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
体内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体内合成核苷酸的途径核苷酸是构成DNA和RNA分子的基本单元,其合成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
生物体内合成核苷酸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脱氧核苷酸合成途径,另一种是核苷酸合成途径。
1. 脱氧核苷酸合成途径脱氧核苷酸合成途径是生物体内合成DNA分子的重要途径。
该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核苷酸的前体物质——核苷酸酸的合成;第二步是核苷酸酸的脱氧反应;第三步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这三个步骤都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
在第一步反应中,核苷酸酸的合成主要是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催化反应完成的。
该酶可以将核苷酸前体物质(如腺苷酸、鸟苷酸等)与二磷酸核糖(PRPP)反应,形成核苷酸酸。
该反应需要ATP的参与,并且还需要一些辅酶(如NAD+、FAD等)的参与。
在第二步反应中,核苷酸酸经过脱氧反应,生成脱氧核糖核苷酸。
该反应主要是由核苷酸脱氧酶催化完成的。
该酶可以使核苷酸酸的2'-OH基团脱氧,生成脱氧核糖核苷酸。
该反应需要还原型辅酶NADPH的参与。
在第三步反应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主要是由核苷酸还原酶催化完成的。
该酶可以将脱氧核糖核苷酸的2'-OH基团还原为2'-H 基团,从而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
该反应需要还原型辅酶NADPH的参与。
2. 核苷酸合成途径核苷酸合成途径是生物体内合成RNA和DNA分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该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核苷酸前体物质的合成;第二步是核苷酸的合成。
在第一步反应中,核苷酸前体物质的合成主要是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催化反应完成的。
该酶可以将核糖或脱氧核糖与磷酸化合物(如ATP、GTP等)反应,形成核苷酸前体物质。
该反应需要ATP的参与,并且还需要一些辅酶(如NAD+、FAD等)的参与。
在第二步反应中,核苷酸的合成主要是由核苷酸合成酶催化完成的。
该酶可以将核苷酸前体物质与ATP反应,形成核苷酸。
该反应需要ATP的参与,并且还需要一些辅酶(如NAD+、FAD等)的参与。
核苷酸的分子结构

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引言核苷酸是生命体中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它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蛋白质合成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包括其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核苷酸的组成核苷酸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碱基、糖和磷酸基团。
碱基是核苷酸的核心部分,常见的碱基有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鸟嘌呤(guanine)和尿嘧啶(thymine)。
糖部分通常为五碳糖,如脱氧核糖(deoxyribose)或核糖(ribose)。
磷酸基团连接在糖的第五位碳上,形成了一个三元复合物。
核苷酸的结构特点DNA和RNADNA和RNA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核苷酸。
DNA是双链结构,由两条互补配对的链组成。
每条链都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而成,碱基则通过氢键与对应的互补碱基配对。
DNA的四种碱基为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和尿嘧啶。
RNA是单链结构,由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而成,碱基则通过氢键与DNA或其他RNA分子配对。
RNA的四种碱基为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和尿苷。
碱基配对规则在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胞嘧啶通过两个氢键进行配对,而鸟嘌呤与尿嘧啶通过三个氢键进行配对。
这种特定的碱基配对规则使得DNA能够稳定地保持双链结构,并且在细胞复制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复制遗传信息。
磷酸二酯键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团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到糖的第五位碳上。
这种化学键是通过一个磷原子与两个氧原子形成的。
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使得核苷酸能够形成链状结构,并且具有稳定性。
核苷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DNA作为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碱基配对规则,DNA能够准确地复制自身,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新生成的细胞。
这种遗传信息的传递是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蛋白质合成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遗传信息被转录成RNA分子。
然后,在翻译过程中,RNA分子被翻译成蛋白质。
核苷酸的作用与功效

核苷酸的作用与功效核苷酸是生命体内重要的有机分子,对于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它在维持遗传信息传递、蛋白质合成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核酸的基本结构、功能、生物合成、代谢、作用机制和功效等多个方面,对核苷酸的作用和功效进行深入探讨。
一、核苷酸的结构和特点核苷酸是由五碳糖、含氮碱基和磷酸基团组成的化合物。
在生物体内常见的核苷酸有两种类型:核糖核苷酸(RNA)和脱氧核糖核苷酸(DNA)。
两者的结构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核糖和脱氧核糖上。
核苷酸的核糖/脱氧核糖是由五碳糖核被附加至含氮碱基的碱基,形成核苷,然后再通过磷酸化反应,使磷酸基团与五碳糖结合形成核苷酸。
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团可以有一个、两个或三个。
核苷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它们能够形成链状结构,通过磷酸二酯键将不同的核苷酸单元连接在一起。
这些链状结构进一步形成DNA和RNA的双螺旋结构,使其能够存储和传递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
二、核苷酸的功能核苷酸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下面将分别介绍其在遗传信息传递、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 遗传信息传递核苷酸是生物体内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分子。
DNA分子编码了构成生物体的基因信息,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RNA分子则在转录过程中将DNA上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从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2. 蛋白质合成核苷酸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RNA分子将DNA上的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信使RNA),然后mRNA进一步通过RNA剪接、RNA修饰和RNA运输等过程成为成熟的mRNA。
mRNA进入细胞质后,被核糖体识别并翻译成多肽链(蛋白质的前体),经过后续的修饰和折叠过程形成功能性蛋白质。
3. 能量代谢核苷酸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TP(三磷酸腺苷)是生物体内最常见的核苷酸形式,也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储备物质。
ATP通过磷酸键的裂解释放出高能磷酸酯键的化学能,在细胞内供应能量需求。
核苷酸代谢生物化学

核苷一磷酸的分解
核苷一磷酸在磷酸酶的作用下,将其中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特殊化学物质,生成 相应的单糖和磷酸。
单糖进一步发生代谢,而磷酸则参与其他生化反应。
核苷二磷酸的分解
核苷二磷酸在磷酸酶的作用下,将其中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特殊化学物质,生成相应的单糖和磷酸。
单糖进一步发生代谢,而磷酸则参与其他生化反应。
04
核苷酸代谢的调控
酶的调节
01
酶的激活与抑制
酶的活性可以通过共价修饰(如磷酸化、去磷酸化)、变构效应、与配
体的结合等方式进行激活或抑制,从而调节核苷酸代谢的速度和方向。
Hale Waihona Puke 02酶的浓度调节酶的合成和降解可以调节其在细胞内的浓度,进而影响核苷酸代谢的速
率。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嘌呤核苷酸首先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 ,将其中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特殊化 学物质,生成相应的嘌呤衍生物和磷 酸核糖。
嘌呤衍生物进一步分解为尿酸,而磷 酸核糖则进一步发生代谢。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
嘧啶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将 其中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特殊化学物 质,生成相应的嘧啶衍生物和磷酸核 糖。
合成过程包括脱氧、磷酸化等步骤,最终 形成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是DNA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维持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核苷三磷酸的合成
核苷三磷酸是由核苷二磷酸在激酶催化下 合成的。
合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如ATP等。
核苷三磷酸是RNA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维持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03
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
信号转导蛋白
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蛋白可以感知 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浓度,进而调 节核苷酸代谢酶的活性。
核苷酸

(二)二步法(肌苷酸生产主要方法) 二步法(肌苷酸生产主要方法)
发酵法 原因: 原因: •IMP对细胞膜的透性很差。 IMP对细胞膜的透性很差。 IMP对细胞膜的透性很差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使IMP脱磷酸化的酶类。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使IMP脱磷酸化的酶类。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使IMP脱磷酸化的酶类 肌苷
常用) (一)二步法 (常用)
原因: 原因: GMP的细胞膜透性很差 的细胞膜透性很差( 1. GMP的细胞膜透性很差(限Mn2+)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鸟苷酸的降解酶系(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鸟苷酸的降解酶系(加高浓度磷 培养条件较复杂。 盐),培养条件较复杂。 2.直接发酵法产酸率不高, GMP是嘌呤核苷酸生物合 2.直接发酵法产酸率不高,因GMP是嘌呤核苷酸生物合 直接发酵法产酸率不高 成的终产物,使鸟苷酸的自身合成受阻。 成的终产物,使鸟苷酸的自身合成受阻。 3.鸟苷的溶解度低,容易析出, 3.鸟苷的溶解度低,容易析出,相对减弱了反馈调节的 鸟苷的溶解度低 强度,使积累鸟苷成为可能。 强度,使积累鸟苷成为可能。
acid)( )(inosinic acid) acid) (guanylic acid)(inosinic acid) (xanthylic acid)
鲜味剂的协同效应
当核苷酸与氨基酸类物质混合使用时, 当核苷酸与氨基酸类物质混合使用时, 鲜味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成倍地提高。 鲜味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成倍地提高。
1.原理 1.原理
5’-磷酸二酯酶能水解核糖上3‘-碳原子羟基 -磷酸二酯酶能水解核糖上3 - 与磷酸形成的二酯键,生成4 与磷酸形成的二酯键,生成4种5’-单核苷酸,即: -单核苷酸, 从游离3 -羟基端开始,逐个水解下5 -单核苷酸。 从游离3‘-羟基端开始,逐个水解下5’-单核苷酸。
核苷酸

核苷酸一、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核苷酸(nucleotide)是由含氮碱基、戊糖(核苷)和磷酸组成的化合物。
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可由核酸水解得到,也可以单体形成存在于生物体内。
其中,根据核苷的不同,核苷酸有核糖核苷酸(RNA)及脱氧核糖核苷酸(DNA)两类。
根据碱基的不同,又有腺嘌呤核苷酸(腺苷酸,AMP)、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GPM)、胞嘧啶核苷酸(胞苷酸,CMP)尿嘧啶核苷酸(尿苷酸,UMP)、胸腺嘧啶核苷酸(胸苷酸,TMP)及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IMP)等。
核苷酸中的磷酸又有1分子、2分子及3分子等形式。
此外,核苷酸分子内部还可脱水缩合成为环核苷酸。
核苷酸为白色粉末或结晶状物,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不溶于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具旋光性,在260mm左右有强吸收峰。
二、主要来源与生产制备方法主要来源天然食物中的核苷酸主要以核酸的形式存在,动物肝脏和海产品含量最丰富,豆类次之,谷物籽实含量较低。
生产制备方法核苷酸经磷酸二酯水解或化学法降解制得,也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如以制啤酒的废酵母为原料,采用弱碱法加热进行酵母破壁,离心分离出含核酸的提取液,再经5’—磷酸二酯酶(从大麦芽根部提取获得)降解,制备出核苷酸粗品,利用活性炭纯化后得到核苷酸。
该方法提取的核苷酸产品得率高、纯度好、成本低且工艺流程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
三、分析方法GB GB/T 15356-1994 纸层析/薄层层析法(纯度及定性鉴定)、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核苷酸测定通则。
AOAC 未查见分析方法。
其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
四、生理功能及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外源性核苷酸对维持正常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重要的作用,如提高机体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抵抗力,增加抗体产生,增强细胞免疫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生等。
饮食摄入核苷酸对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肠胃道生长发育的作用外源核苷酸能够加速肠细胞的分化、生长与修复,促进小肠的成熟,显著提高小肠绒毛的高度,有助于肠道受伤后的恢复。
核苷酸

第三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nucleic acid)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的构件分子是核苷酸(nucleotide),天然存在的核酸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两类。
DNA贮存细胞所有的遗传信息,是物种保持进化和世代繁衍的物质基础。
RNA 中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有三类:转移RNA(transfer RNA,t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
20世纪末,发现许多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RNA,几乎涉及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
第一节核苷酸核苷酸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核糖核苷酸是RNA的构件分子,而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构件分子。
细胞内还有各种游离的核苷酸和核苷酸衍生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核苷酸由核苷(nucleoside)和磷酸组成。
而核苷则由碱基(base)和戊糖构成(图3-1)。
一、碱基构成核苷酸中的碱基是含氮杂环化合物,有嘧啶(pyrimidine)和嘌呤(purine)两类。
核酸中嘌呤碱主要是腺嘌呤和鸟嘌呤,嘧啶碱主要是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DNA 和RNA中均含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而尿嘧啶主要存在于RNA中,胸腺嘧啶主要存在于DNA中。
在某些tRNA分子中也有胸腺嘧啶,少数几种噬菌体的DNA含尿嘧啶而不是胸腺嘧啶。
这五种碱基受介质pH的影响出现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体。
在DNA和RNA中,尤其是tRNA中还有一些含量甚少的碱基,称为稀有碱基(rare bases)稀有碱基种类很多,大多数是甲基化碱基。
tRNA中含稀有碱基高达10%。
二、戊糖核酸中有两种戊糖DNA中为D-2-脱氧核糖(D-2-deoxyribose),RNA中则为D-核糖(D-ribose)(图3-5)。
在核苷酸中,为了与碱基中的碳原子编号相区别核糖或脱氧核糖中碳原子标以C-1’,C-2’等。
生物化学核苷酸

一、核苷酸的结构核苷酸可分解成核苷和磷酸,核苷又可分解为碱基和戊糖。
因此核苷酸由三类分子片断组成。
戊糖有两种,D-核糖和D-2-脱氧核糖。
因此核酸可分为两类:DNA和RNA。
(一)碱基(base)核酸中的碱基分为两类:嘌呤和嘧啶。
1.嘧啶碱(pyrimidine,py)是嘧啶的衍生物,共有三种:胞嘧啶(cytosine,Cyt)、尿嘧啶(uracil,Ura)和胸腺嘧啶(thymine,Thy)。
其中尿嘧啶只存在于RNA中,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但在某些tRNA中也发现有极少量的胸腺嘧啶。
胞嘧啶为两类核酸所共有,在植物DNA中还有5-甲基胞嘧啶,一些大肠杆菌噬菌体核酸中不含胞嘧啶,而由5-羟甲基胞嘧啶代替。
因为受到氮原子的吸电子效应影响,嘧啶的2、4、6位容易发生取代。
2.嘌呤碱(purine,pu) 由嘌呤衍生而来,常见的有两种:腺嘌呤(adenine,Ade)和鸟嘌呤(guanine,Gua)。
嘌呤分子接近于平面,但稍有弯曲。
自然界中还有黄嘌呤、次黄嘌呤、尿酸、茶叶碱、可可碱和咖啡碱。
前三种是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抗氧化剂,后三种含于植物中,是黄嘌呤的甲基化衍生物,具有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此外,一些植物激素,如玉米素、激动素等也是嘌呤类物质,可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
一些抗菌素是嘌呤衍生物。
如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嘌呤霉素,是腺嘌呤的衍生物。
生物体中(A+T)/(G+C)称为不对称比率,不同生物有所不同。
比如人的不对称比率为1.52,酵母为79,藤黄八叠球菌为0.35。
3.稀有碱基除以上五种基本的碱基以外,核酸中还有一些含量极少的稀有碱基,其中大多数是甲基化碱基。
甲基化发生在核酸合成以后,对核酸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核酸中甲基化碱基含量一般不超过5%,但tRNA中可高达10%。
(二)核苷核苷是戊糖与碱基缩合而成的。
糖的第一位碳原子与嘧啶的第一位氮原子或嘌呤的第九位氮原子以糖苷键相连,一般称为N-糖苷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TX
5-氨基异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
(AICAR)
6-MP AMP
6-MP PPi
6-MP
=
PRPP
氮杂丝氨酸
PPi PRPP
GMP
鸟嘌呤(G)
6-MP
腺嘌呤(A)
目录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核苷酸酶
核苷酸
核苷
Pi
核苷磷酸化酶
1-磷酸核糖 碱基
AMP GMP
H 黄嘌呤氧化酶
(次黄嘌呤)
FH2及FH4
一碳单位
C2、C8
嘌呤不能合成
核酸合成障碍
肿瘤细胞生长受抑
= =
= =
PRPP
谷氨酰胺 (Gln)
=
6-MP
PRA 氮杂丝氨酸
6-MP
PRPP PPi
次黄嘌呤
=
IMP
(H)
MTX
氮杂丝氨酸
甘氨酰胺 核苷酸 (GAR)
甲酰甘氨酰 胺核苷酸 (FGAR)
甲酰甘氨 脒核苷酸 (FGAM)
5-甲酰胺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
酰胺转移酶 谷氨酸
H2N-1-R-5´-P
(5´-磷酸核糖胺)
IMP
在谷氨酰胺、甘氨酸、一 碳单位、二氧化碳及天冬 氨酸的逐步参与下
AMP
GMP
① 磷酸核糖的活化——PRPP的生成(PRPP合成酶)
R-5-P
(核糖-5/-磷酸)
PP-1-R-5-P
(磷酸核糖焦磷酸)
IMP生成总反应过程
AMP和GMP的生成
活化中间代谢物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二、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核蛋白
胃酸
蛋白质
核酸(RNA及DNA)
胰核酸酶
核苷酸
胰、肠核苷酸酶
核苷
磷酸
核苷酶
碱基
戊糖
三、分子组成
碱基(base):嘌呤碱,嘧啶碱 戊糖(ribose):核糖,脱氧核糖 磷酸(phosphate)
嘌呤
嘧啶
核苷
嘧啶核苷酸的结构
(一)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先合成嘧啶环,然后嘧啶环再与磷酸核糖连 接生成嘧啶核苷酸。
1.嘧啶合成的元素来源
嘧啶碱合成的原料来自谷氨酰胺、CO2和天冬氨酸
氨基甲 酰磷酸
天冬氨酸
2.合成过程 ( 1 )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谷氨酰胺 + HCO3-
氨基甲酰磷 酸合成酶II
2ATP 2ADP+Pi
(2)AMP、 GMP、 IMP对PRPP合成酶和酰胺转 移酶有负性调节作用
(3)ADP、 GDP对PRPP合成酶有负性调节作用 (4)AMP抑制IMP向AMP的转变,GMP 抑制
IMP 向GMP的转变 (5)ATP促进GMP的生成,GTP促进AMP的生成
(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1.定义
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 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 补救合成途径。
3.合成过程
腺嘌呤 + PRPP
APRT
AMP + PPi
次黄嘌呤 + PRPP HGPRT IMP + PPi
鸟嘌呤 + PRPP HGPRT GMP + PPi
腺嘌呤核苷
腺苷激酶
AMP
ATP ADP
NH2
N
N
NN CH2OH O
HH HH OH H
O
腺苷激酶
ATP ADP
NH2
N
N
9
O
N
2.参与补救合成的酶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ad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APRT)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GPRT) 腺苷激酶(adenosine kinase)
7.从头合成的调节
调节方式:反馈调节和交叉调节
__
_
+
+
R-5-P PRPP合成酶
酰胺转移酶
PRPP
_PRA
ATP
_
腺苷酸代 琥珀酸
AMP ADP ATP
IMP
XMP GMP GDP GTP
_
腺苷酸代
AMP
IMP
琥珀酸
GTP
+
XMP _ATP
+GMP
ADP GDP
ATP GTP
(1)R-5-P对PRPP合成酶有正性调节作用, PRPP对酰胺转移酶有正性调节作用
谷氨酸 + 氨基甲酰磷酸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I、II 的区别
CPS-I
分布 氮源
肝细胞线粒体中 氨
变构激活剂 N-乙酰谷氨酸
功能
尿素合成
CPS-II
胞液(所有细胞) 谷氨酰胺 无 嘧啶 合成
( 2 )胞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尿苷酸激酶
UDP
ATP ADP
二磷酸核苷激酶
ATP
ADP
UTP
CTP合成酶
谷氨酰胺 ATP
(2)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
(3)通过竞争抑制,影响次黄嘌呤-鸟嘌 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作用,阻止补救合成 途径
(2)氨基酸类似物
氮杂丝氨酸为谷氨酸胺类似物,可干扰谷氨酸胺 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 合成。
氮杂丝氨酸
谷氨酸胺
(3)叶酸类似物
氨喋呤及甲氨喋呤:竞争性抑制FH2还原酶
ATP
4.嘌呤碱合成的元素来源
CO2
甘氨酸
天冬氨酸
甲酰基 (一碳单位)
甲酰基 (一碳单位)
谷氨酰胺 (酰胺基)
5.从头合成过程 ( 1 ) IMP的合成 ( 2 ) AMP和GMP的生成
PP-1-R-5-P
AMP ATP
R-5-P
(磷酸核糖焦磷酸) PRPP合成酶 (核糖-5/-磷酸)
谷氨酰胺
X
G
(黄嘌呤)
黄嘌呤 氧化酶
嘌呤碱的最终 代谢产物
痛风症
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当超过8mg/100ml 时,尿酸盐晶体即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 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 痛风症多见于成年男性,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嘌呤核苷酸代谢酶的缺陷有关。由于 HGPRT活性降低,限制了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途径,从而有利于尿酸的生成。
痛风症
痛风症的治疗机制
O
鸟嘌呤 次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
尿酸
别嘌呤醇
第二节 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一、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一、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从头合成途径 (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
补救合成途径 (salvage synthesis pathway)
嘧啶、氨基酸或叶酸的类似物
• 嘧啶类似物
胸腺嘧啶(T)
5-氟尿嘧啶(5-FU)
5-氟尿嘧啶(5-FU)本身并无生物学活性,必须在体内转变 成一磷酸脱氧氟尿嘧啶核苷(FdUMP)及三磷酸脱氧氟尿 嘧啶核苷(FUTP)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FdUMP与dUMP结构相似,是胸苷酸合酶的抑制剂,使 dTMP合成受到阻断。
FUTP可以FUMP的形式掺入RNA分子,破坏了RNA的结 构与功能。
UMP UDP
氮杂丝氨酸
阿糖胞苷
UTP
CTP
CDPdCDPຫໍສະໝຸດ 氨甲碟呤dUDPdUMP
dTMP
5-氟尿嘧啶
某些改变了核糖结构的核苷类似物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核苷酸酶
嘧啶核苷酸
核苷
PPi
1-磷酸核糖
核苷磷酸化酶
嘧啶碱
胞嘧啶 NH3
①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③IMP脱氢酶 ②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④GMP合成酶
ATP和GTP的生成
腺苷激酶
激酶
AMP
ADP
ATP ADP
ATP ADP
鸟苷激酶
激酶
GMP
GDP
ATP ADP
ATP ADP
ATP GTP
6.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特点
• 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 • IMP的合成需5个ATP,6个高能磷酸键。 AMP或GMP的合成又需1个ATP。
(五) 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 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一些嘌呤、 氨基酸或叶酸等的类似物。
嘌呤类似物 氨基酸类似物 叶酸类似物
6-巯基嘌呤
氮杂丝氨酸等 氨蝶呤
6-巯基鸟嘌呤
氨甲蝶呤等
8-氮杂鸟嘌呤等
(1)嘌呤类似物 • 6-巯基嘌呤的结构
次黄嘌呤 (H)
6-巯基嘌呤 (6-MP)
6-MP作用机制 (1)反馈抑制PRPP酰胺转移酶而干扰磷酸 核糖胺(PRA)的形成,从而阻断嘌呤核苷 酸的从头合成
N
HO P O CH 2 OHH
O
1'
H 2'
H
OH OH
4.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
补救合成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一些 氨基酸的消耗。
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只能 进行补救合成。
自毁容貌征
自毁容貌征
由于次黄嘌呤-鸟嘌 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遗传缺陷引起的。 缺乏该酶使得次黄嘌呤和鸟嘌呤不能转换为IMP和GMP, 而是降解为尿酸,过量尿酸将导致Lesch-Nyhan综合症。
主要内容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三、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四、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嘌呤核苷酸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