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简介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

一、名词解释1.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2.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5.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6.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

7.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河流的地质作用包括: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向侵蚀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拖运,悬运,溶运),河流的沉积作用,河谷河貌,阶地的类型: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地震:是由于地质发生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及岩溶塌陷等引起的地壳震动。

震级:是指一次地震所释放出能量的大小,震级的大小可以用地震仪测出。

烈度:是指地震发生后,地面及各建筑物收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

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距震中距离以及地震波通过介质条件。

二、问答题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岩溶发育具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答:(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可溶的透水岩层和具有侵蚀性的水流。

(2)影响因素:A.岩石的可溶性;B.岩层的透水性;C.水的溶解能力;D.水的流动特征; E.气候、植被、地形、覆盖层。

(3)熔岩发育的规律:A.熔岩发育的垂直分布性,熔岩发育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

B.熔岩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平面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答:(1)地形地貌的条件,沟谷汇水面积较大,地形坡度较陡,地表水能迅速集中并沿着沟谷急剧泄流的沟谷发育地区。

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1、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地质环境指的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球表层的地质空间, 即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

2、工程地质条件(必考):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的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教材P2)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地形地貌条件地质结构和地应力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第一章:1、隔水层、含水层的概念:隔水层;不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土层称为隔水层。

含水层;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土层称为含水层。

岩土传输水或其他流体(如油气)的性能称为渗透性。

表征渗透性的定量指标称渗透系数K岩石透水性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岩石空隙的大小,同时与空隙的形状、多少、连通程度有关。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土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表到地下水面之间的部分—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饱水带2、地下水的两种分类方法:按照埋藏条件分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照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潜水的定义及特征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潜水的特征(1)潜水面以上一般无稳定的隔水顶板,具自由表面,为无压水。

(2)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较高处向潜水位较低处流动,流动速度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和水力坡度。

(3)潜水通过包气带与地表连通,积极参与水循环,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是一致的。

(4)潜水的水位、流量和水质随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5)潜水容易受到污染。

由于交替循环迅速,自净修复的能力也强。

4、承压水的定义及特征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隔水顶板——上部的隔水层;隔水底板——下部的隔水层承压水特征(1) 承压水既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又有稳定的隔水底板,具承压性。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考试复习要点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考试复习要点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复习要点(BY:刘同亮)一:知识要点1.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主要是由渗透作用和凝结作用形成的,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原生水。

2.岩土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土空隙按其成因可分为孔隙、裂隙和溶隙(岩溶溶洞)3.岩土根据透水性好坏可分为:透水岩土半透水岩土不透水岩土。

4.地下水的分类:(1)按岩石空隙性质分类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3)我国地下水分类:孔隙(裂隙、岩溶)—上层滞水,孔隙(裂隙、岩溶)—潜水,孔隙(裂隙、岩溶)—承压水4.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叫做包气带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存在,农业上称为土壤水。

其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5.有关潜水埋藏的术语:(1)潜水面:潜水的自由表面(2)潜水埋藏深度:潜水至地表的距离。

(3)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

(4)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至隔水层顶面的距离。

6.地下水的补给来源:(1)大气降水的补给2)地表水的补给3)凝结水的补给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5)人工补给。

7.地下水的排泄方式:(1)泉水排泄(2)向地表水排泄(泄流)(3)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4)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排泄8. 地下水径流概念: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9. 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地流动称为渗透,或称渗透水流10..结构面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分异面(如,层面、片理面、软弱夹层、岩浆侵入面等)和岩体中的不连续面(如断层、节理、风化与卸荷裂隙等)。

11.“醉汉树(林)”“马刀树”是用于判断滑坡地质现象的。

12.斜坡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岩质和混合类。

13.斜坡从形成开始,坡体便不断发展变化,首先变形,逐渐发展为破坏。

14:按滑动面与土体层面关系,滑坡可分为,顺向,逆向,斜向。

15.滑坡变形的主要方式有:拉裂,蠕滑,弯曲倾倒。

斜坡破坏的主要方式有:崩塌,滑坡。

水文与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

水文与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

水文与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先从水文学知识点开始: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水在地球上分布,循环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水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1.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地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2.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而自大气中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提供了生命需要的水资源。

3. 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海等;地下水是指地下水层中的水资源,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4. 蒸发和蒸腾:蒸发是指地表水面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蒸腾是指植物体内水分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

5. 河流和湖泊:河流是一种地表水体系,湖泊是由地表水蓄积而成的水域。

水文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工程地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地质条件对于水文的分布和循环有着很大的影响。

接下来是工程地质知识点:工程地质是研究土地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以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等内容的科学。

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 土体的物理性质:土体是由固体颗粒、液体和气体所组成的多相体系,其物理性质包括土层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等。

2. 土体的力学性质:土体的力学性质包括土壤的压缩性、抗剪性、胀缩性等,这些性质对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形态和地质构造形态的特征,地层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构造上的地带。

4. 斜坡和岩土工程:斜坡是地面上的倾斜地面,岩土工程是指以岩石和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木工程建筑和其他工程等为主要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

以上是工程地质的一些基础知识,工程地质对于水文学的实践和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

水文与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水文与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地下水文学,水文地质工程等多个方面,对于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影响。

河北工程大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总复习老是勾画重点

河北工程大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总复习老是勾画重点

坝基岩体稳定性分析 重力坝滑动破坏的基本类型
不同情况下的稳定性计算
不良地质现象对坝基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体位置选择、洞口选择、洞轴线选 择 保障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谢谢大家的配合与协作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忘却该忘记的过去
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现在
奔向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
2 物理性质:解理、硬度、透明度和光泽、 颜色和条痕、其他性质 3 熟悉常见造矿矿物鉴定特征(表1-3)
岩石 1 概念:岩石是自然形成的矿物集合体。
2 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掌握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主要成分、 代表性岩石(表1-4、表1-5、表1-6、表17)
了解地质年代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倾斜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 角
褶皱构造的基本形式:向斜和背斜, 如何判定?
断裂构造:节理、裂隙、断层。重点 掌握断层的基本类型、特征和识别 了解地质图的类型及编制要求
岩溶作用:结合实习进行学习、理解和 掌握
地下水的赋存、类型、运动规律、物理 性质、化学成分及水均衡方程。 等水位(压)线图的作用。
总复习
我总复习
矿物 岩石 地质 构造 地下 水 坝 洞室 边坡 稳定性 强度 变形 渗透
地 质 作 用
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沉积成岩作用、下 坡运动
矿物
1 概念:矿物是指在地质作用地过程中 (天然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性 质和物理性质的元素单质或无机化合物。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知识点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水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

●地球外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内部环境:地壳、地幔、地核。

●地质作用:这种由于自然引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地质作用的形式: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

●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的光学性质:自色、他色,假色。

●矿物的光泽:玻璃、油脂、珍珠、丝绢等光泽。

●硬度:矿物抵抗机械作用的能力。

滑石方莹磷,正石黄刚金指甲>2.5>石●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岩浆岩结构: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结构按晶质大小→隐晶质、显晶质、玻璃质结构按颗粒大小→等粒、不等粒结构●岩浆岩构造: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破坏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固结成岩阶段。

●沉积岩结构:碎屑、泥质、晶质、生物结构。

●沉积岩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成因构造。

●变质岩:地壳中先成岩石,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一系列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变质岩结构:变晶、变余、碎裂结构。

●变质岩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块状构造。

●地壳运动:使地壳内岩石发生位移变形的作用。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升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相对地质年代:地壳上地层或岩体的形成顺序。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学方法或古生物学方法。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方法。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饱和带:岩土空隙完全被地下水所充满的部分。

3、非饱和带:地面以下到地下水面之上,岩土空隙被水和空气填充的部分。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宝贵的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信息载体。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课本上的: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3、大循环: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4、小循环:海陆内部之间的水分交换。

二、填空1、水文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2、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3、地质循环不仅可以发生在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

三、判断题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四、简述题1、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地质复习资料1、淡⽔资源的主体是可再⽣的地球的⼤⽓层是⼀个庞⼤的,以太阳能为动⼒的蒸馏⽔⼯⼚。

它不断地从海洋和地⾯把⽔蒸发上天,再以降⽔的形式向⼈们居住的陆地提供淡⽔,淡⽔资源是在⾃然界循环系统中往复循环的,他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此淡⽔资源的是永续不断的2、地下⽔是⽔资源组成部分,⽔资源组成天然⽔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积雪和冰川、湖泊⽔、沼泽⽔、海⽔。

按⽔质划分为淡⽔和咸⽔⼈⼯转化的⽔资源包括海⽔淡化,⼈⼯催化降⽔,南极⼤陆冰、修筑⽔库和地下⽔库来调蓄⽔源,或采⽤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业和⽣活污⽔3地下⽔的功能(1)地下⽔可作为重要的供⽔⽔源,在⼲旱、半⼲旱地区则是主要的甚⾄是唯⼀的可⽤⽔源(2)地下⽔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液体矿产,地下⽔中富含某些眼泪或稀有元素(如溴、碘、锶、钡等),具有⼯业开采价值,成为⼯业矿⽔(3)地下⽔是极其重要的⽣态环境因⼦,是复杂的⽣态换进系统中的⼀个敏感的⼦系统,地下⽔的变化往往会影响⽣态环境系统的天然平衡状态(4)地下⽔是灾害的因⼦,(具体的参考第三页)(5)地下⽔是⼀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具体的参考第四页)(6)地下⽔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具体的参考第四页)4,为什么说“⽔资源”既有⾃然属性,⼜有社会属性⽔作为基本组成⾃然界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及⽣物尤其是⼈类离不开的资源,这⼀⽅⾯是⾃然属性。

⽽随意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已经不光是满⾜让⼈饮⽤这⼀基本诉求了,它直接关乎整个地球,⼀个国家,⼀个民族和社会的稳定。

古代的京杭⼤运河,美国的密西西⽐河,近代因⽔打的战争都体现了⾃然属性,但更多的是社会属性,总之⽔是⼈类必须珍惜的朋友。

5, 包⽓带与饱⽔带从出现重⼒⽔⾯开始,以下称为饱⽔带,⼟层的所有空隙都充满了⽔分,以上称为包⽓带,空隙中以⽓态⽔和结合⽔为主。

包⽓带可以分为⼟壤⽔带,中间带和⽑细⽔带。

6、33页3.2.1包%%⽓带的第⼀段是介绍这个图的8、含⽔系统的层次划分(P136第⼆节)含⽔系统的发育主要受到地质结构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理:矿物受打击后,严格按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打击后,无固定方向裂开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的性质。

断层: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断裂两侧岩石仅因开裂而分离,并未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地质作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表面形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进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地壳中先成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等内动力作用,而使原有的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质的地质作用。

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产生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地矿物集合体。

矿物:地壳中及地球内层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它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相背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变新并对称分布。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相向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新,两侧较老,对称分布。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重力水:距离固体表面很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这部分水称为重力水。

毛细水: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细小空隙中形成的,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上升一定高度的水。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定量指标,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容水度W n:是岩石中能容纳的最大水的体积Vn与容水岩石体积V之比。

在一定程度上孔隙度相当,但对不连通孔隙和膨胀土不适用。

实际流速U:即实际平均流速,,是地下水在空隙中运动的平均速度。

渗透流速V:是假设水流通过包括固体骨架与空隙在内的断面(F)时所具有的一种虚拟速度。

渗透流速是通过单位过水断面上的流量,非地下水实际流速,并且小于实际流速。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的区域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区域地下水位:指的是指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

根据钻探观测时间可分为初见水位、稳定水位、丰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冻前水位等。

水位埋深区别:地下水位从海平面量算,地下水位埋深从地表量算含水层:能透过又能给出重力水的岩层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上升泉:靠承压水补给,在出露处水自下向上运动的泉下降泉:靠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水自出口自由泄流的泉。

潜水: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裂隙水:埋藏于岩基裂隙中的地下水。

孔隙水:埋藏和运动于松散沉积物中的重力水。

岩溶水:储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蚀洞穴和裂隙中的水。

给水度:在单位水平面积岩层柱体中,当潜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量。

持水度:在重力作用下,岩石所保持的水的体积Vm和岩石体积V之比。

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即矿化度。

硬度:总硬度相当于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总量。

暂时硬度:水煮沸后,水中一部分Ca2+、Mg2+与HCO3--作用生成碳酸钙、碳酸镁沉淀。

成碳酸盐沉淀的这部分Ca2+、Mg2+的总量即为暂时硬度。

永久硬度:总硬度与暂时硬度之差。

岩体:天然产出条件下,含有诸如节理、裂隙、层理、断层等的原位岩石。

是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石综合体(自然地质体)。

土体:固体颗粒间无联结或有微弱联结,保持天然结构,通常含有天然结构面的地质体。

岩块:岩块就是成块的岩石吧,嘿嘿。

结构面:一般岩体中存在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特征的地质界面,包括物质分异面(层理、沉积间断面等)和各种破裂面(如节理、断层及片理面等)以及软弱夹层等。

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按不同的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岩块,这些被结构面围限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致使岩体崩解、剥落、破碎,变成松散的碎屑性物质的作用。

河流阶地:指河谷谷坡上分布的洪水不能淹没的台阶状地形。

其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河流侧向侵蚀和下蚀作用交替进行的结果。

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上叠阶地,内叠阶地)岩溶及其工程意义: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化学溶蚀、机械侵蚀、搬运、堆积并形成各种地貌形态的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溶解性和流动性。

岩溶的发育会岩石的整体性降低,透水性加强,在岩溶地区修建水利工程,主要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是渗漏。

工程意义 1.岩溶地区水库、运河、渠道渗漏。

2.岩溶洞穴、裂隙等会降低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容易引起地下洞室、坝基、边坡岩体失稳。

3.基坑开挖和隧洞施工时,可能造成大量涌水,造成事故。

活断层及其工程意义:指现今正在活动,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1)对横跨断层的建筑物,可能因活断层的水平或垂直位移,而产生拉裂,变形,甚至破环。

活断层会引起地震使建筑物遭到震害。

(2)活断层变形有蠕动和错动,蠕动位移量虽然较小不会造成巨大危害,但当发生强烈地震时,蠕动变形会急速加大。

(3)活断层是产生不良地质现象的重要控制因素,由于地壳相对运动,往往产生较大地形高差,由于岩石松徽、破坏,地表水及地下水易入渗,加大风化强度,故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4)在活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应注意选择“安全岛”地带。

地震烈度:地震发生后,地面及各种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

造岩矿物:天然形成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称矿物,组成常见岩石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褶曲: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产生一系列连续弯曲的永久变形称为褶皱构造,组成褶皱构造的单个弯曲称为褶曲。

溯源侵蚀: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又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河流的这种溯源推进的侵蚀过程称溯源侵蚀。

渗透系数(K):表示岩土透水性的指标,水力坡度为1时的渗透速度。

上层滞水:指赋存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上面的重力水。

地下水动态: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水温及其他物理特征等)随时间做有规律的变化,称地下水动态。

临空面:指位于滑坡体前缘的自由面。

临空面的存在使滑体沿滑动方向有了变形空间,如基坑的壁面、边坡的坡面。

崩塌:指在陡坡地段的边坡上,岩土体被多组张裂缝和节理裂隙分割,因受重力作用突然脱离母体,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的现象。

滑坡:边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整体滑动破坏的现象。

几点知识: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国际),期、时。

底层空间:宇、界、系、统(国际),阶、带(区域)。

代: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纪ε、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石灰岩与大理岩的异同:石灰岩属沉积岩,大理岩属变质岩,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石灰岩为隐晶质或结晶粒状,主要为方解石,并常混入白云石、粘土等杂质,多为浅色,因含杂质可有红、褐、灰、黑等色,性脆,遇冷盐酸剧烈起泡,易被溶蚀形成各种喀斯特形态。

大理岩为块状构造,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有时含少量石墨、蛇纹石、橄榄石、石榴子石、云母,一般为白色,因含有杂质可有各种颜色,具粒状变晶结构,组成矿物的硬度较小,与稀盐酸可起泡。

花岗岩与流纹岩异同:同:均为火成岩中的酸性岩类,成分相当。

异:流纹岩属喷出岩,花岗岩属侵入岩中的深成岩,白云母在花岗岩中是常见的矿物,而在流纹岩中则非常罕见。

石英砂岩:砂状结构,成分多为耐风化的矿物如石英、长石、白云母及部分岩石碎屑。

石英岩:快状构造,纯者为白色,因含杂质可呈灰、黄、红等颜色,多具粒状变晶结构,断口平坦,具油脂光泽,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

节理的成因分类:1.原生节理(成岩),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

2.表生节理(次生)由于岩石风化、岩坡变形破坏、河谷边坡卸荷作用及人工爆破等外力而形成的裂隙。

3.构造节理,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节理。

节理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张节理、剪节理。

(1)张节理a.产状不如剪节理稳定,沿走向方向和沿倾斜方向延伸不远;b.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c.多呈张开的裂口状,脉的宽度变化大,脉壁也不平直;d.砂岩和砾岩中的张节理,节理面往往绕过砾石或沙粒,呈现凹凸不平状;f.张节理通常沿早期“X”型节理发育而成,多呈锯齿状延伸,通常称为追踪张裂;g.沿张节理面的内摩擦角值较剪切节理高,但若有黏土等物质填充,则抗剪强度受填充物控制。

(2)剪节理a.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可见擦痕,产状稳定,可延伸较长,在砾岩中平直切穿坚硬的砾石;b.呈闭合状,裂隙本身的宽度很小,但受后期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也可裂开并填充黏性土或者岩屑;c.成组成对出现,即多条节理互相平行排列,间距大致相等,在同一作用力下形成的共轭“X”型节理,他们互相交割,使岩层形成菱形或方形,方形者也称棋盘格状构造;d.沿剪切节理面抗剪强度往往很低,在边坡和坝基岩中易形成滑动破坏面。

野外识别断层的标志:(1)延岩层走向追索,若发现岩层突然中断,而和另一岩层相接触,则说明有横穿岩层走向的断层或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存在。

(2)延垂直岩层走向的方向进行观察,若岩层存在不对称的重复式缺失,则说明有平行于岩层走向的断层存在。

(3)由于构造应力的作用,延断层或断层破碎带及其两侧,常出现一些伴生的构造变动现象。

如a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时,在断层面上留下的摩擦痕迹称为“擦痕”。

有时在断层面上存在有垂直于擦痕方向的小台阶,或称为“阶步”b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等构造岩的分布。

C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时,沿断层面产生巨大的摩擦力,邻近断层的两侧地层因受摩擦力的牵引,发生塑性的拖拽和拉伸而形成的弧形弯曲现象,称为牵引褶皱。

(4)在地貌上,断层常形成断层崖、三角面山、山脉的中断或错开,以及山地突然与平原相接触等现象。

(5)沿断层带常形成沟谷、洼地,或出现线状分布的湖泊、泉水等。

(6)某些喜湿性植物呈带状分布。

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1.岩石性质的影响2.地质构造的影响3.气候的影响4.地形条件的影响5.其他影响因素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基本的发育条件有可溶的透水岩层和具有侵蚀性的水流。

岩石的可溶性(物质基础,必要前提)透水性,水的溶解能力,流动特性(保持溶蚀作用持续进行)。

发育规律:垂直分带性和平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受地质构造控制,岩层及其组合控制,溶洞发育的成层性)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