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增多

合集下载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50 咸潮、赤潮 含详解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50  咸潮、赤潮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50 咸潮、赤潮赤潮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泄漏的石油B.重金属盐 C.固体废弃物 D.氮、磷营养物2.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①北方近岸海域②南方近岸海域③城市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影响有①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②加快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③使污染区域集中④使污染区域扩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D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比如氮、磷、钾营养物和有机物质你;石油、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不会导致植物的快速生长。

选择D。

2.C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所以赤潮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北方近岸海域温度低,发生少,南方近岸海域温度高,发生多;城市近岸海域生活污水多,发生多;乡村近岸海域生活污水少,发生少,选择C。

3.B 赤潮发生的海域要求水温较高,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加快污染污染物的扩散,使污染区域扩大,选择B。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01~2005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比较2001~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月度变化4关于赤潮成因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加剧赤潮灾害B.全球气候变暖有助于减弱赤潮灾害C.全年皆有,1~3月多发D.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较为封闭的渤海最多5.关于赤潮的危害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赤潮会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②赤潮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③应该使用遥感技术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④沿海地区应该禁止海水养殖,防止海水富营养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全球气候变暖易导致赤潮的发生;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潮多发生于5、6月份;东海为我国赤潮发生最多的海域。

赤潮的案例

赤潮的案例

赤潮的案例
1.201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赤潮。

2018年夏季,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岸线发生赤潮,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尤其是海龟、海豚、鲸鱼等水生生物。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农业和工业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海洋酸化。

2.2019年中国东海赤潮。

2019年夏季,中国东海海域出现大规模的赤潮,覆盖面积高达数千平方公里,造成海洋生态破坏和渔业损失。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夏季水温上升、养殖池塘养殖密度过高、废水排放等原因。

3.2020年印度孟买海岸线赤潮。

2020年夏季,印度孟买海岸线发生赤潮,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和沿海地区环境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渔民的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海洋温度上升、工业和城市废水排放、过度捕捞等多重因素。

4.2021年阿根廷科尔多瓦省赤潮。

2021年1月,阿根廷科尔多瓦省的Dique La Quebrada水库发生赤潮,导致众多鱼类死亡,当地居民以及水生生物饮用水的安全受到威胁。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降雨不足、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等因素。

5.2021年日本冲绳县赤潮。

2021年2月,日本冲绳县的部分海域发生赤潮,导致大量乌贼、鱼类等海洋生物死亡。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气温变化、水质污染等因素。

为了缓解赤潮对当地渔业的影响,当地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投入大量资金清理海洋垃圾、减少鱼类捕捞等。

东海及台湾海峡:赤潮次数增加 优质鱼类减少

东海及台湾海峡:赤潮次数增加 优质鱼类减少

东海及台湾海峡:赤潮次数增加优质鱼类减少作者:萧野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7年第10期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港湾及岛屿众多,海洋资源种类繁多。

《2016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东海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近岸以外海水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但近岸局部海域(包括湿地、港湾和河口三类生态系统类型)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较为严重。

东海南部的台湾海峡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如传统优质鱼类资源量大幅下降等。

海洋生物自成独立洄游群系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 ~ 2020年)》记载,东海海岸线长度约5700公里,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包括长江三角洲及舟山群岛、浙中南、闽东中南、台湾海峡以及东海陆架海域。

东海及台湾海峡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上海奉贤杭州湾北岸滨海湿地、青草沙、横沙浅滩;浙江杭州湾南岸、温州湾海岸及瓯江河口三角洲滨海湿地,渔山列岛、披山列岛、洞头列岛、铜盘岛、北麂列岛及其附近海域;大陈、象山港、三门湾海域;福建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滨海湿地;东山湾、闽江口、杏林湾海域、东山南澳海洋生态廊道及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

东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浅滩面积广阔,长江、钱塘江、瓯江等多条河流注入东海,带来丰富的营养盐,因此这里水质肥沃,初级生产力较高,渔业资源丰富。

东海的重要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乌贼和梭子蟹等,一般都以东海沿岸海域和近海为中心,南起台湾海峡,北至长江口附近,自成独立洄游的群系。

东海同时也是许多经济鱼类如鲐、舵鲣等洄游的必经海区,分布着以舟山渔场为代表的多个渔场。

“黑潮”不黑能见度数十米深东海外侧有一股势力强大的“黑潮”。

“黑潮”是海洋中的第二大暖流,仅次于墨西哥湾暖流,起源于热带地区,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域,宽达30公里,水流量相当于500条长江。

它如一条巨型海上暗河从南向北滚滚向前流,西行到菲律宾沿岸后北上,流经吕宋海峡、台湾以东,沿着日本往东北方向流去,在与千岛寒流相遇后再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洋流。

赤潮多发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

赤潮多发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

赤潮多发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

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

如夜光藻、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裸甲藻赤潮则多呈深褐色、红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绿藻赤潮是绿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

那么赤潮多发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呢?
夏季是赤潮的多发季节。

由于“拉尼娜”现象,国家海洋局预计今年夏季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可能偏多,估计在45次左右。

庆幸的是,大半年过去了,福建近岸海域已平稳度过赤潮高发期,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我们对于赤潮的态度应当是——早宣传、早监测、早发现、早预防,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海水养殖业因赤潮灾害造成损失,更好地为渔业经济发展服务。

监测技术人员介绍,目前,我省近岸海域水温较高,不利于对养殖生产影响较大的米氏凯伦藻等有毒甲藻赤潮的形成。

接下来,我省的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将继续开展每半月1次的赤潮常规监测,及时掌握海域赤潮动态,做好赤潮灾害监测与防范工作。

赤潮的危害有很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想要具体了解什么是赤潮请到,在这里我们会每期都为大家介绍海洋灾害小知识。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水产养殖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

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暴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气候和海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赤潮生物的分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10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

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其中硅藻82种,甲藻31种,其他藻种包括蓝藻、定鞭藻、隐藻、裸藻等8种。

发生频率最高的有月光藻、中肋骨条藻、裸甲藻、赤藻异湾藻和一些束毛藻属种类。

(一)硅藻门:硅藻类是一群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细胞壁由二氧化硅和果胶质构成,形成坚硬的外壳,活体细胞具有色素体和细胞核,细胞壁由上、下两瓣硅质壳套组成,壳面上具有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

硅藻类赤潮生物重要属有骨条藻属(如中肋骨条藻)、角刺藻属(如大西洋角刺藻、丹麦角刺藻、双突角刺藻)、根管藻属(如翼根管藻、刚毛根管藻)、弯角藻属、双尾藻属、星杆藻属、盒形藻属、几内亚藻属等。

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

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

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
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

珠三角,长江三角,还有渤海,因为这些地方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海水流动小,因为他们都是一些高营养物质,使得还里的微生物大量生长,造成水里的氧减少,鱼死亡,造成祸害。

那么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呢?
国家海洋局曾经报道,一到六月份半年时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生赤潮24次,累计发生面积约982平方公里;黄海海域发现绿潮1次。

与近5年同期平均赤潮发生次数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减少18次。

据了解,我国管辖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为甲藻类。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发生后,海水的pH值升高,黏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但以青岛为例,整个2013年整体海水环境改善。

201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发生面积4070平方公里,渤海湾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少。

但目前的4月份,仍处于赤潮多发期,赤潮多发区集中于东海海域。

有毒有害赤潮发生比例呈增加趋势
赤潮也是属于海洋灾害的一种,那么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体现在哪,会继续为大家介绍的,想要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请到。

来自海洋的威胁——赤潮

来自海洋的威胁——赤潮
维普资讯
塑 .
赤潮 是水体 中的一些浮游植物 ,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F突发性地大量繁殖 , 引起 一定海 区内的海水主要呈现 红色 为主的海 流。它不仅在气温高的夏季 容易发生 , 在 春、 秋季也时有发生 ; 不仅出现在近海 , 而且有 向远海扩 展的趋势。 我国近海赤潮频发 来 自于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显示 , 近年来我 国近海 赤潮发生次数呈 明 上升趋势。2 O世纪 6 0年代 以前发 生 3次 ,O年代 发生 9次 ,O年代 发生 7 7 8 4次 ,进 入 9 O 年代 以来 , 近海赤潮发生频率 大为增加 , 平均每年 就发 生 2一 O次 , 0 o3 到 2年 , 一数字 上升 为 7 这 9次 ,3年更 O 达 19次 ,4年 5月 ,浙 江舟 山附近海域 发生面 积约 1 0 80 0 0到 10 0平方 千米的特大赤潮 ,造成 了严 重的危 00 害。 赤潮发生 次数较多的有广东 、 、 江、 山东 浙 辽宁和上 海近海。长汀 口、 珠江 口、 辽东湾 、 杭州湾 、 莱州湾 、 大亚 湾、 汕头 一汕尾海域 以及天津近海等是赤潮 的多发地 区。 二、 赤潮发生的原 因
1 . 海水的富营养化。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把
海洋作为天然 的垃圾 排放场所 , 据统计 , 占全 国面积不 足5 %的沿海地 区 , 向海洋排放 的_业废水 和生活 每年 r = 污水近 7 O亿吨。 这些排放物 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盐类 , 直 接 导致 丁海 水 中氮 、 磷等成分 的大量 增 加 , 铁、 锰等微量元 死亡 。 素 以及 有 机 化 四 、 潮 赤 合 物 的含 量 也 江苏海安县孙庄中@( 65) 黄玉龙 2 62 2 的防治措施 大为增加 , 促进 1 制 污 . 控 了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水入海量 , 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海域对排入其中的污染 2全球 气候 的变化 。引发赤潮 的各 种藻类繁多 , . 它 物具有一定 的自净能力 ,但这 种 自净能力是有 限的, 所 们部有各 自适宜生 长的季节 , 当适合某种藻类 生长 的季 以国家应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 向海洋超标排放 , 特别要 来临时 ,加上海 水中含有该藻类生长 所需 的营养 盐 严格控 制好含有大量有机 物和富含 营养盐污 水的人海 类 , 么这种藻类 就可能大量繁殖 , 那 从而引发赤潮。 当有 量 。 于工业集中和人 口密集区域以及排污量大的工矿 对 厄尔尼诺现象 I现的年份 ,局部海 区水温异常偏高 , 叶 J 赤 企业 , 帮助其建 立污水处理装 置 , 污水能够 做到达 应 使 潮发生 的可能性大为增 加。 19 如 9 8年 , 国沿海从南到 我 标排放 。 北发生过 多次大规模的赤潮 现象 , 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水 2搞好赤潮的监测和预报 工作 。利用遥感 、 . 监视船 、 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破坏。 监 测站等 , 入开展赤潮发 生机 理的研究 监测 , 深 建立完 3气象条件的影响。赤潮的形成 、 . 分布 、 聚集和分散 整 的监测预报系统。掌握赤潮 生物 的动态 , 作好赤潮生 直接受到海水的温度 、 海水的运动 和风的影响。 如果风力 物 的预测预报工作 。 采取相 应的措施 , 避免赤潮 生物对 较大, 海水流动较快 , 中的营养盐类不能相对静止在 鱼类 、 海水 贝类及海水养殖造成毁灭性灾害 。 对赤潮多发区 、 定的海域 。 使赤潮生物很难聚集 , 形成不了赤潮。 相反 , 近岸水域 、 海水养殖 区和江河人海 口水域要进行严密监 如果海水 具备温度较高 、风力较弱 、 海流缓慢 等水域条 视 , 及时获取赤潮信息 。 一旦发现赤潮或赤潮征兆 。 及时 件, 会促进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 , 使赤潮容易发 生。如人 通知有关部 门,有组织有计 划地进 行跟踪 监视监测 , 提 们通过监测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 2 ,这便是 出治理措施 , 千方百计减少赤潮 的危害 。 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风予如盐度的变化也是促 3采 取科 学的 养 殖技 术 , 轻 赤潮 生物 的繁 殖 。 . 减 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的原因之一。 赤潮在夏季容易发生 , 在 选择 养殖 方 式 和养殖 品种 时 ,可 以采 取科 学 的方 以及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与气象条件有很 大的关系。 法, 如可 选用 贝类 同 鱼类 混合 养 殖 , 轻 藻类 的暴 发 减 4 度 的海水养 殖。我 国是水产养殖 大国 , 过 由于许 性 繁殖 。 多地方 片面追求经 济效 益 。 反生态环境规律 , 使养 违 致 4做好 宣传和教 育工作 。可 以通过报 刊 、 广播 、 电 殖业 F身污染 日趋严重 ,随着 贝类 和鱼 类新 品种 的引 J 视 、 等媒 介 , 社会广泛开 展关于赤潮 的科普宣 网络 向全 进, 也带来了新 的赤潮生物 。过度投放饵料和养殖 对象 传 , 增强人们抗 灾防灾 的意识 能力 , 提高全 民保 护海洋 排 …的火量排泄物富含营养 物质 , 也造成了水体的富营 这 片“ 蓝色土壤 ” 的意识。只有 保护好海洋 , 才能不断向 养化 , 使养殖 成为赤潮生物的理想柄息地。 9 7年 1 海洋索取财 富, 19 O 反之 , 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 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治荒漠化力争“人进沙退”
内蒙古的治理速 度超过了荒漠化 速度,过去沙进 人退的局面得到 了遏制,出现了 人沙对峙的新态 势
植树造林以及 保护植被是治 理荒漠化的唯 一途径
练习题:
1、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 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 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 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 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导致海洋养殖业的鱼类大量死亡
赤潮造成 大面积的 海洋鱼类 死亡
大量研究 表明,海 域营养盐 污染或富 营养化是 赤潮频繁 发生的最 重要原因
(1)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3)环境问题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成为威胁中华 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材料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人均每年垃圾产量 440公斤,仅北京市。日产垃圾总量达2.09万吨,相当于 两座石景山的体积,每年运送垃圾就用市财政6.8亿元。 我国日常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填埋,由此导致城市历年 的垃圾存量达66亿吨,侵占了35亿多平方米的土地,已有 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危及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 展。
B.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
C.可以选择“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
D.我国环境污染情况6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37.5% 荒漠化:面积26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仍以2460平 方千米的速度在发展。
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30%国土受酸雨危害;全国3/4的城市噪声超标;每年固体废弃物污染 总量5.6亿吨,1990年废水排放量354亿吨,70%未经处理。 (1)概括指出上述内容反映了我国环境问题哪两个方面的表现? (2)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3)请概述环境问题的危害? (4)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你认为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2000~2001年深圳海域共发生赤潮16起。其 中,深圳湾和珠江口海区共发生5起,大鹏湾 海区发生7起,大亚湾海区发生4起。赤潮累 计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2000年9-10月发生于大鹏湾的赤潮
乱砍滥伐森林破坏 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变成了黄河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超过8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 问题
(1)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
(2)有人说: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 是一个资源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3)为了创造美好环境,你应该怎么做?
B.城市气温较郊区高
C.大量燃烧媒核石油,使城市中的二氧化碳核碳 氢化合物含量增多
D.燃烧媒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
3、我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被有机物或重金 属污染,86%的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35个 较大的淡水湖,有17个遭到严重污染,这些情
况表明(D )
A.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不可遏制
不正确的是( D )
A.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 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近40年来,北京一些景点的汉白玉雕塑被严重 溶蚀,有的溶蚀厚度已超过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
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D )
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降雨增多
水土流失堵塞 河道
水土流失毁坏耕地
怎样解决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
植树 造林 是防 止水 土流 失的 好办 法
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80年代初的10.8万 平方公里降低到9.3万平方公里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万平 方公里,大约相当于陆地面积 的27%,受其影响的人口为4亿
最新监测结果 显示,中国荒漠 化和沙化土地 面积实现自 1949年新中国 成立以来首次 双双缩小,但防 治土地荒漠化 和沙化的形势 依然严峻。
环境亮起“黄 牌”
赤潮
2001年,我国 海域赤潮发生 次数增多、发 生时间提前、 影响范围扩大。 全年共发现赤 潮77次,累计 面积达15,000 平方公里。
图中红色海域是 赤潮多发地区
图中赤潮多发地区 在分布上有什么特 点?
浙江玉环坎门后沙 原先黄绿色的海水 变为灰褐色
浙江海域最 近出现面积 超过7000平 方公里的大 面积赤潮, 主要分布在 舟山、温州 海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