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方法(林毅夫)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倡导的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切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包括:
1.对一国比较优势的理解,这种比较优势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演化。
2.在发展的任一阶段都把市场作为最优的资源配置机制。
3.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因势利导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观点和新分析框架,如“新结构分析增长委员会报告”提出的五个特征事实,包括通过对外开放利用世界经济、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
源和拥有坚定的、可信赖的和有能力的政府等。
这些特征事实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的每个阶段按照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时的合理结果,而市场机制则是按照国家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强调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GIFF框架:内在逻辑、现实应用和方法论意义

部分的产业政 策失败 , 从 政府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中 , 我 们希望 可
以找 出一些可 以依据的准则 , 让政府在做产业政策 的 时候 , 提高成 功 的概率 , 减少 失败 的概率 。 ” 进一步 地, 新结构经济学以及 G I F F框架 的真正价值究竟体
意 义。尽 管如此 , 新结构 经济 学的学说体 系还 有待进 一步发展 完善 , 如不 同时空下有 为
政府 的角色如何?如何确定 一个 国家的比较优势? 等等。尤其是 , 不 同国家的产 业发 展 路径往往具有特异 性, 这就 限制 了G I F F框架对 世界各 国尤其是 发展 中 国家 的现 实应用 性。很大程度上 , 新结构经济 学的主 要价值在 于为应用政 策研 究提供 了一种极 有助 益的
本途径 : ( 1 ) 通过技术创 新 , 提高 现有产业 中产 品的
质量和生 产效 率 ; ( 2 ) 通 过产 业 升级 , 将 现有 劳 动 力、 土地 、 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价值 更高的产
业 。进而林毅 夫 强调 , 这两 者 的实现 都需 要 “ 有效
( 1 ) 通过发现市 场 的不 均衡 来套 利 , 使 得 资源 得到
◎ 朱 富 强
内容提要
林毅 夫构建 的新结构 经济学在 理论上体 现 了从 比较优 势到产 业政策再
到有 为政府较 为严谨 的逻辑体 系, 在 实践上则基于对世界各 国实践和案例 的系统 总结而
提炼 出了 G I F F框架 , 这 对发展 中国家的 目标产 业选择 和产业 升级方 式具有 显著 的现 实
基金项 目: 广东省创新团队项 目“ 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 基础与政策体系” ( 2 0 1 6 WC X T D 0 0 1 ) ①《 产业政策思辨会——林毅夫对张维迎》 , h t t p : / / w w w . y i c —
经济学模型的精神与灵魂

经济学模型的精神与灵魂在佛经里,如来经常告诫他的弟子,佛所说法,如指月的手,帮助大家看到月,但是不要把手指当作月。
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也一样,只是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经济社会行为的手指。
理解经济学模型,亦如此。
图片选自《论经济学方法》林毅夫著经济学论文中,模型的使用时常引来种种非议或质疑,这或者是由于错误地应用了模型,或者是应用了错误的模型。
原罪不在于模型,而在于人,在于设计或应用了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者。
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模型理当是哲学、经济学、逻辑学以及统计学、数学知识的完美组合。
这种多元知识体系的精巧整合,使得模型形神兼备,构成了经济学模型的精神。
经典的模型所以谓之经典而弥久不衰,是因为其能解决现实问题,能指导人们对经济现象作出相对可靠的认识和判断,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普适性。
经济模型是根植于现实的,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的,这是经济学模型的灵魂之所在。
现在,经济学模型广泛见诸经济学论文,它或者作为研究的工具,或者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广受经济学者的重视。
但是,模型的大量应用也带来了诸多争议,有时是因为模型得出的结论,有时是因为模型本身。
这就引发了对经济模型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关于经济学模型精神与灵魂问题的思考。
经济学模型的构成要件分为两类:显性要件和隐性要件。
显性要件是变量、方程式;隐性要件是哲学、经济学、逻辑学、统计学和数学的原理与思想。
前者直观具体,后者隐晦抽象。
变量是构成经济模型的基本元素,不论是被解释变量还是解释变量,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它们都是客观现象的数学描述,是客观现象的符号表示;方程式是经济学模型的主体,是模型的直接表现,是经济现象间相互关系的逻辑表达。
模型的设计就是设计这些变量和方程式的组合形式,模型的应用也就是方程式和联立方程式的求解。
知晓一个模型的显性要件仅是了解了模型的表象,只有掌握了显性要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经济学思想,变量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变量间相互推演的统计学、数学法则,才是真正认识了一个经济学模型或掌握了一个经济学模型。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林毅夫导言本文借鉴西方经济学近年来在信息、产权、交易费用、诱致性创新、家庭生产、公共选择以及国家理论等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来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以及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的机制。
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表明: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经典的理论构架来进行分析。
文中对经济制度变迁中国家的作用给予特别的注意。
对制度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之一。
与此相反,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把现代西方经济的制度视若当然。
在建立经济模型时,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备的信息和无摩擦交易一般均被当作暗含的假设。
再加上对生产和效用函数特征——即所谓“古典环境”所作的假设,福利经济学上两个有名的最优定理在市场经济中似乎就有可能实现了:首先,如果存在完全竞争,资源配置就会是帕累托最优;其次,任何在技术上可行的特定的帕累托最优都可以通过建立自由市场和适当的要素所有制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被缩减为生产函数的同义词(参考书目71),除市场之外的制度安排没有考虑的必要(因为市场能更有效地执行资源配置功能),而政府的干预也只有在“古典”环境因受侵犯而导致市场失灵时才被允许施行。
然而,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也存在着与市场并列的不同制度。
大型现代科层制企业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制度,与市场发生竞争。
已经有人指出,现代科层制企业的发明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发明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扩张垄断权的欲望(参考书目70)。
政府也远不是那种其功能只限于提供法律和秩序以及保护产权的“最小国家”。
制度市场中不同的制度之间会发生竞争。
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显然,特定的制度确实至关重要,它们动不动就变化,而且事实上也正在变化着,人们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正试图对不同的制度变迁作出社会选择。
”(参考书目60,第1114页)传统经济学将现行的市场制度当作既定不变的假设条件,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对付多种经济问题时的可用性。
几位经济学家之间的交锋

后来,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成立时,他邀请我去了。我觉得他是中国崇高情怀和科学精神结合得最好的经济学家。他若不搞中心———这个人人个性极强又费钱、组织交易费用极高的中心(有天夜里我和易纲在车里聊天,他对“中心人人都是英雄”这点深有感慨),只搞自己的研究,他会在国际上更有名更有钱。但是,他有现在稀缺的中国士大夫的情怀,让他做了这种有牺牲性质的选择。
对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无论来自外部社会还是学界内部,都涉及到一个标准问题。所以,我还是决定写写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为了便于交流,我通过描述自己与一些经济学家交往的故事来说问题。
林毅夫的理性与情怀
认识林毅夫是在1994年去访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夕,想着他是诺奖得主舒尔茨的弟子,学问也做得不错,想听听他的建议,去了他家。
在当时的局限下,就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而言,感情用事的鼓吹改革比感情用事的保守要好。经济学谈利弊大小,也就是价格高低,总是在约束条件下来观察推断的。这是经济学这门科学能运用于真实世界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我懂得很晚。樊纲是很早就有了这种理性。
事情也很奇怪,樊纲是学宏观经济学的,但他处理经济问题比不少知名的学微观的经济学家还有经济学原则,经济学从价格变化的角度看世界的原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但樊纲处理宏观问题简单清晰,微观的价格原则如影随形。看来,一些经济学家说经济学没有宏观微观之分是对的,好的经济学家就从经济学价格这个“一”演绎出许多可观察的“多”。
今年大概算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
看到对经济学家的那些批评和谩骂,我很心痛。比如对张维迎的,最近对林毅夫的,以及以往对厉以宁的。这些批评和谩骂针对的都是不同时期中国最好的经济学家。前两位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为政策研究的科学性花费了许多心血;后一位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还坚持宣传改革开放,反对教条僵化。
经济学传道者林毅夫的论文-中国经济论文

经济学传道者林毅夫的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原文作者:易秋霖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是教师的职责。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除了授业解惑,更应该向学生传授“道”——做学问的方法论。
林毅夫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教师——经济学传道者。
“道”之初2005年年初,我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指导老师是林毅夫教授。
与林老师初次见面时,他对我说:“我下学期每周有两门课,你来听吧。
”3月5日晚上是林老师《高级发展经济学》的第一课。
晚上7点开课后,林老师首先就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当面临选择时,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作出他认为是最好的选择。
所有经济学理论抽象到最后就只剩下一点:人的理性。
这一点是经济学的‘体’,不能放弃,其余都是‘用’,都是可以改变的。
经济学家应该处理好‘体’与‘用’的关系。
”随后,林老师引用老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等几位先哲的思想进行解释。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这段话的原意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
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
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万事万物。
认识了万事万物以后,还要再回到这个本根以认识新的事物,这样终身不会有危险。
林老师用这段话来解释经济学的“体”。
他说,“人的理性”就是经济学的“体”,是所有经济现象最后的根源,把握了这个“体”,就可以找到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
但是,每次观察现象时,都要重新回到经济学的“本体”来观察。
对于“体”与“用”的关系,林老师仍然用先哲的话来解释。
比如《道德经》中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前所认识的现象,是“道”在一定状况下的表现,如果把“道”的表现当做“道”本身,这将会是愚笨的开始。
中国经济学家 林毅夫

林毅夫<P>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P> <P>个人简历:</P><P> 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
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BR>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
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BR> 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P><P>国内外兼职: <BR>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BR>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2000- <BR>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1999-<BR>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BR>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BR>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BR>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
<BR>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BR>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BR>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BR>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BR>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BR>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BR>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BR> 1999-<BR>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BR>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五要素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五要素林毅夫是现代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其长期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就包括其所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会存在差异。
那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五个要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要素:政策框架林毅夫认为,政策框架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
政策框架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这三个方面要相互协作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
政府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和投资支持政策,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市场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
社会需要发挥消费者、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等多方面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第二要素:产业结构在林毅夫看来,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展经济需要建立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林毅夫提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需要遵循“从低端跳到高端、从非重心转向重心、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等原则,以便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三要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养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毅夫主张在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时,需要注重教育、人才培训和技能培养,建立适合各行各业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第四要素: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对于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毅夫认为,金融体系需要满足经济发展、资金调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金融体系建设时,还需要注重监管体系的完善,以保证金融活动的规范和合理性,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第五要素:创新体系创新是提高国民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林毅夫提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创新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不管在什么社会里,人都是理性的。
所谓理性指的是一个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在他可作的选择中,总会选择他认为是最好的选择。
(P9)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几种解释不同的贸易为什么产生的理论,开始时李嘉图是从技术的不同来解释,俄林是从要素禀赋的不同来解释,克鲁格曼是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来解释,这几种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贸易的产生。
通常在以技术不来解释贸易的模型中,一般假设要素禀赋相同;用要素放置于下为解释贸易时,一般假定技术相同,不存在规模经济;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来解释贸易时,一般假定要素禀赋相同。
(P23)
弗里德曼提出的初评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条准则就是“假设的不相关性”,他认为,只要理论的预测与现实一致,那么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否真实就不是重要的。
(P29)“一分析,三归纳”方法。
“一分析”指的是要了解谁是决策者,决策者的限制条件、选择范围是什么,选择范围里面每个可选方案的特性是什么,它的相对机会成本是多少。
“三归纳”一是当代横向归纳法,在同一个时代里面,就同一问题的不同决策者作选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二是历史纵向归纳法,即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考察。
三是多现象综合归纳法,也就是将一时一地同时发生的多个现象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原因,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各个同时发生的现象。
(P46)
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容有四点:第一,按照这个国家相对比较丰富的要素来选择产业;第二,发展国内市场规模较大的产业;第三,发展能产生群聚的产业;第四,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但是在这四个条件中,除了市场规模外,其他三个条件决定于是否按照第一个条件,也就是是否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
因为如果不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的话,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而企业如果没有自生能力,就不会形成群聚。
因此,不能把竞争优势中的四个条件并列,等价对待,也不能说竞争优势取代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其实是内含于比较优势的,顶多是比较优势的补充。
(P48)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目前的金融学理论中把金融体系的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分散风险的功能并列,当这三个功能并列而且这些功能不可得兼时,就不会有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仔细想一下,金融体系的这三个功能当中哪个是最基本的?配置资金的功能应该是最基本的。
因为给定现在的金融资源总量,如果配置是最优的,那么产生的剩余就最多,而且有了最优的配置,资金的回报率就最高,在剩余中可用来作为积累的就最多,因此,下一期可以动员的资金就最多,所以动员的功能是人性于配置的功能。
最优的配置是什么?就是把资金配置给经济中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中的最有效的企业。
在不同发展阶段,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发达国家,它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应该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主要是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R&D区段,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功与否不知道,研发成功了,市场是否接受不知道,所以要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资金相对稀缺,所以最有比较优势的、最有竞争力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中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对资金的需求规模比较小,而且,生产的是成熟的产品,应用的是成熟的技术,基本上没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的。
所以,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都要面对资金使用者也就是企业家的经营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但是相对来说,发达国家要面对更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因为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相对较小,企业家经营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就变成主要风险。
那么,哪一种金融安排最容易解决企业家经营能力和道德风险?当然就是面对面的金融方式,也就是说非正规的金融借贷和以地区性的中小银行为基础的金融借贷。
所以,任何国家在发展阶段早期都侧重于非正规金融和以中小银行为基础的金融。
(P50)
一位好的经济学家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和一种心态。
这四种能力是指:首先,要知道经济学的本体是什么;其次,观察一个现象时,要有能力很快掌握住和这个现象相关的决策者谁,以及决策者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各种特性;第三,要有能力构建内部逻辑一致的理论模型,最好是简洁的数学模型;第四,要有用讲师方法来检验理论模型的推论的能力。
(P66)
在苏联、东欧的转轨中,流传一个笑话说,美国国防部所拥有的最具破坏力的秘密武器是经济学家。
资本高度密集的重工业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投资周期长;技术较为先进;投资规模大。
而我国当时经济十分落后,以农业为主,农业剩余很少,资本积累率自然很低,资本非常稀缺,如果利率由市场决定,利率必然会很高,利率高则无法投资建设周期长的项目。
经济落后导致可供出口的商品很少,外汇短缺,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必然很高,从而不利于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所需设备的进口。
经济落后还使主要经济剩余只能来自农业,因此经济剩余少而分散,不容易聚集,靠市场无法动员资金建设投资规模大的项目。
(P115)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最为经典的论文是弗里德曼撰写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