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境界
禅宗美学

美
学
1、“禅宗”是什么?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以静坐默念为
修行方法。相传在南朝宋末(五世纪)由印 度和尚菩提达摩传入我国,下传慧可、僧璨、 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 秀,时称"南能北秀"。因第六代祖师以前,每 代只单传一人,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故 名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在唐宋时 极盛。
禅说贾平凹的小说《猎手》
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 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 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 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 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 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 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 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 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 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 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 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禅说贾平凹的小一
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 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 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只狼。但没有 见到狼,和他一块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 十来岁的男人。
请回答: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禅通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 少均出自佛门高僧手笔,他们在诗句中充分表达了悲天悯人,胸怀法界的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称曰“禅”,即“禅定”之义。
所谓“禅定”是指四禅八定而言,虽云四禅八定其实却是四四定,曰四禅八定者,四禅四定共为八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禅宗产生,六祖慧能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传有语录名<六祖坛经>。
其中解释说:“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简析诗词中的人生禅宗三境界[权威资料]
![简析诗词中的人生禅宗三境界[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c621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4e.png)
简析诗词中的人生禅宗三境界摘要: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包涵人生哲理的优美华章,在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王维的《鹿柴》、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就深涵了人生至高的禅宗三境界,细细品之,余味无穷。
关键词:禅宗境界人生哲理人生无常,人生如戏,有喜有悲;人生如梦,有真有幻;人生如棋,有输有赢;人生如水,有清有浊;人生如茶,有浓有淡;人生如花,有开有榭;人生如天气,有风有雨……在纷繁复杂的漫漫人生道路上,有几人能体悟到其中的真谛呢?在美仑美奂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就蕴涵着丰富精美的人生禅宗哲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一境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二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此三境界。
三境界的诗句分别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王维的《鹿柴》、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此精辟地道出了人生从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到悟而未透,返虚入明,最后到达通透圆融,已臻化境的禅宗境界,此乃人生禅宗三境界。
一、觉而未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诗人柳宗元政治失意,被放逐永州(今湖南零陵),借歌咏隐居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抒发失意苦闷的好诗。
全篇诗歌寥寥二十字寄托着诗人孤寂、幽远的心境,也寄托着中唐那一代人的心境、意绪,整幅画面,动静结合、物我两忘、充满禅味。
诗歌首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静寂无声的雪把一切都简化了,不见鸿爪,不见人际,天地间一层不染,万籁无声,只有清静和寂寥,陪伴着一条小船上的渔翁,在漫天宁静,一江白雪中垂钓。
诗歌后二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极写天地的广大寥廓,为了凸现主要描写对象――小船上的渔翁,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景别越大,中心人物越小,却越突出、越抽象,自然成为视觉或心理的一个点。
诗人正是以这种“全景式”的点,以这种“简化”,凸现了垂钓者的峭洁清远、宁静淡泊。
作为本源境界的复归——禅宗境界的阐释

会完 美 。在 古希 腊 时期 ,理念 世界 似乎 就是 西方 人
宗在 总结 印度 “ 法 ”的基 础上 中国化 的结果 ,在 禅 继 承 古老禅 法 的同时 ,加 人 中国 的传统 文化元 素 ,
所要追求的完美境界 , 虽然这在某种意义 卜 还不是 真正 的境 界 。 基督教认为人只要有过忏悔 , 信仰上帝 , 以博
不 同情 况下 ,有 不 同程 度 的境 界生 发 出来 ,冯友 兰
1 .境 界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定
对境 界 界定 之 前 , 我们 需谨 慎 的思考 一 下 界定
自身的涵义 ,那么何为界定?界定就是划界 , 划界
就是 让 一事 物 与他 事物 区分 出来 ,廓 清二 者 相混 沌 胶着 的区域 ,在 区分 开来 的边界 处 ,让事 物 成为 其 自身 ,这样 与 其他 事 物相 区分 。当我们 对 某事 物进 行 划 定 后 ,“ 物 在边 界 之 中使 自身 成 为 了一个 完 事
爱 的态 度 ,去 爱他 人爱 自己 ,继 而热 爱生 活 ,那 么 就 可 以进入 天堂 ,灵魂 就会 与上 帝相 会 。天堂 似乎 也 有一种 境 界 的意味 ,但 与禅 宗所 阐释 的境 界 却是 根本 不 同 的 ,不仅 在于 不 同的宗 教涵 义 ,更在 于基 督教 的天堂境 界是 神性 的 ,禅 宗所 阐述 的境 界却 是
境界一词与美学息息相关 , 尤其是在中国美学 中有相 当重 要 的地 位 ,但 是 境界 一 词却 佛教 的经师
创制而来的 , 以说境界一词是佛教的专用词 , 可 其 他宗教很少使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讲境界 ,但是 与禅宗境界在美学意义上的阐释却大不相 同,为了
亡和衍生 。境界被规定在此分界线内不得超越 ,与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2011-07-01 01:49: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心若止水,万物皆空。
禅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人都有欲望,因欲望的引动长期熏习修炼成为习惯,也就是佛教讲的贪欲!好比一杯水在外界的接触下因缘相合杯子的水就开始摇晃不定!那么我们会认为是水在摇晃,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颠倒我执就是这个意识!水不会自生摇晃,好比欲望并不是来自自心,而是外界的引动,只要驱除对欲望的执着,守戒行慢慢的通过戒定慧修善行安定内心,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对立那么水就会自然恢复平静!与道自然合一也就是现在讲的天人合一,没有境界的境界,因为里外如一自然没有动摇的可能,更没有一个境界可寻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会因为外界的欲望引动身心不得自在,为欲望而劳心动神,造成身心烦恼不和谐安定,计较善恶是非不能一心为善安定内心!那样本就是违反了道的自然,也是自然宇宙变化和谐的真实道理!那么要实践就要修善行处水柔居下随缘顺自然之道另身心自在与道相应!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
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
论《六祖坛经》中的两种悟道境界

论《六祖坛经》中的两种悟道境界《六祖坛经》是禅宗名著之一,被誉为是中国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所记载的六祖慧能的言行和教化,对于后世的禅宗修行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六祖坛经》中,慧能详细阐述了禅宗的悟道境界,主要包括了两种境界——初悟和究竟悟。
本文将针对《六祖坛经》中的这两种悟道境界进行探讨和阐述。
我们来谈谈初悟。
初悟是指在禅修过程中,修行者对于禅宗的要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
在《六祖坛经》中,慧能在第二回中谈到:“未出现前,即是菩提;于根本终不可得。
”这句经文,是慧能对于初悟境界的精辟描述。
在初悟境界中,修行者可能会通过禅定或者反观等方式,体验到独特的觉悟境界,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心灵体验,这种体验将使其对于自我的认知发生深刻的变化。
初悟境界的修行者通常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对于诸法的本性也有了一定的领悟。
这是禅宗修行者在精进修持后所能达到的一个重要境界,也是对于禅宗教义的初步领悟和认知。
初悟境界的修行者会经常感到自己心中充满了智慧与慈悲,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对待众生的态度都会有着显著的改变。
初悟境界仍然是有所局限的,这种境界只是修行的开始,还不是禅宗真正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六祖坛经》中的初悟和究竟悟代表了禅宗修行的两种极端境界。
初悟是修行者对于禅宗教义的初步领悟和认知,究竟悟是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代表了对于自性与诸法的极深认知和彻底解脱。
而这两种境界也是禅宗修行者在不断修行中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在修行的过程中,禅宗的学者和修行者都要通过不断的禅修和参悟,努力走向究竟悟的境界,不断超越自我认知和执著,最终实现内心的彻底解脱。
需要指出的是,初悟和究竟悟并不是孤立的两种境界,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种境界。
在禅宗修行者的修行过程中,初悟是他们得到的第一次重要的体验,而究竟悟则是他们通过初悟的基础上,不断努力、不断观照、不断修行,最终达到的最高境界。
初悟和究竟悟的关系就好比是修行者通过初悟境界,打开了一扇通往究竟悟境界的大门,而通过不断的修行和观照,最终能够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彻底解脱。
四禅八定的境界(荟萃内容)

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
这里主要介绍两大阶段的要领。
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粗定练功的时候,专心一意。
即要专注,不分心,不乱想。
坐势也行,站势也行,睡势也行。
粗略地把意识定下来。
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像是定在了一个地方不走一样,即定根法。
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了,所以就好像动不了似的,这叫细定。
这要求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沉,人非常的安稳。
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地定住以后,下意识就开始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
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要让某种想法或念头继续往前发展。
如,练功时,你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地,但你马上把意念就定在那某地,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地的地方——欲界定。
又如,你的意念刚好出现的是大海边,那你马上把这个意念定在海边上,可不要想到下海——欲界定。
或意念刚好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想到下井一一欲界定。
或出现了一棵大树,那就马上把意念定到这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或其它杂乱的意念——欲界定。
练功练到这一步常常心神爽快。
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由粗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
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了。
如前面出现大河,你就把意念定在那观看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就要出麻烦。
这叫“欲界定”。
第四步:未到地定,又叫“未来禅”。
“未到地定”这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在“欲界定”的那个地方观望好长时间以后,随之再用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坐着的位置上。
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觉得你周围什么都好像没有了,心身也没有了似的,这就进入了气功的“心身境虚”的境界。
这一步叫“未到地定”。
以上的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
如果你练功时能把这几个过程都经过了,就完成了第一阶段。
二、根本禅根本禅又分为四步功夫,即四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诃迦叶是禅宗初祖,然后传
给阿罗陀。禅宗不立文字。
禅宗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
来到中国,从广州北上南 京。时至南朝梁武帝,四 次出家同泰寺。
达摩告别梁武帝,来到嵩山石
洞,面壁九年顿悟,成佛。禅 宗出名。达摩初祖,到五祖弘 忍,六祖慧能开南宗,神秀开 创北宗。北宗武则天时盛行, 安点哪颗心?德山宣见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 故纸,何日出头时。古灵神赞 磨砖成不了镜,坐禅岂能成佛。南 岳怀让与马祖道一
丹霞天然
执迷不悟,要破执。
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怀海与野
狐
破发执,破法执,破空执。
禅宗的境界:
神秀写诗:身似菩提树,心如
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尘埃。 慧能写诗: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
净土宗有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解
救苦难。 东方人遭罪,念佛求生西方,西 方人遭罪,念佛求生何方?天国 被否定,佛法在人间。
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念经
无用,坐禅无功。 鬼神不是人,仙佛是人。
禅宗的境界
中国的智慧先是周易,然后先
秦诸子,再是禅宗。
禅的本义:静、虑。是佛家修
行的方法。坐禅,想,不想, 非非想。 禅宗是一个流派,不是坐禅。
禅宗的产生:释迦摩尼开大法
会,金莲涌地、顽石点头、天 花乱坠。拈花一笑,摩诃迦叶。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
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自由、自觉、自然。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