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荀 子 的 思想 政 治教 育 思想 及 其现 代 价值
黄 一 波
摘 要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 家的代表人物 ,他对 自孔子 开创的儒 家学派进行 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 ,是儒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 的思 想政 治教育思想既继承 了传统儒 家的精华 ,又在此基础 上提 出了 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 治教育思想不仅适 应 了战 国末期 大一统 形 势 ,也 可 以在 当下 发 挥 积 极 作 用 ,对现 阶段 的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工作 有 重 大借 鉴 意 叉 。
(四 ) 人 生 观 苟子在人生观上主张 “制天命 而用之”,认 为人必须 发挥 自身 的主 观能动性 ,充分相信并利用 自己的力量 ,积极地运用 自然界 的规律 和条 件 ,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在个人 修为上 ,苟子 反对 “天命 ”,认 为 人应当有 积极进取 的精神 ,通过不断地学习,锲而不舍的追 寻知识 的积 累和个 人人格 的完善 。 (五)修 身观 强调治气养心之术 ,即调理性情 ,培养正确的思想方 法,捷 径是依 礼行事 ,关键在于良师指导和专心致 志;提倡 “不诱于誉 ,不 恐于诽 ” 的修养之道 ,是要求封 建社会 的士君子有独立特行 的素养 ,不要 随波逐 流 。
一 、 苟 子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思 想 产 生 的 时代 背 景 苟 子所处 的战国末期是新旧交替 、社会变革加剧 的时期 ,整 个社会 正 由奴 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 中,所有 的一切都 向着中 央集权 的方向发展 ,学术上各执一端 ,相互攻击 的局面 已不适应 时代的 要 求了。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沿袭孔子 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脉络 ,建构 了以其人性论为基础 的思想 体系 ,成 为解决 当时社会变迁 、实现国家统一 和社会长治久 安的理论体 系 。 这样 的时代背景及统治者的要求 ,反映在教育思想上 ,希望 能够通 过教育培育大批 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的 ,并能够 帮助他 们达成大一统 局面的知识分 子 ,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 二 、思 想 政 治教 育 思想 的理 论 来 源 苟子的思想 政治教育思想是对诸子百家的各种教育思 想进行批判和 总结的结果 ,其 中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是主要来源 。 苟子教育 思想 的哲 学基础 “性 恶论 ” 是对孟子 “性善论 ” 进行批 判 并 根 据 现 实社 会 具 体 情 况 做 出 的论 断 。他 批 判 了儒 家 宣 扬 的 “人 性 ” 受命于天的唯心主义观点 ,揭穿了孟子鼓 吹的 “先王”、 “圣人” 具有 天生美德的谬论 ,强调只有通过后 天的 “积”、“伪 ”,即教育和学习来 改 造 人 的 必 要 性 。 在学习途径和治学方法上 ,苟子对春秋战国各家学派的学说进行 了 批判 的总结。在这里苟子批判 了各 家 “蔽 于此而不知 彼”,即只重视 某 一 方面忽视另一方 面的片面性 ,但又从 中吸取 了各 派思想 中的合理 因 素 。例如 ,他批判了道家老子对人力 消极无为的观点 ,但又改造 吸收了 他 的 “天道 自然” 的观点 ,因而建 立了他 的 “制 天命而用 之” 的 自然
从荀子的正名思想看先秦诸子学说的衰落

论文关键词:荀子正名三惑功用主义专制主义论文摘要:荀子的正名理论以名为核心,主要考察了3个基本问题:名的作用,名同异的原因,制名的原则。
荀子又以此为标准,将当时的诸子学说归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以名以乱实”3种谬误,并对之进行了严厉批判。
荀子的正名思想里面所包含的狭隘的功用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被后来统治者所利用,加速了诸子学说的衰落。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
他是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
荀子的正名思想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特别是墨家的逻辑思想的基础上,用儒家的立场对先秦的逻辑思想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正名理论,从而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荀子的正名理论也包含了一定的消极因素,这为其学生韩非、李斯创立法制思想,限制和迫害其他学派埋下了伏笔。
1 荀子正名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数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在这一阶段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在巴勒斯坦、伊利亚等先知纷纷涌现,希腊更是贤哲如云,如荷马、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等等。
这一时期古代文明彻底衰微在文明的废墟上,“人类全部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
他探询根本性问题。
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
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最高目标。
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里感受绝对。
”[1] 8 春秋以降,原有的奴隶社会的一切都逐渐崩溃:天子权威衰落,礼乐文明瓦解,夷狄文化冲击。
社会巨变和文化的动荡,一方面使人们陷入茫然无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重新确立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确定人与自然以及与自身的关系,创立某种作为自身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文化。
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下列关于先秦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B.墨家和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在人性观上,孟子认为人性恶,荀子认为人性善2.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B.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C.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D.在方法上具有一致性3.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
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
这段论述的主旨是()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4.《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
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168条。
这说明()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5.《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由此可见()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6.班固《汉书》载:“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方今……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此可知班固()A.批评百家学说异常混乱B.主张“百家”思想趋向统一C.以奴隶主立场评判百家D.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国价值7.《吕氏春秋》: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来都被视为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 虽然 春秋 战 国时期是 中国学术 史上 一个诸 子蜂
起、 百 家争 鸣 的时 代 , 但 由确 切 的文 献 记 载来 看 , 先 秦 时期 “ 诸子” 概念 的含 义 , 既非 后 来 指称 众 多 学者
者先生” 虽众 , 但他们并未被称为“ 诸子 ” ; 因为他们 是被 分 为 若 干 学 术 群 体 或 学 派 而 出 现 的 , 故 名 日 “ 百家 ” 。当时发 生在 中国学 术 界 的激 烈 争 鸣 , 不 只
概念 。而且 , 在 春 秋 战 国 时期 , 即使 是 如 今 人 那 样, 将“ 诸子” 理解为“ 众 位 学 者 先生 ”, 由于 当时 的 “ 学者先 生 ” 们 是 因其 学 术 观 念 的不 同而 常 被 人 分
个个 学 术群体 和 派 别 之 间 , 这 就 形 成 了 中国先 秦
括 为对先 秦诸 子百 家思想 的批 判 与总结 。
一
、
荀子 时代 的诸子 百家 之学
中国春秋 战 国时 期 的 “ 学者先生” 们 是 分 为 若
干个学 术流 派和 学术 群 体 的 , 故 在 当时他 们 只被 称 为“ 百家 ”, 不被称为 “ 诸 子 ”, 而后世 则常常 以“ 诸
或思想行为 , 而并 非他们所属 的学派或“ 家” 。《 苟子》 一书 中 指名道姓加 以批 判的, 除《 非十二子》 篇所“ 非” 的十二
子及子张 氏、 子夏 氏、 子游 氏之儒外 , 还有《 儒 效》 《富国》 《 王霸》 《臣道》 《 修身》 《 荣辱》 《 礼论》 《 解蔽》 《 正名》 《 正 论》 《 性恶》 等篇对“ 百家” 诸 子的学术批评 。荀子对先秦诸 子百家学术 思想批 评的特 点, 一是他着 眼的只是诸 子的
卷三十二 荀 子

卷三十二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荀子生当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前夕。
此时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确立,结束分裂,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提出了对百家学说进行批判综合的任务。
荀子顺应历史潮流,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教育、军事等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荀子在战国末期就名声显赫,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对秦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以后,经学兴起,儒家经典《易》、《诗》、《礼》、《乐》、《春秋》均为荀子所传。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汉唐思想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桓谭的形神关系理论和王充反对鬼神迷信的思想及其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也深受荀子影响。
柳宗元的《天说》、《天对》发挥了荀子“天道自然”、“明天人之分”的思想。
刘禹锡则借用荀子《天论》的题目写了《天论》一文,发展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著名学说。
荀学历史命运的转折始自中唐时期的韩愈。
韩愈著《原道》为儒家争道统,把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
在《读荀子》一文中认为“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小疵”,开此后抑苟褒孟之先河。
宋代理学的代表程颢、程颐不遗余力地攻击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熹亦贬斥荀子的性恶论和重法思想,视荀子为“异端”,甚至把秦朝“焚书坑儒”也归罪于荀子。
明代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归有光认为“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李贽视荀子为“德业名巨”。
至清代考据学兴起,学者抛弃宋儒的观点,开始重视荀子,出现了一批研究与注释《荀子》的著作。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机械唯物论的同时,注意吸收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 韩非子生平。 成者, 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达成的 思想家。 思想家。 • 《韩非子》: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 韩非子》 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诸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
•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全书不仅记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 《孟子》艺术成就: 孟子》艺术成就: • 巧妙的论辩艺术 。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推 逻辑推理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 引人入彀。 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引人入彀。 • 宏放、豪迈的文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宏放、豪迈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以善用比喻见长 。 • 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 精练简约、
先秦诸子散文
张亚宁
先秦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关注现实生活,表 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几乎无 所不包。但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 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 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富于形 象性与抒情性。寓形于理、情理兼备,极 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讲仁义也专门“议兵” 畅言“刑政”,并重 “礼”“法”
·文学性:
多长篇大论,且能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析理 精微又逻辑谨严,如《劝学》《修身》《礼论》《乐来论证颇为玄奥费解的科学原理,以证代议,寓议于 证,议证交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更有文采,理论更加深化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 《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 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 《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 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 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 《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 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 几乎无所不包。但理论热 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 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 富于形象性与抒情性。寓 形于理、情理兼备,极大 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 力。
• “十家九流” •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 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 阴阳、名、纵横、杂、 农、小说。西汉人刘歆 在《七略诸子略》中讲 小说家去掉,称为“九 流” • “三教九流” •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 种学术流派。“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更富人治精神因而更具理性思辨力量,文采斐然
还有以“赋”名篇的文章,被认为是“赋体”文学的源头 (《成相》,当时民间俗唱形式写成,“后世弹词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之《墨子》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高华平【摘要】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的批评虽抓住了杨朱思想中最重要的主张,且切中了其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未能“同情”地理解杨朱学说的立论目的和宗旨,存在强人从己的偏颇.孟子对墨家“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的批评,既可见出其儒家思想与墨家的歧异和对立,也反映出其明显的独断论倾向.而孟子对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兵家”的批评,也并非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而多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他.孟子先秦诸子批评的特点,既与其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立场有关,同时也是当时学术发展的现实情形使然.【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11页(P50-60)【关键词】孟子;先秦诸子;学术批评【作者】高华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先秦儒家除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家,历来被称为“亚圣”。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先秦诸子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儒家孔子为圣人而师之,于其他诸子学派则“距”而“辟”之。
清人陈澧《东塾读书》记之三《孟子》一章“极论为政用先王之道”时,即云孟子为“大儒”而于诸子百家皆有所“距”。
其言曰:……孟子“距杨、墨”。
杨朱,老子弟子。
距杨朱,即距道家矣。
“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朱注以为孙膑、吴起、张仪、李悝、商鞅之类。
)则兵家,纵横家、农家,皆距之矣。
“省刑罚”,可以距法家。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可以距名家。
‘天时不如地利’,可以距阴阳家。
“夫道一而已矣”,可以距杂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作者:高华平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8期摘要: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
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
《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
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荀子;诸子学;批评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8-0102-08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人物,历来都被视为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由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诸子”概念的含义,既非后来指称众多学者先生的“诸子”,也非如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指称与“六艺”(“六经”)相对的“诸子”著作的概念;而是或如《周礼·地官·司徒》中“对诸公、诸侯、诸伯、诸男言也”——指那些具有“子”爵爵位的贵族,或如《周礼·夏官·司马》“诸子掌国子之倅”中的“诸子”——指“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的概念①。
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如今人那样,将“诸子”理解为“众位学者先生”,由于当时的“学者先生”们是因其学术观念的不同而常被人分为不同的学术群体和门派(如儒、墨、名、法、阴阳等等)的,故当时他们也只有“百家”之名而不见“诸子”之称。
可以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学者先生”虽众,但他们并未被称为“诸子”;因为他们是被分为若干学术群体或学派而出现的,故名曰“百家”。
当时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激烈争鸣,不只是发生于那些单个的学者之间,而更主要是发生于一个个学术群体和派别之间,这就形成了中国先秦学术史上的所谓“百家争鸣”。
而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所要总结的,就既是那些单个“诸子”们的学术思想,也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学派或某“家”的学术思想。
荀子思想的特点也因此可概括为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判与总结。
一、荀子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先生”们是分为若干个学术流派和学术群体的,故在当时他们只被称为“百家”,不被称为“诸子”,而后世则常常以“诸子”和“百家”并言,而“诸子百家”遂成为合当时收稿日期:2015-04-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中古代中国哲学资料分类辑校与研究”(11AZD05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楚国诸子学研究”(11BZX049)。
作者简介:高华平,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9)。
“众多学者先生”和“学术派别”而言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派别林立,“百家”显然只是言其多,而并非是对当时诸子学派的具体统计。
《荀子·非十二子》是先秦时期批评诸子学派的名篇,它对它嚣②、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的学说,共分为六家进行了批判。
后世或以为,虽然“《荀子·非十二子》所非之十二子,共分为六派:它嚣、魏牟为一派,陈仲、史为一派,墨翟、宋钘为一派,惠施、邓析为一派,子思、孟轲为一派”,“但如以后来所分家数核之”,则除“它嚣未详”之外,“魏牟即《汉志》道家之公子牟;邓析,《汉志》列之名家。
子思、孟轲,《汉志》均列儒家……陈仲即《孟子》中之於陵陈仲子,史即《论语》中所谓‘直哉史鱼’……则仍不外‘儒’、‘道’、‘墨’、‘法’、‘名’五家而已”。
③或以为,《荀子·非十二子》所“非”:“一为它嚣、魏牟……二子殆道家杨朱一派也。
二为陈仲、史……近人谓陈仲、史,盖墨家、道家二派相兼之学,其说似也。
(刘师培《国学发微》说)三为墨翟、宋钘……是二子皆墨家者流也。
四为慎到、田骈……皆由道家入法家,所谓老、庄之后流为申、韩也。
五为惠施、邓析,二子皆名家也……六为子思、孟轲,今世犹以为儒家钜子者……综荀子所非者六说十二子,所法者仲尼、子弓二子。
以十家九流衡之,亦止道、墨、小说、法、名、儒六家而已。
”④其分别“家”数既有差别,而其所分别“家”数之根据仍在《汉志》“九流十家”之说,而非荀子本人对诸子学术的区分。
在荀子之外,先秦对诸子学说进行过全面分析和总结的,则要数《庄子·天下篇》和《吕氏春秋·不二篇》了。
《庄子·天下篇》认为:“古之人”道术“备矣”,但自道术分裂之后,天下便“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
但《庄子·天下篇》中也没有说明所谓“百家”是指哪些学派。
近人对《庄子·天下篇》所叙“周代之为道术者”进行分类⑤,但其所谓某人属某家某派之说,实乃后人贴上之标签,而非庄子其人之所固有。
先秦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不二篇》有所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朱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诸语;《尔雅·释诂疏》引《尸子·广泽篇》有所谓“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囿”之说。
后人以为,吕子将先秦诸子分举为“道、儒、墨、兵四家”;而《尸子·广泽篇》中的皇子历来无人知其解,料子顾颉刚等以为即是宋钘,《尸子·广泽篇》所论殆为儒、墨、道数家。
⑥但这些亦非出于先秦吕氏、尸子旧说,而是后人所做的学派分类与归纳。
因此,我们可以说,凡言先秦诸子有多少“家”或多少“派”者,实际都只是后人的分析和归纳,而非先秦固有之观念。
先秦学者只是统言其学者学派之多,而名之曰“百家”。
在现有文献中,除《孟子·尽心下》称当时学术“逃墨必归之杨,逃杨必归之儒”、《韩非子·显学》曰“今之显学,儒、墨也”这两处所说“儒、墨”或“儒、墨、杨”有指学派之义外,其余皆无指称学派之例。
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给先秦诸子分“家”分“派”者,实际要等到西汉初年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一文的出现。
文曰:《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言之异路,有省有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此文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给先秦诸子分“家”的。
它首次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或六“派”,并对它们的思想特点做了初步的概括和说明。
但严格地讲,司马谈此文虽然将先秦诸子分为了六“家”或六“派”——似乎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皆为诸子百家之一“家”,但他其实只是把法、名、道(德)明确称为“法家”“名家”和“道家”,而阴阳、儒、墨三者则被称为“阴阳之术”“儒者”和“墨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尽管2000多年来学术界从未有人对此做过说明,但我认为一定是有原因的。
司马谈可能认为法、名、道(德)三者属于比较固定的学术派别或学术群体;而阴阳、儒、墨三者虽也有些人结成为学术派别或群体,但它们其实更主要是某种职业身份⑦,所以他就明确地称法、名、道三者为“家”,而称阴阳、儒、墨为“术”或“者”。
而在我看来,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者名称上的这一细微差别,至少还说明了另一问题,即先秦诸子百家的出现,并不完全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
在春秋战国之际最早出现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然后则是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和以杨朱为代表的道家,然后才有法家、名家和阴阳家,以及以稷下黄老学派为代表的道德家等。
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所谓诸子百家,其先可能只有儒、道、墨等少数几“家”,然后才涌现出许多新的诸子学派,而旧的诸子学派则或解散,或消沉寂灭,其学说则演变为社会上零散学者所习之“术”或一种身份。
⑧因此,我们可以说,不论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的“六家”,还是刘歆《七略》班固《汉志》中的“九流十家”,既不表示这些学术派别和学术人物曾同时出现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更不表示在整个春秋战国的每个历史阶段的学术派别都不多不少,正好是“九流十家”(甚至多至“百家”)。
同样,《荀子》一书中的所谓“百家之说”,既不表示当时的诸子学派真的多至“百家”,也不表示整个先秦中国的诸子学派(或至少其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就是后人所归纳的“儒、道、墨、名、法五家”或“道、墨、小说、法、名、儒六家而已”;而只是说,中国先秦诸子的学派虽然众多,但在荀子看来,在他所处的时代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乃是十二子所代表的六种学说。
二、荀子对先秦诸子的批判《荀子·非十二子》最集中地反映了荀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和总结,历代研究荀子思想及中国学术批评史的学者,对此都非常重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前人多认为荀子是将诸子分为“六派”(“儒、道、墨、名、法五家”或“道、墨、小说、法、名、儒六家”)加以批判和总结的。
但经过对《荀子·非十二子》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正如荀子在此篇中所言,他批判的实只是诸子之“六说”——六种观点或学说,而并非学术流派或学术派别意义上的“六派”(“五家”或“六家”)。
其一,在《荀子·非十二子》开篇,荀子即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⑨云云。
这已表明此篇针对的重点是“邪说”和“奸言”,而不是某“家”某“派”。
而且,荀子在批判了十二子的学说和观点之后又说:“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太古,教之以大顺……六说者不能入,十二子者不能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