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_苏轼文道的新变_罗书华
2020年佛山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佛山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朗读并背诵全文”的经典之作有很多便是出自宋朝。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范仲淹、司马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宋代文人”。
除了“引经据典”,书画经典在宋代文化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你可以在千年前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中一窥北宋风貌。
也可以在“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千年前的市井生活。
1000年前,北宋都城无疑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都”。
《清明上河图》上,有近半建筑为饮食店。
《东京梦华录》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酒楼和各种饮食店也占了半数以上,而且,《东京梦华录》还介绍了近百种宋朝开封街头的美食与小吃,可谓是“东京梦华小吃录”。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专用,器物,便成了另一个流传于世的宋代标签。
“万贯家财,不及宋纸一张,宋瓷一片。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不体现着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纵观历史,宋朝的疆域并不算辽阔,武力值更是排不上位置,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
勾栏瓦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极大地刺激了市民文艺的发展,比如当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
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代找到。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也是市民文化勃兴的标志。
专题07 课外文言文(四)(解析版)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专题07 课外文言文(四)一、(2019·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万里桥记(宋)刘光祖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
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
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
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
”后因以名。
或则曰,费祎聘①吴,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
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今天下,兼有吴蜀。
朝廷命帅,其远万里。
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②而思仿佛③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
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
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
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
则命酾④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
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
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
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
如公所怀,风景抑末⑤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
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
知公莫如光祖。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注】①聘:访。
②勋庸:功绩③仿佛:相仿。
④酾:疏导。
⑤末:非根本的。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2分)A.孔明没.又千载没:去世B.其说虽殊.殊:奇特C.孰不怀古以图.今图:谋划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遗:舍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方法有二:一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二是调动课内文言积累,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有效迁移。
A项,“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的意思是“诸葛亮去世千年,桥的遗迹也大致具备”,由此判断正确。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字文化是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指出,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理解。
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呈现,通俗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如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文化数字形态的重要途径。
再如从内容创作生产的角度,文化数字化是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平台化转型。
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环境和数字文化所蕴涵与表达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为“数字文化化”,既包括数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数字化环境自身的文化特征。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空间中,人们之间发生着交互,产生了对自身和自身关系的构建诉求,塑造着新型的社会关系。
网络数字空间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使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交往互动的范式、规范等发生重构,衍生出基于数字空间的新兴文化形态。
与现实世界一样,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
例如,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数字空间的价值观既尊重数字自由,又维护数字秩序,为数字技术注入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理性,约束数字空间的不理性行为;数字空间的世界观推动数字世界成为人类生活新空间、国家主权新疆域、全球治理新领域,使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理念成为数字空间的发展共识。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苏轼一生,对“三传”(《东坡易传》、《书传》、《论语传》)极为重视,他在黄州、儋州、虔州时分别写信给滕达道等人,认为完成了“三传”可以“冥目无憾”,“即觉此生不虚过”(分见《与滕达道》、《答李端叔》、《答苏伯固》)。
确实,《东坡易传》是苏轼哲学思想的集中、完备的体现,也是蜀学的核心著作。
《东坡易传》7卷,存《四库全书·易类》,《书传》20卷,存《四库全书·书类》,《论语传》已佚。
《书传》一书,多为史实、名物的考释与辨说,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关系不大,《东坡易传》则不同,在宋代易林中独树一帜,不仅是理解苏轼的人格与文格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东坡易传》迄今不受重视,表面上看是哲学研究者和文学研究者相互“礼让”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其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冲突。
中国的哲学是在解释经典的过程中发展的,而对《老子》、《庄子》、《论语》和《周易》的解释则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宋代释《易》掀起了高峰,有宋一代就产生了十数部个人阐释性的重要专著,司马光、张载、程颐、刘牧、欧阳修、朱熹、杨万里、周敦颐等人都有易学专著。
后世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清代李光地在《御纂周易折中》序中就说:“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惟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
”推崇朱熹,兼及诸人,唯独不提苏轼,个中因由,已如上述。
但事实上,《东坡易传》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心学的形成,影响重大。
同时,苏轼有着丰富系统的文艺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艺观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度的契合,如果能以《东坡易传》为背景,并兼与朱熹的文艺观相比较,我们将会更为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艺思想。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拟先分析《东坡易传》的思想特征,然后再探讨苏轼文艺思想的性质特点。
刻写苏东坡的人生苦旅——读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一在这本《苏东坡新传》(以下简称《新传》)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过去的传记给苏东坡贴上了一大堆标签—乐天派、作家、画家、书法家、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佛教徒、士大夫、心肠慈悲的法官、诗人……这堆标签构成了一个简化的,甚至是脸谱化的苏东坡。
连语文教材里的选篇也成了这一堆标签的注脚,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诸如此类。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苏东坡才华横溢,豪放豁达,苏东坡开创豪放词,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是,苏东坡果真只是如此吗?且不论《东坡乐府》里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翻一翻《东坡志林》,那里面关于朋友故旧死亡的记叙就多得数不清……苏东坡这一形象必定有更复杂的内涵。
在李一冰所著的这本《新传》里,苏东坡剥掉了这些标签,走进了生活的泥水里,在里面挣扎、打滚、写诗、作画、呻吟、沉思,一个鲜活的宋代读书人的一生,栩栩如生地跳跃在优美典雅的文字里。
李一冰早年曾留学日本,后随叔父渡刻写苏东坡的人生苦旅—读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刘大木《苏东坡新传》李一冰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乱离的学人一生的心血,书写东坡,正是在书写自己与那个乱离的时代。
读完《新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心绪都不平静。
作者的遭遇,传主的人生苦旅时时在脑海呈现,如电影一幕又一幕。
这本书解开了我此前的疑惑,还让我看到了汉语传记写作的新天地。
二《新传》忠实于苏东坡,在史料和文字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
至少在六个方面展示出过人之处—其一,史料功夫扎实。
为了还原历史场景,作者在史料上尽了最大的努力。
后记里交代,作者深入研读了所能找到的苏东坡诗歌,因此《新传》也可作为细读苏诗极好的入门文章。
同时,对与苏轼相关宋人笔记的梳理,几乎搜罗殆尽。
不仅如此,对苏东坡几幅画像的来龙去脉也弄得清清楚楚。
书中开头部分对四川历史的回溯,道出宋人灭后蜀后的所作所为,造就了蜀地的民风。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革命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
我们拎“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较之,就很难窥见在发泄力度上的相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划破千堆雪”(《念奴娇》)、“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江城子》)等都远不止就是奇怪的生硬,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法号天风海雨四射”(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为是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
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
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
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就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此以其名下。
长调在篇章结构、剥词东照宫采上须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够自如地将诗、文、论、诗赋的匠法运用其中。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11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9分,每小题3分)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
“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
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
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
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
去不断,来无际。
”(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
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
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
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峨眉山李白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①紫霞赏,果得锦囊术②。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③,欢笑自此毕。
烟容④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⑤,携手凌白日。
【注】①泠然:轻举貌。
《文选·江淹〈杂体诗〉》:“泠然空中赏。
”②锦囊术:成仙之术。
《汉武内传》载: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
③微尚:指学道求仙之愿。
④烟容:古时以仙人托身云烟,因而称仙人为烟容。
此处“烟容”即指脸上的烟霞之气。
⑤骑羊子:即葛由。
《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
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
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
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
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1.此诗四句可划分为一节,共四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
B.第二节前两句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
后两句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
C.第三节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
D.第四节前两句描写云烟万态、晴光霞影的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让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
后两句说诗人遇见了骑羊子葛由,与之携手仙去,辞谢人间。
2.本诗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请分析这两种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花鸭【注】杜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注】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的最后一首,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
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
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身上没有泥渣,独自缓步于阶前却不争食,举止显得与众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道与文道关系历来都是散文学的核心命题,道的变化引起文道关系的变化,文道关系的变化带来散文学的变化。
苏轼之所以能在韩愈、欧阳修之后另立高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韩、欧之道有了新的发展,赋予了道以新的内涵。
苏轼之道不再是纯粹的儒道,也不是儒佛道的简单叠加,而是应物、观物、寓物、游物之道或者简称为应物之道。
应物之道意谓道在万物之中,人需要寓物方能体道,人在物中,但又不能有物,也不为物所有。
这是一种多元的道,也是一种自我的道,快乐的道。
明白了苏轼的道,也就基本明白了苏轼的散文学。
关键词:苏轼;道;应物;寓物;游物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2)09-0123-06本文属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散文学史》(01JAZJD750.11-4404)节选。
作者简介:罗书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唐宋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散文学史上,韩愈、欧阳修、苏轼是三座巍巍高峰,同时也代表了散文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从文道关系的角度来说,韩愈散文学重心明显在道一边,欧阳修散文学以文道平衡为特点,到苏轼,则开始向文一边倾斜。
从道的角度来看,韩愈坚定地追求儒道,他的道是圣人之道,仁义之道和辅时之道,欧阳修虽然也以儒道为追求,但色彩已经有了变化,他的道是实道,是直道,也是乐道。
苏轼虽然也不可避免地与儒道保持着一定关系,但已经很难说是纯粹的儒道了。
一作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苏轼总体上说当然仍然是一位以圣人之道为追求的儒家文人士大夫。
他在密州时期的词作,“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①意气风发,豪气干云,正是苏轼思想、情感与形象,尤其是早年思想、情感与形象的逼真写照。
“致君尧舜”,就是他的崇高政治理想或者道之所在。
他在杭州任通判,在徐州时期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这种道的实践。
当然,最能体现苏轼儒家之道的,还不是他的为官,而是他的为人,他的坚持自我、坚持真理,不依违苟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或者说执着求道、勇敢殉道的精神。
他明白一味从我出发,从心出发,从道出发,结果必然是“怨仇交攻,不死即废”②,仍然不肯改变自我,结果确实为此付出了一生沉沦的代价,“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祐,则虽与老先生议论亦有不合处。
”③然而,即使如此,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应物:苏轼文道的新变罗书华□123道体,诚如他自己所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④尽管他有时也不免会闪过“改过自新”的念头,不过,想是这样想,说是这样说,做却仍然是照旧做。
最了解他的弟弟在苏轼的墓志铭上说,“其(指苏轼)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因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⑤确实是苏轼一生品格道行的精妙概括。
不过,就苏轼的一生来说,苏轼的道显然无法完全被儒道所概括,他的散文作品也难说是以表达用世之志为主。
苏轼虽然不可避免地坚定地走出边鄙,然而,就在他出川不久,就感觉到“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
”⑥走上仕途不久,就滋生了退引的念头。
苏辙记载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⑦在他的早期诗歌当中,也有诸如“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⑧一类感叹。
这样的念头与情绪显然与坚定用世、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儒道并不怎么一致。
事实上,苏轼的天性中就有割不断的佛家、道家情愫。
他自己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⑨嘉祐八年在凤翔做官时,较多地接触了《道藏》与佛典。
《读道藏》、《王大年哀词》等诗文有清楚的记录。
在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段都被卷入时代浪潮中,几度沉浮,沉在波谷的时候多,耸到波峰的时候少。
他的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⑩正是他一生历程与心思的高度概括。
这样的经历进一步拉近他与佛、老的距离。
在《与参寥子书》中他说:“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
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
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
”輥輯訛在《答秦太虚书》中也坦承自己“出入佛老以自退”,在《答毕仲举书》说他介绍自己的生活说:“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
”輥輰訛这些文字都清楚地显示了佛、道进入他生活的过程和机理。
而“东坡居士”的名号,更是黄州及以后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
既然苏轼与佛、老有这样频繁而近距离的接触,有这样亲密的关系,那么,他在儒道中渗入了大量佛、道因子也就不在话下,在他的作品中读出佛、老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
与苏轼有密切交往的释惠洪甚至说:“东坡盖五祖戒禅师之后身。
”輥輱訛从一个角度可见苏轼佛学浸淫之深。
而苏轼自己所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輥輲訛则充分显示了他与庄子相契之深。
然而,苏轼的道绝不是儒道、佛道和老庄之道几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之间的相互激发和渗透。
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辩认出它们究竟是源于儒、源于佛还是源于道,是儒道更占优势,还是佛道或老庄之道更占优势。
他在《与子由书》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
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
”輥輳訛既有儒家的“尽心”,又有老庄的“逍遥”,也有佛家的“祖师”,单是从语词上就可以感觉到它的多源。
而其中“不能言语”的主旨,既与佛教“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一脉相承,也仿佛可见庄子“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道无问,问无应”輥輴訛思想的影子。
这其中可以说有儒家之道,有佛家之道,有道家之道,但却很难说它主要是儒道、是佛道还是老庄之道。
说是儒道、佛道与老庄之道三者合一,固然未尝不可,但又有流于浮泛之嫌,似乎没有切中苏轼思想的要点。
二苏轼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儒、佛、道甚至墨法等多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与儒、佛、道又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甚至都有过相当深入的批判。
对于儒家,他曾指出:“圣人之道,有趋其名而好之者,有安其实而乐之者。
珠玑犀象,天下莫不好。
奔走悉力,争斗夺取,其好之不可谓不至也。
124然不知其所以好之之实。
”以为“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
”輥輵訛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贾谊、陆贽之学,殆不传于世。
”輥輶訛正是感觉到这点,朱熹批评苏轼“语道学则迷大本,论事实则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輥輷訛甚至说“苏文害正道,甚于佛老。
”輦輮訛虽然说朱熹是站在理学的立场上来说这番话的,儒学并不等同于理学,朱熹所说的“正道”未必就是人们都承认的儒道,但是,这样的批评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结合苏轼对于儒家的批评来看,他与一般所谓儒家确实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他所持的道不能为儒家所容也完全可以理解。
当然,苏轼不仅对儒学保持着独立的姿态,对于释老也同样有清醒的意识,以为佛老“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輦輯訛甚至还说出了“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輦輰訛这种甚为决绝的话。
这样的言论看起来确实有些难以理解,与前述苏轼对儒佛道的态度相当矛盾。
不过,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任何事物、任何思想都可以接近,可以了解,也可以吸纳,但是,他永远不会将自己与某个固定的事物或思想绑在一起,永远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个固定的框框当中,哪怕这个事物或思想是正确的,哪怕这个框框是多么的美丽、舒适。
在政治上是这样,在思想上也是这样。
他在《答张文潜县丞书》中有关王安石文字的论述,突出地表明了这点。
他说:“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
其源实出于王氏。
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
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
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
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輦輱訛这段文字常常用来说明苏轼在文学风格方面的多样性主张,这固然不错。
不过,从中同样可以看到他在思想上或者道体上的开放的、多元的、个人的追求。
文中虽然也谈“文字”,但并没有局限于“文字”。
“自孔子不能使人同”的论证和“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的结论都不是专指文字而言。
而且,说到底,苏轼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主张,只不过是思想上开放的、多元的、个人的追求的表现而已。
从“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已”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轼对于“同”的反对几乎是无条件的。
“不善”的同固然在他的反对之列,“善”的同他也同样反对。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思想确实不好理解,甚至有点蛮不讲理。
朱熹质疑说:“俱入于是,何不可之有?今却说‘未尝不善,而不合要人同’,成何说话!若使弥望者黍稷,都无稂莠,亦何不可?”輦輲訛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其实,苏轼并不是完全不可理解。
一般地说,“俱入于是”,“弥望皆黍稷,都无稂莠”岂止是没有什么不好?它简直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大好。
可是,这种“俱入于是”的目标能够达到吗?谁有定义“善”与“不善”的权利呢?要达到“善”的一致的目标,谁能够保障它的过程也是“善”的?或许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苏轼非常坚决地站在“使人同”的对立面,连使人同的“善”也一并予以否定。
在他看来,开始时“未必不善”,如果要“使人同”的话,其结果多半会走向“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
因此,与其“使人同”,不如人各不同;与其以一元为目标,还不如以多元为目标。
他的儒、佛、道并举正与这种多元选择相通。
而“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輦輳訛“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輦輴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輦輵訛等诗句也同样如此。
苏轼的多元选择,根本原因当然还在他对于道的深层认识。
实际上,无论儒道还是佛道和老庄之道,在苏轼看来,都只不过是道的呈现而不是道本身,都只是道的冰山一角。
真正的道并不是呈现在文字和思想的水平面之上,而是潜藏在事物之中,根植于未形之际,无法用语言与思想的形式完全表达与呈现。
他说:“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之谓也。
喻道之似,莫密于此者矣。
”“若夫水之未生,阴阳之未交,廓然无一物,而不可谓之无有。
此真道之似也。
”輦輶訛显然,这样的道可以为儒为佛为道为一切,但又无法为儒为佛为道为一切所囿。
正如天下的水可以为一切形,但一切形并不等同于水。
“唯其不自为125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