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一、各项面积的概念(定义)和各项面积的相差关系
占地面积=方案上的防治责任面积
1、扰动土地面积=实际发生的占地面积,不包括已征地而未利用的预留场地。

扰动土地整治率=(建筑广场道路硬化面积+水域面积+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扰动土地总面积
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实际的各项建筑、场地硬化、道路占地等。

如果有:还要列出水面面积。

2、水土流失面积=实际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扰动面积-建筑
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扰动面积-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3、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容许土壤流失强度/治理后平均土壤流失强

4、拦渣率
拦渣率=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工程总弃土(石渣)
5、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植物措施面积/(可绿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复耕面积-工程措施面积)
林草覆盖率=植物措施面积/项目建设区面积。

2018版-新标准-水保6项目指标计算

2018版-新标准-水保6项目指标计算

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占地面积=方案上的防治责任面积
扰动土地面积=实际发生的占地面积,不包括已征地而未利用的预留场地。

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实际的各项建筑、场地硬化、道路占地等。

如果有:还要列出水面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实际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扰动面积-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1、扰动土地整治率=(建筑广场道路硬化面积+水域面积+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扰动土地总面积。

2、水土流失治理度=(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扰动面积-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3、土壤流失控制比=容许土壤流失强度/治理后平均土壤流失强度。

4、渣土防护率=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工程总弃土(石渣)。

5、表土保护率=表土剥离面积/可剥离表土的面积。

6、林草植被恢复率=植物措施面积/(可绿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复耕面积-工程措施面积)。

7、林草覆盖率=植物措施面积/项目建设区面积。

水土保持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水土保持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一、各项面积的概念 (定义 )和各项面积的相差关系
占地面积 =方案上的防治责任面积
1、扰动土地面积 =实际发生的占地面积,不包括已征地而未利用的预留场地。

扰动土地整治率 =(建筑广场道路硬化面积+水域面积 +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 )/ 扰动土地总面积
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实际的各项建筑、场地硬化、道路占地等。

如果有:还要列出水面面积。

2、水土流失面积 =实际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扰动面积 -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 -水面面积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 )/( 扰动面积 -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 -水面面积 )
3、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 =容许土壤流失强度 / 治理后平均土壤流失强度
4、拦渣率
拦渣率 =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 工程总弃土(石渣)
5、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 =植物措施面积 /( 可绿化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 -复耕面积 -工程措施面积)
林草覆盖率 =植物措施面积 / 项目建设区面积。

最新水土保持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最新水土保持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水土保持六项指标计
算公式
------------------------------------------作者xxxx
------------------------------------------日期xxxx
水土保持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一、各项面积的概念(定义)和各项面积的相差关系
占地面积=方案上的防治责任面积
1、扰动土地面积=实际发生的占地面积,不包括已征地而未利用的预留场地。

扰动土地整治率=(建筑广场道路硬化面积+水域面积+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扰动土地总面积
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实际的各项建筑、场地硬化、道路占地等。

如果有:还要列出水面面积。

2、水土流失面积=实际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扰动面积-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扰动面积-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3、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容许土壤流失强度/治理后平均土壤流失强度
4、拦渣率
拦渣率=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工程总弃土(石渣)
5、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植物措施面积/(可绿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复耕面积-工程措施面积 )
林草覆盖率=植物措施面积/项目建设区面积。

2018版-新标准-水保6项目指标计算

2018版-新标准-水保6项目指标计算

2018版-新标准-水保6项目指标计算
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计算公式
占地面积=方案上的防治责任面积
扰动土地面积=实际发生的占地面积,不包括已征地而未利用的预留场地。

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实际的各项建筑、场地硬化、道路占地等。

如果有:还要列出水面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实际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扰动面积-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1、扰动土地整治率=(建筑广场道路硬化面积+水域面积+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扰动土地总面积。

2、水土流失治理度=(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扰动面积-建筑道路场地硬化面积-水面面积)。

3、土壤流失控制比=容许土壤流失强度/治理后平均土壤流失强度。

4、渣土防护率=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工程总弃土(石渣)。

5、表土保护率=表土剥离面积/可剥离表土的面积。

6、林草植被恢复率=植物措施面积/(可绿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复耕面积-工程措施面积)。

7、林草覆盖率=植物措施面积/项目建设区面积。

水土流失量估算模式

水土流失量估算模式

水土流失量估算模式预测模型采用美国通用的水土流失程式(USLE)。

预测方程为:A=R·K·LS·C·P式中:A—侵蚀强度,即单位面积(hm2)单位时间(a)流失量;R—侵蚀因子;K—土壤因子;LS—地形因子;C—生物因子;P—水土保持因子。

这个预测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经过40多年实地观察提出的。

我国南方各省在该模型应用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型不仅适用山坡地、农地的水土流失估算,同样也适用于公路街道建设。

福建省水土保持实验站和福建省农学院士化系在1991年结合我省闽东南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基本条件,对这一模型的基本参数进行计算组合确定。

⑵预测因子的确定①侵蚀力因子RR因子是降雨侵蚀的指标,迳流的影响也包括在内。

对于常年受到降雨侵蚀的区域来说,R值大小取决于月均降雨量和年降雨量。

计算公式如下:R=∑12i=1-2.6398+0.3046Pi式中的P为年降雨量(mm),Pi为月均降雨量(mm)。

项目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根据计算公式可得R为196.4。

②土壤因子KK因子反应土壤对侵蚀的敏感度;K值越大,敏感度越高,越容易受到侵蚀;K因子大小取决于土壤质地层(粘粒、粉粒、砂粒和有机质含量)。

福建省土壤可蚀性因子K取值的经验方程式为:K=(164.80-2.31X1+0.38X2+2.26X3+1.31X4-14.67X5)×10-3式中:X1-细砾(3~1mm)含量,%;X2-细沙(0.25~0.05mm)含量,%;X3-粗粉粒(0.05~0.01mm)含量,%;X4-细粉粒(0.01~0.005mm)含量,%;X5-有机质含量,%;项目建设区域,土壤类型属红壤土。

综合有关资料分析,项目区水土流失预测土壤可蚀性因子K计算模式,细砾含量X1以3.2%计,细沙X2含量以25%计,粗粉粒含量以20%计,细粉粒X4含量以12%计,有机质X5含量以2%计,由此计算得K值为0.164。

水土保持率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率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率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率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所达到的保护效果。

其计算方法如下:
1. 计算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量是指单位面积内由于水力作用和重力作用而流失的土壤量。

其计算方法可以采用USLE模型(通用土壤流失公式)或RUSLE模型(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公式),根据不同的数据可选用不同的模型。

2. 计算预测水土流失量
预测水土流失量是指在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预计会流失的土壤量。

其计算方法也可以采用USLE模型或RUSLE模型进行预测。

3. 计算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的能力。

其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式,如绿色因子法、折算因子法等。

4. 计算水土保持率
水土保持率的计算公式为:水土保持率= 1 - 预测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效果。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率的计算需要先计算水土流失量和预测水土流失量,然后计算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最后通过公式计算水土保持率。

矿山水土流失计算

矿山水土流失计算

矿山水土流失计算①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形式如下:A=R×K×L×S×C×P式中:A—侵蚀模数,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水土流失量,单位是t/(ha·a);R —降雨侵蚀力指数,反映降雨侵蚀力的大小;K —土壤可蚀性因子,反映土壤易遭受侵蚀的程度;坡长因子,是水土流失量与特定长度(22.13m)的地块的水土量的比率;S —坡度因子,是水土流失量与特定坡度(9%)的地块的水土流失量的比率;C —作物(植被)经营管理因子,是水土流失量与标准处理地块(顺坡犁翻而无遮蔽的休闲地)的流失量的比率;P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是水土流失量同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的地块(顺坡犁耕的最陡的坡地)的流失量的比率。

②参数确定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中的各因子值是从标准小区中得到的,都是表示实际条件对基本方程式的标准条件的比率。

本项目的水土流失参数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情况,并参考类似工程项目的参数取法,通过工程项目类比法确定的。

※降雨量侵蚀力因子R为两个暴雨特征值降雨动能与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的乘积,可由降雨侵蚀指数和各种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频率资料做相关分析得出。

为简化计算,便于应用,本次计算采用鲁期(Roose.E.)得出的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指数之间的关系式:R=(0.50±0.05)×H式中:H为年均降雨量,0.05为误差。

因湿润的亚热带降雨侵蚀力高,误差取正。

该区年降水量为1501.1mm,故有R=(0.50+0.05)×1501.1=825.6。

※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K反映了不同土壤的侵蚀率、渗入率、总持水能、磨蚀、搬运及可蚀性。

影响土壤可蚀性的因素有土壤的自然特征与其利用氧状况。

美国科学家的多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K值。

项目区的土壤主要为红黄壤,有机质含量低于0.5%,查表可得到K=0.27,考虑项目营运期间土壤变松散,结构力弱,抗蚀力变小,K值乘以工程系数1.30后,K=0.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USLE 模型是通过对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 模型的改进得到的。

RUSLE 与 USLE 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式:
A=R·K·LS·C·P
式中,A 为年均土壤侵蚀量(t·hm -2·a -1
),主要指由降雨和径流引起的坡面细沟或细沟间侵蚀的年均土壤流失量;
R 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 -2·h -1·a -1),它反映降雨引起土壤流失的潜在能力。

本方案基于月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降雨量的Wischmeier 经验公式计算(Wischmeier, 1969); 21.5lg 0.81881211.73510
p i p i R ⎡⎤⎛⎫ ⎪⎢⎥⨯- ⎪⎢⎥⎝⎭⎣⎦==⨯∑
式中pi 和p 分别是月均和年均降雨量(mm)。

计算得到各站点在2000-2007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然后利用Kriging 空间内插方法对34个站点(包括@@@@@站点)进行插值,得到流域水平降雨侵蚀力图层,最后得到流域30 m×30 m的R 因子栅格图层(图2)。

K 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hm -2·h·MJ -1·mm -1·hm -2
),它是衡量土壤抗蚀性的指标,用于反映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

K 表示标准小区单位降雨侵蚀力引起的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由于缺乏各土壤类型的结构系数和渗透性等级数据,因此选择侵蚀/生产力影响模型EPIC 的公式计算流域各类型土壤的K 因子值,EPIC 的计算公式为: (){}()()0.3
0.20.3exp 0.02561/1000.250.711.0 1.0exp 3.72 2.951exp 5.5122.91SIL K SAN SIL CLA SIL C SN C SN SN ⎛⎫=+-⎡⎤ ⎪⎣⎦+⎝⎭⎛⎫⎛⎫-- ⎪⎪ ⎪⎪+-+-+⎝⎭⎝⎭ 式中,SAN 、SIL 、CLA 和C 是砂粒、粉粒、粘粒和有机碳含量(%),其中SN1=1-SAN/100。

由公式II 计算得到流域各土壤类型的K 值如表2所示。

表2 流域各土壤类型K 因子值(单位:t·hm -2·h·MJ -1·mm -1·hm -2)
土壤
类型
棕壤 褐土 石灰性 褐土 粗骨土 红粘土 草甸 风沙土 石灰土 潮土 红壤 将流域土壤类型图数字化,然后生成30m×30m的栅格图层,利用ARCGIS9.2中的Raster Calculator 模块把K 值赋给土壤类型,得到K 因子图层(图3)。

LS 为坡长坡度因子(无量纲),其中L 为坡长因子,被定义为坡长的幂函数。

S 为坡度因子,LS 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给定坡长和坡度的坡面上土壤流失量与标准径流小
区典型坡面上土壤流失量的比值,它对土壤侵蚀起加速作用(Renard, et al. 1991)。

在ARCGIS9.2 中利用流域的DEM数据提取出山脊线,然后利用Distance模块计算每格到山脊线的垂直距离,以此作为每个栅格的近似坡长,然后采用Wischmeier和Smith的坡长因子计算公式(Wischmeier and Smith,1978):
()/22.13L α
λ= /(1)αββ=+
()0.8sin /0.0896/ 3.0(sin )0.56βθθ⎡⎤=+⎢⎥⎣⎦
以上各式中,λ为水平坡长,α为坡长指数,22.3为标准小区的坡长(m ),θ为利用DEM 提取的坡度,得到流域30m×30m 的L 因子图层。

S 因子采用McCool 的计算公式以及刘宝元的陡坡计算公式(McCool ,1987;Liu B Y ,1994)。

10.8sin 0.0316.8sin 0.5021.91sin 0.96S S S θθθ=⨯+⎧⎪=⨯-⎨⎪=⨯-⎩
9%9%14%θθθ<≥≥当当当
利用流域DEM 数据,在ARCGIS9.2中Spatial Analysis 模块中的Surface Analysis 功能提取坡度专题图,并转化为弧度单位,然后在Raster Calculator 模块中利用公式计算得到流域 30m×30m的S 因子图层。

C ——植被覆盖与作物管理因子。

C 因子由人工与天然植被的覆盖度和植被类型决定。

由于平顶山地区尚无C 值的资料库可以利用,而一般认为归一化植被指数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植被的分布,因而选择求取的归一化植被分布指数(图1)与植被盖度图(图6)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二者的相关性达到0.77,二者线性回归方程为:
Vc = 108.49Ic + 0.717
式中:V C ——植被覆盖度(%);I C ——归一化植被指数值。

植被盖度求得之后,下一步将对实验区具体计算RUSLE 模型中植被因子。

由RUSLE 模型对K 值的定义,在标准状况下Y 标准=100K ,100为t/mh 2到g/m 2单位转换值,植被因子值为:C=Y/Y 标准,K 若取平均值,则:
C = 0.6508 - 0.3436 lgc
式中:C ——植被盖度。

C=0,则等于c=78.3%;C=1,则等于c=0.1%。

表明当植被盖度> 78.3%时,地表的侵蚀量都是极其微弱,其侵蚀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但植被盖度<0.1%时,它的减蚀作用基本没有反映。

因而上式可以表示为:
10.65080.3436lg 0C C c C =⎧⎪=-⎨⎪=⎩
0078.3%78.3c c c =<<>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