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发展史

合集下载

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3、形制与特点 开元通宝的形制在各个时期也有一些差距,而其种类也较 多。除了青铜的开元钱外,在考古发现中还有少量的铁质、 铅质开元通宝钱。根据史书记载,还有一种当十开元,在 西安发现过一枚制作精美的大号开元钱,以白铜铸成,治 经3厘米,重十克,制作精美,字迹清晰明坦。此外还有 一种开元大钱,质量在20克左右,质地为青铜,大多数学 者认为并未正式颁布施行。
隋唐钱币简介
诸葛润之
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综合 国力的高峰期,其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 重要的作用,不仅见证了中国钱币的发展而 且反应了当时经济的变化,对于后世钱币的 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其开创的“通宝”、 “元宝”等钱币形式成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主流。
一、隋代钱币

1、历史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也是一种以重 量为钱文和名称的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社会混乱钱币繁多。 2、隋五铢 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同时,“高祖既受周禅,以天 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 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 两。”[ 《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2008年版。]俗称 “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重如其文。



3、安史货币 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线, 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大燕之后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主要有两种,即“得壹元 宝”和“顺天元宝”。

铸造

安禄山建立大燕国之后,就铸造了“得壹元宝”,“得壹” 即为“得一”,关于其意思,《辞源》中有解释:一为数 之始,又为数之极。得一,纯正之意。《老子》曰:“昔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天下 为正。”可见其并非随便而为,价值上以一当百。质量不 确定,十几克到二十几克不等,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虚值 钱,比同时唐中央发布的乾元重宝还要严重。安禄山之后, “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一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 一当开元通宝之百。”在他看来,“既而恶‘得一’非长 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 [ 《新唐书 食货志》 中华书局,2008年版。]”他将“得一”理解为只能存在 一年,因而改成了“顺天元宝”。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的 表面基本上一样,但数量上稍多,虽然如此两者都是十分 稀少的。背宝”的官方读法是顺读,然而民间多悬读,变成 了“开通元宝”,旋读之风自此始。正如《旧唐书 食货 志》所说:“其词先上后下 ,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 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民间的读 作“开通元宝”的这种读法显然是更加普遍了,以至于影 响到了官方的读法,高宗铸造的“乾封泉宝”和代宗所铸 的“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就是旋读而非顺读。 同时要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在唐代并非统一,肃宗的“乾元 重宝”和懿宗“咸通玄宝”都是顺读。

五铢的前世今生阅读理解

五铢的前世今生阅读理解

五铢的前世今生阅读理解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在西汉时期,货币制度主要是以斤两为单位的布帛货币制度,五铢钱则是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谓五铢钱,是指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铸行的铜质货币,其名称来源于其重量,即五两等于一斤。

五铢钱的铸造量非常庞大,
通行于中国整个西汉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形状的五铢钱,如方孔圆钱、直读圆钱等。

在五铢钱的支持下,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稳定的繁荣期,许多商业活动和贸易都需要使用货币进行结算。

五铢钱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货币,更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为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汉武帝去世后,五铢钱的铸行受到了一些影响。

汉武帝时期铸行的五铢钱重量以五两为固定值,但到后来,一些官员开始可以
随意增减五铢钱的重量,导致五铢钱的价值逐渐下降。

此外,由于五铢钱的铸行过于广泛,一些人开始盗铸五铢钱,导致货币质量下降,货币市场不稳定。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政治不稳定和战争等原因,中国的经济陷入
了一片混乱之中。

此时,一些政府开始减少或停止铸造五铢钱,导致五铢钱的流通开始受到限制。

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曹操和孙权等国家的铸币政策不同,五铢钱的价值再次下降,最终成为了历史名词。

可以说,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货币,它对中国古
代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它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但它仍然在中国的收藏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1. 郡国五铢: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铸“五铢”钱。

面无内郭,重如其文。

因郡国共铸,世称“郡国五铢”,这是最早的五铢钱。

2. 赤仄五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师钟官铸“赤仄”(轮郭上带赤色)钱,面文“五铢”,铸工精湛,形体厚重,以一当五行用。

世称“赤仄五铢”。

3. 上林三官五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面文“五铢”,铸工精美,钱文规范。

世称“上林三官五铢”。

(三官:钟官、技巧、六厩)4. 昭、宣帝三官五铢: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6年),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又有两次大规模的铸行“五铢”钱,此二类币风格相似,铜质、形体、书体在西汉钱中都独树一帜,宣帝铸钱尤为精美。

史称这两种钱为“昭帝三官五铢”和“宣帝三官五铢”。

5. 建武五铢: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秀行铸“五铢”钱,形制规范,字文精整美观。

世称“建武五铢”或“东汉五铢”。

此钱在东汉行用时间极长,期间少有大规模的铸造新钱。

6. 四出五铢: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五铢”钱,背四出纹。

世称“四出五铢”。

当时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危机四伏,人民饱受剥削压迫,老百姓就利用钱上形象诅咒统治者,称“四出破京师”或“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道而去”,表达对当政朝廷的不满。

7. 董卓五铢:东汉末,董卓取秦始皇铜人铸钱,文字夷漫不清,质地拙劣,无郭,旧称“董卓五铢”。

但近年不少泉家提出疑问,认为其文字不清,难以辨认,不宜再用“五铢”这个名号。

现多被称为“无文小钱”。

8. 蜀五铢:西川自刘焉父子起一直行铸“五铢”钱。

蜀汉建立后,又沿袭行铸了这种“五铢”钱,世称“蜀五铢”。

钱分两式。

一式形体稍大,制作粗薄,钱身常带阴文“川”字;二式型小,有内郭,制作规整。

因二式近年常于河西走廊一带出土,有专家又认为此系前凉张轨所铸五铢钱式。

9. 直百五铢:刘备攻成都时,因军用不足,采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以一当百行用。

五铢钱始于哪个朝代

五铢钱始于哪个朝代

五铢钱
五铢:始于西汉的中国古代货币。

汉武帝在位期间,鉴于原流通货币四铢半两与“三铢”钱引发严重币值混乱,铸行重如钱文的“五铢”钱。

其经历郡国自铸、官行赤仄、三官分铸三个阶段,成为汉王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并影响到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初等朝代和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流通时间较长、流通区域较广的金属货币,在世界货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铢钱的优点
一是大小轻重适度。

五铢钱轻于秦半两钱而重于汉半两荚钱,这种适中的重量便于携带和计数。

二是形制铸造先进。

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圆形方孔的基本形态,并且内外有郭,这样既可以保护币面文字不受磨损,又增加钱币的牢度。

三是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朝廷。

汉武帝元鼎四年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五铢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自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铸币权都集中于中央。

由于五铢钱的制作是由朝廷的专门机构负责的,所以,钱币的质量有保证。

隋代五铢钱

隋代五铢钱
常见的隋朝五铢钱有“正样”型隋五铢和“大 字”型隋五铢等,“正样”型隋五铢是以五铢样 钱为标准铸造或者仿铸的,这类五铢钱文字纤细 秀美,上下端基本对齐穿孔上下;“大字”型隋 五铢,因“五铢”二字较大且笔画相对较粗而得 名,这一类型的钱文字上下端普遍略长于穿孔, 金头高于“朱”字上山,“五”字压郭。早期隋 朝五铢直径 24 毫米,晚期直径逐步减小,而直 径多集中在 23.5 毫米左右,早期重量在 3 克以上, 大部分重量集中在 2.7—2.8 克左右。
私铸,又掺杂锡钱使用,于是大家争相仿效,钱 币变得越发轻薄。但此时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 私铸之风尚不明显。第三阶段是隋炀帝大业元年 (605 年)至隋末,此阶段钱币减重明显,官府 管理松弛,私劣情况严重,使得钱币严重贬值, 物价飞涨,引发社会动乱,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因此民间有种说法,将直笔“五”字的隋五铢钱 币左转 90 度会发现,“五”字很像一个“凶”字, 也暗示了其短暂的国运,这也侧面展示了人们对 当时货币政策的不满。
五铢钱有着 2000 年的历史,从东汉到隋朝, 币制变化万千,但几乎都是围绕五铢变化,而隋 五铢则可以称为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者。
1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
隋代五铢钱
Hale Waihona Puke 屈梦夏元 581 年,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隋
公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 城(今西安)。公元 589 年,隋文帝 南下灭南朝陈,实现了统一,并开创了“开皇之 治”的繁荣局面。可以说,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 年以来长达 300 年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 开启唐朝大一统的朝代。
隋初币制混乱,北有北齐的常平五铢,北周 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南有陈五铢、太货五铢, 并残留有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精劣 不一、大小不同,极为混乱。开皇元年(581 年), 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经济,铸行了开皇五 铢,实现了全国币制的统一。

“长寿钱”的鼻祖——郡国五铢

“长寿钱”的鼻祖——郡国五铢

“长寿钱”的鼻祖——郡国五铢说到中国的货币史,就不能不说五铢钱。

五铢钱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人们习惯上把五铢钱称为“长寿钱”,而追本溯源,长寿钱的“鼻祖”,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郡国五铢钱。

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郡国五铢仿佛一个孕妇腹中的巨婴,产妇经过长时间的阵痛之后,巨婴终于呱呱坠地——从此,中国历史上铸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五铢钱,开始独步天下数百年,成为了钱币中的白眉。

此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朝代,都曾鼓铸过数量不等的五铢钱。

唐朝初年,也曾经使用过前朝铸造的五铢钱。

直到武德四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的钱炉火苗被熄灭后,五铢钱才黯然退场。

因五铢钱使用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使用的朝代多达十个左右。

因此,称其为长寿钱,正是名副其实。

公元前140年,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登上了皇位。

汉武帝是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继承大位后,摒弃了文、景时期奉行的那一套“无为”的黄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术成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他对外推行积极的扩张政策,多次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重兵,深入大漠,横扫匈奴大军。

迫使匈奴主动议和,重提和亲......。

汉武帝执政后,先后进行了六次货币改革。

前三次币改,均以失败而告终。

先后铸造过的三铢钱、四铢半两钱、“白金三品”、皮币等,或因新铸钱币引起了私铸盛行;或因新钱币面值较大,成为了“虚钱”,民不乐用,难以推行。

因此,上述三次币改后的新制钱币,使用的时间都不长。

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在汲取前三次币改教训的基础上,拉开了第四次币改的帷幕。

郡国五铢钱,正是第四次币改的产物。

郡国的形成,是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

当楚汉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时,刘邦为了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了分化瓦解项羽的阵营,使手下的那些功勋卓著的弟兄们,使归顺了自己后立下大功的降将们,能够继续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他对其中的七位将军封王拜侯(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五铢钱”,它在漫长的740年中的变异与繁衍

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五铢钱”,它在漫长的740年中的变异与繁衍

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五铢钱”,它在740年中的变异与繁衍古钱币中的“混血儿”,庞大的五铢钱家族中的“另类”在位15年,在中国钱币史上,留下的37种钱币,令后世无数泉友痴狂的王莽,最终以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收场。

而王莽的新政就如同他所铸造的“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一样将汉王朝和五铢钱拦腰斩断。

被斩断后的汉王朝,我们把它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而被斩断后的五铢钱,却自此走上了一条变异、繁衍的路。

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到唐高祖武德四年这一段漫长的历史中,五铢钱繁衍出了一个庞大的“五铢钱家族”。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五铢钱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或直系或旁系的五铢钱。

精铸美制五铢虽然“新莽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史上的第一次巅峰时刻,但是“莽泉”所开启的,超大面值货币行用的恶劣影响,却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末期统治者们大肆搜刮敛财的工具。

这些超大面值的钱币逼迫那些原本饱受战争之苦、饥寒交迫的社会中下层人民,或“易子相食”;或“揭竿而起”,使天下乱局变得更乱。

五铢钱铜范王莽之后,西汉王朝在更始帝刘玄的统治下苟延残喘三年有余,最终走向了覆亡。

而经历过,王莽“金匮直万”、“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等超大额钱币所掠夺的西汉王朝的经济,也像它的国运一样,在这一时期已成四分五裂的崩析状态。

末代的更始帝为了挽回这座将倾的“西汉”大厦,做出了西汉王朝最后一次挣扎。

他用西汉王朝捉襟见肘的财政,在西汉王朝最后的三年时间里铸造了铁质的半两五铢,以期恢复钱币在民间的公信力,可惜期望终归是期望,谁也无力去逆转西汉王朝的灭亡。

现代工艺仿品“太和五铢”就西汉王朝而言,五铢钱有铸工精美到以铁为钱,足可见西汉末年国力之羸弱。

然而,国弱则民进,国力羸弱之际,便是州牧豪阀成势之时。

西汉末年的州牧豪阀们在国力无暇管控削弱他们的情况下,各自为政,趁机壮大了自己。

后来,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声势浩大,这些州牧豪阀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便见风使舵纷纷入盟。

走近西汉,看“五铢”

走近西汉,看“五铢”

走近西汉,看“五铢”“五铢”,一枚与西汉王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货币。

它的产出是西汉王朝探索货币改革,取得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

自此,它的铸行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货币史,也影响着伟大的中华文明。

今天,咱们主要讲的是在西汉历史上曾经铸行过的五铢钱。

西汉王朝,从高祖刘邦建国到王莽篡汉历时211年,共有14位皇帝。

而五铢钱的发行则是从那位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开始的。

起初,铸行的是郡国五铢,而后是赤仄五铢、三官五铢、鸡目五铢,到后来的宣帝五铢,五铢在西汉的铸行才暂时落下了帷幕。

郡国五铢的辨认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如上图所示。

1、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字样,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

2、直径在2.5厘米左右,重3.5克上下。

3、“五”字交笔斜直或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材质为紫铜。

铸行的工艺上因不同的郡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有的铸行工艺非常的精湛而有的则显得非常的粗糙。

赤仄五铢是武帝时期郡国五铢向三官五铢过渡时期的产品,行用两年后而废止。

赤仄五铢的辨别主要集中在字体和重量上。

1、钱文给人一种清秀之感,轮廓均匀,“五”字交笔只有缓曲一种,“五”字上下两横或有出头。

2、钱的重量基本上在4克左右。

上林三官五铢,是武帝元鼎二年中央收回地方铸币权,统一发行的货币。

上林三官五铢的辨别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钱文秀丽,“铢”字的“金”字四点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尾和“金”字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2、重量在3.5克左右3、通常有特殊的记号,如穿上半月,穿下半月,星月文,四决文等标志。

鸡目五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五铢。

其辨别非常的简单,主要在其直径和重量上,直径相对于平常的五铢而言较小,重量较轻。

宣帝五铢,即汉宣帝在位时,继承了三官五铢的形制而铸行的五铢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

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

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

铸造较为规整。

五铢钱
剪边五铢
东汉五铢钱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

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

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

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

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直百五铢
蜀直百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

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

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

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

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

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

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

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

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

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

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五铢钱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

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

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

“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

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

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

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
台湾邮票上的梁五铢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

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

制作精好,钱文优美,“
五铢钱
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

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

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