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技术及临床应用
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物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电泳技术则是生物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手段之一。
电泳技术是一种将带电粒子或分子聚集并定向移动的实验方法,因此在DNA序列分析、蛋白质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原理、种类、应用等方面分析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一、电泳技术的原理电泳技术是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或分子进行定向移动,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或纯化的实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物体的电荷性质在电场中的不同运动迁移距离来实现分离。
其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电荷化处理,这通常是通过静电作用或酸碱中和来完成的;第二步是在一个强电场中将电荷化后的样品组分进行迁移分离,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分离产物。
电泳技术不仅受到电场强度、电荷量、电泳介质等影响,还要考虑到分子大小、分子形状和分子电荷的影响,因为它们对分离的速率和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电泳技术的分类根据其原理和应用,电泳技术可以分为几类。
1.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利用凝胶的空隙效应,将DNA和蛋白质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电泳技术。
凝胶电泳分为乳胶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其中乳胶糖凝胶电泳主要用于分离小分子DNA,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主要用于分离大分子DNA和蛋白质。
凝胶电泳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分辨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在DNA和蛋白质分子量测定、DNA测序和蛋白质纯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是利用毛细管内部液体的流动速度和分子电荷的影响,将分子分离的一种电泳技术。
毛细管电泳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等优势,且不需要大量试剂和样品,因此在DNA序列分析、蛋白质质谱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等温电泳等温电泳是利用DNA双链和单链在电场中迁移速度的不同,将DNA分离的一种电泳技术。
它是一种基于形状和大小进行DNA分离的技术,可用于快速筛查某个基因特定序列的突变与否。
电泳的应用

电泳的应用
电泳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电泳的具体应用:
1.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毒剂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科学研究中,利用电泳技术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甚至病毒与细胞进行研究和分析。
2.在农业生产领域,电泳技术用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的刺激,以及用于病虫害的防治。
3.在工业生产中,电泳涂装是一种常见的电泳应用,它能够用于对各类产品进行涂层,如汽车、电器、船只和机械部件等。
4.在汽车工业中,电泳漆是使用最广泛的汽车涂装材料,电泳涂装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5.在食品行业,电泳技术用于对食品成分的分析和质量控制。
6.在环保领域,电泳技术用于废水处理和有害物质的分离和回收。
7.在医疗领域,电泳技术被用于疾病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
例如,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用于蛋白质纯度的鉴定,这使得它成为医学检验中常用的技术。
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完整版

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完整版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简介电泳技术是一种用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排序的技术,包括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多种方法。
这些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用于基因检测、蛋白质分析、药物筛选等领域。
章节一、凝胶电泳在临床基因检测中的应用1.1 基本原理凝胶电泳是将DNA分子或RNA分子按照大小和电荷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中进行排序的方法。
利用电荷作用力和凝胶孔径可以实现DNA分子的分离和检测。
1.2 检测方法通过对DNA分子进行各种特定的处理,如限制性内切酶切割、PCR扩增等,然后进行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基因变异、突变等。
1.3 实际应用凝胶电泳在临床基因检测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遗传病的诊断、个体基因分型等。
章节二、毛细管电泳在临床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2.1 基本原理毛细管电泳是利用毛细管的小孔径和电场作用力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和大小的不同,可以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2.2 分析方法通过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和标记,然后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可以获得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点等信息。
2.3 实际应用毛细管电泳在临床蛋白质分析中被广泛运用,可以用于疾病标志物的检测、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等。
章节三、电泳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3.1 基本原理电泳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电荷、极性等性质,来确定药物的分子特征。
3.2 筛选方法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可以确定其在电场下的迁移率,从而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筛选实验。
3.3 实际应用电泳技术在药物筛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和质量控制。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限制性内切酶:指一类能够识别DNA的特定序列并在该序列的特定位点上切割DNA分子的酶。
2、PCR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生物分子复制技术,通过循环反应过程,可以扩增出特定的DNA片断。
3、药物代谢产物: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代谢反应后形成的新的化学物质。
电泳法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电泳法的原理及应用论文电泳法是一种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外加电场对带电粒子施加力,使其在电场中移动,根据粒子的电荷大小、大小和溶液中的运动速度差异进行分离。
电泳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离子在电场中受到的电荷与摩擦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方程:F = qE - ηv其中,F为粒子所受力,q为粒子的电荷量,E为电场强度,η为离子在溶液中的摩擦系数,v为离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
通过控制电场强度,可以实现对不同带电粒子的分离和测定。
电泳法广泛应用于分离和测定有机和无机物质,具有以下优点:1. 对样品要求低:电泳法不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能够直接对液体样品进行分析,避免了样品损失和污染的可能性。
2. 高分离效率:电泳法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分离效率高。
特别是对于具有不同电荷的成分,可以通过调整电场强度和溶液pH值来实现分离。
3. 快速分析:电泳法的分析过程快速简便,通常只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即可完成分析。
4. 适用范围广:电泳法适用于各种样品,包括水溶液、有机溶剂和生物液体等。
在实际应用中,电泳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生物医药领域,电泳法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和分析。
在环境科学领域,电泳法可以用于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物的快速测定。
在食品安全领域,电泳法可以用于食品中添加剂和残留农药的检测。
以电泳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例,一篇相关的论文是《电泳法在血清中微量白蛋白鉴别的应用研究》。
该论文利用电泳法测定血清中微量白蛋白含量,并研究了微量白蛋白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电泳法能够对血清中微量白蛋白进行定量分析,为人体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实验设计上,研究者首先选取大量样品进行分离,利用电泳法对样品中微量白蛋白进行分离。
通过调整电场强度和溶液pH值,实现对微量白蛋白和其他成分的分离。
然后,通过电泳法测定分离后的微量白蛋白含量,并与健康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自从194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Tiselius教授研制的第一台商品化移界电泳系统问世以来,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电泳技术发展极其迅速。
基于电泳原理的各种仪器设备不断问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 许多自动化电泳仪器相继为临床实验室所采用,电泳技术已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目前,该技术已广泛用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有机物、无机离子等的分离和鉴定,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
特别是电泳所用支持介质由流动相改为固相支持物后,各种各样的电泳分析装置不断推出以适应不同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当今,电泳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在后基因组学研究中,正发挥者着巨大的作用,为临床检验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电泳分析仪电泳分析仪可分为两大类:临床实验室常规类,如全自动荧光/可见光双系统电泳仪、全自动醋纤膜电泳仪、全自动琼脂糖电泳仪和全自动琼脂糖电泳仪;科研为主兼做临床样本类,如双向电泳及双向电泳2液相色谱2质谱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毛细管电泳2质谱联用、高效毛细管芯片电泳、DNA测序系统。
1. 全自动荧光/可见光双系统电泳仪:具有荧光/可见光双系统,在使用荧光试剂项目如肌酸激酶(CK) 、乳酸脱氢酶(LD)同工酶时为全自动。
只需将样品、试剂、琼脂糖凝胶电泳胶片放好后,操作人员可离机完成试验并得到结果,此为全自动电泳仪。
但是使用可见光项目如蛋白电泳,中途人员需返回,将电泳胶片由电泳槽放入染色系统中才可完成试验。
而最大优点是荧光系统全自动且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并且采用高压、低温系统,只需要20 min即可完成电泳分析,速度非常快。
2. 全自动醋纤膜电泳仪:为可见光单系统,使用醋纤膜电泳片。
自动化程度高,只需将样品、试剂、电泳片放好,人员可离机完成试验得到结果。
但是因为使用醋纤膜致使灵敏度低,无法分析尿蛋白/脑脊液蛋白,对同工酶分析效果也不理想,多半实验室只用于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电泳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术)

电泳技术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
详细描述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 领域。在生物领域,电泳技术用于蛋白质、核酸和糖类 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在医学领域,电泳技术用 于血液、尿液和其他体液中蛋白质、酶和代谢产物的分 析。在化学领域,电泳技术用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金 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此外,毛细管电泳 和芯片电泳等新型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诊断等领 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NA电泳
DNA电泳是电泳技术中用于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一种方法。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将DNA片段按照大小进行分离,为基 因克隆、基因诊断和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提供基础。
DNA电泳的原理是利用DNA片段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DNA片段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其大小、电荷和构象 等因素。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泳介质和电泳条件,可以实现对DNA片段的精细分离。
电泳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 术)
contents
目录
• 电泳技术概述 • 电泳技术的基本类型 • 电泳技术在基础医学中的应用 • 电泳技术在医学实验技术中的应用 • 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 电泳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电泳技术概述
电泳技术的定义
总结词
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分离的实验技术。
样品损失。
局限性
电泳技术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 生物大分子分离效果不佳,如 蛋白质的分离。
耗时长
电泳技术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分 离,对于某些快速变化的生物 样品,可能无法及时检测。
高压电场影响
电泳过程中需要施加高压电场 ,可能会对生物大分子产生一 定的影响,如引起蛋白质的变
生物医学中的电泳技术应用

生物医学中的电泳技术应用电泳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其应用广泛而深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基础研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电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中。
例如,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和研究基因序列的变化等。
其中,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是最常见的电泳技术。
在凝胶电泳中,生物分子被加入到凝胶中,然后通过电场进行分离,进而研究其分子量、电荷、结构等信息。
毛细管电泳则是利用毛细管中的微小空间,通过不同的能级让生物分子逐一通过,达到分离的目的。
二、疾病诊断电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血浆蛋白电泳可以用于肿瘤、免疫缺陷和炎症等疾病的诊断。
通过对血浆中的蛋白质进行电泳分离,可以确定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浓度和比例的变化,进而判断某一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另外,DNA电泳也是诊断遗传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例如,PCR-amplified DNA可以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可以诊断出某些疾病所需的特定位点。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疾病进程的状态。
三、新型药物开发电泳技术在新型药物开发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蛋白质色谱技术就是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分析,多用于新药的筛选和鉴定。
通过蛋白质色谱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大量的药物分子,以确定最具有潜力的药物分子,进而研制出治疗某些疾病的新型药物。
四、肿瘤治疗最后,电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泳技术可以将药物直接引入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电泳技术也可以用于寄生虫和细菌的治疗,利用电场生物学技术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或细胞壁,达到抗病的效果。
总之,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基础研究、疾病诊断、新型药物开发和肿瘤治疗等方面。
未来,电泳技术还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都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蛋白电泳应用和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蛋白电泳应用和解读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于临床分析的技术,可以通过分离和测定血清中的蛋白质,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血清蛋白电泳的应用和解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一、血清蛋白电泳的原理和方法血清蛋白电泳是利用电泳的原理,将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开来,进而对其进行测定和分析。
通常使用的电泳方法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血清蛋白电泳方法。
首先,将血清样品与电泳缓冲液混合,然后将混合液加入电泳槽中,通过电流的作用,将混合液中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蛋白质在电场中根据其大小和电荷的差异而沿着凝胶上的固定路径运动,形成蛋白质谱图。
根据谱图的特征,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分离的电泳方法,具有快速、高分辨率和节约样品等优点。
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不同,毛细管电泳是利用毛细管的微观通道进行电泳分离。
血清样品通过毛细管时,蛋白质会根据其电荷和尺寸的不同而在毛细管中进行迁移和分离。
通过采集毛细管两端的电泳峰值,可以得到蛋白质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信息。
二、血清蛋白电泳的应用血清蛋白电泳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血清蛋白电泳常见的应用场景:1. 筛查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增生性疾病,会导致血清蛋白异常增多。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骨髓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通过分析异常的蛋白质谱图,确定是否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异常积累。
2. 评估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常伴随着尿蛋白异常。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确定尿蛋白异常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在肾病综合征中,血清蛋白电泳可以显示血清中白蛋白的减少。
3. 诊断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免疫球蛋白缺陷病是一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帮助确定免疫球蛋白亚类的异常,对于诊断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具有重要价值。
4. 鉴别白蛋白异常:白蛋白异常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鉴别白蛋白异常,例如扩增或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操作步骤-点样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操作步骤-选择电泳类型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操作步骤-烘干染色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操作步骤-扫描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电泳结果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2.血清蛋白电泳看的是什么?
含量的变化 : 条带中蛋白含量增或减
血清蛋白成分简介— β1区
转铁蛋白(TRF)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分子量7.7万,等电 点5.7,半寿期7天,点泳位于β 1区带。血浆中TRF水平可用于贫血 的诊断和对治疗的监测。TRF在急性时相反应中往往降低。因此在炎 症恶性病变时常随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同时下降,在慢性肝病及营 养不良时亦下降,可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妊娠及口服避孕药 或雌激素注射可使血浆TRF升高。 血红素结合蛋白(Hpx)分子量为5.7万。和游离血红素有特异结合 能力,可配合结合珠蛋白对血红蛋白进行处理。当广泛溶血时,血 浆结合珠蛋白耗竭,循环中游离的血红可降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两 部分,Hp可与血红素可逆结合,而在血循环中反复利用,这是机体 有效地保存铁的又一种方式。 β -脂蛋白:分子量300万。主要功能脂类的运输。肾病患者或某些 肠道疾病患者,常见导致血浆蛋白丢失,由于肝细胞补偿性的合成 增加,β -脂蛋白可有增加。 C4:补体成分,分子量20.6,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在炎症、 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可见升高。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白蛋白 α1球蛋白区 α2球蛋白区 Β球蛋白区 Γ球蛋白区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正常sebia质控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双白蛋白
特点是出现双的白带白的区带,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 (现已经发现若干个家族显性遗传)和大剂量抗生素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异常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
主要特征:M蛋白又叫异常免疫球蛋白,其区带宽度与 Alb带大致相等或较其狭窄,常分布在α2至慢γ-G部位
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弥漫性肝损伤型
主要特征: Alb明显降低, α1-球蛋白在轻度时可略增加,但肝细胞破 坏严重时,则α1、α2和β球蛋白通常均降低,在胆汁郁积性肝炎时, α2和β球蛋白可增高,γ-球蛋白轻度或中度增高。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异常血清蛋白电泳-肝硬化型
主要特征: Al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α1、α2和β球蛋白正 常或降低,γ-G明显增高且宽度增加,可见β-γ桥。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成分简介— β2区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34万,半寿期2.5天,等电 点5.5,。纤维蛋白的前身参与凝血。也是急性 时相蛋白之一,当机体处于炎症或损伤状态时纤 维蛋白原可见增加。 C3:补体系统,属急性时相蛋白。分子量18万。 急性炎症时可见上升,肝脏疾病时由于肝细胞损 害而偏低。 β 2-微球蛋白(BMG)分子量1.18万。在肾功能 衰竭、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浓度可升高。在白 血病和淋巴瘤有神经系统浸润时,脑脊液中BMG 可增高。ຫໍສະໝຸດ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成分简介— α2区
结合珠蛋白(HP)在血浆中与游离的血红蛋白结合,是一种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分子量8.5~40万,等电点4.1,半寿期2天,电泳位于 α 2区带。急性时相反应中血浆HP增加,当烧伤和肾病综合症引起大 量白蛋白丢失的情况下亦可见增加。血管内溶血和溶血性贫血、输 血反应、疟疾时HP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严重肝病患者HP的合成降 低。 α 2-巨球蛋白(AMG)是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是由肝细胞与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合成,分子量为62.5~80万,等电点5.4,半寿 期5天,但当与蛋白水解酶结合为复合物后其清除率加速。在低蛋白 血症时α 2MG含量可增高,可能系一种代偿机制以保持血浆胶体渗透 压。妊娠及口服避孕药时血浓度增高,机制不明。 铜蓝蛋白(CER)是一种含铜的α 2糖蛋白,分子量12~16万,等电 点4.4,半寿期4.5天,CER也属于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 创伤和肿瘤时血浆CER增加,在营养不良、严重肝病及肾病综合症时 CER往往下降。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时其含量有明显增加。该蛋白最 特殊作用在于协助Wilson病的诊断,既患者血浆CER含量明显下降, 而拌有血浆可透析的铜含量增加。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原发性肝癌
主要特征: 在Alb与α1球蛋白之间 出现一小的 区带,称为 甲胎蛋白带。 本项目试验 精确地的限 制这个AFP 区带很难分 清,需要用 高分辨染色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宽幅γ球蛋白血症
主要特征: γ-G的宽度明显增加,呈宽幅高峰。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发展历史和常用 类型
1809年俄国科学家列伊斯 发现电泳现象 1937年瑞典Tiselius建立界 面电泳技术,首次证明血 清是由白带白和球蛋白组 成,1948年获得诺贝尔化 学奖 1950年后,区带电泳发展 到成熟 1980年以来,毛细管电泳 逐渐被重视
滤纸电泳 醋酸纤维膜电泳 凝胶电泳 1、琼脂糖凝胶电泳 2、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 毛细血管电泳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成分简介— α1区
此区显色的条带主要是: α 1-抗 胰蛋白酶 在一些肺病是情况下,α 1-抗胰 蛋白酶下降,有的时候缺如 在某些严重创伤后,此区可出现 明显高峰,同时α 1-抗胰蛋白酶 也增高 注意: 1. α 1-抗胰蛋白酶偶尔出现双峰, 它预示着既有单克隆抗体成分又 有α 1-抗胰蛋白酶的改变。 2.一些罕见的病例中,此区带会 出现另一个较宽的峰,它其实可 能有甲胎蛋白的出现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成分简介— α2区
此区主要是α 2-巨球蛋 白和结合珠蛋白 α 2-巨球蛋白增高见于 肾病综合征和急性炎症, 减低见于肝病导致的丢 失、类风湿性关节炎和 骨髓瘤 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急 慢性炎症、外科手术、 心肌梗死。减低见于溶 血性贫血和肝病等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电泳技术 在临床中应用
急、慢性疾病
造血系统疾病:多发 性骨髓瘤、巨球蛋白 血症 肝脏疾病 肾脏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
遗传性疾病:地中海 贫血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心梗、 动脉硬化 恶性肿瘤 。。。。。。。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基于蛋白含量的变化, 有助于我们对以下疾病的筛 查 :炎症 、营养不良、肺气肿等
性质的变化 :异常条带的出现
对异常条带的筛查,有助于我们检测下列疾病:骨髓 瘤、巨球蛋白血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
*在这些情况下, 必须要做其他辅助测试, 比如说免
疫固定, 使用不同类型的抗血清对异常蛋白进行检 测. (对于后期治疗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蛋白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
蛋白电泳技术和多发性骨髓瘤简介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使用范围
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 电场作用下,由于待 分离样本中各种分子 带电性质以及分子的 大小,形状等性质的 差异,使带电分子产 生不同的迁移速度, 从而对样本进行分离、 鉴定和提纯的技术。
在生化检测中常用于 分离各种蛋白质!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成分简介— α1区
α 1-抗胰蛋白酶(AAT)是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 蛋白,分子量为5.5万,等电点4.8,半寿期4天,电泳中位与α 1区 带,是这一区带的主要组分。低血浆AAT可以发现于胎儿呼吸窘迫综 合症,AAT先天缺陷易导致肺气肿和肝硬化。 α 1-酸性糖蛋白(AAG)早期称之为乳清类粘蛋白,分子量4万,等 电点2.7~3.5,半寿期5天,电泳位于α 1区带。AAG是主要的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时增高,在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 患者亦常增高,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降低。 α 1-脂蛋白 分子量20万。在严重肝病如肝硬化时明显降低,妊娠及 高雌激素血症时可轻度增加。 甲胎蛋白(AFP)主要在胎儿肝脏中合成,分子量6.9万,电泳位于 α 1区带。在成人AFP可以在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 细胞肿瘤出现AFP阳性率为50%,在其他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 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1.什么情况下必须进行电泳检测?
总蛋白异常升高或异常下降 A/G比例变化 血液沉降速度发生异常变化 出现恶性疾病征兆 在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中发现 某一种免疫球蛋白 出现大量异常增加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操作步骤-仪器和电泳胶片准备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操作步骤-挂缓冲条和电泳胶片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异常血清蛋白电泳-肾病型
主要特征: Alb明显降低,α 1-球蛋白轻度增加,α 2-球蛋白明显 增加,γ -球蛋白降低、正常或增高。 小儿类脂样肾病时,γ -球蛋白可降低,有时可降低至零; 成人肾病综合症时,γ -球蛋白通常增加,特别是狼疮性肾病。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生化室
血清蛋白成分简介—白蛋白
白蛋白(Alb)由肝实质细胞 合成,分子量6.64万,等电 点4~5.8,半寿期(15~19 天,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血浆白蛋白浓度可以受饮食 中蛋白质摄入的影响,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 状态的评价指标,有较广泛 的载体功能。正常参考值: 35~50g/L。 血浆白蛋白增高较少见,在 严重失水时,对监测血浓缩 有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