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遗产与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区别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 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 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美学、科学、人类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
遗址等。 2、种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意义 和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 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
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形式、
(3)从科学、保 护或自然美角度看, 具有突出意义和普 遍价值的天然名胜 或明确划定的自然 区域。如,维多利 亚瀑布。
3、提名标准: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规则》 中又进一步明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 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4项):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 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 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2、有机进化的景观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 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 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别: 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 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 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 依然体现在实物上。 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 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 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 变发展的物证。
1.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的基本知识

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的基本知识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截至2011年6月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闭幕,《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36项。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共有725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183项自然遗产,28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此次新增世界遗产包括21项文化遗产、3项自然遗产和1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此外还批准了原有1项世界遗产的扩展。
·世界遗产的分类两个前提(1) 遗产项目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基本的前提);(2) 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
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
其标准有:(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分别规定了定义。
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
>>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 文化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自1987年至2013年6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5处。
自然遗产与双重遗产

问题二:什么是双重遗 产?
定义:双重遗产指的是 因为该景区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价值都很高,获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 并颁发“世界文化与自然 双重遗产”称号。
全世界共25项双重遗产,中国有4项 分别是山东泰山 安徽黄山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福建武夷山
泰山(Mount Tai), 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 自然遗产,世界地质 公园,中国AAAAA级 旅游景区,首批全国 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 点,位于山东省泰安 市中部。主峰玉皇顶 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享有“五岳 之首”、“天下第一 山”的称号。
问题1:什么是自然遗产 ?
定义:具有科学,保护或 美学价值的地质,物质, 生物结构,濒危动植物和 自然资源保护区等
自然遗产 大熊猫栖息地是 中国稀有的“活 化石”动物栖息 地.它曾被自然保 护国际选定为全 球25个生物多样 性热点之一,被 全球环境保护组 织确定为全球 200个生态区之 一。
自然遗产 武凌源风景名胜区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 市。总面积 264Km2,由张家 界国家森林公园、 索溪峪和天子山等 三大景区组成。主 要景观为石英砂岩 峰林地貌,境内共 有3103座奇峰, 姿态万千,蔚为壮 观。
黄山,中国5A级 旅游景区、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文明风景旅 游区示范点,是 中国最美的、令 人震撼的十大名 山之一,在“中 华十大名山”排 名中居第四位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 然遗产双重遗产地、国 家5A级旅游景区、全 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 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 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首批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 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 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于 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2/28亚双重遗产
2014-2-28
世界文化遗产

1、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
2、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人类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址等。
3、自然遗产:是指具有科学、保护或美学价值的地质、物质、生物结构、濒危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等。
4、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突出的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文化遗产,和在审美、科学、保护形态上具有特别的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构成第三类型的世界遗产,即同时包含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混合遗产)。
5、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遗址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殷墟,洞窟石刻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
2、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城市是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澳门历史城区。
3、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九寨沟名胜风景区、黄龙名胜风景区、武陵源名胜风景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和江西三清山。
4、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是庐山国家公园。
5、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群是长城、青城山和都江堰、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区以及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古代园林是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6、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民居腕南古村落是西递和宏村。
7、中国的双重世界遗产包括泰山、黄山、武夷山、娥眉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乐山大佛)。
8、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艺术和蒙古长调(与蒙古国共有)。
1、造成濒危世界遗产的原因分析在世界遗产中,因自然灾害、重大工程、城市开发、盗掘偷猎、管理体制混乱等,正处于濒危状态而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需要采取重大行动加以保护并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要求给予援助的世界遗产,称为濒危世界遗产。
遗产

一.1世界遗产定义: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世界遗产公约:基本内容世界遗产公约的全名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
而现有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遗产的分类世界遗产的分类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留下的精华,是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具有非凡的文化、历史、科学、美学价值。
按照不同标准,世界遗产可分为不同的分类。
一、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指的是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采取的行为、实践等无形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通常构成了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劳动成果。
例如,古迹文物、城市历史遗迹、宗教建筑、传统民居等都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二、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代表性例证,属于自然生态与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产物。
自然遗产包括了自然保护区、生物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等,它们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思考与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融合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类遗产。
它既具有自然景观的壮美和自然生态环境特色,也有着独特、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通常包括了古代历史城市、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等等。
四、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由人类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人工创造和自然形成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综合表现。
文化景观包括了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场地景观和水利工程等。
五、重要遗产人群的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是非常重要但并非常规的分类。
它包括了如同由人类活动创造的一系列农场、渔村等等所组成的自然村落及其辖区,该区域由于遗产的代表性、完整性,而成为一个理由的整体。
这些村落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特别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景观一直在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性和科学价值。
总之,世界遗产分类众多,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类链的非凡创造力,也代表了地球自然与环境的珍贵之所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伟大的遗产能够留传下去,成为我们和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3、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指自然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遗产,例如中国的泰山、黄山。
[编辑本段]各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各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所暴露的法律制度院备和管理不完善问题日趋突出,缺乏约束的利益驱动、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包括自然文化遗产在内的公共资源受到大规模的侵掠和破坏,近年来这一趋势非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因此在1998年因风景区上市问题在国内引起了一场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景观遗产与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区别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cultural landscape inheritance)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World Heritage - Mixed Property)有什么区别?
文化景观是交融,双遗产是叠加;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是双遗产的发展
一、如果要区分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化景观遗产:1+1=1;双遗产:1+1=2
也就是说文化景观遗产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遗产,比如哈尼梯田,它是在特殊地理环境与人类劳作共同影响下产生的景观。
(1+1=1)而双遗产并不强调两者的耦合性,而强调复合性,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并不是其关注重点。
即该遗产既包含自然遗产又包含文化遗产,一部分符合自然遗产评选标准,另一部分符合文化遗产评选标准。
比如峨嵋山—乐山大佛是双遗产,其中峨眉山以其秀丽的风光符合自然自遗产标准而布局在景区中的乐山大佛又符合文化景观遗产,所以构成双遗产(1+1=2)。
二、具体区别:类别不同、定义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历史起源不同等等。
①类别不同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②定义不同
文化景观遗产: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
双遗产:是同时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的世界遗产。
③评选标准不同
文化景观遗产:1)人类设计和创作的景观;2)有机进化的景观;3)关联性文化景观
双遗产:分别至少满足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评价标准中一项
一、文化遗产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3)能够成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它能够提供这样的一种见证;4)可以作为人类一个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个典型的一个代表性建筑,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杰出范例;5)可以作为人类传统的寄居地和怎么样使用土地,人类怎么样居住这样的一个杰出范例;6)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这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
二、自然遗产标准: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4项中的1项或几项标准: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
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尚存的珍稀或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④历史发展不同
首先世界遗产这个概念来源于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巴黎第17 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它是西方文化主导的产物,受西方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影响,体现在世界遗产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分离、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所以世界遗产便有了自然与文化两个大类,两者彼此分离,并且当时的保护观就是人类与自然越分离越好,越分离越有利于遗产的保护,再加上西方主导评选话语权,他们的理性精神认为遗产的价值必须是客观有形的,像山岳崇拜这类文化、精神价值就会被忽视或刻意抹去。
这就导致在七八十年代的世界遗产实践中,自然遗产要刻意营造没有人为干扰的处女地,而文化遗产要体现恢弘的历史符号。
但是众多的世界遗产体现着文化与自然的交融,比如我国的典型的风景名胜区和澳洲土著人民的山岳崇拜等等,现有的评选标准与类别越来越不适应各种世界遗产,于是终于在1987年泰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过程中,评委们被泰山丰厚的文化遗产所吸引,决定新设双遗产门类才配得上泰山,从此开启了双遗产的时代。
此后陆续有先被登录为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之后再被评价为另一种遗产,形成双遗产。
例如东格里罗国家公园(新西兰)及里奥阿比塞奥国家公园(秘鲁)最开始是被登录为自然遗产,之后也被登录为文化遗产,结果就成了复合遗产。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双遗产没有针对自然与文化深层关系的理论支撑体系。
把自然和文化放在一起,却不需要深究它们的关系,这在理论上是肤浅的、致命的。
所以世界遗产亟须一种整体的、能兼顾精神和物质的、架构自然和文化的、基于发展的方法论来解决自然和文化、历史和现时、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保护与发展之关系的难题。
终于到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遗产中心推出了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历史精英文化领域,推进到了动态的、有机演进的日常景观,使得原住民文化、边缘地域文化、非欧洲中心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认同。
某种意义上说,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到双遗产再到文化景观的发展进程,从侧面反映出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转向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价值体系的历程。
⑤展望:
双遗产自1987设立至今(2020),共39处;文化景观自1992年设立至2010年,总数已近70处(最新的数据没查到- -),可以看出文化景观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得益于深化和解读了双遗产中未能解读的自然和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韩锋.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J].中国园林, 2010, 26(9):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