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院团队简介
莆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项目对接材料

莆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项目对接材料)2014年7月15日一学院简介机电工程学院创办于1993年,是2013年6月从电子信息工程系分离出来的一个颇具实力的工科学院。
学院下设4个系部:测控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1个科研机构:机电技术研究所。
学院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CAD/CAM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基础综合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3400多平米,仪器设备总值高达3600多万元。
下设8个基础实验室,3个工程实训室,9个专业实验室。
校外建有6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建有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专业学术期刊近百种,专业图书近6000余册。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9人;博士4人,硕士21人。
教师中有2人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3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获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96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各类收入39篇;出版专著2部;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批中央财政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地厅级项目25项,连续三年获得校级科研先进单位,已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育人氛围。
二主要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宋一然:教授,现任莆田学院副校长,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以他为带头人的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参加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新型自动植入内窥镜系统研究”和国家“863”计划“全蠕动蠕动机器人驱动内窥镜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成果《新型自动植入内窥镜系统》、《微型多关节仿生蠕动医用机器人诊查系统》通过国家教育部的鉴定。
先后撰写了《基于电磁驱动的蠕动型微机器人运动机理》、《基于网络远程控制的核管道插接焊缝检测机器人系统》、《Research cn Miniature Hexapod Bio-robot》、《Research cn Oil /Gas ln-pipe lnspection Robot》等四十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上,并多次赴日本东京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非触即发——记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合教授团队

相 关 民 用 项 目做 了不 少 ,但 这 段 经 历 对
1994年 ,作 为高 级 访 问学 者 ,张 合
可 以 想 见 ,这 样 一 个 至 关 重 要 的 我 后来的发展也很 有帮助 .因为引信首 赴 加 拿 大 滑 铁 卢 大 学 从 事 传 感 器 与 信
武 器 装 备 ,战 后 的 新 中国 不 能 没 有 ,而 先就 得知道 目标在哪里 ,也 就是实现精 号 处 理 研 究 、国 外 与 国 内迥 然 不 同 的
经 了3个 阶 段 ,第一 代 就 是 从 苏 联 引进 术 还 发 现 了数 十 个 地 下 墓 穴 、“磁 地 质 增 强 ,才 能 真 正 强 大 起 来 果 然 ,几 年
一 定距离 时 ),内置电路 即
战 火III应 运 lf iPl<
为 了 提 高 弹 药 的 毁 伤 效 能 ,在 第 爆 ,可 以说 是 现 代 智 能 弹 药
战争 的需要推 动了武器 的发展 . 谈 及 现 代 引信 的 重 要 性 ,还 得 回 到 战 争 中 .
二 次世界大 战中近炸 引信应 运而生 . 1940年 ,英国发展 出与雷达 原理相 同 的无线 电近 炸引信 的原 型 美国参 战 后 ,在 美国科 技及研 究局主持之下完成
如 约而 至 ,它 数十 年 如 一 日地 描 绘 着 中 多人都知道前两项——原
国科 技 的新 景 象 ,为不 断发 展 壮 大 的 科 子 弹 和 雷 达 ,第 三 个 却
学之 林 增 添 新 的光 辉 、 在 2017年度 群 星 鲜 为 人 知 ,那 就 是 变 时
闪 耀 的 颁 奖 盛 典 中 ,记 者 注 意 到 了这 样 引信 ,也 叫近炸 引信 。在
西安交大简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前身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创建于1953年,本学科点1988年和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为全国第一批“机械制造”博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及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单位,1998年获得第一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博士点授权。
本学科点在2001-2005年建设期间,以国家装备制造技术需求与制造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为导向,开展了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制造信息化、高速高精密装备自动化、微纳制造与微机电系统、精密制造与测量、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
在2000年的五个学科方向基础上,根据目前学科设置和发展状况,凝练学科方向,拓展前沿研究,重点建设了四个研究方向:(1)快速制造;(2)微纳制造;(3)数字化制造;(4)生物制造。
学院简介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机械工程系及机械学系,机械工程系,创建于1913年,1956年随校迁至西安;机械学系成立于1985年,两系在1994年6月合并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聚集了众多机械工程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及教授,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声誉。
机械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现已成为国家培养机械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祖国的机械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我院最有成就的校友之一。
机械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机械工程领域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面向机械工程领域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我国机械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机械学院现有教职工20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4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教授60人(包括博士生导师48人),副教授52人,高级工程师10人,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机械工程学院有机械工程(2007年学科评估第3)、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覆盖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及仪器、设计艺术学等7个专业,并设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辊弯成型团队简介-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高强钢塑 性成形理 论 普 碳 钢
辊弯成型 工艺规划
轧辊联动 与协同运 动控制
准静态有 限元分析
机电一体 化装备研 制
3、变截面辊弯成型新技术
揭示了辊型轮廓曲线和板料型面之间的运动关系, 解决了成型辊位置、速度与轨迹的匹配问题,攻克了单 机架多轧辊联动成形且多机架之间协调运动的难题,掌 握了变截面辊弯成型控制的核心技术。
高强钢
控制系统开发
变截面辊弯成型
超高强钢Leabharlann 模具与装备四、培养计划
本研究方向是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形与控制、材料学、塑性力学等 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领域。依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学科开展硕士研 究生的招生与培养。
1.培养方案:
参阅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网站“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课程设置:
以“机械工程”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要求为准。同时 作为该方向的研究生应有足够的专业综合知识,将依据研究方向学习 以下相关课程:高等机构学、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分析技术、复杂机 械系统智能控制 、机电系统动力学分析 等。
辊弯成型团队简介
依托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研究基地:北京市变截面辊弯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所在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主要内容
一、团队基本情况
二、研究基础
三、研究特色、优势
四、培养计划 五、团队成员情况
一、团队基本情况
辊弯成形团队教学科研人员9人其中: 高级职称 7人 中级职称 2人 博士学位获得者 5人 科技开发人员 20余人
在研主要项目
1. 北京市精机工程项目:激光辅助超高强钢变截面辊弯成形装备样机研制,(项目号: Z1211000078122002),2012-2014 2. 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高强钢三维辊压成型技术开发,(项目号:2011BAG03B03), 2011-201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可重构机器人运动学逆解普适性建 模及通用算法研究, (项目号: 51105003) 2012-2014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涉及应变速率与温升效应的先进高强度钢辊式冷弯成形断裂预测 研究,(项目编号:51205004)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涉及不同加载路径和非均匀应变场亚稳定流动规律的具有加载 路径和应变范围普适性的板料成形本构关系的建立” ,(项目编号:51475003) 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涉及先进高强钢连续加载-卸载-在加载状态下复杂变形 行为的辊式冷弯成形回弹预测。(项目编号3152010)”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职称
教授
高校教龄
18 年
工作部门
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 行政职务 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 院
联系地址、邮编
南京市江宁区泓景大道 99 号金陵科技学院 211169
办公电话
18913806929
移动电话
13605175559
பைடு நூலகம்
电子邮件地址
yz@
获奖情况(校级及以上)
序
发证 证书编
获奖项目名称
为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本专业加强与行业主管机构及相关企业的联系,进行产学合作。 2008 年 4 月本专业与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校企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校企合作, 本专业两位老师被企业特聘为高级工程师,在企业研发中心挂职,利用南消国家级大空间火 灾消防实验室,由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进行项目合作和产品研发。2008 年 6 月本专业与南京沙得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合作进行太阳能光电领域 的研究和新产品研发,本专业教师担任技术顾问,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目前,太阳能实用新 型专利产品已应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中。
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开展了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在实验室 建设方面,结合实际应用,突出实践,成立建筑智能化实验中心,该中心 2009 年被评为江 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该中心为省内同类专业中唯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奖
专业教学指
导委员会
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飞思 8 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光电组三等 三等奖 第一
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导师简介

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导师简介朱林,男,1958年9月出生,重庆人。
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中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
1982年9月开始在西北光学仪器厂工作。
1988年4月至今在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导师。
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承担《数控加工及编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现代切削理论基础》、《孔加工技术》、《金属切削原理》等10门课程的教学,是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陕西省“机电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承担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曾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偏心径向刃及偏心折线刃钻头”和重大横向科技项目等30余项,共计经费1400万元。
其中“偏心径向刃及偏心折线刃钻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参编出版专著2部,第一作者出版教材2部,其中主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兼任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切削先进技术研究分会理事、全国高校制造技术及机床研究会理事、《石油矿场机械》编委。
1997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1998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确定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彭勇,男,1961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
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兼职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矿场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2年月8月开始在西安石油学院机械系工作。
1993年4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12月晋升为教授。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汽车与机械⼯程学院 l学院简介 长沙理⼯⼤学汽车与机械⼯程学院是在原长沙交通学院汽车与机械⼯程系的基础上,融合原长沙电⼒学院机械教研室、湖南省轻⼯业专科学校机电系等办学⼒量,于2003年组建⽽成。
学院机械和汽车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输送了⼀⼤批优秀⼈才,现有全⽇制在校普通本科学⽣1400余⼈和研究⽣80余⼈,连续五年来学院毕业⽣⼀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现设汽车服务⼯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动化(⼯程机械、机械电⼦⽅向)、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汽车服务⼯程(交通运输)专业为特⾊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动化(⼯程机械、机械电⼦⽅向)专业为国家管理专业、湖南省特⾊专业。
拥有载运⼯具运⽤⼯程学科博⼠学位授予权,机械电⼦⼯程、车辆⼯程、载运⼯具运⽤⼯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4个硕⼠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教职⼯120⼈,其中教授15⼈,副教授28⼈,博⼠及硕⼠⽣导师28⼈,特聘湖湘学者教授1⼈,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作者1⼈,湖南省青年科技专家1⼈,湖南省优秀教师1⼈。
近五年来,承担了各类课题80多项,年均进院科研经费24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然科学基⾦5项、国家863项⽬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等奖各1项,获得发明及实⽤新型专利25项,全国优秀学术成果⼀等奖1项,,湖南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
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科研论⽂7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IP三⼤国际检索⼯具收录的有百余篇。
学院设有汽车⼯程系、机电⼯程系、机械设计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材料成型及控制⼯程系等5个系和实验中⼼、机械⼯程实践与培训中⼼,以及汽车⼯程、机电⼯程、质量可靠性和测控⼯程4个研究所。
教学科研条件⽇臻完善,建成了汽车⼯程实验中⼼、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程机械实验室、材料成型及控制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
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导师简介

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导师简介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导师简介朱林,男,1958年9月出生,重庆人。
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中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
1982年9月开始在西北光学仪器厂工作。
1988年4月至今在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导师。
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承担《数控加工及编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现代切削理论基础》、《孔加工技术》、《金属切削原理》等10门课程的教学,是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陕西省“机电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承担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曾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偏心径向刃及偏心折线刃钻头”和重大横向科技项目等30余项,共计经费1400万元。
其中“偏心径向刃及偏心折线刃钻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10篇;参编出版专著2部,第一作者出版教材2部,其中主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兼任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切削先进技术研究分会理事、全国高校制造技术及机床研究会理事、《石油矿场机械》编委。
1997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1998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确定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彭勇,男,1961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
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兼职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矿场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2年月8月开始在西安石油学院机械系工作。
1993年4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12月晋升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