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案模版大赛

初中历史教案模版大赛

初中历史教案模版大赛【课程名称】: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2. 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和政策;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2. 建立秦朝的过程;3. 秦朝的政策。

【教学难点】:1. 秦始皇实行的统一措施的影响;2. 秦朝统一前后的社会变化;3. 秦朝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学资料;2. 教学视频、图片、文献资料;3. 教学案例、教学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话题,让学生对这一时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秦始皇统一措施的介绍;2.秦朝的建立过程;3.秦朝的政策。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并结合教学资料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展示分享(10分钟)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结果。

五、梳理总结(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做出总结,并引导学生对秦朝统一的影响进行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材料,深入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朝的政策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历史思维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但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强调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本章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线。

具体包括:1.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3.相关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参考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4.实验设备:根据课程需要,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物复制品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将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初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主题:中国古代史年级:初中时间: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

2. 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和文化。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 商代、周代、秦代、汉代等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

3. 孔子、秦始皇、刘备等著名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1. 开场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要场景或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小组竞赛(2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历史知识竞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用答题卡写下答案,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3. 回顾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比赛的内容和结果,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结束反思(5分钟):让学生结合本次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教学评估:1. 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和得分情况。

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历史知识资料。

2. 答题卡、奖品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2. 组织更多的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

2.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3. 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历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3.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

二、教学重点:
1. 西方文艺复兴的概念和背景;
2. 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3. 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
1. 区分文艺复兴和中世纪艺术的特点;
2. 理解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推动作用;
3.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西方文艺复兴的话题,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1)讲授文艺复兴的概念和背景,介绍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进行介绍和讨论。

3. 深化(15分钟)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2)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4. 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平时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展示效果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激励。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

一、教案标题《[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解读与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基本史实。

- 学生能够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 学生能够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文献阅读、资料收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核心史实。

-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的深入分析。

-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历史意义的多元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新课讲授- 按照时间顺序,讲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结合史料,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 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 选取与[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进行分析。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 (板书)1.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副标题(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

)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历史必修或选修模块,初中历史第几册) 2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4所属的章节:5学时数: 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三、教学过程描述(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环节观察和考查,以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时间及设计意图…… …… …… ……四、教学反思注意事项: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

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

理论的总结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标题: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现象等;(2)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2)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思维方法、历史素养;2. 教学难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民族精神的传承、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3.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2. 讲授新课:按照时间顺序或专题,系统讲解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历史素养;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疑问;6. 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考试、论文等,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情感态度评价: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预期效果;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满足学生需求;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真实反映学生水平;5. 针对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标题: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新课程培训Ls0745022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3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二单元
5.学时数: 45 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1)学生进入高二年级,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磨合与适应,他们对高中新课程已基本熟悉,在学习思维和方法方面已初步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条件。

他们基本能把握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对必修1(政治文明模块)和必修2(经济模块)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模块3的学习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2)在小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已引出第二单元的话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求,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思想模块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这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提供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本课以古代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例,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即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这一思想无处不在,如崇尚自我、个性发展、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主义。

(2)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实现《必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中国历史上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内容,与西方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

注意结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

(2)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智者学派产生的条件,尤其是根本原因;明确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过去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引导学生把本课内容与后两课内容进行综合考量,把握西方人文精神萌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明确萌芽阶段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1)搜集播放有关希腊文化的资料片,使学生能形象感知希腊文明,明确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搜集与课文相关人物图片、生平资料、相关言论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

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
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模拟演绎智者学派或苏格拉底。

三、教学过程设计(可根据教学实际作灵活调整)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
教学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课文涉及的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准确定位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的地位。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略)
2.活动
观看视频;师问生答;课本剧;组织讨论;课堂检测;探究延伸等。

(二)复习旧知识
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
(1)师问生答:梳理“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批判继承关系,感悟历代儒学家们与时俱进的精神。

(2)归纳比较:我国古代有多位思想家对“世界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进行过探究,请比较他们(老子、程氏兄弟、陆九渊、王夫之)的观点。

问题迁移:在古代希腊,思想家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解答“世界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的?
2.复习结果的期望
(1)在新单元内容的学习前,使学生对旧知识有较完整的把握。

(2)由小切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培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并自然切入新课内容。

(三)呈现新知识
1.新知识的内容及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

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目的教学,用资料片介绍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寻根溯源”——为什么公元前5世纪希腊会产生智者学派?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归纳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指出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进步性,并剖析智者学派的局限性,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目内容。

(3)“美德即知识”一目的教学,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分配角色,演出课本剧,内容可涉及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思想主张及教育方法。

讲授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这一观点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孟子的“性本善”观点进行比较,使学生形成中西横向比较的思维习惯。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目的教学,重点阐释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分析在《理想国》中,根据人自身智慧的条件而不是出身划分社会等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名师出高徒”,引导学生注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的特殊关系。

引用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育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2.设计意图
(1)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

(2)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3)演出课本剧,通过资料的搜集、角色的演绎,培养学生的探究、表达等综合素质;课本剧的形式,穿越时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3.教学活动结果的期望
由老师引领和师生双边的互动,使学生以饱满的求知热情,感知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在感知和欣赏古希腊宝贵的精神遗产中有所获、有所悟;提升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纵向(古今)和横向(中外)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1.“促进理解”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策略
(1)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把握。

在教学中老师应耐心阐述其含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四位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进行理解。

(2)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

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突破。

(3)设计“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引导学生进行主干知识的梳理,提升学生驾驭课本知识体系的能力。

2.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
(1)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把握是完整和准确掌握本课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老师耐心的阐释,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和注意,促进对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轻松自如地从思想家的观点中感知“人文主义”的本质。

(2)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究。

通过联系必修1“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苏格拉底的性格和思想观点,应该不难得出答案。

通过师生的互动,既可突破新知识,又联系和巩固了旧知识,有效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意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3)完成“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既能检测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加强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现实意义”的探寻可培育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完善策略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1)发展性目标的第四点:把本课内容与后两课内容进行综合考量。

如果时间宽松可以展开,反之,则稍作点拨即可,待本单元结束时,再作重点强调。

(2)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教材内容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观点置于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之中去考察分析,做到实事求是,以历史的发展观来看待,不脱离其产生的时代。

如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防止以今非古。

(3)教学方式方法可根据课堂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如课本剧,如果学生演绎的效果不够理想,则不宜勉强为之,以致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

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
(1)对教材内容处理
不求面面俱到,如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观点,比较繁杂,可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归纳知识要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2)教学资源选择
①时间的限制,“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在课堂内完成,对部分学生有些不易,可考虑作为课外作业。

②增加“高考体验”的内容,找近年涉及本课内容的高考题作为课堂作业,培育学生应对高考的意识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