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习题
高中政治 2-4-1传统文化的继承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从甲骨文算起,我国的书法艺术已走过了将近4 000年的历史。
经过历朝历代书法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说明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B.传统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C.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固定不变的D.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性的正确认识。
A项符合题意,应选。
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观点错误。
2.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①具有民族的特色②一旦形成永远不变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④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性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 C[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否则它也不能延续下来,所以②是错误的,应舍去。
3.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惯 B.传统建筑C.文学艺术 D.传统思想[答案] C[解析]文学艺术内容丰富,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所以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及地位的正确认识。
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应选D项。
5.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①理论观点②学术思想③道德观念④文化艺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
④属于传统文艺的内涵,故选A。
6.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片面地只看一个方面。
那么,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为A.传统文化是财富,应全部吸收B.传统文化是包袱,应全部抛弃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D.对传统文化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C项正确。
高中政治必修3课时作业24: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练习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基础巩固1.瓷器被誉为“火的艺术”,在瓷都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分布着许许多多古窑址。
古窑址是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点。
保护古窑是对()A.传统建筑的继承B.传统文艺的继承C.传统习俗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
保护长城属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建筑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3.古人认为“父母在,不远游”,但现在为了求学、为了事业,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离开父母到别的城市去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孝。
只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关心他们的生活,父母就很满足。
这说明()A.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B.传统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应彻底否定C.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D.传统文化应随着个人的需求相应变化4.中国姓氏文化经历几千年发展,至今仍在凝聚力量、促进团结、拼搏进取、传播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主要说明了传统文化()①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其中的优秀思想,今天仍然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这首温州童谣,使我们重新拾起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童谣是时代背景的镜子,保存着民间文学的精华,值得我们重视。
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童谣文化的继承属于()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道德的继承C.传统思想的继承D.传统文艺的继承6.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猜灯谜、吃月饼、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
下列对中秋节习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C.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D.它具有相对稳定性7.“青水砖墙、乌漆大门、雕花门楣”的朔门古街是瓯越历史文化的缩影,温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和改建中保留了朔门古街的古风古韵,使其成为集中展示温州城市历史、民俗和文化的窗口。
重点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三人教版4.1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Word版缺答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①中秋节赏月②泼水节
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4、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练习: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练习: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1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单项选择题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忠臣屈原。
每到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
这说明( )①这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现在的北京城是700多年前的元代开始兴建的。
正规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并由此而得名。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菊儿胡同住宅楼包含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使传统的居住模式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得到新的发展。
建筑专家称菊儿胡同“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
据此完成第2~3题。
2.菊儿胡同“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文化具有多样性C.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烙印D.文化具有世界性解析:就文化本身而言,题目的四种评价都是正确的,但题干中“东方的、中国的”就明确指向了文化的民族性。
答案:A3.菊儿胡同“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意思是说( )A.菊儿胡同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B.菊儿胡同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C.菊儿胡同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菊儿胡同是我国目前最出色的建筑解析:联系材料中“菊儿胡同住宅楼包含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使传统的居住模式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得到新的发展”,可知“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意思是说,菊儿胡同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故选A项。
B、C、D三项均有夸大其词之嫌。
答案:A4.(广东文综,32)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透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
高中政治 专题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精练】一、选择题1.时下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
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
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下列对传统文艺认识正确的是( )A.对传统文艺坚决抛弃B.中华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传统文艺的造诣,现代人是难以突破的D.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典型建筑为代表【答案】 B2.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有关专家介绍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节日的活动内容以乞巧为主,主要参与者又是少女,因而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④民族节日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②④B.①② 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
①正确,这是传统文化的特征,古老的传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民族性;②正确,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③说法正确但是与题目无关;④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
【答案】选B。
3.建筑格调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例如,我国北方颇具华丽气质的封闭式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资质各异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
由此可见(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②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录,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D4.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歌、散文、楹联、书法以及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
高中政治 专题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练)(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精练】一、选择题1.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有关专家介绍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节日的活动内容以乞巧为主,主要参与者又是少女,因而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④民族节日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②④B.①② 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2.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八节有名堂。
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看花爻。
清明踏青塌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
七月七喜鹊咄巧食,中秋赏月走麻行。
登高做节恁闹热,你讲看爽看不爽。
”歌词重新唤醒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上面歌词中介绍的温州文化现象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C.传统思想的继承 D.传统道德的继承【答案】A【解析】材料中这首歌描述的是温州四季八节的民族风俗,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这属于传统习俗的继承。
3.“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
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4.在日渐强劲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城市古建筑在远未濒危时就被拆除了,这不仅是浪费,更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屠杀”。
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看不见历史的城市是文化的“死城”。
这启示我们,城市化应当( )①优先考虑保护传统文化②重视对传统建筑的继承③全面保留传统建筑④认识到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②④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必修3课时作业5:4.1 传统文化的继承练习题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选择题1.下面这两块牌匾的内涵,主要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C.传统思想D.传统文艺2.2013年7月20日至8月5日,以“和谐中国多彩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新疆举办。
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舞蹈团体以及9个国内艺术团体,将为观众献上66场舞蹈盛宴。
发扬光大民族传统舞蹈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思想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建筑的继承3.2013年农历8月1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
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它具有相对稳定性4.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
以故宫建筑群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 )①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②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③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以传统绘画为代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佳节,海峡两岸会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 )A.具有相对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C.变化发展的D.积极向上的6.“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
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尊老爱幼等。
高中政治 第4课 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政治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A、B、D三项都是从不同角度谈论传统文化,其说法都正确。
C项说法错误,因为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
本题是逆向思维选择题,选择错误项,排除正确项,故A、B、D三项排除,C项应选。
2.“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我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我国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对______的继承。
( ) 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答案] B[解析]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我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属于传统建筑。
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体现了对传统建筑的继承,B项符合题意。
剪纸作为我国最为普遍的民间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宝贵遗产。
回答3~4题。
3.剪纸艺术家用古老的剪纸艺术表达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结,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A.民族性B.相对稳定性C.多样性D.继承性[答案] B[解析] 用古老的剪纸艺术形式表达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结。
可见剪纸的基本特征不变,但是其内涵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B;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4.面对剪纸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以时代文化彻底改造传统文化④以外来文化改造本民族文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A[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排除③;文化交流是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排除④。
故选A。
5.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在春节时都有张贴对联、年画、“福”字的传统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选择题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
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时发现,开遍万村千乡的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
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
这说明( )
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
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
3.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
从江苏省镇江市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被毁,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拆,近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拆毁的痛心事件。
毁坏文物的现象令人痛心,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现阶段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2010年6月16日至21日,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举办。
艺术节组委会计划建立中国民间剪纸精品库,在全国对剪纸原创作品进行征集。
下列对剪纸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剪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
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⑤剪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2010年10月27日,“大型礼乐展演――千人诵国学”活动在江苏省扬州市体育中心举行。
1000名儿童在活动现场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汉学经典,感受传统汉文化的魅力。
江苏省之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因为
A 必须用传统文化约束现代中小学生
B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C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6.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
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
9.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灿烂的中华文化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
D.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10.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9月27日隆重举行。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传统文化( )
①具有继承性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是变化发展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选择题
10、【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
③我们要反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接收的错误倾向,应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