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轼旧善司马光、章惇。
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
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
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
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
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
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
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1)光不以为然(正确)(2)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5.宰相韩琦对英宗想要召苏轼入翰林给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A4.(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文言文翻译(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4:A “然百姓不可户晓”译为“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错,应为“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事件错误。
5:
(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2)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参考译文】
3:下列句子
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宋史苏轼传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
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那么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那么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缺乏。
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那么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
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
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那么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假设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那么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照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
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
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行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行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
陛下亦安用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宋史苏轼传阅读习题:1.对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看法的一组是(3分)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照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意实际地了解人,假如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意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此时此刻的方法,也能获得人才。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关中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汇于城下。
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李定等遮其表语以为讪谤,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请外,出知颍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修耳地。
初俄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修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B.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C.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D.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
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卒不许。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
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治孝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
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能语其要语:说出
B.不欲骤履要地履:担任职务
C.轼恐不见容见:显现
D.又减价粜常平米粜: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后以书见修忽魂悸以魄动
B.为当轴者所恨为君翻作《琵琶行》C.大臣议迁之岭南纵一苇之所如
D.轼请于朝而耻学于师
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
B.礼部考试,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分列第一、二名。
C.苏轼曾受到多位高官的赏识,但是由于多次表达个人政见,仕途并不通达。
D.杭州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但是到宋代却荒废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9.C
10.D
11.B
12.(1)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2)宣仁后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见:表被动。
翻译为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
B.介词,表被动/介词,给,替。
C.代词,他,代指蔡确/助词,主谓间取独。
D.介词,向。
故D项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分列第一、二名”错,原文“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的时,他又惊又喜,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
参加殿试,中乙科。
故B项错。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冠,到二十岁;属文,写文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善,意动,认为好;用,实行。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
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
后
参加殿试,中乙科。
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召他做礼部郎中。
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
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
”最终不被允许。
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
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
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讥讽太皇太后。
大臣们建议把他流放岭南。
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
认为应由皇帝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就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
”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
苏轼出行外任时,朝廷使用过去执政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
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
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
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
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
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
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
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
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
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
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
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