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合集下载

高三第一轮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三第一轮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上述材料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 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2)材料一中,人们利用喜鹊、马蜂、青蛙消灭害虫的事例,说明正 确认识和利用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事物的联系为人类造福。 (3)材料二中,“滥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事例说明, 人们如果忽视客观事物的联系,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给人类造成巨 大损失。 (4)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要 受到惩罚,材料中所说的破坏植被造成的恶果就是如此。
3、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现象联系
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
什么没有看见引力?”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 整体部分联系……
如:计算机网络 人工下雨
人工化雪
网络的普及在信息交流上缩短了国与国之 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们带来信息交流 的极大便利,诺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 球村。这说明: A.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事物与事物之间
联 系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
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1、联系的普遍性
(1) 原理内容 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四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四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

【学习目标】能归纳并记熟发展观的主要哲理;能结合实例运用本课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运用【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课前完成探究案,并熟记、理解本课重点知识。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组长负责,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规范完成学案中当堂巩固练习。

改正完善并落实学案中所有内容。

②熟记复习资料P208知识网络框【预学案】回扣教材,夯实基础:归纳默写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主要原理及其方法论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课堂探究案】材料一美国曾经考虑过在一条河流上建大坝。

在可行性论证中,发现建坝会影响一种小鱼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放弃了大坝的修建。

这就是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材料二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

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

怒江峡谷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

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探究一:请分析“小鱼胜大坝”的故事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智慧。

(10分)探究二: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12分)思路小结:【训练案】一、当堂检测1、(2013 全国卷I 23)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

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表明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3·广东佛山二模)2012年9月24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某妇女驾车外出,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过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

哲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哲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1968年,斯班瑟发明 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 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 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 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 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 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 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 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 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 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提示: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
一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 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 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 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以下观点体现什么样的联系? A.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内在联系
D.时势造英雄。 外在联系 E.无风不起浪。 因果联系 F.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 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具体):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 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 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的。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 联系 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
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 客观的 ,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
固有 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主观随意性 。
3.系的多样性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 (1)三者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
法不可或缺的三个观点,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根本观点。 (2)联系构成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联系是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条件,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事物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对立。
解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 有联系,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具 有客观性,故D正确,B、C无关题意。 答案:D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 全局 和发展
一整体
系统的 基本 特征
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 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在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要着眼于事物 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 含义
整体
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
有序性 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的各要
系统的
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透析镜] ……………………………………(新闻背后的道理)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推进贵州经济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小结: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 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 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 的联系。
唯物 主张用联系、 辩证 发展、全面的 法 观点看问题
主张用孤立、 形而 静止、片面的 上学 观点看问题
根本 分歧的三个方面 观点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 承认 立的观点的对立; 矛盾 ②发展的观点与静 止的观点的对立; 否认 ③全面的观点与片 矛盾 面的观点的对立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 矛盾,是 否承认矛 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 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 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 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 “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很容易读懂,①说法错误,②说法正确;因为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没发现它,不证明没有联系;③ 说法错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前提是掌握它们的 规律,不是创新意识;④说法正确,材料中的联系就是人为 事物的联系。综合以上分析,答案选D。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学案(DOC)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学案(DOC)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学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调研(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知识归纳: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意义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调研(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规律★知识归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1. 联系的普遍性调研(3) ( 2010?福建高考)北极熊变瘦了 !科学家说,由亍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 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 限制了它的生长。

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术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调研(4) (2009?北京高考)“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 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 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知识归纳: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1) 联系的含义,就是 __________ 之间以及 _______________ 的 、、 _________ 。

(2)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 __________________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17届高三政治哲学一轮复习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向1 典例1
联系的普遍性 (2015· 江苏高考)如图漫画《运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是(
)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注重量的积累以促成质变
A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 漫画反映了做事情孤立地看问题,没有看到运土这一
活动与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故答案为A。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样的 义 之中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 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 系、内部联系和外 那样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 部联系、本质联系 表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 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 和非本质联系、必 现 个部分、要素之间是 观的 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相互联系的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 等 系的有机整体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 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方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存在和发展的各 主观随意性 种条件。一切以时 法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 间、地点和条件为 论 问题 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转移 建立新的联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基本结构:
孤立
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 总特征: 形对 而 上立 学
静止
唯 物 辩 证 法
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第九课)
根本要求: 创新
(第十课)
片面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
世界是怎么样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考向2 典例5
系统优化的方法 (2015· 四川高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

高考政治 (必修ⅳ)一轮复习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考政治 (必修ⅳ)一轮复习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大多数蚂蚁得以逃生。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①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②搞好局部就能使
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③整体功能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④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6
[解析]题干中的蚂蚁抱成一团,少数蚂蚁牺牲个人利益保 护整体利益,使大多数蚂蚁能逃出火海,体现了①④。②说法 过于绝对。③与题意无关。故选D。
6
◎ 自测自评 ◎ 1.有人把不同的人对“English”读音的略有区别和结局联系 起来:读为“应给利息”的当了银行行长;读为“阴沟里洗” 的成了小菜贩子;读为“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对此,你 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了事物联系的( ) A.多样性 B.客观性 C.普遍性 D.统一性 [解析]题干强调人们将英语的中文读音与职业主观联系了 起来,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答案]B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
[解析]相对于100 来说1 就是部分。1%的错误导致100% 的失败,这显然是在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意义,在整体 中的地位越关键,其在整体中的作用就越大,甚至会决定整体 的成败,故②③正确。①错在“决定、决定于”。④后半句说 法错误。
[答案]C
12
考点1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
24
误区: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 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 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 个部分功能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课标全国卷]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 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 秸秆的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 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 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 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5•全国II卷)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 《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 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注意:1、联系既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 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内 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从内容上讲,联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3、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判断: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答案:2错,1、3正确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4新课标21.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 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 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 了不于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 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 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海南卷22)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 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 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 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 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 进一步印证了( D)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 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观考点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2.联系的 (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客观性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 ①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 ②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 的联系 。
联系是可 变的


(2013·新课标Ⅰ卷·23题)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 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 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 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 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 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 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 的 A.① ③ B.① ④ C.②③ D.②④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联系观考点3: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多种多样的 。 (2)表现: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 然联系等 。 (3)意义: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 物具有重要意义 。 (4)方法论要求: 。


2009安徽 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二(2 )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阔 的前景。 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 络服务于社会生活。(8分)
• (3)①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 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 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 挥网络便捷的功能。 • ②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 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 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 途径。
3.联系的 多样性
联系观考点3: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多种多样的 。 (2)表现: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 然联系等 。 (3)意义: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 物具有重要意义 。 (4)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
件为基础;
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联系的观点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事物都与它周围 的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这些对该事物产生 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条件。条件 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就会不同。所以,要一切 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只有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才能真正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我们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孤 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联系的 多样性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
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联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是两种根 本对立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但它们都是对 “世界是怎么 样的”这一问 题的回答;二 者都需要依附 于唯物主义或 唯心主义
考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实质与核心的内容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规律(也叫对立统一 规律) ③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④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1)联系客观性含义:
2.联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的客观 性
(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 来说):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联系观考点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2.联系的 客观性
(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
( 2010 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23 )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 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 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 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 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7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唯物辩 证法
命题特点
核心提示
两个关系: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系统 与要素的关系 四个特征:联系的 普遍性、客观性、 多样性、条件性
四个要求:联系客 观性要求、联系多 样性要求、整体与 部分关系的方法论 要求、系统优化方 法的要求
唯物辩 证法的 联系观
用联系 的观点 看问题
联系观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1.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 ① 普遍性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2)联系具有 ②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 普遍性 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和联系
内涵 要求 焦点和 根本分歧 根本 观点 相似之处
要求人们在 联 发 全 承认 辩证 观察和分析 系 展 面 矛盾 法 问题时,做 的 的 的 到“五要” 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 孤 静 片 五个“只看 源泉和动力 形而 否认 立 止 面 到”和五个 上学 矛盾 的 的 的 “看不到”
• (2015•全国I卷)23.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 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 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 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 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 的 • 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唯 物 辩 证 法 1. 从考查内容上看,本课考查 的总特征 的重点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 2. 唯 物 辩证法 性及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 的实质与核心 系等。 3. 联 系 的普遍 2.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 性 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结合 4. 联 系 的 客 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 性 面、各个环节相协调、生活中 5. 联 系 的多样 的一些哲理性说法、案例等, 性 说明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 整 体 和 部 分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