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的爆发、签订《南京条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兴衰和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难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解法: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林则徐禁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历史 鸦片战争教案 冀教版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重点是讲述中国如何由一个保守封闭、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主权国家逐渐沦为一个被迫开放、依附列强、丧失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前期历程。
本课共分三大板块: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之始。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叙述过程,讲述了事件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其中,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结果需要仔细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鸦片的输入和泛滥给中国社会上至政府、下至个人都带来了严重危害,从而导致了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并引发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束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持续至今。
同时通过对中英《某某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被打败的原因等问题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的坚决态度,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精神。
2.认识到鸦片等毒品的危害,培养杜绝毒品、远离毒品的良好心态。
3.认识到保守封闭必将带来落后,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并面对现实。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二)教学难点分析、理解中英《某某条约》的危害:中国如何由完全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采用教师口授和学生分组讨论的办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素材准备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鸦片战争的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同学们都知道,鸦片是一种毒品,吸食鸦片往往给个人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倾家荡产、危及生命。
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因为这小小的鸦片,还引发了与西方列强的一场战争。
八年级中国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宾阳县民族中学韦青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一节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看书]……[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力(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
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
(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
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纲要上册《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本课所依据的教材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史纲要》(上)中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第一课。
本节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不断走向顶峰。
下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自此,课本分为两条主线:一是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二是各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期间既表现有历史的宽度:中国与世界联系;也有历史的深度: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教学思路设计】依据新课标的的理念,我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重组和拓展,把鸦片战争放到历史的纵深,那么从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就已经孕育着中英两大文明的冲突,其大历史的背景是两大变局:英国经历工业革命,新兴的工业文明走向成熟,而同期的中国经历康乾盛世,成熟农业文明由盛转衰。
本节课与以往教材相比增加了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尤其是加大了战争前中英双方的对比,弱化了战争的过程。
教材的内容组织应该说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也中规中矩。
针对此,依据课程立意的原则,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重组和拓展。
本节课的立意为“冲突”,包括鸦片战争前的冲突—战争前双方的对比;战后的冲击——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被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一,对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在材料分析和归纳概括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本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之外,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
结合史料,讨论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3册,《鸦片战争》教案设计2、课时:1课时3、课前准备:搜索视频和图片二、教学课题:通过《鸦片战争》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课文介绍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的过程。
1、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视频《鸦片战争》5分钟http:///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外环境、鸦片贸易。
(2)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侵略、清政府腐败。
(3)鸦片战争的过程:战争经过、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五口通商。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小组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教学资源:(1)教材:鸦片战争相关章节。
(2)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视频等。
(3)互联网资源: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
5.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总结:总结鸦片战争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学生是否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学生是否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反思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否清晰易懂?(2)案例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3)小组讨论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3.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鸦片战争的各个方面?(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3)是否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跟进学术研究?4. 反思教学资源:(1)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水平?(2)多媒体课件是否直观生动?(3)互联网资源是否充分利用?5.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氛围是否活跃?(2)学生参与度是否高?(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对教学设计及反思的不断完善,提高鸦片战争教案的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变化,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简答题: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涵盖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影响等方面,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工业革命、鸦片贸易、林则徐禁烟等。
2.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鸦片战争的后续影响,英法等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4.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等。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关税自主权丧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
-鸦片战争为何爆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何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教案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 1 页 共 5 页 历史教育普专班教育实习教案
一、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二、授课人: 三、授课题目:鸦片战争的烽烟 四、授课类型:综合课(新授多媒体)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编排充分展示了这样的线索。 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课地位: 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课程标准及本课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实习教案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 2 页 共 5 页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难度;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学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对于历史课,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学年,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定认识,对如何学习历史也有所了解。对本节课,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有一定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教学及学习方法:
由于刚刚开始实习,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确定采取情境教学策略和问题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历史短剧表演、视频展示、讨论等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在导入语的设计上要体现本节课兼有全书导入课功能的特点,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导入语: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封
建社会中,她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中国历史步及近代后,中国社会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蹂躏,最后远远地落在世界的后面。中国在步入近代的门槛时,重重的摔了一跤,之后又跌跌爬爬。中国,这个古代巨人到底怎么了?中国人在这百年多的时间里,都在做什么?我们只有很好地去学习中国近代史,才能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毒品有什么危害?老师展示图片让同学认识毒品(多媒体) 实习教案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 3 页 共 5 页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并解决少数学生缺乏资料来源的问题)
学生根据资料介绍: 1.常见的毒品有哪些? 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 2.毒品有什么危害?1.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使吸食者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2.连续使用有加大剂量的趋势;3.对该药产生精神依赖性及躯体依赖性,断药后产生戒断症状;4.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产生危害性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思想教育) ㈠虎门销烟 师:鸦片等毒品严重损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可是,150多年前,英国却向中国输入
鸦片。这是为什么?
生: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代表发言: 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掠夺廉价的原料,还需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而清朝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课本第3页虎门销烟池的遗址。 设问:看了以上的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剪辑中说明了一个什么历史事件? 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这样可以与导入紧密相连,并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允许多种不同的想法。然后指导学生从书中得到答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主要是为了牟得暴利。 实习教案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 4 页 共 5 页 2.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个材料: 1800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 年 代 1800年 1821年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鸦片走私数量 4570箱 5959箱 19956箱 30202箱 40200箱 并请学生们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达到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设问: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清朝官员,主张严厉禁烟,你们知道代表人物是谁吗? 放映影片剪辑(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片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史实。 4.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大家知道林则徐是怎样禁烟的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并给予简要评价。) 5.虎门销烟的意义应该在学生们给林则徐的评价后,自然地引导学生回答出来: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6.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设问:有人说,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你们赞同这一观点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个人见解。最后得出鸦片战争是英国政府为了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而蓄谋发动侵华战争的结论,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历史史实的目的。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应该要求学生记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时间。爆发的标志要求学生知道即可。 7.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通过看地图,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特别是对于战争中英军进攻的路线(主要在沿海地区)应该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印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战争结果,要善于运用“想一想”(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指导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等等。(只要学生答出其中的一点,或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均应该给予表扬。因为讨论此问的目的主要在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8.《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简述。可以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阅读、记忆:开放通商口岸、赔款、割地、税款。并着重指出:《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影响,可以结合“每课一得”(即什么是国家主权)、“自我测评”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9.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魏源是杰出代表人物。因此,要让学生知道魏源和其编著的《海国图志》。可以给学生展示魏源的一些小资料,如魏源的简历、编著《海国图志》的背景、内容、主张及意义。再利用书本上的照片和文字材料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即实习教案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 5 页 共 5 页 “想一想”: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让学生理清本课的线索并巩固所学内容。 结束语: 同学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商人为了牟得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林则徐受命到广州查禁鸦片,并在虎门滩头销毁鸦片110多万公斤。英国政府却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蓄谋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朝的战败求和促使了以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从此,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走上了不断抗争和探索的道路。
练一练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师与生交流讨论、自由发言。提出为什么英国只出动一支拥有几十艘舰船、几百门大炮、一万多士兵的侵略军就能轻而易举地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呢?
总结: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相反,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英国,成了号称“世界工厂”的资本主义第一强国。这样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就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结局。“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实习人: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