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花间派词人

花间派词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温庭筠是其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他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终身困顿,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
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但更多表现个人的沦落不偶,而较少伤时感事之作。
就是他的感情诗,虽文采绚烂,而雕琢过甚,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实际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温庭筠的诗虽不能和李商隐相比;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却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温词现传六十多首,比之他的诗,这些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是描述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如下方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相传唐宣宗爱听〈菩萨蛮〉词,温庭筠为宰相令狐掏代写了好多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他在词里把妇女的服饰写得如此华贵,容貌写得如此艳丽,体态写得如此娇弱,是为了适应那些唱词的宫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当时没落王朝醉生梦死的生活。
它上承南朝宫体的诗风,下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
从敦煌词里的十五首〈菩萨蛮〉看,题材相当广泛;但是在温庭筠以后,晚唐五代词人填这个调子的不少,风格上就一脉相传,离不了红香翠软那一套,可想见他影响的深远。
温庭筠的部分描述闺情的词,如〈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又如〈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表现妇女的离愁别恨相当动人。
由于温庭筠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对于那些不幸妇女的处境还有所同情,透过这些不幸妇女的描绘就流露了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情绪。
花间鼻祖是哪位诗人

花间鼻祖是哪位诗人花间派的鼻祖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他是唐初的宰相温彦博的后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但是文思敏捷,对于写诗非常的有天赋。
他和李商隐齐名,被后人并称为温李。
其最有名最为人所知的诗句大概就是那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了。
他的词辞藻华丽,饱含情意,被人誉为花间派的鼻祖。
温庭筠才华无双,关于他有很多传言,只要他把手笼到袖子里信口吟诵就能作完八韵的诗赋,所以有人送他外号“温八吟”,又说他一叉手就能够成一韵,叉八次就可以完篇,所以又被人成为“温八叉”。
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却屡屡科举不顺利。
他科举不顺利有一项“罪名”是因为他写“侧艳之词”。
在当时写艳词是被认为不入流甚至是下流的。
但是在他死后六七十年,后蜀出现了一本畅销书《花间集》,开篇便记了温庭筠66首词,被人争相传颂模仿。
由此被封为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流派“花间词派”的鼻祖。
他之所以能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鼻祖是因为他规范了词的格律形式,把词和南朝宫体以及北里倡风相结合,而且词的这种文学形式,是通过温庭筠才真正被人关注并且发扬了起来,确立了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所以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
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生性傲岸,蔑视权贵,放荡不羁,无意仕途。
所以,在遭受人生打击之后,更加不在乎世俗之物了。
温庭筠的词作大多描写女性姿态,写她们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离愁别绪、身世感慨。
温庭筠的诗词,在意境上形成了与其它诗人的诗词不同的风格,词律也更趋严整。
温庭筠是诗词过渡期的重要桥梁,为晚唐五代、两宋时期词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简述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简介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主要盛行于唐代中后期。
它以描写女性美、表达个人情感和追求艳丽华贵的风格为特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花间词派。
1. 起源花间词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当时著名女诗人薛涛以及她的弟子们在《花间集》中提出了“花间”一词。
薛涛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于“花间”,意指她们写作时所关注的主题是闺阁女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拥护这种风格,并在其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独具特色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立而鲜明的花间词派。
2. 特点2.1 描写女性美花间词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女性美的描写。
花间词派的诗人们以女性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容貌、仪态和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风采和魅力。
这些描写往往充满了艳丽华贵的色彩,追求形象的华美和绚丽。
2.2 表达个人情感花间词派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将个体的情感内核融入到作品中。
诗人们通过对爱情、离别、思乡等主题的深入探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喜悦。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花间词派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2.3 追求艳丽华贵与其他文学流派相比,花间词派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们常常使用大量修饰词语、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得作品在语言上更为华美。
同时,花间词派也注重音乐性与韵律,在结构上追求平仄工整、押韵和谐的效果。
3. 代表作品3.1 薛涛《菩萨蛮》《菩萨蛮》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之一,由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
这首词以描写女性美为主题,通过对女主角容貌的细腻描写和深情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3.2 杜牧《秋夕》杜牧是唐代后期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秋夕》被誉为花间词派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以描写秋夕夜晚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离别和思乡的深切感受。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试比较如下:㈠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
韦庄写词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㈡温庭筠笔下的女性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们的感情并不明显地显露出来。
温庭筠对她们寄寓了同情,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她们身上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面目显示给我们看。
韦庄却是一切都明白如话,他不要什么寄托,把自己的灵魂打开让读者看。
㈢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浓艳见长;韦庄的词中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㈣温词的美是色泽的美、装饰的美、词藻的美;韦词的美是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
“春水碧于天”,自然、明快、爽朗、本色。
韦词不是特意制作的工艺品,不是令人目眩的装潢,而是淡墨绘成的写意画。
㈤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
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韦词常常是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
㈥温词有女性的细腻,温庭筠在写女性时,似乎是以同样身份的女性的眼光在观察她们、描绘她们,透过她们的举止和装扮,看到了她们内心的隐秘,处处流露出体贴和同情。
韦庄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着男性的柔情。
论描绘的细腻,韦不如温;论感情的温柔,温不如韦。
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
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
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
他们都没有达到艺术的极致。
温庭筠与韦庄花间词的不同之处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才思敏捷却因恃才傲物,讥刺权贵,生活放浪不羁,因而仕途不顺,一生大半漂泊困顿。
元稹的爱情诗创作风格

元稹的爱情诗创作风格元稹(787年-868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与杜牧、杜甫、李商隐、王之涣合称为“花间派”。
他的诗歌以豪放、开放的风格而著称,尤以爱情诗创作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元稹的爱情诗创作的主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他的爱情诗创作风格。
元稹的爱情诗创作主题多样丰富,涉及到了相思、离别、忧愁、感慨等多个方面。
他的爱情诗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深情以及爱情中的痛苦。
他用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与爱人相伴的幸福时光,如《离思五首·元夕》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他也以痛心的思绪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如《离霄五首·离思四首》中的“薄情人总被秋风误,独上楼头,去极望天涯”。
元稹的爱情诗风格开放豪放,不拘于传统的规范。
他将自然景物与爱情融为一体,运用形象生动的写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描写爱人美丽时,常常选择某一细节,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遣忧思三首》中的“可怜属国薇,高筑牡丹楼”;而在描述自己的思念与痛苦时,也会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如《遣悲怀古三首·其二》中的“自惭居处庄周墓,千古凭栏尽晚风”。
元稹的爱情诗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爱情诗深受后来的诗人所倣效,并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的诗风直接、真实,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使他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他的创作风格启示后来的诗人,使他们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不再拘泥于传统约束,而注重个人的感受与体验。
总体而言,元稹的爱情诗创作风格以其开放、豪放的特点而备受称赞。
他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使人们在阅读他的诗歌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冲动与感情的震撼。
他的爱情诗不拘于传统,形象生动,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元稹的爱情诗不仅成为了他一生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
创始人是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主要成员是五代西蜀的一批词人,如韦庄、牛希济、欧阳炯等。
他们的作品多描写女人和相似,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词藻华丽。
后蜀赵承祚把温庭筠等18位作家的词编成《花间集》,花间派由此得名。
1、花间词的定义因后蜀赵崇祚收录始自温庭筠、欧阳炯、终至李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故又称西蜀词派为花间派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亦便被人们称为花间词。
2、花间词派的定义他们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
《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3、花间词人的定义时人认为他们词风大体一致,将其词作结而成集,后世称为花间词人。
其中,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4、花间别调的定义欧阳炯的词也有另一面的作风堪称为“花间别调”。
请看其《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
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
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
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内心体验。
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doc

“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摘要:“花间派”词作为早期的一种词,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选取并简评其两位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的代表词作之后,对花间词的创作风格进行探讨并简述这种创作风格对宋词尤其是婉约词的影响。
关键词:花间派温庭筠韦庄宋词婉约词一、“花间派”词与《花间集》词体在盛唐时期孕育于民间,中唐时己有一些文人开始从事词的创作,至晚唐五代,词体已渐趋成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诗歌曲子词。
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另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因其来源《花间集》而得名。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谈到:“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花间词大多是伤春悲秋、离情别绪写的。
这一景象出现于晚唐五代, 原因虽较为复杂, 但自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从客观角度看,同任何文学流派的兴起一样,花间词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
中唐以后政治腐朽、社会衰败,广大文人志士面对纷乱世事,无奈至极,转而需要消遣性、情绪化、日常性的软性文学来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在诗词的表达中求得慰藉和平衡。
加之中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扩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
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要,通过婉约细腻的词作吟唱情思和爱意。
也正在这一时期, 特别是五代, 儒家思想的统治明显削弱, 封建礼教观念相当淡薄, 在婚姻爱情方面的思想解放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中唐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渐多,及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描写真挚的闺情、捕捉细腻的心绪,代表了唐代爱情诗歌的最高成就。
但是近体诗发展至此,在言情表达方面开始显露出力不从心。
它严整的形态,难以表达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但是这种新的情感心境、审美情趣一旦兴起,就必定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避免形式束缚,更加自由地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
浅谈韦庄词及花间词派关系及其地位和影响

浅谈韦庄词与花间词派关系及其地位和影响摘要:在晚唐文学史上,韦庄作为一个风格独特的词人对后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有很大影响。
韦词尽管归于花间词派,但也有不少脱略于艳词的创作。
韦词在花间词派和词史上的总体地位以及韦词对后世词人的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韦庄花间艳词词史地位影响一、韦庄与花间词派词学家和学者们着眼于韦庄词的独特风格,对韦庄词在词史中应占何种地位及影响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首先要定位的是韦庄与花间词派的关系。
目前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温、韦二家词虽然风格不同,然而仍同属于?花间?之X围〞,因为晚唐五代的词往往是供歌唱的艳曲,就其内容和主题来说,写景那么不出闺阁园亭,写情那么不外伤春怨别,温韦二家词都没有超出这个X围,他们的区别“只是温词较为客观,无鲜明之个性,韦词较为主观,有鲜明之个性〞;“对温韦词风的研究分析,也不能绝对界限化,从词的开展这一宏观角度来看,温韦同属花间X畴,所以一样之处甚多,温词也有清淡疏朗的作品,韦庄也不乏浓艳含蓄之作,温、韦作为花间词派的两大代表性词人,作品的题材大致一样,十之八九以男女之情、离愁别绪、留连光景为题材,这与时代气氛、地域情况、文学思想和两人的际遇有很大关系。
而他们的分别那么主要是在于表现风格上的不大一样。
也认为韦庄是“一个既属花间词派,又能开陈启新突破藩篱的重要词人〞,韦庄词的题材和情感因为受当时的风气、观念的影响,还是偏狭于播弄风月,流连光景之类,他的独特那么在于赋予了这种传统偏狭的题材以丰富的内在情思。
韦庄之所以也列名于“花间〞,是由于他晚年身为蜀相。
“韦词风格疏秀,其中内容并不完全符合于?花间集序?中所提出的要求,“整体风貌与创作取向的明显诗化,或许是韦词同温词的本质性差异,并使得韦词佚出?花间?集团的主导审美规X之外〞。
第二种看法也有人指出:“?花间集?不过是集结晚唐五代词人所写词曲的一个总集,并不是风格一样,情趣一致的一个艺术流派,它有着两条截然相反的创作道路〞,而韦庄和温庭筠分别为其代表并为后来的词人开辟了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摘要:“花间派”词作为早期的一种词,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选取并简评其两位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的代表词作之后,对花间词的创作风格进行探讨并简述这种创作风格对宋词尤其是婉约词的影响。
关键词:花间派温庭筠韦庄宋词婉约词一、“花间派”词与《花间集》词体在盛唐时期孕育于民间,中唐时己有一些文人开始从事词的创作,至晚唐五代,词体已渐趋成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诗歌曲子词。
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另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因其来源《花间集》而得名。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谈到:“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花间词大多是伤春悲秋、离情别绪写的。
这一景象出现于晚唐五代, 原因虽较为复杂, 但自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从客观角度看,同任何文学流派的兴起一样,花间词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
中唐以后政治腐朽、社会衰败,广大文人志士面对纷乱世事,无奈至极,转而需要消遣性、情绪化、日常性的软性文学来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在诗词的表达中求得慰藉和平衡。
加之中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扩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
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要,通过婉约细腻的词作吟唱情思和爱意。
也正在这一时期, 特别是五代, 儒家思想的统治明显削弱, 封建礼教观念相当淡薄, 在婚姻爱情方面的思想解放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中唐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渐多,及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描写真挚的闺情、捕捉细腻的心绪,代表了唐代爱情诗歌的最高成就。
但是近体诗发展至此,在言情表达方面开始显露出力不从心。
它严整的形态,难以表达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但是这种新的情感心境、审美情趣一旦兴起,就必定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避免形式束缚,更加自由地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
从主观角度看,早期文人对词体的初步认识,对花间词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晚唐五代人的诗、词,即使同出一人之手的诗与词,也呈现着不同风貌,诗重言志、词重言情,诗庄而词艳。
在表现文人多重性格和丰富情感上,词与诗就已开始分担着不同文学使命。
文人们往往把诗中不便、不屑而又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毫不拘束地写入词中,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社会风气、文学思潮的诸多新变,花间词兴起并广为传唱。
二、“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评析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人们常把他俩的词相提并论,称为“温韦”。
(一)“浓妆”之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作为我国晚唐著名文学家,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
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
在温庭筠之前,诗人虽有填词的,但都以诗为主,填词作品不多。
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人,词的成就在其诗之上,词到了他,形成了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与诗并列并得到了独立的地位。
可以说,温庭筠在诗、词过渡时期起了桥梁作用。
由于他在词上的创作与成就,成为了晚唐词人的代表,开创了五代、宋词的发展道路,被称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所写词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妓女们的苦闷情绪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在创作上,特别善于用浓密细腻的笔调描摹女人们细致曲折的心理变化。
概括为两点,一是表情深密而隐约,二是语言浓艳而华丽。
《花间集》中选录的温庭筠的词,充分表现出他善于描写妇女生活以及心理的技巧。
以下以两首作品为例简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等待所爱的人归来而不断失望的心理。
她清晨起床,梳洗化妆完毕就倚楼望江,迫切希望眼前过去的船只中有一只载着她所爱的人归来,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从清晨望到黄昏,仍不见他归来。
“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一面写实景,另一面是则侧面表达她爱情的坚贞不移;“斜晖脉脉”写夕阳欲落不落,似乎依依不舍,这里不单纯是写景,主要还是抒情;“水悠悠”既是写景,更是指无情男子象悠悠江水一去不返。
这首词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婉约的笔调,凸显出了“深密而隐约”的特色。
“深密”即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许多层意思,“隐约”即婉约含蓄。
《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前两句既体现了他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辞藻风格,也体现了他把女子的姿色、风情写得到了穷妍极态的地步。
他的许多词,大都充满了这种浓烈的脂香粉气,虽然色彩浓艳华丽,但与词的内容却很调和,他写词的手法,是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景致物件放在一处,使他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情意。
最后两句“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体现出温庭筠善于借物抒情,以及由此而来的在情感表达上的婉约含蓄。
(二)“淡抹”之韦庄韦庄,字端已,五代著名词人。
他的词在内容取材上较温词广泛、民间气息浓厚,和温词比较,具有疏淡浅显、清丽自然的特色。
韦庄的词,句与句之间关系清晰、布局疏朗而有层次。
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
但韦庄更善于运用清丽的字句、白描的手法、疏淡秀雅的笔调描写缠绵婉转的深情。
由于深受民间作品的影响,他的词在语言上能够做到清朗自然,不含一点浓艳的颜色、没有一点辞藻的堆砌。
他善于以直率坦白的语言描写热烈真挚的情感,可谓是“寓浓于淡”。
以下这两首词里,作者运用比较素淡的语言和明丽如画的形象去刻画种种婉转缠绵的情致,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开篇泛写“江南好”,那么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呢?“春水碧于天”两句赞美了江南的水乡,“炉边人似月”两句赞美了江南的美女。
此情此景足使将欲远行的游子痛断人肠,由此词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词。
全词层次清晰、画面清丽,与温词显然有别。
此词为作者避乱南方时所作,抒发了自己的浪游情绪,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图。
全词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色彩素淡,无刻画之痕、无隐晦难懂之语。
《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全词坦率地表达出少女求爱的热情,语意浅显、真率抒情、感情热烈,在文风上很明显是受了民间民歌作品的影响。
这首词最能体现韦庄词的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于朴素平淡中蕴含深挚的情感。
三、“花间派”词的创作风格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花间派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从内容到形式,它对后世词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花间词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题取向、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同时真实地展现了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演进、转化的过程。
从词的发展历程上来说,《花间集》大体规范了词体的文学体性和美学特征,确立了花间范式,在中国词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花间词人的词学观念以及创作活动,都为后代词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经验教训,对后世词体文学的发展、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花间词属于抒情词,其若干表现和抒情手法对后世词作影响甚广。
善于寓情于形象之中,“善于描绘不同的生活画面,善于截取典型场景,善于捕捉细致入微的思想感受,善于抒发质朴强热的儿女情思”。
②花间词人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他们能将曲折复杂、郁结在心灵深处的种种微妙的情思,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倾吐出来。
而“花间派”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诗词创作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宋词上。
宋初词作除了受南唐词的影响外,更多的是继承了花间词,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内容上,写相思离别及伤春悲秋仍是词作描绘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从艺术上看,花间词对宋词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北宋初年的词多为小令,沿袭了花间词在语境和字句方面的特点。
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声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可以说,宋初词作是花间传统的自然历史延续,只是扬弃了其浓艳香软的特点,而保留了其婉约流畅的一面。
北宋中期之后,柳永、苏轼等词人,对花间词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使宋词在题材的选择和表达的方式上开始有所变化。
柳永在词的创作体式和表现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开拓,然而在情调上却仍是承“花间”一脉而来的,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很多明显学习花间词的印记和痕迹,比如《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与柳永不同,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抒发了前人只用诗阐发的文人情感,但苏轼并没有减少对“花间”传统的继承,苏轼不少的词作,如《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水龙吟》中“似花还是非花”等,仍是缠绵①/view/e5db236e58fafab069dc02c0.html#②沈祥源、傅生文,试论花间词派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圳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第117页婉转。
于是,花间词所开创的婉约柔媚的词风,在后代词人不断的学习模仿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南宋一代,虽受到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词风的冲击,但如李清照、秦观等人词作的基本格调,仍然延续花间词传统,主导风格为婉约缠绵。
即便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仍有学习花间词的地方。
如辛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历来评词, 都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而婉约派的源头,就在花间词中。
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形式雅正、语言清新、感情真切。
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总体上说,花间词都是婉约词,而婉约词则远不止花间词。
花间词是婉约词第一阶段的产物,开婉约词风气之先,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③参考文献1、沈祥源、傅生文,试论花间词派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圳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2、呙立军,论“温韦”的词风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李军,略论韦庄词的艺术特色,《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4、张福洲,“花间”对宋词的影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③张福洲,“花间”对宋词的影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