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清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分析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大事,它对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这场战争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的主权、国家尊严、政治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的改革鸦片战争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滞后,也是一次政治制度的激变。

这场战争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其传统政治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战争前,清朝的幕僚和统治者都自认为是“天朝大国”的统治者,他们认为国内没有威胁,外部的战争也都能够获胜,因此对战争的爆发毫不在意。

但是,鸦片战争的惨败,彻底颠覆了清朝官僚统治者的自信。

清政府必须认识到时代变革的压力,深刻反思其内部的制度问题,采取积极的政治变革措施。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后,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如《天津条约》的签订、各种改组、设置通商口岸、改革军制、开办洋务公司、辟邪剃发等。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在中国民族的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寻找和探索一条和谐、有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思想的改变鸦片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思想的改变。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精英群体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挑战,促使中国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中国的书院、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前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而战争的惨败和国家的艰难处境,使许多中国学者开始认识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并开始接受西方现代思想。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他们开始进行反思和反叛,展开了一场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变革。

他们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化思想,逐渐推动新的思想势力的发展和成长。

这些思想的改变,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结构的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的势力扩张对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为显著。

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影响

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影响

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影响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也被称为鸦片战争,是一场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间的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对清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引发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鸦片战争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冲击。

它揭示了清朝的军事和政治衰退。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明显不及英军,这使得清朝政府和统治者认识到了其军事领导力的薄弱。

此外,战争还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削弱了统治者的威信。

战争胜利后,《南京条约》强迫清朝政府对外交政策做出改变,并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个港口。

这对当时的政治体制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其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争期间,中国输掉了大量的财富和领土,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被迫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重要的是《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了赔款、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内容。

尽管这些条约在经济上给了西方国家更多的权利和特权,但它也迫使清朝政府开始接触西方的贸易和商业制度。

这种接触无疑对清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近代化的道路上。

另外,鸦片战争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导致大批中国人因战事而失去生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战争的苦痛和破坏。

此外,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的种种行为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怒和反抗,这也催生了一股新的爱国主义情绪。

从长远来看,这种爱国主义情绪为中国近代的反帝斗争提供了动力,促使中国社会逐渐觉醒并开始对抗外来势力。

总而言之,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对清朝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尽管战争本身是中国的失败,但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鸦片战争为中国历史上的后续事件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先驱作用。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国家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政治危机

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政治危机

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政治危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但也面临了许多政治危机。

这些危机主要源于政治体制的腐败、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不平等等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政治危机,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性。

首先,清朝的政治体制腐败是其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而地方官员则是皇帝的代理人。

然而,由于权力集中,官员们往往滥用职权,贪污腐败。

这导致了社会不公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的增加。

此外,由于官员们的腐败行为,政府的财政状况也日益恶化,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政治体制的腐败最终导致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其次,农民起义是清朝政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清朝时期,农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受到压迫和剥削。

他们的土地被地主霸占,赋税沉重,生活负担沉重。

这导致了农民的不满情绪的积累,最终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该运动在19世纪中叶席卷了中国南方,威胁到清朝政权的统治。

农民起义对清朝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稳定。

此外,外族侵略也是清朝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洲人作为外族统治者,面临着对抗汉族的斗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逐渐融入汉族社会,失去了对外族的警惕性。

这给了外族侵略的机会。

在19世纪,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削弱了清朝政权的实力。

随后,其他外国列强也相继入侵中国,割据领土。

这些外族侵略给清朝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

最后,社会不平等也是清朝政治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清朝时期,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

地主阶级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在清朝晚期,社会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清朝时期面临了许多政治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源于政治体制的腐败、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不平等等因素。

清朝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清朝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清朝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延续了近300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清朝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诸多变迁。

本文将着重探讨清朝政治和社会改革的主要方面,以期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发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清朝政治改革1.1 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改革康乾时期是清朝政治改革的高峰期。

他们推行的改革主要涉及到兵制、地方行政管理、税收制度等各个方面。

对于兵制改革,康乾皇帝加强了中央队伍的组建和武器装备的装备。

同时,他还开办了训炮营,开始采用洋枪洋炮。

对于地方行政管理,康乾皇帝大力推行了团地制度,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权威。

对于税收制度,他们废止了摊税制度,采用了个税制度。

同时,康乾皇帝还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增加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惩罚力度。

这些改革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还使其对内政军事的掌控更为牢固。

1.2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是清朝政治改革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强运动是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一种思想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自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严复、李鸿章、张之洞等。

而洋务运动则是自强运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进洋务技术,并加以改良和创新,从而使中国的航海、纺织、军工等领域能够与西方媲美。

洋务运动是清朝政治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现代化和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1.3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政治改革的重要时期。

辛亥革命后的清朝政府推出了这一改革方案,旨在促进清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戊戌变法针对清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政治落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但是,戊戌变法也遭到了清帝国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对和压制。

二、清朝社会改革2.1 四大家族的权势与八家联盟在清朝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四大家族和八家联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大家族指的是荣、孔、阮、和蒋四大家族,而八家联盟则是由八个家族组成的一个联合体。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演变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演变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演变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19世纪初期。

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中国国家的彻底失败,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演变产生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政治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政治非常封闭,因为中国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

政治制度为封建政治制度,皇帝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决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事宜。

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无限制的权力使得统治者醉心于奢侈生活,而对国家和民众的福利漠不关心。

这种封建的统治体制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并且也限制了中国的文化交流。

这时候,教育的普及率很低,只有极少数的上层阶级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同时,中国的社会等级分明,贫富差距也很大,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二、鸦片战争的爆发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经济和政治形势非常糟糕。

清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国际间的贸易并不发达。

当时的英国,由于无法获得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产品,因此非常渴望在中国开展贸易。

然而,中国政府对贸易限制非常严格,英国人只能以鸦片作为对外贸易手段。

鸦片在中国流传非常迅速,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造成了中国的洋务热,也引起了清廷的警觉。

为了防止鸦片流入中国,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查禁,但都没有效果。

最后,清廷采取军事手段阻止了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并派遣军队进行打击,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三、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政治鸦片战争的败北标志着中国失去自主权,要在国际舞台上受外力的影响。

这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并开放了五个港口用于贸易。

这次战争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严重危机,因为中国政府被迫接受西方的文明。

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崩溃,经济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

虽然后来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受限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并不顺利。

清朝议会制度

清朝议会制度

清朝议会制度1. 前言清朝议会制度是清朝晚期尝试进行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引入议会制度,清廷试图通过合法的政治机构来调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设置、运行情况等多个方面对清朝议会制度进行全面分析。

2. 清朝晚期的政治背景清朝晚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清廷迫切感知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以期增强政府的管治能力。

奕时代清廷通过设立议会,试图通过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来缓解社会矛盾。

3. 清朝议会制度的设立清朝议会制度的设立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3.1 《皇民纲领》的发表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发布了《皇民纲领》,确定了清朝改革的基本方向。

其中明确提到要设立议会,以实现君主立宪。

3.2 皇帝的谕旨1907年,光绪帝发布谕旨,正式决定设立议会制度。

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宣布成立议会的文件。

3.3 《欽定参政议政章程》的颁布1909年,皇帝颁布了《欽定参政议政章程》,规定了议会的组织架构、成员选拔方式和运行规则,为议会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4. 清朝议会的组织架构清朝议会的组织架构包括:4.1 参议院参议院是议会的上议院,由皇帝任免的元老担任议员。

参议院负责制定和审议法案,并对下议院的决议进行审查和修改。

4.2 府院府院是议会的下议院,由各省的府、厅、州选出的代表组成。

府院负责代表地方利益,提出议案和建议,监督行政和司法部门的工作。

5. 清朝议会的运行情况清朝议会的运行情况是议会制度是否能够实际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清朝议会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1 建制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清朝议会中的成员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其中包括建制派和维新派的代表。

建制派主张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而维新派则呼吁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两派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削弱了议会的议事效率和决策能力。

5.2 外部势力对议会的干预外部势力对清朝议会的干预也是其中一个阻碍议会运行的因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落后英国制度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

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

浅析鸦片战争时清廷局势变化

浅析鸦片战争时清廷局势变化

浅析鸦片战争时清廷局势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其结果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局势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析鸦片战争时期清廷局势的变化。

鸦片战争导致了清廷对外国侵略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廷对外国侵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一些场合下还表现出了软弱无力的一面。

鸦片战争的发生打破了清廷对外国侵略的幻想,清廷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认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清廷对外国侵略的警惕性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清政府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学习。

鸦片战争也导致了清廷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

在战争爆发之前,清廷内部存在着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这些冲突和动荡对清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发生使得清廷内部的一些统治者认识到国家危机的严重性,他们开始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政治权力,这导致了清政府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

一些具有改革观念和意识的统治者得以在清政府内部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和变革。

鸦片战争也导致了清廷对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廷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以封建时代的思维和方式为基础的,对外关系主要是通过宗族礼节和贸易等方式来维持和发展的。

鸦片战争的发生打破了这种封建思维和方式,清廷不得不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调整。

清廷开始注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西方国家的意图,积极地寻求外交途径和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这种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对于清廷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也导致了清廷对国内经济的重视。

在战争之前,清廷对内地经济发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封建时代的经验和方式为基础的。

鸦片战争的发生改变了这种情况,清廷开始重视国内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中清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分析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转型期,腐败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制度使得中国在战争中惨败,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政治制度是影响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含有政治体制、方针、政策方面的规定,还与国家的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皇权专制制度达到了极致的程度,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仍以“地大物博”自诩,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已经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地来看,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内的政治状况是造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一清廷的皇权专制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独权和专断在鸦片战争前后发挥到了最大程度。

各大机构相互分立,互不影响,都各自受命于皇帝,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其中内阁、军机处已违背其最初的设立目的,逐渐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室”.官吏的封免等权利也归皇帝掌控,且不受任何部门的制约,皇帝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绝对执行的命令,所以皇帝的决策水平和统治能力直接决定整个国家的前程。

鸦片战争期间,皇帝的决策和命令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出现偏差,决策的正确性无法得到保证,错误的命令和决定也不能在监督中得到改正,所以在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对战争进行了两次错误的决策,命令军队两次大撤兵,其主要原因是道光皇帝得到了错误的军事情报,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了战争的局面。

清廷的君主更加专断独行,要求官吏在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任何决定都要上奏请示皇帝,即使是在鸦片战争期间紧急的战况中,也要求军队领导在粮草采购和供应、发放军饷的数额、军用物资的调用和武器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汇报和奏请,并且严格按照皇帝的旨意进行。

鸦片战争期间,交通依然落后,战况主要依靠驿马进行传递,在皇帝进行决策研究时,往往已经贻误了战争的最好时机。

由于封建王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皇室家族的专有性,政治制度对整个国家都具有重大影响。

在皇帝一再专断的过程中,官吏对朝廷上的事物更加不闻不问,即使自身怀有谋略,也不会忤逆皇帝的旨意。

所以,鸦片战争期间错误的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使得清政府的军队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被动[1].二清廷为维护天朝尊严而推行的外交政策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以“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称,在“闭关锁国”的世界里具有很强的优越感,在自负的民族意识中,一直无知地将外交关系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以自高自傲的态度来处理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并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时时刻刻强调清王朝的威严,并不关心其他国家在经济、科技、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只是虚骄地回味着自己曾经的辉煌与成就,活在自以为先进、强大、繁荣的世界里,将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嗤之以鼻,将其他国家视为卑贱的民族,将其他国家统称为“蛮夷之邦”,不屑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也不了解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时间的愚昧无知,让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这就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过程中,所使用的“冷武器”的杀伤力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的“热武器”,在军事设备上有了更大的差别,直接影响鸦片战争的结果。

在众多管理机构中,情报局应是汇报军事和政治状况的直接媒介,但是更多情况下,情报局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汇报方式,博得皇帝的开心,为自己免除杀身之祸。

长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再加上官员欺瞒和统治者的无知愚昧,更让清王朝对英国的状况一无所知,对于西方等先进国家的武器、高科技产品等,清朝更是视若无睹,甚至对其进行恶意的评价[2].与此同时,清政府在仅有的外交活动中,更是不能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将是否遵守清朝的道德礼仪作为判断是否与一个国家交好的标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政府对自己的侵略者英国毫不了解,活在自大自负的中华思想中,对军事和武器更是漠不关心,导致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过程中,受制于英国军队,清廷皇帝对于战况的不了解,更使军事策略一错再错,最终导致清政府军队在战争期间都处于劣势地位。

三清廷各级腐败的官吏制度政治制度的落后和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官吏制度的腐败。

官吏管理制度的腐败表现在很多方面,既包括官吏的贪污腐败,非法取得财物,不管百姓疾苦,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同时官吏管理的失败还表现在将领和兵帅的临阵脱逃等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将领利用自己职权的便利,不顾战士的生死,把将士的军粮和军饷据为己有,中饱私囊,在战场上却成为躲避危险的卑鄙小人,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前面,严重地打击了将士们抵抗敌人的决心和勇气,更是动摇了军心,使军队的战斗力更加受到削减,官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鸦片战争的结果。

在鸦片战争中也涌现出很多的民族英雄和抵抗侵略的中流砥柱,但是官吏的贪污贿赂和对士兵的不断压榨,也使得将士们在抵抗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统一的指导思想,最终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从而随波逐流,或成为逃兵。

据统计,在鸦片战争结束期间,中国的上海、宁波、定海等地接连失守,沦为半殖民地,清廷对这一战争结果十分不满,一直以强盛、繁荣自诩的清政府受到很大的打击,在一番查处后,发现很多临阵脱逃的官吏,其中确认无误并进行定罪的官吏有600 多名,事实上,做了逃兵和败将,害怕暴露用将士们的血汗钱进行行贿和欺瞒的也大有人在。

道光帝曾经愤怒地斥责脱逃的官吏:“即使拥有将领却也指望不上,士兵也有很多却根本用不到战场上,有很多文职官员为逃脱战争而主动投水,恰巧被救上来,以此来作为苟且偷生的方法,而且还在各个方面进行掩饰,这种行为实在让人很痛恨。

”军队的将领和元帅,既有部署战局,发号施令的权利,还有守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在敌人面前更不能畏手畏脚,更应为士兵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将士们的抵抗带来积极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团结军心,激励士兵和人民勇敢抵抗侵略,保卫国家[3].四歧视性的民族关系处理政策清政府主要为满族成员,所以整个清朝时期的统治都对汉族具有很大的排斥性,“重满轻汉”的思想在清朝时期根深蒂固,当然在处理与汉族关系的政策中都带有歧视性。

民族关系的歧视政策在官吏的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明显的体现,清朝统治者在表面上宣称地位平等,满汉一家,但是在事实的操作中却不然。

例如,清廷内等级较高的官员大多都为满族官员,具有真权实力,可以在皇帝之下,呼风唤雨,只手遮天。

而与此同时,仅有的汉族官员在真正的机构中,并不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只是皇帝用来彰显自己英明的一种方式,汉族官员没有真正的大的权力,更得不到皇室家族的信任和重用,反而会削减、弱化汉族官员的权力,即使是在满族官员面前也是低人一等,受到他们的排挤和控制,在现实中空有其名而已,据统计,其中各旗官员占 87%,汉族官员占13% ,林则徐与奕山、奕经、琦善等满族人的待遇完全不同。

清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还表现在对满族官员的偏袒和维护上。

满族官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做出更多贡献,握权在手的他们在鸦片战争中也没有发挥出保护国家的职责,其中清廷的高官奕山、奕经、琦善等昏庸无能,手握重权却是胆小如鼠,得到皇帝的百般呵护,却不愿为国家付出自己的血汗,在战场的溃败不堪,并没有激起他们奋勇抵抗的决心,而是畏敌不前,不断对英军进行妥协退让,并且不断建议向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歧视性的民族政策让满族官员更加嚣张,更加不负责任,同时也打击了汉族官员和汉族人民的抵抗积极性,对鸦片战争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五兵役制度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清朝时期在政府的引导下,整个社会都处于“重文轻武”的状态,军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下。

同时,清朝采用变形的招兵制度,没有专业的、集中的选拔制度和退役制度,士兵的年纪也参差不齐,军饷等的发放和管理也相当腐败。

将帅的作战经验和作战理论都十分薄弱,不能给士兵以正确的指导和训练,也不指导士兵和军官进行文化教育的补充,大部分士兵的素质较低下,思想狭隘,不遵守军纪的现象比比皆是。

军队的训练任务繁重,但是训练的方式和训练内容已经完全不适合当时的军事状况。

士兵在入伍后,便失去了自由,但军队的军饷根本不能养活一个家庭,在军官、将领的各种克扣、贪污的情况下,军饷更是少得可怜,为了养活家人,很多士兵在训练的同时还要种地、打工获得生活来源。

军队的制度松散,纪律十分败坏,训练效率十分低下,军官将领腐败无能,这些原因都导致军队的作战能力弱,在战争过程中没有默契,没有集中的战斗决心,更没有相互配合的能力,最终不堪一击。

民族的歧视政策、官员的腐败等使百姓生活十分贫苦,官吏、政府等对百姓的疾苦却是漠不关心。

百姓生存十分困难,面对政府的长期剥削和压迫,对清政府的统治更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反抗意识,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鸦片战争期间,政府对百姓的压榨更加严重,再加上天灾人祸,人民对抗政府的斗争更加激烈,对英国的侵略则无暇顾及,因为人们并没有将外来侵略作为主要的矛盾,也并不认为外来侵略给了他们生存的威胁。

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让抗战的决心不能统一,不能有效对抗外来侵略。

政府在抗击英国的同时,还要控制人民的反抗,这让清政府的军队力量更加薄弱,更加速了鸦片战争的战败和投降。

鸦片战争是中国真正认识自己的开始,它的失败具有必然性,需要从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

腐败的社会制度是导致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在落后制度的束缚中,科技、文化、武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在侵略战争的刺激下,所有的社会矛盾集聚爆发,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人力物力代价,在失败后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让清政府自负自大的幻想彻底破灭。

总之,鸦片战争带来了痛苦,付出了代价,但是也带给了整个民族重新发展的机会,“落后就要挨打”既是教训也是激励,激励新一代的人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实现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实现国家振兴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1]樊美平。

天朝的崩溃与意识的困守---简评《天朝的崩溃》[J].书屋,2001,( 3) .[2]常建华。

加强对清朝政治体制的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6) .[3]彭定光。

论清朝政治制度安排中的道德生活[J]. 伦理学研究,2009,( 6) .本文来自学术堂论文网(/shijiezz/63296.html) 了解更多信息访问学术堂论文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