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方案(优.选)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方案

解剖组胚教研室集体交叉备课设计方案
时间
2014年3月14日
地点
基础医学院303会议室
参加人员
解剖组胚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基础医学院全院教师
基本情况
主持人刘海兴介绍本次集体交叉备课的基本情况(约5分钟)
1.教材选用原则
2.最新研究进展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肝的形态、位置、肝门处结构、体表投影;肝小叶的结构和门管区的组成。
②王旭引申中央静脉的来源、分支和血管的汇集(约2分钟)
2.肝索(肝板)——肝细胞
(1)于嵩主讲(约2分钟)
肝板的位置和肝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2)讨论
由于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是难点,因此要进行讨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比较合适,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
①王旭提出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对于肝脏的结构,可以采用老师带学生画图玉文教授进行总结。(约2~3分钟)
【集体交叉备课活动】
1.与其他教研室教师交流
探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科交叉内容等情况。(约10~15分钟)
2.知识交融
刘海兴对集体交叉备课内容总结升华基于课堂反馈和集体交叉备课,大体结构~微细结构宏观到微观。(约2~3分钟)
图1集体交叉备课流程图
集体交叉备课内容及备课活动
【集体交叉备课组织形式】
主讲教师介绍各自主要备课内容,教研室教师讨论(引申、突破难点、阐释疑点、教学方法选择等)、总结形成共识;与其他教研室教师交流(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科交叉内容等),实现知识交融。
【集体备课内容及备课活动】
一、肝的形态
(1)唐莹主讲(约2~3分钟)
(2)讨论
②王玥进一步补充在教学方法方面还可以理论联系临床。肝脏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中医学生实践教学计划(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本实践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有序的实践教学,使中医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目标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2. 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包括脉诊、舌诊、问诊、针灸、推拿等。
4. 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实践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课程设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2)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
2. 临床实践教学(1)课程设置:中医临床技能、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
(2)教学方式:跟师学习、临床实习、病例讨论、模拟操作等。
3. 中医文化素养教育(1)课程设置:中医哲学、中医伦理学、中医历史与文化等。
(2)教学方式: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文化体验等。
四、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学年(1)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2)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学习脉诊、舌诊、问诊等基本技能。
2. 第二学年(1)中药学、方剂学学习:掌握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学习方剂配伍原则。
(2)临床技能训练:跟随导师学习中医临床技能,包括针灸、推拿等。
3. 第三学年(1)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实习: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临床病例诊断、治疗、护理等。
(2)病例讨论:针对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4. 第四学年(1)毕业实习:在指定的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全面锻炼临床实践能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方案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君:银花、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辟秽化浊。
臣: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佐: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佐使: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要点:①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②配伍特点:寒热平调,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2)讨论:围绕“三基”内容中方解部分展开讨论,半夏泻心汤消痞散结的机理。
(3)参与讨论人员:范颖、卢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慧、刘娟
3.肾气丸(李然主讲)
2.范颖教授总结。
(3)参与讨论人员:范颖、卢健、訾慧、刘娟
2.半夏泻心汤(张红梅主讲)
(1)明确“三基”内容:
组成: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
君: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臣: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以泄热开痞。
主题
方剂教研室集体交叉备课设计方案
时间
2014年4月9日14:40
地点
基础医学院307会议室
参加人员
方剂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基础医学院其他中医教研室教师
基本情况
主持人张林介绍本次集体交叉备课的基本情况
1.教材
《方剂学》(主编李冀,“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辽宁中医学院教案首页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方歌导读主讲教师:授课对象:中医、中药专业授课时间:2013年3月-2012年7月总学时:18学时理论学时: 18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结合多媒体教材名称:方歌导读参考教材:《方剂学》、《汤头歌诀》等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课程情况课程名称方歌导读章节总论第一至第四章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授课题目第一章方歌发展简介第二章方剂的命名第三章学习方歌的技巧与方法第四章方歌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方剂的命名、学习方歌的方法与技巧;了解:方歌的含义、方歌发展史、正确选择方歌的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掌握内容:熟悉内容:(1)方剂的命名;(2)学习方歌的方法与技巧。
了解内容:(1)方歌的含义及发展史;(2)正确选择方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方歌的方法难点:方歌的选择教学设计与组织计划学时:2学时(80分钟)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
教学组织:课堂讲授:(1)介绍方歌的含义及方歌发展史 (10-15分钟)(2)方剂的命名 (15-20分钟)(3)学习方歌的方法与技巧 (20-25分钟)(4)方歌的选择方法 (15-20分钟)布置作业:举例说明类方衍化的形式 (1分钟)课程小结: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4分钟)教学实施情况小结填表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课程情况课程名称方歌导读章节各论第一、二章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授课题目第一章解表剂第二章泻下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常用解表剂及泻下剂方歌熟悉:常用解表剂及泻下剂方歌包含的信息要点。
了解:常用解表剂及泻下剂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提要掌握内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败毒散、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的方歌。
熟悉内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败毒散、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方歌包含的信息要点。
辽宁中医学院教案首页

设计
与
组织
计划学时:2学时(80分钟)
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
教学组织:
课堂讲授:
(1)桂枝汤功能主治、组方机理及其衍化的规律和特点(20-25分钟)
(2)桂枝汤类方(50-55分钟)
布置作业:桂枝汤类方的衍化规律(1分钟)
课程小结: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4分钟)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计划学时:2学时(80分钟)
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
教学组织:
课堂讲授:
(1)承气汤功能主治、组方机理及其衍化的规律和特点(20-25分钟)
(2)承气汤类方(50-55分钟)
布置作业:举例说明大、小、调胃三承气汤有哪些衍化方(1分钟)
课程小结: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4分钟)
(1)类方的概念。
(2)类方的命名形式。
(3)类方的衍化形式。
了解内容:
(1)类方的发展史。
(2)类方研究的意义。
(3)类方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1)类方的概念。
(2)类方的衍化形式。
难点:类方的内涵及外延。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计划学时:2学时(80分钟)
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白虎汤的功能主治、组方机理及其衍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熟悉内容: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清咽白虎汤、镇逆白虎汤、白虎承气汤与白虎汤在组成、功能主治方面的衍化关系。
了解内容:
香附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影响实验的说课设计

进行了说课设计,探索了该实验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说课设计;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5-0163-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5.079说课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教研活动,授课教师从教材、课程、学情等方面分析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并将上述思考以口头或文字方式向同行专家阐述,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说课的形式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借鉴,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说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和有序化处置,能够有效避免日常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无序性等问题。
同时,说课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激发教改灵感,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方法。
中药药理学实验是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程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以现代药理学技术研究中药的功效、主治的重要课程。
笔者以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香附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为例,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程序以及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说课设计,探索了该实验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内容(一)课程分析“香附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是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内容之一,我校中药药理学实验开设于大三下学期,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与中药药理学理论课同步教学。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思路和常规技术手段,并帮助同学理解中药药理学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香附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选自于我校自编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教程》,主要内容是利用RM6240生物机能系统,观察香附提取液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了解大鼠离体子宫肌条的制备和RM6240生物机能系统的使用方法,安排4个学时进行本次实验课的教学。
中医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加强中医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决定开展中医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中医学科的繁荣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中医学科的认识,增强教师的中医素养;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中医教学中的问题;3.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中医学科的创新发展;4. 加强中医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优秀中医教师。
三、活动内容1. 学术讲座邀请知名中医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科研方法等。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互相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3. 教学研讨围绕中医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分享教学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4. 科研交流组织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探讨中医科研方向,分享科研成果,推动中医学科发展。
5. 教学技能培训针对中医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
6. 教材建设组织教师参与中医教材的编写工作,提高教材质量,为中医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为期一个月,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活动地点:校内会议室、实验室、教室等。
3. 活动流程:(1)开幕式: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内容等,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2)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3)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4)教学研讨: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
(5)科研交流:开展学术交流,分享科研成果。
(6)教学技能培训:针对教学技能进行培训。
(7)教材建设:参与中医教材的编写工作。
(8)总结表彰: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
五、活动要求1. 参会教师需认真参加活动,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2. 活动期间,教师需遵守纪律,保持会场秩序。
作业治疗技术模块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 - 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doc

点讲解
个别指导
演示
25分钟
归纳
(知识和能力)
知识点1:什么
是功能性作业 治疗
知识点2:功能
性作业治疗分 类
讲授
课件
5分钟
训练
(巩固拓展和检
验)
训练项目:1.维持和扩大关 节活动度训练: 推拉滚桶;木钉 板;磨砂板
2.增强肌力训 练
3.改善协调和 灵巧度的训练
4.平衡训练
5.增强全身耐 力训练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于段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告知
(教学内容、目的)
本次课主要内 容:1认识功能 性作业治疗,熟 悉功能性作业 治疗的常用器 具
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10分钟
2针对偏瘫, 脑瘫,截瘫病 例,开具功能性 作业治疗处方 并实际操作
引入
(任务项冃)
任务:指定病 例,要求学生讨 论能否应用功 能性作业治疗 及其治疗的好 处。
2.熟悉作业疗法的定义
3掌握作业疗法中的训练治疗技术
能力 训练 任务 及案例
I.单项任务
在偏瘫、脑瘫、截瘫病例中能区分各病例的不同功能障碍的特点
2综合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对偏瘫、脑瘫、截瘫病例开具功能性作业治疗的处方,并陈述其治疗H的、作用、方 法
参考
资料
《临床物理治疗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理疗学》华夏出版社出版
6.感觉训练
7.肩胛胸廉关 节运动训练:肩
启发、诱导,重 点讲解 个别指导
25分钟
胛胸廓关节的 被动运动训练; 肩胛胸廓关节 的主动运动训 练
&肩关节半脱 位训练:体位控 制:上肢负重: 肩胛骨的主动 运动训练;增加 近端弛缓的肌 群的肌力;上肢 操球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
内经教研室集体交叉备课设计方案
时间
2014年5月9日13:00
地点
基础医学院307会议室
参加人员
内经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基础医学院其他中医教研室教师
基本情况
主持人谷峰介绍本次集体交叉备课的基本情况
1.内经课程教学及学情介绍。
2.本次讨论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调经论》
3.教学目标
《素问·调经论》
导入:先与学生共同复习中基课程“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含义。再提示,在本段中所讲“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可与前所学相混淆。理解古代原著,切忌断章取义,须结合上下文,作出正确理解。
【原文】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难点探讨】
1.“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否即广义狭义伤寒说。
2.《内经》言“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伤寒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两感,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3.本篇所论六经证候尤其是三阴经与《伤寒论》差别较大,是否可以据此否定《内经》对张仲景的指导作用。
4.《热论》论两感包括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三种形式,《伤寒论》仅涉及太少两感一种形式,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2.串讲原文,强调“泄”、“通”、“发泄”、“发热”的含义。
3.结合实例阐释药食阴阳属性与其功能的内在联系。
4.结合各家注释,探讨“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理论内涵。
二、壮火、少火与正气的关系
【原文】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教学设计】
1.介绍“壮火”、“少火”在《内经》及后世的不同含义。
【集体备课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用阴阳理论说明药物功能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教学设计】
1.回顾阴阳无限可分理论,引出药食亦可在阴阳分类之下再分阴阳。
2.结合实例阐释壮火之品、少火之品对人体正气的影响。
【难点探讨】
1.“阳为气,阴为味”中的“气”、“味”与中药学中的四气五味是否有关。
2.《内经》“药食气味之阴阳”理论在中药、方剂学中的运用情况。
3.“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中“气味”、“发散”、“涌泄”的含义。
《素问·热论》
导入:医圣张仲景的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而《伤寒论》更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张仲景说其参考过《素问》,《素问》中论述伤寒的代表性篇章《热论》与《伤寒论》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明清以来成熟的温病学说强调不能以伤寒法治疗温病,言必称《内经》的温病学家从本篇受到了什么启发?
2.鞠宝兆教授点评并最后总结。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教学设计]
1.串讲原文。
2.思考问题:《热论》论两感包括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三种形式,《伤寒论》仅涉及太少两感一种形式,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四、温病与暑病
【原文】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教学设计]
1.串讲原文。
2.介绍这段经文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教学设计]
串讲原文,引《金匮要略》“栝蒌薤白白酒汤”,以方释证,阐明其临证指导意义。
【难点探讨】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垣“甘温除热”论。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集体交叉备课内容及备课活动
【集体交叉备课组织形式】
主讲教师简要讲解原文的含义及理论要点,明确教学“三基”内容、重点和难点,并紧紧围绕“三基”内容及教学中的疑点等,提出相关学术问题,与本教研室教师和中医基础理论、方剂、中药、伤寒、金匮、温病等教研室教师进行全程自由互动交流,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实现知识交融,在课程教学内容、具体知识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与其他教研室共同进行探讨。
[教学设计]
1.以“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导入本段经文的解释。
2.结合经文,阐发外感寒邪出现恶寒战栗的机理。
【原文】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教学设计]
1.串解原文。
2.理解中医“气虚发热”机理。
3.有人反对“甘温除热”这一说法,举例。(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贾得道)
[教学设计]
1.串讲原文。
2.本篇所论六经传变顺序与《伤寒论》所载六经传变次序无异,而具体表现差别较大,体现了从《内经》到《伤寒》的源流关系。
三、两感的证候及其传变
【原文】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原文】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教学设计]
1.与上文“阳受气于上焦”一段相比较。
2.阐明外感寒邪表证发热的机理。
【原文】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一、热病伤寒的含义与转归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教学设计]
1.串讲原文。
2.介绍“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后世的影响。
【病例分析】
参赞尚书德子,脉缓大无力,缘军旅劳心竭力,饥饱失时,脾胃受伤,邪得乘虚而入,故头痛发热,时作时止。此内伤不足之证,而非外感也。即服补中益气加熟附。《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使补养气复则痊。
吴篪《临证医案笔记》(摘自《二续名医类案》)
【集体交叉备课活动】
1.在讲授过程中,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中药、伤寒、金匮、温病教研室教师交流,探讨相关学术问题、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及课程内容的衔接等问题。
3.讲授“热虽甚不死”与“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的理论意义。
二、伤寒的六经传变和证候
【原文】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掌握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及功用。
(2)掌握壮火、少火的含义及其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素问·热论》
(1)掌握热病伤寒的概念及其预后。
(2)掌握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和六经分证特点。
(3)熟悉伤寒两感的概念、证候。
(4)了解伤寒病温、病暑的划分。
《素问·调经论》
(1)掌握阴阳虚实致内外寒热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