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美学

合集下载

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
禅 宗


1、“禅宗”是什么?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以静坐默念为
修行方法。相传在南朝宋末(五世纪)由印 度和尚菩提达摩传入我国,下传慧可、僧璨、 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 秀,时称"南能北秀"。因第六代祖师以前,每 代只单传一人,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故 名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在唐宋时 极盛。
禅说贾平凹的小说《猎手》


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 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 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 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 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 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 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 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 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 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 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 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禅说贾平凹的小一
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 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 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只狼。但没有 见到狼,和他一块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 十来岁的男人。
请回答: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包含了哲学、宗教和美学的东亚文化传统,它的诞生和发展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禅宗美学对于日本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日本建筑方面。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具体影响。

1. 空间与时间禅宗美学强调的是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即通过消除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境界。

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

日本的传统建筑具有开放式的布局,室内与室外的界限非常模糊,同时在建筑中往往会考虑到自然景观的融入,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优美的氛围。

2. 简约与极致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个简约、自然、平和的境界,而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简约。

传统日本建筑没有太多的装饰,主要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同时还具有精细、完美的结构和构造。

日本的建筑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独特、极致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深刻影响。

3. 求变与持久禅宗美学认为,万物皆变,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同样地,传统的日本建筑也可以不同于其他建筑,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柔性的、适应性强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了建筑的稳固和永续。

例如,传统日式建筑中往往设置有小窗户或者摆头窗,这种设计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灵活使用,同时还可以调节采光和通风,具有强烈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总体来说,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塑造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气质,同时也使得日本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这种自然、简约、平和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启示和借鉴。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359典型说话2020年第9期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学士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美学思想是超凡脱俗的,它提示了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提供了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启迪了象征性的审美传达和规范了体验性的审美追求。

惠能在《坛经》中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信。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首。

”对于当时仕途坎坷的王维来说,参禅似乎是令自己放松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禅意的名篇,于是著有“诗佛”之称,连字都要与禅有关,摩诘来自禅宗七经之一的《维摩诘经》。

难怪乎王维的诗处处透露出一股脱俗、空灵之气,真可谓不着一个禅字,却处处有禅意。

王维诗中最大的特点是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

而诗禅相融是主体以“平常心”,“无住心”处世俗,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个体生存的超旷状态。

那么对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1 寂照静观,澄淡精致“静”、“空”两个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佛门清净,参禅之人必是清修、静练,有着泰山崩顶而面不改容的超凡气度。

王维好佛,因此他的诗也体现出“静”和“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诗人在这首诗里旨在描写春夜山涧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山空”,创造出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苦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他多表达的意境恰恰是禅学的意境,澄淡精致。

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的意想,塑造出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和空灵的禅意。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一、引言二、禅宗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禅宗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禅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理念。

禅宗美学注重内外统一,强调境界和内在精神,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追求。

禅宗美学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在精神:禅宗美学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内心境界,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它主张通过内省和思考来发现人的内在精神,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来感受真正的美。

2. 极简主义:禅宗美学强调简朴、朴素和摒弃繁琐的审美理念。

它认为只有通过去除冗余和繁复的元素,才能达到一种纯粹和超脱的境界。

简约的形式和空间对于禅宗美学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平衡和谐:禅宗美学追求一种宇宙的平衡和谐。

它认为只有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下,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美。

禅宗美学中的“禅”字本义为平稳,而“宗”则表示平衡。

它主张通过平衡和谐的形式和结构,来表现出内在精神的美。

4. 自然主义:禅宗美学对自然和自然界的追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认为自然是最真实的美,通过模仿自然和融入自然元素,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禅宗美学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通过自然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这种关系。

1. 简约的形式和结构:禅宗美学倡导简约和摒弃繁琐的审美理念,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为简约的外观和简洁的结构。

iPhone的设计就体现了简约的特点,其外观简洁、线条流畅,没有多余的装饰和繁复的操作。

2. 自然的材质和元素:禅宗美学强调自然和自然界的美,因此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常常使用自然的材质和元素。

家具设计中常使用木材、石材和纺织品等自然材料,汽车设计中常使用皮革和木纹等自然元素。

3. 平衡和谐的比例和布局:禅宗美学追求一种宇宙的平衡和谐,因此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常常注重比例和布局的平衡。

建筑设计中常使用对称的结构和分配,家具设计中常使用平衡的比例和布局。

4. 内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禅宗美学追求内在精神的美,因此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常常注重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内省。

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
一部心性的历史
禅宗的名称与起源

净土宗 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 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 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 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 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 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禅宗主要思想
本心论(本来面目) 迷失论(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旧臭 皮囊) 开悟论(渐悟、顿悟) 境界论

理论思想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 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 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 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 “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 以定慧为本
超越凡圣-平常心

禅宗故事的特点

用故事述说思想 使用偈语 不立文字(慧能不识字) 禅道唯在妙悟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仍然见山只是 山,见水只是水”(青原惟信)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 常,无凡无圣。(马祖道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 挂心上,便是人间好时节。

拈花微笑 以心传心 以指为月 望月忘指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 (意义与语言,禅宗与庄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 何处有尘埃?(慧能)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五祖弘忍)
禅宗的美学思想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简约、平和、自然、静谧、空间感和极简主义等。

简约是禅宗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禅宗倡导的简约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强调“断得繁华”、“除去繁难”、“去其繁而得其淳”,使建筑物脱离繁琐的装饰和华丽的外表,追求简洁、朴素和质朴的美。

平和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理念,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定,要求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自然是禅宗美学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自然界的美与和谐,同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静谧是禅宗美学的又一主要特征,禅宗倡导的是一种全然的宁静,建筑物要给人以静谧、悠静的感觉。

空间感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禅宗所倡导的是一种超然的空间感,建筑物应该给人以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极简主义是禅宗美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强调通过尽量少的元素去体现建筑的精髓,追求极简和纯粹的美。

禅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禅宗美学在日本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洁、朴实和大气的风格著称于世,这一特征与禅宗美学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禅宗美学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约的外观和质朴的材料而闻名。

建筑室外采用木材、竹子、稻草等自然材料,坚持用最朴素的材料来搭建房屋,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简约和朴素。

日本传统建筑注重室内外的和谐统一。

传统日本建筑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自然和谐的理念,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巧妙地安排结构与空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舒适的住居环境。

日本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空间感的体现。

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不断拓展空间感,建筑物内外的空间关系得到了极为精妙的处理,给人以虚实交融、宽敞明朗、动静结合的感官体验。

日本传统建筑还遵循着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

传统日本建筑尽量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修饰,注重将建筑的精髓和本质通过极简的手法展现出来,力求用最简单的元素来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概述禅宗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禅宗美学强调简约、自然、平和、静谧等特点,这些美学理念在当代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以期为更好地理解禅宗美学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禅宗美学中的简约精神在产品设计中的表现禅宗美学注重简约精神,认为简约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产品设计中,简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简洁流畅:禅宗美学强调“画意宁静、克己茂实”,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常常会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通过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产品的整体轮廓和结构。

现代家居产品中的简约线条设计,使产品更加纯粹、简洁,呈现出禅宗美学的内在精神。

2. 极简主义风格:极简主义是禅宗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要求产品设计尽量去除繁复的装饰和冗余的元素,追求简单、干净、纯粹的外观。

手机、电脑、家具等现代产品的设计中,常常会运用极简主义风格,呈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美感。

3. 色彩简约:禅宗美学强调色彩淡泊、清新、自然,产品设计中也常常采用简约的色彩搭配,追求简洁大方的美感。

简约色系的服装设计、简约色彩的家居饰品等产品,都展现出了禅宗美学中的色彩理念。

禅宗美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禅意的根源所在。

在产品设计中,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借景创新:禅宗美学强调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借景创新。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常常会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自然气息和自然形态的产品。

一些户外用品的设计常常会从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中得到启发,呈现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特点。

2. 自然材料运用:禅宗美学强调尊重自然,提倡使用自然材料。

在产品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木质家具、竹制工艺品、石头装饰等产品的设计中,都运用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呈现出自然素材的纯粹和质朴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美学
一部心性的历史
佛教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 基本特征的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 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语Buddha的 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 者”。
宗教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人类智 慧的体现,可以化解苦难的感受和体验。
悟:无生无死 无染无净 无悲无喜
1)诸行无常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人生因果相续,刹那 生灭。
2)诸法无我 我和宇宙万物一样,所有事物都不是永恒的。 3)有漏皆苦 三毒(贪欲、嗔恨、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和
慢疑恶见(傲慢、犹疑、不正确的见解等)组成的“漏” 是人生的六大烦恼,使人们有了“八苦”而不得解脱。 4)涅槃寂静 懂得无常无我,知晓有漏皆苦,唯有笃信佛法, 皈依佛门,刻苦修行,方能超越轮回,进入智慧福德圆满、 永恒寂静的境界。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 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 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 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 眾作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 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 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 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 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公元520年,菩提达摩尊者由于观察到中土有大乘 气象,便航海来到广东,然后到了金陵会见了梁武 帝,但话不契机,便一苇渡江北上洛阳,在少室山 面壁九年。达摩尊者被尊奉为中土禅宗初祖。
达摩尊者将此法门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 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传六祖慧 能大师。慧能大师门下有两位高徒,南岳怀让与青 原行思禅师,其后又逐渐发展、演化成五家宗派, 即禅宗的“一花五叶”。禅宗对中国哲学史、文化 史、艺术史(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了解禅 宗,就无法全面、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佛教的发展阶段
佛教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
释迦牟尼创教和他的弟子传承其教时期。 2: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
和教律产生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 十部。 3:大乘佛教,公元一、二世纪左右从部派佛教大众部 中产生出来,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 4:密教,公元7世纪以后由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同婆 罗门教混合而成。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对于饱受生活 艰难的人讲,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 脱手段。而佛教追求清静恬淡,根绝欲 念,随缘而安,忘却今世,求得解脱, 在物欲横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种 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禅宗的名称与起源
净土宗 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 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 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 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 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 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 根人說。
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
禅宗主要思想
本心论(本来面目) 迷失论(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旧臭 皮囊) 开悟论(渐悟、顿悟) 境界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 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 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 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 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 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 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岭南新兴(广东新兴县)人也。 贞观十二年(638年)慧能大师诞生。父既少失,母且寡 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艱辛貧乏。於市賣柴。24岁那年,有一客買慧能之柴。使 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却出門外。見一客誦經。 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 經》。
理论思想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 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 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 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 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 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
超越凡圣-平常心
拈花微笑 以心传心 以指为月 望月忘指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 (意义与语言,禅宗与庄子)
禅宗境界
禅家常说的三境界:一,落叶满空山,何 处寻行迹;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三,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 何处有尘埃?(慧能)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五祖弘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佛 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形成了天台宗、三 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 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唐代禅宗,尤其是慧能的南宗禅发展尤 为迅速。该宗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提倡行走坐卧皆入 禅法,简捷易行, 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佛 教流派。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 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 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 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 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 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佛教的基本教义
戒 、定 、慧三学 1)戒 即持戒,指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规定的
许多清规戒律; 2)定 即禅定,指在修行时静坐息虑,专心不
贰,不瞌睡,思想集中不开小差地参悟佛理佛 法; 3)慧 即智慧,指按照佛法的程序,努力领悟 佛法以洞彻四谛的道理,得到解脱。
佛教思想概说
“空”与“苦” 1: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由心而造,不真实,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 1)苦谛:包括生老病死四苦、求不得、爱
别离、怨憎会以及五取蕴苦。 2)集谛:亦名习谛,指苦的原因。 3)灭谛:根除一切苦,佛教追求的最高境
界。即涅槃。 4)道谛:脱苦、集,而达到涅槃之境的方
法、道路。具体就是“八正道”。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众人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 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 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神秀)自執燈。書 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時時勤拂拭
心如明鏡臺 勿使惹塵埃
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 此偈未見本性。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 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 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 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 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 但喫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 州法性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 期间,有二僧争论殿前旗幡动因,一说风动, 一说幡动。慧能大师走上前去,平静说道: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 法师闻听此语,当即发觉其绝非寻常之人。
佛教的对外传播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 不断传播。按其流传渠道不同可分为南 北两系。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 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 教。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的为北 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传入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我国傣族地区 的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安史之乱后,爆发了中国佛教史上最严 重的一次灭佛运动,唐朝佛教走向衰落。 自两宋始,儒家地位上升,佛教整体式微, 唯有禅宗持续发展。但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佛教仍有深刻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品 格,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言、新的 文体、新的意境、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 对中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也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汉地深入人心,译 经事业相继不绝,以皇帝为首的上层社会大 多笃信佛教,佛教自上而下深入民间,大型 佛寺佛窟繁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 窟、龙门石窟、泰山经石峪、成都万佛寺等 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隋代佛教成为国教,佛经数量大增,佛 教造像活动更加昌炽,教派林立。唐代 统治者如唐太宗、武则天等依然笃信佛 教。唐初,玄奘西行,艰辛求法17年, 回国后共译佛经372部,为佛教在中国的 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何名 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 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 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 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 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来无一物 何處惹塵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