远志向的自白。

正是在文化知识广泛传播、士阶层队伍不断扩大并发生着日益重要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墨子出入儒门而别创一宗,其学与儒学针锋相对:儒家主“尊尊”,他就倡“兼爱”;儒家重“义”,他就尚“利”;儒家讲究礼乐文饰,他就宣扬“非礼”“非乐”;……于是,在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孔子、墨子相继而起,“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吕氏春秋·有度》)的现象。

儒、墨两家纷争不已,“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齐物论》),成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

并且,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学术中心,如各派的著名学者都汇聚于齐国稷下学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骄、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盐铁论·论儒》)。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是我们描述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状况时,最习惯的用语。

但是在运用它时,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到底有哪“百家”?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的“六家”、刘向歆父子的“九流十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思想界的基础“话语”。

不过,中国哲学史的开山者胡适,曾经反对这种做法,其后,任继愈有《先秦哲学无“六家”》之文,指出“先秦有的只是老子学派、庄子学派、公孙龙学派,等”,承认有很多学派,但是这个观点也没有贯穿到他所编写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之中。

但是,冯友兰先生有专门的文章《论“六家”》,认为司马谈和刘歆所分的“六家”或“九家”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认为在先秦事实上是有这些派别……第一,在先秦的学术界和知识分子中,本来有各种的人,他们自称,或者被称为某种人,或者某种专家。

第二,这些某种人或某种专家,在他的思想中间,确有一些自己的中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因此他们成为哲学上一个流派。

每一个流派,都围绕着自己的中心思想,同别的流派进行斗争……在先秦的典籍里,我们常看见有“儒”或“儒者”、“墨者”、“隐者”、“辩者”、“法术之士”、“轻物重生之士”等名称。

这些名称都专指一种人……这些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发展成为体系,就成为各种学术流派。

这些流派是本来有的,司马谈和刘歆在记录中把他们明确起来,给以相当的名字,其中有些名字,是沿用原来有的名称,例如儒家和墨家,有些是他们给的新名称,例如名家、法家、阴阳家、道家。

而胡适先生的书中,恰恰也列有“公孙龙及其他辩者”一节,似乎冯先生说得比胡先生有道理。

冯友兰先生的影响很大,众多哲学史、思想史论著多有受冯氏影响印迹。

我们翻开各种论述到先秦学术史、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包括[日]狩野直喜:《中国哲学史》(东京:岩波书店,1953年),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增订版),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第七版),臧广恩:《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二版),以及《剑桥中国先秦史》第11章《经典哲学著作》英文本)],即便在总述的部分提到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但在下面写的时候却是儒、墨、道、法等不到十个部派及其不同时段的代表人物一个个来写,譬如在儒家,先列孔子,次列曾、思、孟,再列荀子等小节;或者这种分家分派并不完全行之于章节结构,研究者按照时间先后分述诸子,依次写老子、孔子、墨子等,但讨论到诸子的学术性质时,“道家”、“法家”等称呼还是存在。

各种讨论到“百家争鸣”的文章,也似乎多是说说而已,要不就搬出儒、墨、道、法等家。

于是,名义上的“百家”,变成了几家、十几家。

也有学者认识到“六家”、“九流”之说不足,但认为可以沿用,甚至英国学者鲁惟一已经认识到刘向歆父子的“九流十家”是书目,划分有许多问题,却仍因袭“儒家”、“道家”、“法家”等称呼。

可见“六家”、“九流”的框架,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渐渐影响到了西方汉学界。

总之,在当前,“百家”成为了一个虚幻的名词,有学者甚至明确说先秦没有“百家”。

对于“六家”、“九流十家”的来历和背景,却很少有人去考虑。

其实,打开先秦至汉代的子书以及史书,“百家”的存在不容置疑。

比如《荀子·儒效》:“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

”《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正名》:“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荀子·成相》:“复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

”《庄子·秋水》也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庄子·天下》也有:“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以往认为庄子外杂篇晚至汉代才成书,从阜阳汉简和张家山汉简出土有《庄子》残简来推论,这种可能性不大。

后来贾谊的《新书·过秦上》也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淮南子·俶真》有:“百家异说,各有所出。

”《淮南子·齐俗》:“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也。

”《淮南子·氾论》:“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诸子百家”一语,也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百家”的说法在汉代还有很多例子,此不赘述。

但是,“家”的含义,却值得考虑。

《庄子·则阳》借少知之口说:“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韩非子·定法》载:“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篇末则有:“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在这里,季真、接子二人,申不害、公孙鞅二子,就是“二家”。

“百家”之所指,《荀子·成相》中有:“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

复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祥)。

”这里的“慎、墨、季、惠”,应该只是荀子所举的“百家”之代表。

《庄子·天下》篇中,所谓古之道术“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文中所列举的“百家”,有“墨翟、禽滑釐……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黄缭”(容易发现,《天下》篇比《荀子·成相》多了“之徒”、“之属”这样的表述)。

战国诸子多有门徒,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正》曾指出子书的通例是:“向歆班固条别诸子,分为九流十家。

而其间一人之书,又自为一家。

合若干家之书,而为某家者流,明乎其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家者合父子师弟言之,《管子·乘马篇》云:“三夫为一家。

”古今训诂之书,无以家字作一人解者)……学有家法,称述师说者,即附之一家之中……其学虽出于前人,而更张义例别有发明者,即自名为一家之学。

”因此,确切地说,战国时代,“子”是“家”的代表,举一“子”可以赅括一“家”,这就是前文称“季真”、“接子”为“二家”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