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事业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作为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基础职能之一,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是优化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当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生培养出来后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验,造成了人才供给的瓶颈问题。
因此,探索一种更加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3.构建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实践应用和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原因;其次,对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再次,构建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最后,对实践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了解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比较和分析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实践应用,验证构建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目标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阐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公共管理背景与能力的专业人才,涉及到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地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广阔的学科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人才;2.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能够独立开展研究与实践的专业人才;3.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具备跨学科、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业人才;4. 培养具备高度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案1. 学科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开设《公共经济学》、《政府管理学》、《社会事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
2.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开设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等,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3. 创新创业教育:设置课程《创新管理与创业实践》、《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4. 跨学科教育:开展跨学科课程,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 国际化教育: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6. 实践教育: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社会责任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如《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
8. 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参加政府机关、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公共事业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
9. 专业化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并提供相关奖励和荣誉,激发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中的积极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编码:1204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能胜任党政机关、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社区、公用行业等公共部门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以及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能力,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成绩相当的综合水平。
3.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与国家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水平一级测试合格成绩相当的综合水平。
4.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至少通过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
(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1.掌握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管理伦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专业认知实习训练,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较强的行政价值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认知公共事务的能力。
2.掌握公共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等基本理论与知识,通过专业毕业实习训练,具有较强的公共组织协调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识,熟悉国家政策,通过专业综合实习训练,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解读能力。
4.掌握公共行政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概论、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基本理论与知识,参加过政府绩效评估项目,具有较强的公共行政综合能力。
(三)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1.掌握应用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理论,在管理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基础上,通过学术论文专题讲座、专业文献综述写作等训练,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能力O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会计学、薪酬管理等基本理论,通过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平台训练,具有较强的人事行政管理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多元化结构与动态平衡的思考

— —
基 于多元化结构与动态平衡 的思考
浙 江 绍 兴)
把 一部 分 有 希望 通 过 公务 员 考试 的学 生往 公 务 员 方 向 培 养 ( 公 务 员 型 目标 ) ,把 一 准 部 分 刻 苦 钻 研 、 品 学 兼 优 的 学 生 往 研 究 生方 向 培 养 ( 识 发 展 型 目标 ) , 通 过 诸 如 此 类 知 的 分 类 培 养 , 能 够 使 培 养 目标 更 切 合 实 际 需 求, 目标达成程度也会大大提 高。 2 .课 程 体 系 构成 的多 元 化
际或仿 实际工作 的实践环 节 ( 各类 实习、 如 模拟实 训、社 团活动 )。另外 ,就理论 类课 程 而 言 , 除 了 开 设 公 共 ( 业 ) 管 理 类 课 程 事 以保 证 专 业 性 质 与 方 向 不 偏 离 外 ,也 要 适 当 开设企业 管理类 实用课程 以增强 学生 的适应 性 ,还 要 适 当 开 设 人 文 、 理 工 、 科 普 类 课 程 以提 高 学 生 的 人 文 、 科 学 素 养 以 及 逻 辑 思 维 能力和 数理演 算能力 ,使学生 系统掌 握、熟 悉 、 了 解 多 方 面 的 知 识 、 技 术 、 能 力 , 促 进
注的焦点 ,针对公 共事业 管理 专业建设 中存 在 的 问题 , 以 多元 化 结 构 与 平 衡 的 视 角 , 分 析 了公共 事业管 理专 业人 才培 养模式 多元化 结构 的必要性 ,并进 一步从培 养 目标 、课程
体 系、就业/ 升学 渠道和 师资结构等四个 关键 方面探讨 了公共 事业管理 专 业人 才培 养模式 掌 握 许 多 领 域 的 专 门 知 识 , 社 会 对 复 合 型 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政策,并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卓越公共管理者”;毕业后能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特别是面向社区、乡镇、村等各类基层组织,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具有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2.具备大学生所应掌握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3.系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4.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5.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基本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CET-4水平;7.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检索文献,达到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水平。
三、基准学制四年四、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五、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六、专业主干课程社会学、管理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行政学、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案例研究方法。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1学分,基础教学课程32学分,专业教学课程50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素质拓展环节10学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安排表有关说明:1.周学时一般不高于23学时,最后一学期一般不安排理论教学课程。
2.专业主干课程以★号表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旨在培养具备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专业化管理人才。
二、专业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公共管理理论、政策分析和项目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1.具备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领域中的问题;2.具备政策分析和评估的能力,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具备项目管理和团队领导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协调公共事业项目;4.具备公共组织管理和运营能力,能够高效地管理公共组织和提供公共服务。
三、专业课程设置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2.政策分析与评估:重点培养学生政策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3.项目管理与团队领导:着重培养学生项目管理和团队领导的能力,包括项目计划、组织与控制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等方面的内容。
4.公共组织管理与运营:主要介绍公共组织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公共组织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5.公共财务与预算管理:重点培养学生公共财务和预算管理的能力,包括财务决策、预算编制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6.公共服务与社会责任:着重培养学生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包括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等。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五、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注重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的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将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公共项目实施等。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最新)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现代办公管理素质与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管理领域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的,通晓管理、经济、法律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基本要求: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强的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熟悉党和国家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3.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论文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分布课程设置:总学时2350 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708 学时占总学时30 %专业基础课634 学时占总学时27 %专业课900 学时占总学时38 %公共选修课108 学时占总学时 5 %五、主干课程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伦理学、电子政务、管理经济学、办公自动化、管理定量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事业管理六、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总学分达到1180学分其中:必修课144.5 学分备注:含实践教学环节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4.5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 6 学分课外素质拓展不少于5学分七、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
八、教学安排一览表课程属性及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计划学时其中学分开课教研室考核方式学期教学周数及周学时数实验上机或听力1 2 3 4 5 6 7 814周17周18周17周14周19周18周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0620008 高等数学D 52 0 0 3.5 数学考试4*13 0920001 计算机文化基础28 0 8 1.5计算机公共基础考查2*14 1420001 大学外语1 56 0 14 3.5 英语一室考试4*14 17200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6 0 0 2.5 思想品德考查3*121120001 体育1 28 0 0 2.0 体育考查2*141220001 军事理论18 0 0 1.0 军事理论考查6*30920007 数据库应用技术54 0 26 3.5 计算机公共基础考查3*181720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8 0 0 1.5 纲要考查2*141120002 体育2 36 0 0 2.0 体育考试2*18 1420002 大学外语2 72 0 18 4.5 英语一室考试4*18 1420003 大学外语3 72 0 18 4.5 英语一室考试4*18 1120003 体育3 36 0 0 2.0 体育考查2*18172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6 0 02.5哲学考试2*181420004 大学外语4 64 0 16 4.0 英语一室考试4*16172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0 0 0 3.5 毛概考试4*151120004 体育4 32 0 0 2.0 体育考试2*16 小计708 0 100 44专业基础课0722001公共事业管理概论16 0 0 1.0 公共管理考查2*80722030 管理职能概论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试3*140722003 组织行为学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试3*140722004 公共关系学A 48 8 0 3.0 公共管理考查3*160722005 公共管理学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试3*140722008 西方经济学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0722012 社会学B 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2010公共事业管理案例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2013 公共政策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0722014 公共伦理学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0722016 市政学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试3*140722018 电子政务42 8 0 2.5 公共管理考试3*14 0722034 文秘写作36 0 0 2.5 人文素质考查3*12 0721041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54 8 0 3.5 社会工作考查3*18 0722022 办公自动化42 0 18 2.5 公共管理考试3*14 小计634 16 18 39专业课0722009 行政管理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0722026 领导科学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2015 行政法A 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查3*160722017 社区管理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0722023 管理定量分析48 0 10 3.0 公共管理考试4*12 0722033 项目管理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 0722028 专业外语36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2 0722019 管理经济学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 072202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0722031 教育事业管理48 0 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0722002 公共部门操作系统48 020 3.0 公共管理考试3*16 小计504 0 30 31.5必修课累计1846 16 148 114.5 29 20 23 22 16 12 6 0专业选修课0722007公关交际语言与艺术36 4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20723002 大学语文32 0 0 2.0 人文素质考查2*160722011 政治学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2025 社会心理学B 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1028 现代西方哲学42 0 0 2.5 社会工作考查3*140720003 管理文秘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1022 社会保障学42 0 0 2.5 社会工作考查3*140722024东西方管理思想史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2035 公务员制度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0722020 公关礼仪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 0722036 劳动法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 0722038 策划学42 6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 0722021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42 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 0722029 大众传播学32 0 0 2.0 公共管理考查2*16 0420159 经济法400 0 2.5 公共管理考查3*14 小计602 10 0 36.5396 0 0 24.5合计2350 42148 150九、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一览表序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开课教研室起始周学期及周数安排1 2 3 4 5 6 7 81 0721050认识实习2 公共管理后3 22 0721042 学年论文 2 公共管理后3 23 0721043 社会实习4 公共管理后4 44 0720030 毕业实习10 公共管理 1 4 65 0720031 毕业论文12 公共管理7 12合计30 0 2 0 2 4 0 4 18 十、课外实践活动安排与要求(1)军训。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工具,具备组织和管理公共事业的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专业课程: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与决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知识和理论;3.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选修课程:包括公共危机管理、公共人际关系管理、公共服务营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领域和提高能力的机会。
三、培养模式:1.公共基础阶段: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在大三和大四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知识和理论;3.实践教学阶段:学生在大四阶段进行实习和实训,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知识和理论;2.问题导向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和论文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培养评价:1.学术成绩: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和论文成绩评价学生的学术水平;2.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习成绩、实训成绩和社会实践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表现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0-9-23 18:7潘成彪【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自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四个关键方面探讨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为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巨大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次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试点招生,随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多达303所。
与开办高校多、招生规模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出口不畅通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社会声誉直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逻辑起点的正确认识和逻辑体系的完整构建。
本文试图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1.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有用人才,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本科阶段教育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中间阶段的教育而非终极教育,研究生教育将日益扩大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
当代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内在地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更多的体现为素质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相应地,本科阶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多地体现为素质取向而非职业取向,传授与训练多种知识、技术与能力将成为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将成为本科阶段成功教育的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将被不断采用并成为一种本科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势的外在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处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之中。
一方面,许多问题(无论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的复杂性程度在不断提高,有效开展工作、解决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知识结构的人员将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行业新旧更替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发展重心转换的频率不断加快,复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而明显地比单一型人才更具优势,这同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科交叉、各学科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这已是不争事实,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作为一种制度保证,有利于学科交叉而形成学科互补,有利于专业基础的夯实而形成专业特色,从而成为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特别是像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没有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撑,不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丰富“营养”,就无法想象它能够茁壮成长,更无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内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一体化联动,从而形成自组织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以系统的观点,强调从招生到就业各环节的平滑过渡、紧密衔接和闭环反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环节。
1.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毕业生的不断输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不高,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很低等。
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重新审视,这也说明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以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专业不成熟、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就业岗位接纳度不大的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各校各地实际,基于分类培养的思路,而对人才培养设定多个目标、多条路径,从而形成培养目标体系。
比如把一部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业精神的学生往企事业(含公益性企业)方向培养(就业主导型目标),把一部分有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往公务员方向培养(准公务员型目标),把一部分刻苦钻研、品学兼优的学生往研究生方向培养(知识发展型目标),通过诸如此类的分类培养,能够使培养目标更切合实际需求,目标达成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基于多元培养目标和分类培养思路,课程体系构成必须多元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是指课程设置不仅要有理论类课程,而且要有较大比例的实践类课程。
理论类课程不仅要有体现专业性质的基础平台课程,而且要有体现多元培养目标的模块方向课程;实践类课程不仅要有课程知识运用的操作环节(如社会调查、公文写作),也要有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研究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还要有实际或仿实际工作的实践环节(如各类实习、模拟实训、社团活动)。
另外,就理论类课程而言,除了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以保证专业性质与方向不偏离外,也要适当开设企业管理类实用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还要适当开设人文、理工、科普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演算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由于事业单位改革难度较大,进程相对滞后,且目前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还不高,人员进出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就业容量受限;“第三部门”不发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不大,对专业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务员考试不设“公共管理”专业门槛,相反本专业毕业生经常被挡在有特定专业要求的单位的招考资格之外,专业优势经常难以有效发挥;现行的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相近专业方向,给升学考试带来一定的专业壁垒阻碍。
从而追求单纯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比就业专一性更重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础上,依据“管理主义”的共性特点,学生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区、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事务性、管理性岗位上广泛就职或升学读研,注重“出口”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从而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的良性运作机制。
4.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建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基础之上,关于社会领域内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构筑起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多学科知识结(下转273页)(上接272页)构基础,又要以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加强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构建一种动态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决定了此专业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即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来自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这群人组合在一起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积累,一方面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良性发展。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根据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而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不断产生新的结构,从而推动系统自身功能的升级发展。
如果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促使构成该系统的多元要素之间发生竞争和协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动态平衡的机制,那么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从一种平衡态发展到另一种平衡态,则可实现专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的机制,关键是实现理论、技能与实践教学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人文社科知识与理工知识传授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专业特性突现与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多样化延展与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
通过这四个方面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促使“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 、“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落实,能够形成专业发展动态平衡的机制,从而实现专业建设基调由“环境适应型”向“内涵特色型”转变,形成“公共精神”与“管理主义”的有机融合的公共事业管理独特学科体系,继而增强专业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1.娄成武,郑文范,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2.李燕凌.拓宽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3.李燕凌,凌云.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4.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0,(4).5.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