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实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一)5 观察、描述矿物(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第一单元电一、单元教学意义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花生和豆芽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和原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2.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花生和豆芽植物,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长过程等。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植物的生长变化。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花生和豆芽的生长过程,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花生和豆芽的生长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植物生长变化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原因。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种子的结构和成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基础知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种子的结构和成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种子萌发的过程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知道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让学生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萌发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种子萌发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物观察: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实物,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的结构和成分,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种子,如菜籽、豆籽等。
2.准备放大镜、镊子等观察工具。
3.准备实验用的培养皿、水、土壤等。
4.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类型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种子的结构和成分,让学生了解种子主要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组成。
3.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用镊子轻轻剥开花生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种子的内部结构有哪些部分?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动物的卵》公开课教案附实验观察记录单.docx

动物的卵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月•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2、在观察的基础匕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乐丁•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口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行。
二、教学重点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月•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1、电脑课件:各种各样动物的繁殖活动图片、各种动物的卵的图片、鸡蛋的知识及小鸡的孵化过程影片、青蛙卵的发育繁殖过程影片。
2、学生收集关于动物卵的知识的资料。
3、教师为每组准备鹅蛋、鸭蛋、乌鸡蛋、鹤鹑蛋各1枚,2枚生鸡蛋、半个熟鸡蛋,小盘子一个,放人镜一个.五、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质疑引入师:春天到了,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刚过夏天就开始孕育果实、种子,繁殖后代。
动物们也不甘落后,同学们看!它们在做什么?(电脑课件:动物繁殖图片)对了,这些小动物们都在为繁殖他们的后代而努力,你知道动物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胎生、卵生)哪些动物是用蛋(卵)生吗?(归类)师:科学家把动物的蛋叫做卵。
(科学家把我们平时说的'蛋'叫做卵,学生怎么说你都町以接话题)今天我们就來研究动物的卵。
板书:动物的卵(二)观察探究、探索真相。
1、观察动物的卵:(1)示脑课件:各种动物的卵的图片:一起來看看,卵是什么样的师:你能说说它们冇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1、都是圆形的;2、冇的透明冇的不透明;3、颜色不同......)问:这些卵冇哪些不同呢?(此句为环节转换)你能弼到是什么原因造成卵的差别这么人呢?(动物种类不同)不同种类动物的卵外形冇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那相同种类动物的卵也是这样吗?(耍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再往下说)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组禽类的卵,分别是鹅的卵、鸭卵、乌鸡卵、鸡卵、鹤鹑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案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一)聚焦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土壤里有什么呢?(二)探索1.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
(岩石,土,植物,小动物等等)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1)在校园或田野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2)整体观察: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并用鼻子闻一闻土壤的气味。
用手捻一捻,体会有什么感觉。
发现:土壤是褐色的,掺杂着植物的根和叶子,还有虫子和小石子等等。
有气味。
用手捻一捻,发现土壤有些潮湿。
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解释:死亡的小动物和植物的根叶子,统称为动植物残体,它们落到土壤里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腐烂,变成一种黑色物质,我们统称为腐殖质。
(1)颗粒观察: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发现: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
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2)沉积实验: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三)研讨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什么?(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搅拌后等一段时间,能看到大部分土壤沉在水底,分为了两层颗粒小的是黏土,颗粒大的是砂,树叶和草根浮在了水面上,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完整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完整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2. 能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并得到结论。
3. 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流程1. 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1)教师引入: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有哪三种状态吗?(2)学生思考:请大家谈一谈。
(3)教师讲解:固体、液体、气体,是我们周围物质最基本的三种状态。
固体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例如石头、木头、书本等。
液体是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状态,例如水、牛奶、饮料等。
气体是物质最自由的状态,例如空气、氢气、氧气等。
(4)教师与学生互动:请问,固体、液体、气体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5)学生思考和回答:固体和液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固体是定形的,液体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而气体则没有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
2. 科学探究方法(1)教师引入:科学家们是怎么研究问题的呢?(2)学生思考:请大家谈一谈。
(3)教师讲解:科学家们研究问题一般都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的。
这种方法就叫做科学探究方法。
(4)教师示范:我们现在来一起玩一个游戏,看谁能先猜到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我手里拿的是黄色的水果,表面光滑。
我再送你们几个提示:这个水果可以削皮食用,里面有一些小的黑子。
请问,这个水果是什么?(5)学生思考和回答:这是香蕉。
(6)教师与学生互动:这个游戏是怎么样进行的呢?(7)学生思考和回答:老师在手里拿物品后,可以由我们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问题给出提示,最后我们再根据提示,得到答案。
(8)教师总结:科学探究方法就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三、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并得到结论,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年级下册新教科版全套实践活动教案

四年级下册新教科版全套实践活动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实践活动的教案,以供参考。
实践活动一:植物观察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株植物进行观察。
2.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
3. 学生可以画图或拍照记录植物的变化。
4. 学生可以讨论植物生长的原因,并在小组中分享观察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等。
实践活动二:环保行动目标通过参与环保行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2. 学生在学校或周边社区进行相关的环保行动,如垃圾清理、宣传活动等。
3. 学生可以设计海报、制作宣传册等宣传材料,向他人传达环保的重要性。
4. 学生可以组织小型座谈会,分享环保经验和观点。
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环保行动的效果,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环保做出贡献。
实践活动三:手工制作目标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手工制作主题,如折纸、剪纸等。
2. 学生可以参考相关的教程或书籍,研究制作手工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并向同学们分享制作过程。
4. 学生可以组织手工制作比赛,增强互动和竞争性。
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手工制作的经验,让学生认识到动手制作的乐趣和意义。
总结通过以上实践活动的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四年级学生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技能。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这些教案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佑君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二.阅读从蛋到鸡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
教师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完整讲述: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第二幅图到第四幅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
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
第五幅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壳啄破跃跃而出。
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觅食了。
告知学生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小鸡生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
特别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
只有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鸡,而且它们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
三.活动观察鸡蛋
1、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
①、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
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
②、观察要求
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
2、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相关资料:
鸡蛋椭圆形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蛋壳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气的作。
鸡蛋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可以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
鸡蛋一头大一头小,在鸡蛋大头的一端卵壳膜
分开形成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
鸡蛋的内部由卵白、卵黄和胚盘等部分组成。
卵白能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
卵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实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