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掌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

2. 鸦片战争的过程。

3. 鸦片战争的结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一些基本信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初步认识,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第二步:讲解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1. 讲解“鸦片”是什么,它的历史和作用。

2. 讲解中国封闭的历史背景,解释西方列强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出鸦片。

3. 讲解林则徐禁烟的背景以及它的作用。

4. 讲解中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进而讲解两江总督林则徐被免职和林则徐禁烟失败的原因。

第三步: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1. 讲解英国的威慑政策,并以郑成功、马关条约等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航海和治理中面对的困难。

2. 讲解“黄蜂事件”和“阿美尔号事件”,让学生了解入侵中国的列强是如何制造事端的。

3. 讲解英法联军入侵、中方各地抵抗、军事胜利、使节大礼、南京条约、太平天国等一系列鸦片战争事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四步: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1. 讲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它的影响。

2. 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开放和割据的影响,包括条约口岸、领土割让、通商关税、外国居留权、军队和警察等。

3. 讲解 openerp 金融系统、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英、法等列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反应。

第五步:总结和复习对鸦片战争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学以致用。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加深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讲解,学生听取。

2. 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3. 组织小组讨论:老师布置课题,学生自由讨论。

4. 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五、教学与评价本教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非常适合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封建统治、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关系等,从而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战争的原因、爆发、经过以及结果,能准确描述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
3.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等方面,分析这些影响对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3.针对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道光皇帝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撰写一篇人物评价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4.选择一道关于鸦片战争的课堂练习题,对其进行详细解答,要求步骤清晰、逻辑严谨。
5.深入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6.推荐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要求体现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与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经过及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分析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实力对比,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阐述,制作一份对比图表,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准确。
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外关系,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5.培养学生树立正义、公平、诚信的价值观,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点逐渐从表面现象转向深层原因及影响。学生对清朝封建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等背景知识已有初步掌握,但对于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影响及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可能存在理解不够深入、观点偏颇等问题。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 鸦⽚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希望⼤家喜欢! ⾼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 三维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识记:鸦⽚⾛私;虎门销烟;鸦⽚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转换,学⽣积极发⾔,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主体性,培养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提⾼学⽣语⾔表达能⼒。

(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主学习、探究,培养学⽣动脑与研究历史能⼒。

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问题,引导学⽣⾃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的个性,让学⽣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历史主义、联系的⽅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

(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

⼆、过程与⽅法 采⽤“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以学⽣为中⼼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义⽆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民不断抗争结果,从⽽珍惜今天幸福⽣活。

2.通过鸦⽚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明⽩“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强”的道理。

进⽽确⽴积极进取的⼈⽣态度,树⽴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化摧残,也是⼈类⽂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收获和成长。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掌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难点:理解鸦片战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要求:研究报告应包括事件或人物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内容,不少于1000字。
4.情感态度培养:请学生结合鸦片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事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感悟。
5.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如《鸦片战争史》、《林则徐传》等,拓展知识面。
6.视频观看:布置学生观看与鸦片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加深对战争的了解。
-导入新课:通过呈现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基本知识讲解: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强调重点知识,解释难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深度探讨: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技差距等,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观
1.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
3.通过对战争期间民族英雄的事迹学习,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3.搜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献等,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4.针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结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观点独到、论述合理,字数在500字左右。
5.家庭作业:观看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观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动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对鸦片战争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影响。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选取鸦片战争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讲解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以及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3.详细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
4.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强调南京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鸦片战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XXX《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研究、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研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得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对严峻危急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本钱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

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冲动听心的场面。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清楚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本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风险?英国为什么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什么中国会失利?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新课研究1、虎门销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中国封建主义,日益腐败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够出完成了工业反动,商品经济发达装备陈旧,军备废弛闭关自守,愚昧无知封建统治,危急四伏船坚炮利殖民扩张本钱主义疾速崛起1.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②政治日益糜烂,土地兼并严峻,阶级矛盾尖锐;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1.讲解背景:教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腐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贸易需求、鸦片贸易等。
2.梳理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讲解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战争的原因、爆发、主要战役和结果。
3.分析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强调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转折作用。
4.史料解读: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如战争时期的图片、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
1.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通过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针对学生对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教师需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度。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内容:
a.列出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b.描述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
c.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学生作答: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解答情况,为课后辅导提供依据。
4.解答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解答反馈,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3.情感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难点
1.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社会性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2.掌握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深刻体会民族危亡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及其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教案设计教案名称: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起因与经过;2.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 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起因与经过;2.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献分析和批判思维训练。

六、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时间安排 | 内容安排 | 教学方法----------|-------------|-----------5分钟 | 导入:通过提问复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 讲授法15分钟 |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与经过 | 讲授法20分钟 |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 | 案例分析法10分钟 | 辅导提醒: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启示进行总结 | 讲授法10分钟 | 总结与展望: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向学生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 讲授法七、课堂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引起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与经过:通过PPT或板书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与经过,包括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鸦片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等。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力(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

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

(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

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难点一: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关系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

学生一般很难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是教学中难点。

难点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保存了封建主义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但学生易说解以为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所以是教学难点。

难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

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多媒体显示】课前播放一段编辑好的《虎门硝烟》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160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提问】刚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关于哪一场战争之前的故事?反映了什么事件?(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引入本节课题,问题探究一。

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一、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中国古代明清大帝国的盛世景象。

也知道了在盛世的背后,潜伏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中国封建社会渐渐走向迟暮。

请问同学们,这个潜伏的危机是什么?(封建君主重农抑商的政策)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历程,其经济有什么特点?(自给自足)我们从今天开始,了解我们中国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内容。

板书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二、新课阅读第1课课前提示。

1.第一目林则徐虎门销烟检查预习案并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⑴提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因为鸦片走私能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商人便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⑵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提示:损害身心健康;白银大量外流;吏治腐败,军队丧失战斗力,等。

⑶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

教师引导:最开始的时候,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是——禁海口、禁吸食。

但是这些方法都很难彻底禁绝鸦片的走私泛滥。

经过调查研究,林则徐决定从禁止货源入手,把英国鸦片贩子囤积在广东海面趸船上的鸦片查缴,以彻底禁绝鸦片。

这一做法,对于禁烟是非常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在于,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林则徐在禁烟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这是值得我们后人称颂和学习的。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

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

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向中国走私鸦片。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年份英国输华值中国输英总值入超正当贸易值鸦片贸易值总计值1837-1838 220万340万560万310万250万材料二材料三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提问:三则材料中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提高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过渡】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有采取什么行动?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有何表现?【多媒体显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虎门销烟图提问:①材料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精神?(反抗外国侵略决心及为国家民族利益自我牺牲爱国精神。

)②林则徐禁烟,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林则徐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禁烟根本用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他指挥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精神,故是民族英雄。

)此设计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过渡】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诉诸武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让学生讨论、引入探究二。

(提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事,林则徐的禁烟只不过是一个借口。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2,学了这节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提示:落后就要挨打。

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放眼看世界,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二一、教材分析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

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

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

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

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