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7.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郑重声明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
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
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13/106/V20068.shtml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user/home_list.asp?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行道树》作者张晓风:台湾女作家,生于浙江金华,8岁后赴台。
早在1977年,36岁时就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代表作品有《愁乡石》《再生缘》《我在》。
《第一次真好》作者周素珊:原籍广东中山,1938年赴台湾,做过报纸编辑,现已80高龄,退休在家专心从事创作。
散文《第一次真好》是她的一篇早期作品。
2.柚子树又名“文旦”、“栾”、“抛”。
芸香科。
常绿乔木。
叶大而厚;叶翼大,呈心脏形。
花大,常簇生成总状花序。
果实大,圆形、扁圆形或阔倒卵形;成熟时呈淡黄色或橙色。
果皮厚,嫁接、压条等繁殖。
中国广西、福建、浙江、广东、四川、重庆和湖南等地均有栽培。
有“文旦柚”、“沙田柚”等品种。
果实供生食或加工,果皮可制蜜饯。
花、叶、果皮均可提取芳香油。
3.散文从广义上讲,属于记叙文文体,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思想内涵深刻,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
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是以记事、写人为中心内容的散文,“抒情散文”是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抒发作者情感的散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情感体验点: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体验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来源:Z,xx,]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教学方法:朗读法。
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
学习方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行道树》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三、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7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4、如何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 的树”中的“忧愁”和“快乐”?
文中所说的“忧愁”——远离家乡, 生活在喧闹与烟尘中,孤独,环境污浊却 无力改变。 文中所说的“快乐”——勤生绿叶 献出浓阴,迎接光明,释放新鲜空气。
能力拓展
1、假设你是一棵树,你喜欢在怎样 的环境中生活?
讨论
1、发现生活中的“行道树”。
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 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 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 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 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 第一次动手做饭,也不一定是愉快的。
3、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逾多, 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作者希望我们怎 样对待生命中的第一次呢? 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经历也越多, 感受也越多,生命也就越多姿多彩。作者 希望我们珍重第一次,以一颗童心,寻找 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 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 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 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2、选出对“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 B 的树”中与“忧愁”不对应的项( )
A.人们对环境的污染视而不见 B.总是我们最早迎接太阳 C.制造的“清新”很少有人去珍惜 D.在城市同类太少,我们只是一种点缀。
3、品味语言,按原文填入恰当的词语。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 ( 繁弦急管 ) ,都是( 红灯绿酒) 。 (2)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 ( 点缀 )。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 等到朝霞的彩旗( 冉冉升起)。 (4)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 污浊了,但我们仍然 ( 固执 )地制造不被 珍惜的清新。
3、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 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行道树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般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间,我又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它们长得竟是如此繁盛,如此葱茏。
它们不再孤单了。
沿着人行道的黄砖一路延伸,间隔着挺立着的这许多高一脚的矮一脚的树,它们不仅为着我们所吸进的空气而忙碌着,同时也在为离它们很近的我们——我们的生命——增添着很需要的绿色。
在它们的生命里,也许早就知悉了未来的路,不然,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的叶子怎么会绿得这样鲜活和明亮呢?我走近一棵行道树,仰望它们的时候,我看见了它们的眼神。
几百年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是沧桑的痕迹。
可是,它们没有因此变得衰老和疲惫。
相反,它们因此而更加骄傲和自豪。
它们骄傲地生长着,面对着我们人类的世界,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鸟笼里传出“啾啾”的叫声,十姊妹居然破壳而出了!我们欣喜万分,一会儿打开鸟笼喂它们吃奶,一会儿又用树枝逗它们玩。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七级语文上册 《短文两篇 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通用)

一个侧重重视,一个侧重爱惜,在这里是 应该要重视,所以,不能换。
7.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 画”,不说是“风景画”“风 光“风画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 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 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 国风土乃至人情。
10.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 “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第一次看柚子树
第一次看孵小鸟
第一次去露营 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见雪 第一次看到自已的作 品用铅字印出来
详 写 略 写
喜悦与新奇
(静态)
眼巴巴地等候
惊
吃不下饭
喜爱
(动态)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 写?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21/5/112021/5/112021/5/11May-2111-May-21
•
MOMODA POWERPOINT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8、“雏形”与“具体而微” 有什么区别?
“雏形”是指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是指具备了整个 形体,两者形容的外形很有差 别。
7、大家来说说,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 尝试的第一次?
有益的有骑车,受表扬…… 不能感尝试的有:偷东西,贪污,杀人,放火,吸毒……
8、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 最感人、最精彩。
(5)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 但在语序和用 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3.doc

7短文两篇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这两篇短文将给你深刻的启示。
行道树张晓风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PPT课件15 人教版 (共11张PPT)

文章《第一次真好》结尾说“生命中的第一次 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怎样才能使生 命多姿多彩?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真好》结尾说:“愿你珍重第一次” 的含义是什么? 两篇散文抒写了人生的感悟,清新雅丽,文 辞质朴,你感受到了哪些艺术特色?
课后作业
《行道树》中末句说:“我们是一列由于而 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郁是为城市空气 污染、为市民健康而忧郁。现如今,城市面 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请你借行道树的视角, 写出城市蓝天秀水、草绿花红的变化。文字 长短不限。
毕璞,是周素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笔 名。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肄业。 三十八年来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征 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主 编,《公论报》副刊主编,《妇友月刊》总 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已出版 的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 《寂寞黄昏后》、《心灯集》、《秋夜宴》、 《绿萍姊妹》、《无言歌》、《清音》、 《春花与春树》、《明日又天涯》、《毕璞 自选集》、《老树春深更着花》、《有情世 界》等39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案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课时《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懂、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说的多,角度不同。
【参考示例:
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4、“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明确: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5、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6、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明确: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五、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心句(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①何谓神圣的事业?②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③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
明确:①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课堂作业: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五、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通过这两篇短文的学习,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只有奉献才会活得充实而自豪;生命的意义在于尝试,只有尝试才会获得快乐的体验,生命也才能焕发无尽的光彩。
(2)方法归纳:留心观察生活,从身边景物的生存状态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成长的乐趣、成功的激励。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并进行合理的理论升华。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八、课堂小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讨论,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
②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讲解“堕落”:“堕落”的意思为沦落、流落,在文中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堕落”一词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下文中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引入③问。
二、知人论世:
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著名女作家,江苏铜山人.现在大学任教.著有散文、小说、戏剧多种.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 36岁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三、正音释词:
四、整体感知
四、研读赏析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明确:“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在南国,作者所见的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人情。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明确:词义辨析:“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六、作业: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第一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目的:引导学生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录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勇于开拓的品质。七、板书设计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二、朗读课文
①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结实累累玲珑剔透
③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六、诉说我们的心理话,反思我们的言行
听了行道树的心声,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它说。完成下面练习:
①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②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七、拓展联想。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这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树。说说你对他们的印象。
教学重点: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教学难点: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行在大街小巷中,我们的目光常常被高耸云端的大厦、来来往往的车辆,或者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所吸引。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2、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明确: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文末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的是什么?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指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荫,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③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