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车现状分析及应对之策

合集下载

酒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酒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酒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酒驾一直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还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和社会稳定。

为了加强酒驾问题的整改工作,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深入了解酒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本文将从酒驾问题的危害性及成因、防控手段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酒驾整改工作提供参考。

1. 酒驾问题的危害性酒驾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还会对社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酒驾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给道路交通秩序带来严重的破坏。

其次,酒驾会引起财产损失的增加,修车费、保险索赔等都会增加社会负担。

此外,酒驾还会引发道路冲突,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酒驾问题的危害性,采取积极的整改措施。

2. 酒驾问题的成因酒驾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个人心理、社会环境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在个人心理方面,一些人对酒精的安全性和酒驾危害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其次,在社会环境方面,酒席文化的普遍存在使得酒驾现象比较常见。

此外,酒驾的整改对于各个环节的配合也存在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酒驾问题的成因,以制定合理的整改措施。

3. 酒驾问题的防控手段为了有效解决酒驾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手段。

首先,加强对酒驾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酒驾问题的认识。

通过宣讲、广告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酒驾的危害性,唤起公众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

其次,完善酒驾防控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酒驾的处罚力度。

应该加大罚款数额和吊销驾驶证的力度,使得酒驾者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此外,提高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能力,加大对酒驾的检测力度。

通过酒精检测仪等设备的使用,提高酒驾的检测准确率和时效性。

通过这些防控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酒驾发生的概率。

4. 酒驾问题的整改措施为了全面整改酒驾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完善酒驾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酒驾的惩罚力度。

饮酒驾车问题

饮酒驾车问题

饮酒驾车事故的严重性
饮酒驾车事故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由于酒精对驾驶员的反应能力和判断 力有严重影响,饮酒驾车事故往往比 普通事故更加难以避免。
饮酒驾车问题的社会影响
饮酒驾车问题不仅对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 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此外,饮酒驾车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道德沦 丧、社会信任危机等。
要点二
提高代驾服务质量
加强对代驾服务的监管和管理,提高代驾服务的质量和可 靠性。
04
案例分析
某地区成功打击酒驾的案例
案例概述
实施效果
某地区通过严格的执法手段和公众宣 传教育,成功地减少了酒驾事件的发 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地区的酒驾 事件明显减少,交通安全状况得到显 著改善。
具体措施
该地区加强了对酒驾的执法力度,对 酒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开展广 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酒驾 危害的认识。
法律责任明确
各国法律均明确规定饮酒驾车属于违法行为,并对酒后驾车行为规 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饮酒量与驾驶能力关系密切
研究表明,饮酒量与驾驶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即使是少量饮酒 也可能影响驾驶者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对解决饮酒驾车问题的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 育,提高公众对饮酒驾车 危害的认识,增强公众的 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严格执法
加大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打 击力度,严格执法,对酒 后驾车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提高违法成本。
推广代驾服务
鼓励和推广代驾服务,为 饮酒后的驾驶者提供安全 可靠的代驾服务,减少酒 后驾车行为的发生。
对未来的展望
完善法律法规

治理酒后驾车可以有哪些做法?请你提出建议。

治理酒后驾车可以有哪些做法?请你提出建议。

治理酒后驾车可以有哪些做法?请你提出建议。

治理酒后驾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和建议:1.加强执法力度:通过加大对酒驾的执法力度,增加执法人员的数量和巡逻频率,加强对酒驾嫌疑车辆的检查和抓捕行动。

同时,加强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和风险,以起到威慑的作用。

2.宣传教育:加强酒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酒后驾驶的认识和风险意识。

通过广告宣传、宣讲会、媒体报道等方式,向社会大众传递酒驾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酒后驾驶的文化氛围。

3.提供代驾服务:政府和社会可以鼓励和支持发展代驾服务行业。

提供便捷可靠的代驾服务,为需求者提供安全的代驾,有效减少酒驾行为的发生。

4.使用科技手段:借助科技手段监测和治理酒驾问题。

例如,可以引入智能酒精检测装置,对驾驶者进行随机酒精检测,及时预警和监控酒驾行为。

此外,利用车载定位系统等技术追踪酒驾嫌疑车辆,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抓捕。

5.加强合作和交流:政府、执法机关、酒驾治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酒驾治理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和协作,实现共同打击酒后驾驶的目标。

6.提供便利和奖励措施:政府可以提供便利和奖励措施,鼓励公众主动避免饮酒后驾驶。

例如,设立优惠政策鼓励使用代驾或公共交通工具,建立并推广酒驾举报奖励机制,让举报者获得一定的奖励或保护。

7.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普法教育,让公众了解酒后驾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处罚。

通过普法教育,增加公众对酒后驾驶行为的自觉抵制和合法意识。

综上所述,治理酒后驾车需要综合施策。

加强执法力度、宣传教育、提供代驾服务、应用科技手段、加强合作和交流、提供便利和奖励措施、加强普法教育等措施的有机组合,可以有效降低酒后驾车的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和公共利益。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以下是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
1. 降低反应能力:酒精会影响大脑的功能,使人的反应能力下降,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2. 减弱注意力:酒精会干扰注意力,导致驾驶者无法集中注意力于道路和交通情况。

3. 增加事故风险:酒后驾车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和冒险行为,容易导致超速、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从而增加事故的发生风险。

4. 降低判断力:酒后驾车会对驾驶者的判断力产生影响,使其难以正确判断和预测其他车辆和行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对策分析:
1.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宣传酒后驾车的危害,并提醒驾驶者切勿酒后驾车,让公众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

2.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酒后驾车的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威慑作用。

3. 引导饮酒文化:通过引导饮酒文化的改变,提倡适量饮酒和合理用酒,让公众养成合理养生的饮酒习惯,尽量避免酒后驾车。

4. 官方监管:建立完善的酒驾监管体系,加强对酒驾行为的监测和惩戒,例如通过酒精测试仪进行检测,对酒精含量超标的驾驶者进行处罚。

酒后驾车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危害性极高。

要从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力度、引导饮酒文化和官方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酒后驾车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酒类行业中的酒驾问题及整改措施

酒类行业中的酒驾问题及整改措施

酒类行业中的酒驾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酒类消费在城市和乡村都得到了广泛普及。

然而,由于不负责任的饮酒行为,酒驾问题在饮酒文化盛行的国家中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探讨在中国酒类行业中对于酒驾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酒驾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因为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

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因为饮酒过量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数万人之多。

1.2 造成原因分析(1)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有关刑法、交通法规对于醉驾罪处罚力度已经加大,但是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教育宣传不足:对于风险意识淡化、替代心理产生等问题,需要加大酒驾危害宣传教育的力度。

(3)酒店、餐厅管理松懈:有一些酒店、餐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对顾客的有效监管和提醒。

二、整改措施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执行(1)提高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法规、刑法相关条例,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惩罚力度。

建议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标准要更为明确,并加大处罚威慑力度。

(2)系统化建立新机制: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通报机制,强化警务人员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合作。

同时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查处效率。

2.2 积极宣传教育(1)加大对酒驾危害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社会活动等途径全面展示因饮酒驾车所引发的意外事故和负面后果,增强公众对于饮酒后驾车危害性的认识。

(2)加强对驾驶员的酒驾风险教育:开展针对各年龄段驾驶员的酒后驾车危害性教育,普及安全出行的常识和技巧。

(3)鼓励媒体参与:鼓励媒体赞助、支持和参与相关短片、广告等公益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形成拒绝醉驾的正能量。

2.3 加强企事业单位管理(1)建立责任制度:对于高风险行业如大型仓储物流、酒店等,要求企事业单位建立责任制度,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知识培训,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监管。

(2)强化消费者提醒:在就餐或购买过程中提供合理的服务,向消费者解释过量饮用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并协助为返家提供代步方式。

酒后驾车调研报告

酒后驾车调研报告

酒后驾车调研报告
摘要:
近年来,酒后驾车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

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的方式,以科学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从酒后驾车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酒后驾车的防控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引言
酒后驾车作为一种严重违法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风险,也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一种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认识酒后驾车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酒驾人群特点、酒后驾车的危害、酒后驾车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防范措施等。

二、酒后驾车的危害
1.对驾驶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过量饮酒后驾驶会导致驾驶员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而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此外,酒精还会对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器官和功能造成长期损害。

2.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
酒后驾车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驾驶人饮酒后的不稳定行为和反应能力不足,会导致车辆操作失误、超速、违规变道等行为频发,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3.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
酒后驾车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痛苦,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安全风险。

三、酒后驾车的发生原因
1.对酒驾人群特点的分析
通过对酒驾人群特点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酒后驾车问题主要集中在男性、年轻人和职业司机等群体中。

这些人群往往对酒精的认识程度不够,对酒后驾车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酒后驾车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它不仅危害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来分析一下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

酒后驾车危害多方面,首先是因为饮酒会影响驾驶者的神经系统。

酒精能够抑制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司机在饮酒后产生迟钝、视觉模糊和反应迟缓等情况,从而降低了对路况的敏感程度,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酒后驾车也因为酒精消解需要时间,会导致司机的体力下降,加速疲劳和情绪波动,从而影响司机对路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饮酒之后司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认知能力下降,很可能无法及时发现路况变化和周围车辆的动态,从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酒后驾车的危害原因主要是因为酒后影响了司机的神经系统、体力和认知能力,使其无法正常驾驶。

那么对于酒后驾车的危害,我们又应该怎样进行对策分析呢?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通过各类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向广大司机宣传酒后驾车的危害,并提醒他们要有自觉地避免饮酒后驾车。

严格执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酒后驾驶的查处力度,在执法过程中要坚决依法处理,严惩不贷,使司机对酒后驾车产生畏惧之心。

我们还需要提高司机的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引导活动,培养司机自觉抵制酒后驾车的意识和行为,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酒精检测仪、呼吸测试仪等,加强对饮酒司机的监控,确保他们不会酒后驾车。

通过以上的对策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彻底解决酒后驾车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宣传教育、严格执法、道德引导和科技监控等多种手段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减少酒后驾车的发生,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

我们要强调的是,酒后驾车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呼吁他人不要酒后驾车,不要让自己或他人陷入危险的境地。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共同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驾驶员的酒驾问题

驾驶员的酒驾问题

驾驶员的酒驾问题在现代社会中,酒驾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酒后驾驶而引发的交通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有一些驾驶员忽视了饮酒驾驶的危险性。

本文将探讨驾驶员酒驾问题,并呼吁大家重视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酒驾的危害酒后驾驶对驾驶员和周围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酒精会影响驾驶员的视觉、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大大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酒驾不仅危及肇事司机自己的生命安全,还有可能伤害其他无辜的交通参与者。

同时,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还会造成财产损失、道路拥堵以及社会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相关法律法规针对酒驾问题,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限制和打击。

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规定标准的,将被视为酒后驾驶行为,将面临吊销驾驶证、罚款甚至刑事处罚的严重后果。

此外,各国还在不断完善酒驾监测和处罚机制,强化对驾驶员酒驾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保障交通安全。

三、应对酒驾的方法为了解决酒驾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教育十分重要。

通过教育宣传,让人们认识到酒驾的危害性,增强自觉抵制酒驾的观念。

其次,酒驾检测工具的普及和使用也是关键一环。

发展科技,提供便捷和准确的酒驾检测设备,可以有效降低酒驾发生概率。

此外,加强交通执法力度,加重对酒驾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是必要的手段。

四、个人责任与社会共治驾驶员应该积极承担起个人责任,合理规划饮酒行为。

如果需要饮酒,就应该选择其他合法的交通方式,比如打车或者找朋友代驾。

同时,驾驶员还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以身试法,不为一时的酒意冲昏头脑。

除了个人责任,社会共治也是解决酒驾问题的重要环节。

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合作,共同呼吁和倡导无酒驾文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酒驾问题不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性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后驾车现状分析及应对之策(2010-04-10 12:33:06)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涉酒事故严重程度位居各类交通事故之首,治理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

...酒后驾车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因喝酒会严重影响驾驶行为,增加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近5年来平均每年导致交通事故1.09万起,造成4054人死亡、1.16万人受伤,是导致交通伤亡事故的重要诱因,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事故和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约占总数的30%,涉酒事故严重程度位居各类交通事故首位。

可见,酒后驾驶是制造交通事故的主要“杀手”,治理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涉酒恶性交通事故引发公共安全事件近半年来,关于“酒后驾驶”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案件频频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2008年12月14日,成都市孙伟铭在无证、醉酒驾车,肇事逃逸过程中连撞四辆轿车,先后致4人死亡,1人重伤。

2009年1月21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王卫斌醉驾宝马冲入人群,造成6死6伤的惨剧。

2009年6月30日,张明宝在南京江宁区醉酒驾车,沿途撞倒9名路人,撞坏6辆轿车,酿成5死4重伤的惨剧,死者中还有一名孕妇。

经检测,肇事司机体内血液酒精含量达到了惊人的381毫克/100毫升。

2009年8月4日晚9时许,杭州市民魏志刚驾驶保时捷越野车,在市区繁华路段斑马线附近撞上16岁马芳芳,马经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案发后,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此前同城发生的“飙车案”。

5月7日晚8时许,20岁的杭州市民胡斌驾驶三菱改装跑车在市区超速行驶,撞死了行走在斑马线上的谭卓,引发了国内外关注。

网民大声疾呼“继谭卓、马芳芳后,法规调整还需多少行人生命?”杭州“保时捷案”发生后仅一天,即8月5日晚,黑龙江鸡西市的张喜军酒后驾驶路虎越野车冲进夜市人群,连撞20多人,造成2人死亡,7人住院。

8月6日晚,上海又发生一起酒后驾车夺命案,一名4岁男孩被撞死,3人受伤。

这一幕幕的惨剧接连发生,令人扼腕,给人警示,发人深省。

惨祸频发一再引发社会舆论关于加大交通肇事行为惩治力度的呼声,而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不统一现象也屡遭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

有关专家和社会人士呼吁,在交通文明意识、公民道德素质与汽车数量高速增长不相匹配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应迅速完善、健全交通法规,提高交通违法犯罪的成本。

9月8日,备受各界关注的“四川孙伟铭和广东黎景全恶性醉酒肇事案”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9年8月7日,浙江省公安厅在全省部署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以查处酒后驾驶为重点的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常态化严管工作,公安部也于8月15日起在全国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专项行动。

截至10月9日,温州市共查获饮酒后驾驶3831起,醉酒后驾驶683起,已拘留642人,暂扣机动车驾驶证4131本。

据乐清市统计,1—9月份交通接警量为29888起,共发生上报交通事故646起,造成65人死亡,7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54万元。

其中,9月份共发生上报交通事故30起,造成3人死亡,受伤31人、直接经济损失1.92万元,事故次数、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45.45%、66.66%、43.64%和91.04%。

9月份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21344例(非现场执法15090例),其中酒后驾驶391例,行政拘留醉酒驾驶人123例(共行政拘留194人)。

从8月7日起至10月4日,共发生涉酒交通事故10起,造成6人死亡(其中酒后1人、同比下降66.67%),8人受伤,同比分别下降了50%、14.29%和65.22%。

上述可知,我市随着严查酒驾整治力度加大,事故下降明显,成绩显著。

同时也反映酒后驾驶人数还居高不下,在全力查处酒后驾驶违法的氛围下,仍有个别驾驶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冒险酒后驾驶,甚至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8月28日,龙湾发生醉酒驾驶造成4人死亡的事故后,瑞安在国庆期间又发生了醉酒驾驶致人死亡事故,23岁的肇事司机林春城体内血液酒精含量也达到了惊人的202mg/dl。

10月5日晚8时许,江苏省常熟市蔡学平醉驾保时捷在斑马线上将妇女撞飞致死。

可见,整治酒后驾车任重而道远,集中整治的同时,更要找准根源,因情施策,实现长效预防。

二、酒后驾车高发的根源(一)文化意识形态导致酒后驾车公安交管部门一直把酒后驾车做为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来整顿,2008年全国交管部门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55.4万起。

然而缘何屡禁不止呢?这就衍生出了两个疑问:一是为何要喝酒?二是为何酒后敢开车?为何要喝酒,首先,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高兴、悲伤、喜庆、哀痛等等场合,总免不了来上一杯,宣泄一番。

其次,中国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形成的“酒文化”,酒成了联系和加深感情的媒介,有时还决定着某些项目、事情的成功与否,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因而人际交往过程中,喝酒也就在所难免。

再则,一些酒店为推销酒水引入酒水提成制,使服务员无视消费者过度饮酒而一味地敬酒、劝酒。

据统计,2008年我国白酒产量400多万吨,人均消费白酒2.76升,啤酒产量4200万升,人均消费啤酒24.2升,不难想象,一年有不少“车轮子”因此而陷入了“酒坛子”。

酒后驾车高发有历史的必然性,经分析我国驾驶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酒后驾车的主要原因:一是法制意识淡薄。

一些驾驶人缺少相关法律知识,认为酒后驾驶是个人的自由,只要驾驶时提高警惕就相安无事。

还有一些驾驶人心存侥幸心理,视交通法规于不顾,肆无忌惮地酒后驾车,认为酒后驾车被查到是运气不好。

二是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酒后驾车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驾驶技能好,控制力强,喝点酒对行车安全无妨,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喝酒对驾驶行为的不利影响,对危害性认识不足。

三是由于酒精的作用,使驾驶人过于自信,无视交通法规,敢于尝试高难度驾驶动作,如酒后飙车、比车技等危险行为。

总之,酒后驾车反映我国在文化舆论方面,缺乏对逼酒斗酒等非理性行为的正确引导;在道德谴责方面,对酒后驾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缺乏舆论谴责;在民事赔偿方面,对提供饮酒服务的商家只管赚钱不管消费者安全的行为缺乏责任追究。

(二)法制环境宽松是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法律根源1、对酒后驾车的认定标准较其他国家放得过宽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国家标准对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临界值规定:饮酒驾车(drinking drive):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醉酒驾车(drunk drive):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可见,我国认定酒后驾车标准的起点是0.2%(在驾驶人的血液中每100毫升的酒精含量为20毫克),而酒后驾车标准美国0.08%,日本0.05%,德国0.03%,瑞典规定饮酒驾车最严格的国家,即达到0.02%即为饮酒驾车。

2,法律法规规定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对酒后驾驶及酒后驾驶交通肇事的处罚分为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的处罚规定是:“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也就是说,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只要没有醉酒或者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及死亡的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以上的,处罚就是暂扣驾驶证和最高罚款也不超过2000元。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即使发生交通事故,只有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及死亡且负主要责任以上的,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法规本身的伸缩性以及人情因素,肇事方对受害方积极赔偿和安抚后,法院一般情况下会判处缓刑。

可见,现行法律对酒后驾驶明显缺乏震慑,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和纵容了酒后驾车行为的发生。

对于醉驾致人死亡,执法部门有的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有的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如何界定缺乏相应的标准,伸缩空间也很大,一些特殊阶层的人物,自然会有恃无恐地喝酒开车。

血淋淋的事实说明,我国相关法规亟待调整。

2、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鉴于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世界各国对此的处罚无不严厉有加。

如:美国法律规定,当一个人血液中酒精含量为0.08%时驾车,被视为酒后驾车。

如果被警察第一次抓住,要当场没收驾照,并被立即送到拘留处医疗中心,关押12至48小时,理由是禁止他不清醒时再次上路。

次日,这名司机要交纳数千美元的“保释金”以及250至400美元罚款才能走出拘留处,外加75美元医疗中心使用费,并吊销驾照一年。

酒后驾车撞人事故则被定性为二级谋杀,并面临巨额赔偿。

在加利福尼亚,对酒后开车的普通处罚是罚款、罚扫大街等,若罚后照喝不误,便去参观城内的停尸房,让他们看车祸中死亡者的解剖过程。

日本对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5%驾驶员,判两年以下劳役,罚款5万日元,吊销驾驶执照,同时追究向驾驶员供酒者的责任。

在日本酒后驾车,不仅驾驶员会被处罚,车上的乘客也会被罚。

新加坡的法律规定任何人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不能正确控制车辆而驾驶,或意图驾驶机动车辆者,处6个月以下徒刑或1000-5000新元罚金(1新元约兑换5元人民币);再犯或连续犯,处12个月以下徒刑并处3000-10000新元罚金。

等等,不一而足。

相比之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酒后驾驶的处罚明显偏轻,罪罚不相当,无法形成震慑力。

而且法律适用不统一导致公众质疑司法公正,不同城市、不同罪名,各地判决差异甚大,由此带来的争议,引起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甚至屡屡出现“民意审判”。

(三)查处难度大,管理不到位。

首先,除非是醉酒驾车,饮酒后驾车很多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隐蔽性较大,不易被发现,难以查获。

警力不足使一些路段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给一些驾驶人酒后驾驶、逃避检查提供了便利。

对一些特殊车辆、知名人士的管理不到位,民警往往对这些驾驶员不敢管、不愿管,怕惹麻烦。

查处酒后驾驶方式的单一性决定查处范围比较狭窄,加大了查处的难度。

同时,现行规定又对交警检查车辆做了较多的限制。

其次,认定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需进行酒精检测,而对酒后驾车者的证据收集有一定难度,常常出现不能及时有效地对酒后肇事或违法驾驶人进行酒精检测。

在执法中,常会出现酒后驾车者逃避、拖延酒精检测等不配合执法的情况。

有的酒后驾车者狂喝矿泉水或饮料冲淡酒精含量;有的面对酒精测试仪时故意不吹气逃避检测;还有的趁交警不备弃车逃走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