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植物在成长的教案详解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成长过程以及植物的生命形态;2.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能简单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3.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并能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植物的生命周期;2.光合作用的过程;3.各种植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定位不同类型的植物;2.理解光合作用;3.通过阅读图表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方法:板书法、小组合作法、听说课交流。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孩子们从学前班以来种过的植物,引发孩子们对植物成长的注意。
教师提问:“我们种的植物是怎么长大的?植物有哪些生命形态?您的家庭有种什么植物?”2.识别植物特征。
教师让孩看看植物,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植物是什么类型的。
然后教师为孩子们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形态。
3.光合作用。
教师简单地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同时展示一些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的图表。
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4.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师展示一张植物的生命周期图表。
教师讲解植物在不同阶段需要的营养和环境。
这些信息有助于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5.小组合作。
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植物。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忆来找出植物的特点和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在他们完成小组任务后,他们将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6.结论。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提醒孩子们需要好好照顾身边的植物,让孩子们培养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到了植物的不同特点,加深了对植物生命的总体理解。
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也意识到光合作用对植物成长的重要性以及照顾植物的重要性。
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对孩子们的自然观念有所启迪,同时也为其在后期科学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材以观察土壤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观察、实验等探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在观察和实验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对土壤的认识相对较浅,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土壤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的特点。
2.难点: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土壤的特点和实验过程。
2.实验材料:准备观察土壤的实验材料,如土壤样本、放大镜、铁铲等。
3.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观察土壤。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土壤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说课稿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的内容包括: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以及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利用。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岩石和土壤的认识还相对陌生,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利用。
2.难点: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性质和利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岩石的分类:介绍岩石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
3.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讲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
4.土壤的组成:介绍土壤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结构。
5.土壤的性质:讲解土壤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利用。
6.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利用。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岩石,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于岩石的组成和分类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帮助他们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岩石,使他们能够正确识别岩石的种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分析它们的特征。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岩石组成和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类岩石的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显微镜等观察工具,方便学生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类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种类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分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岩石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岩石特征,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8岩石、土壤和我们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8岩石、土壤和我们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岩石、土壤和我们》,主要介绍了岩石、土壤的性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岩石、土壤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土壤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岩石、土壤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土壤的性质,知道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土壤的性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岩石、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3.实验法: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岩石、土壤标本,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环境的岩石、土壤,了解其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土壤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岩石、土壤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成分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岩石、土壤性质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全套教案.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 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在山上、小溪旁等地方找到岩石;在有植物生长的地方找到土壤。
2、我们可以从岩石和土壤中知道什么?明确:♦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是海洋;♦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可以通过岩石的化学成分形成的年代知道地球的年龄。
3、你知道岩石和土壤各有哪些用途?明确:♦岩石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可以提炼矿物、用来装饰和制成艺术品等。
♦土壤是励植物的栖息地,可以固定植物的根系,具有自然肥力,能够促迪作物生长。
六、合作探究1、视频:岩石是怎么形成的?2、视频:土壤是怎么形成的?七、课堂练习1、地球的年龄约是45.6亿年,它是通过()测定的。
A.岩石的化学成分B.土壤的化学成分C.动植物的成分2、岩石中()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A.颜色B.形状C.动植物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陆地有岩石,海洋底部没有。
()(2)岩石都是被土壤覆盖着的。
()(3)地球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
()(4)土壤的形成过程极其漫长。
()(5)地球的年龄是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测定的。
()八、作业布置观看独立完成调查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完成达标测评进一步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多样性及其特点。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岩石和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下面的物体哪 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岩石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制作的,像砖瓦、 陶瓷、玻璃、水泥块等人工制作的就不是岩石。
岩石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让我们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岩石有什么特征。
讲授新课一、探索:岩石特征 (一) 发放岩石标本 (二) 初步观察肉眼观察岩石标本有哪些特征?明确:肉眼观察岩石特征记录表学生活动判断,解释 肉眼观察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导入新 课初步观察三种岩 石的颜色、形状(三)更细致观察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岩石时还采用了一些更为 细致的观察方法,对认识岩石的特征很重要。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出示教材26页的图片。
(2)思考并回答:这些是昆虫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第3步,在胸部的两侧分别粘上三对足。
教师引导:我们在制作昆虫模型的时候,哪个部位使用哪种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用最细的枯树枝做触角,用稍粗一点的枯树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树枝按照身体比例截取做头、胸、腹,用开心果果壳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签等材料制作。
学生制作昆虫模型,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昆虫模型。
同学们猜:蜻蜓。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
举例:
螳螂——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爬起来敏捷自如。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一、美导
出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昆虫的名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掌握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岩石,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岩石和土壤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掌握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岩石,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2.难点:岩石和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不同类型土壤和岩石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
3.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4.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视频、动画等。
4.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岩石和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淀粉也是糖类。
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
D.维生素组: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4)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3)汇报交流
A.蛋白质组: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
B.糖类组: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
D.维生素组: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E.矿物质组:
课堂教学设计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教学重点】
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
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板书:一天的食物)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
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矿物质组: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3课主备人: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学生汇报。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
C.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4)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5)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三、小结:
教学反思:
F.水组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
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A.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B.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二、探究过程
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食物多还是植物类食物多。
(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一天的食物
课堂教学设计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
F.水组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
2
(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4课主备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A.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3、观察比较生、熟鸡(猪)肉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3)汇报交流
A.蛋白质组: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