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本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临床要点,及时诊断并给以正确疗法。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于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已确诊为Tdp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4例患者进行治疗后心律失常得以终止,其中10例患者予以硫酸镁治疗,6例患者予以异丙肾上腺素,4例患者予以临时心室起搏器以提高心室率,1例患者死亡。
结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引起住院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应迅速做出诊断并给予补镁补钾、安置临时心室起搏器等多种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心率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由法国医生Dessertenne于1966年命名的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是其主要发病特征。
发作期间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心悸、头晕,严重者可致心源性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甚至因室颤而致心脏性猝死。
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收治的24例TDP 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Tdp患者为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均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检查、临床病理等确认。
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1.8 ± 5.6)岁;均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其中出现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的患者12例。
发病诱因总结: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心绞痛4例,低血钾4例,手术2例,心力衰竭2例,药物因素1例,脑卒中1例,重症心肌炎2例。
大部分患者均存在易感因素,其中电解质紊乱的有14例,腹泻6例,感染9例,有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感因素。
1.2 心电图特点疾病发作时患者QRS波群增宽>0.12 s,形态多变且不规则,每隔5~20个心动周期QRS波方向会发生变化,波形绕基线上下扭转,患者的心率一般为170~250次/min。
7例患者发作数秒至十余秒后可恢复至正常窦性心律,隔一定时间后再次反复发作。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知识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知识概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之间的、主波方向忽而向上忽而向下近似扭转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病人在非发作期有显著的Q-T间期延长。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可为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传导阻滞伴心室自主心律异常缓慢,低血钾或低血镁,变异型心绞痛,心肌炎,引起Q-T间期延长一些药物反应,如锑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乙胺碘呋酮和酚噻嗪类以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1.临床表现短暂发作可仅有黑朦、头晕,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引起晕厥、抽搐,导致室颤和猝死。
2.心电图(1)宽大畸形的ORS波形,其形态、振幅、时限易变,ORS主波方向不断变化,每隔3~10个QRS波其方向便围绕基线上下扭转一次,R-R间期不规整。
(2)可由R-on-T或R-on-P的室性期前收缩诱发。
(3)有Q-T或Q-U时间延长,达0.6s以上。
(4)心室率可达200~250/min。
鉴别诊断尖端扭转性室速需和心室颤动波相鉴别。
心室颤动时无QRS波围绕基线上下扭转的特点;短暂发作的尖端扭转性室速仅有黑矇、头晕,但室颤时病人表现为全身抽搐、意识丧失。
治疗概述1.首先针对病因,低钾时补钾,低镁时补镁(一次静注25%硫酸镁2g,如仍不能终止,可第2次静注,接着以3~20 mg/min静滴)。
心绞痛者纠正心肌缺氧。
2.拳击心前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3.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4.应用加速基本心率和缩短Q-T间期的药物,首选异丙基肾上腺素1~4 μg/min静滴,使心室率维持在100/min左右,对非QT间期延长者禁用,其次为阿托品静脉注射。
5.人工心脏起搏器,尤适用于有高度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者。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症,由于心脏率失常而出现的,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当中,其表现为心搏过速,心律不齐,伴有明显的心绞痛和胸骨疼痛。
原因主要有基础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心脏传导系统紊乱,体力活动过度,服用激素类药物,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编码的遗传性病变等可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等,患者大多会出现心动过速时的惊恐感,头晕,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
检查可以发现心律不齐,伴有单流联合左束支或右束支扭转,有时可发现体力活动诱发的异常心肌收缩,有时可以发现心室反射活动的综合征。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建议通过心电图检查,以及进行血液分析,血清氨基转移酶、钾、钠等的测定,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检查。
如果检查出病因,如心肌病、电解质紊乱、心脏传导系统紊乱等,患者可行相应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虽不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但通常存在演变的可能性,因此,开展诊断并加以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及时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展,使患者可以保持有效的心脏功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对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其并发疾病,常用药物治疗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苯巴比妥和普萘洛尔等。
同时,患者应避免体力活动过度、食用刺激性食品、服用激素类药物,还应具有良好心理状况,常进行心理治疗及运动治疗。
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药物治疗,有助于保持心脏正常功能。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一疾病,它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患者初期症状不典型,因而容易被漏诊和误诊。
也有可能出现恶化的情况,因此,国内外专家建议,对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尤其青少年和儿童,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发现心脏病变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严重心律失常通常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的心律失常。
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临床特点: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者晕厥。
2、心电图特点: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
3、急救处理: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一)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①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Valsava法);③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④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①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一次;②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一次;③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20mg 稀释后快速静注,5-10秒内注射完毕,3-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一次;④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三)电复律。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一)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常见冠心病,特别是曾有心肌梗塞患者。 其次是心肌病变、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 (二)其它病因:代谢障碍、药物中毒、延长综合症、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脑心综合症等。 (三) 偶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室性心动过速
二、发病机理 (一) 心室折返:以下2 个概念反映此机理 1 心室晚电位(ventrical late potencial): 心室肌内存在缓慢的不同步传导,致心室肌某局部的电活动 延迟,位于QRS主体后的舒张期。(如心肌梗塞),用时间 叠加原理通过信号平均技术再经高通沪波处理,可记录到QRS 终末部ST段中的高频低振幅的电活动。
室性心动过速
(七)Brugada综合症: 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并V1~V3ST段抬高,或仅有
V1~3VST段抬高,出现类似R’波,并有室颤发作史。 ICD能有效地预防心脏性猝死。 在安置后,可试用胺碘酮或(和)β受体阻滞剂。
室性心动过速
(一)早搏型 最常见,一般均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可 持续或反复发作,以一室早开始,突发突止。
心电图特点:
1 室早开始,心室率多130~180次/分,QRS波增宽畸形,
2 节律规则或略有不规,
3 3 可见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 4 4 偶有1:1室房逆传,QRS后有逆行P波,兼有不等
早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平台期或3 相早期, 晚期后除极:发生在复极完成或接近完成即3位相后。
当后电位达阈值时则引起一次触发活动,若连续发生 则为心动过速。
膜电位震荡Hale Waihona Puke 钙离子内流有关。室性心动过速
三 室速分类 从病因学:器质性心脏病 全身疾病 特发性(发生在“正常心脏”)
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及临床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治疗中属于一种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常伴发尖端扭转室速,其多发群体通常为QT间期延长者[1]。
QT间期延长总共有2种类型,一种为先天性,另一种则是获得性,其中获得性在临床中发病的概率最高,其发病因素具有多种,如心脏疾病、治疗药物以及电解质紊乱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均有可能导致获得性QT间期延长发病,此症具有非常的误诊率,所以,为避免发生患者治疗被延误的情况发生,应给予其临床治疗高度的关注[2,3]。
本文通过探析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抽签法随机抽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本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20~60岁,平均(40.1±1.4)岁。
1.2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4]1.2.1入选标准:QT间期发生有延长现象,并探查到诱发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根本性因素,同时发作心电图伴有较为典型的扭转型室速表现,男性患者的QT期间延长指心率需> 450ms,而女性患者则是>460ms。
1.2.2排除标准:明确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属于先天性者;获得性诱发因素不清楚者。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发作特征本研究50例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其症状均表现为黑或晕厥,1d发作次数最高可达30次,平均发作次数(2.1±2.1)次。
而在心率方面,病情发作前,其1min内平均值为(58±14)次,病情发作后则为(66±10)次。
其中,自限性患者所占的比例为60%(30/50),治疗中经电转复恢复所占的比例为58%(29/50),心室颤动所占的比例为28%(14/50)。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抢救体会及原因分析

品 1 0mg 提 高 心 室率 , 者 心 率 增 快 , 出 现 室 性 . , 患 未 心 动 过 速 , 续 阿托 品 0 5mg静 注 , 日 4次 。 5 d 继 . 每 后低血钾 纠正, QT 间期 正常 。
钾 纠正, 再 发生室速 。 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 2 女 , 0岁 , 作 性 意 识 丧 失 8h : 4 发 。患 者 纳 差
乏 力 3 d 在 某 医院 静 滴 1 % 葡 萄 糖 5 0 ml 维 生 , 0 0 加
素 C 2 0g 地 塞 米 松 1 . , 0 mg共 3d 否 认 呕 吐 、 泻 , 腹
/一 i. 1拢 盎 乳 涛 . :
: I _ r 『l,i y! I_i’
图 2
期 延 长 , 发 多 源 室 性 早 搏 , P。立 即 静 注 利 多 卡 频 TD
因 5 , 酸 镁 2 5g+1 %葡 萄 糖 4 , 时 静 0mg 硫 . 0 0ml同
郭 演 平 , 淑 慧 张
( 西省扶风 县人 民医院 内二科, 西 扶风 720 ) 陕 陕 2 2 0
中 图 分 类 号 : 5 1 7 R 4 .1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0 6 ( 0 2 0 10 7 4 2 0 )9—0 3 0 8—0 2
1 病 例 介 绍 例 1 女 , 2岁 , 然 心 悸 短 暂 意 识 丧 失 6h 6 : 6 突 。 d前 因 浮肿 自服 双 氢 克 尿 噻 2 , 日 2次 , 2 5 mg 每 共 d 食 纳 减 少 、 力 。 6 h前 突 然 心 悸 、 晕 、 噱 , 。 乏 头 黑 继 之 意 识 丧 失 . 续 约 数 十 秒 自行 缓 解 , 频 繁 发 作 。 持 但
4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分析

4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分析作者:赵建霞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硫酸镁治疗方案终止,6例应用异丙肾上腺素终止,1例安置临时心室起搏器终止,死亡4例。
结论熟悉掌握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特点,积极应用硫酸镁、异丙肾上腺素等,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分析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s,TDP)是1996年法国学者Desserenne提出并命名的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类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病与心肌复极异常有关,由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易发展为心室颤动[1]。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治,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32~79岁,平均68.4岁。
1.2基础病因及诱因依据Jackman分型对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1例进行发病诱发因素总结,具体见表1。
1.3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综合治疗,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硝酸盐类及钙离子拮抗剂,解除手术及应激创伤等为基础治疗;加用硫酸镁治疗方案:25%硫酸镁8 ml加入10%葡萄糖20 ml静脉注射,约5 min左右注完,10 min后根据治疗反应可重复1次,5次为1个疗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给与硫酸镁持续静脉滴注。
2结果3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应用硫酸镁治疗方案,并依据血钾测定结果静滴氯化钾(3~6 g/d)终止,6例经硫酸镁无效者经改用异丙肾上腺素(1~4 μg/min)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终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呈反复短阵发作,虽时间不长但易晕厥; 2、发作时心电图出现一系列增宽、多变的QRS波群,频率 为每分钟160~280次,R-R间期不齐,QRS方向常突然转 至相反方向,沿基线扭转; 3、发作期多有Q-T间期延长; 4、发作前室性早搏常为频发性、多源性,常有R ON T现象; 5、可自行终止,也可恶化为心室颤动。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恶化为室颤
低血钾致Q-T间期延长
Dows波与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间歇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反复扭转呈纺锤形的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伴QT延长的扭转性室速应停止使用所有可引 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 2、纠正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血钾 3、可缓慢静脉注射25%硫酸镁10-20ml 4、异丙肾上腺素(缺血引起者除外) 5、β-受体阻滞剂 6、临时起搏诱导治疗
另一种为尖端扭转型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
因两种类型发病机制和治疗有较大差异,多数学者将前者称为“尖端扭转 型室速”,或“Q-T间期延长伴多形性室速”,后者则称为“多形性室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介于室速与室颤之间的一种类型。多见于缓慢性心 律失常、低血钾症、奎尼丁晕厥、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专家评价: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又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尖端扭转型室速,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形态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尖端扭转型室速伴Q-T间期延长,其中少部分尖端
扭转型室速形态可不典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以反复晕厥、抽 搐为主要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