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抑扬顿挫

合集下载

最新-初中语文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抑扬顿挫法”素材

最新-初中语文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抑扬顿挫法”素材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抑扬顿挫法”所谓抑扬顿挫,本指声音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是一种音乐现象,它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是指起伏跌宕的行文特点。

抑扬顿挫写法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褒贬有致,变化多姿,变中见本质,变中见真实。

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技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言语出尔反尔。

究其原因,就是狗的主人发生了变化所致。

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则给以狠贬,要么是“疯狗”,要么是“野狗”,要么是“贱狗”;当说是将军的狗时,则给以狂褒,要么是“名贵的狗”,要么是“伶俐的狗”,要么是“娇贵的狗”。

这三贬三褒,三抑三扬,褒贬风生,抑扬顿挫,间隔出现,曲折发展,六次反复,对比鲜明,形象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变色”本质和奴才嘴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社会风气糜烂不堪的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抑扬顿挫的笔法,在文章中运用的次数,因文而易,多少不等,象《变色龙》就出现了三抑三扬,但至少要一抑一扬,才能形成波澜。

只抑不扬或只扬不抑,就改变了这种写法。

抑扬的出现顺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先抑后扬,如《变色龙》。

二是先扬后抑,如一篇题为《风波》的习作,就采用了这种笔法:文中写的是不会游泳的唐天庆救起了一位落水的小学生。

一入文就通过全校同学的议论,其中心是“出了一位大英雄”,写政教主任匆忙奔跑的举动和神采飞扬的表情,写学校的震动和师生们的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气氛渲染,淋漓尽致。

在充分蓄足“扬”势的基础上,唐天庆出场,通过对话,交代原委。

原来,他救人是实,但并未下水,而是用一根毛竹救上来的。

于是,矛盾急转直下,写政教主任难堪的表情,低声嘟哝和勉强的笑,写刚刚沸腾的校园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从而形成“抑”势。

这样用笔,先扬后抑,由大到小,既写出了平凡,又显示着伟大,曲折多姿,令人深醒。

抑扬顿挫技法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而且是事物本身形成的。

朗读语调的抑扬顿挫技巧

朗读语调的抑扬顿挫技巧

朗读语调的抑扬顿挫技巧朗读是一种通过声音表达文字的艺术形式,而语调是朗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适当的语调能够让文字更加生动有趣,引发听众的共鸣。

本文将介绍一些抑扬顿挫的技巧,帮助你在朗读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语意与情感。

一、抑扬顿挫的意义抑扬顿挫是指在朗读中对音节的重音和较强的音量变化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优美、有节奏感的效果。

通过抑扬顿挫的运用,可以突出主要信息,增加听众的注意力。

同时,合理运用抑扬顿挫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使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二、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在朗读中,抑扬顿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出高低起伏的节奏感。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技巧实现。

1. 控制音量:在朗读中合理地控制音量的大小能够制造出明显的高低起伏感。

对于重要的内容或情感表达,可以适度加大音量,使其更加突出。

而对于细节或次要内容,可以适度减小音量,使其更加柔和。

这样的音量变化能够带给听众一种起伏动听的感觉。

2. 注重节奏:节奏是一种有力量的表演手法,通过合理安排语句的停顿和连贯性,可以有效打破单调的朗读节奏。

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加长重点词处的停顿时间,或者在句子结尾处稍作停顿,以营造出节奏感。

同时,注意语速的变化也能增添节奏感,可以适时加快或减慢语速,使整个朗读更加富有韵律。

三、情感与语气的表达抑扬顿挫也是朗读中情感与语气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让文字更加贴近听众的心理,更加生动有趣。

1. 激情的情感:对于具有激烈情感的文字,如痛苦、愤怒、喜悦等,可以适度提高音量、加快语速,同时注意控制节奏的起伏感。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听众带入情感的氛围中,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火山喷发,熔岩翻涌,群山震动,大地颤抖。

”在朗读这句话时,可以适当加大音量,增加语速,使听众感受到热情奔放的气氛。

2. 平静的情感:对于表达平静、镇定或思考的文字,可以适度减小音量、减缓语速,使整个朗读过程显得稳定而平和。

通过这种平静的语调,可以传递出文字所表达的思考和冷静。

抑扬顿挫口才的训练方法_演讲与口才_

抑扬顿挫口才的训练方法_演讲与口才_

抑扬顿挫口才的训练方法
抑扬顿挫的含义:简单理解就是我们说话时候,轻重分明即指对轻音、重音的确定和发音时的正确把握。

重音也叫重说,说话人根据表达语意和感情的需要,故意把某句话、某个词组、某个词或某个字说得重一些。

表现为发音时扩大音域和延续时间上,同时增加强度,即表现为“音量”的加强和“音长”的延长。

重音在口语表达中是第三大要素,有人称它为口语表达的第三张“王牌”。

恰当准确地运用重音,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有词的音节重音、句中逻辑重音、感情重音。

而轻声是一种发音时对声音的弱化。

在语流中,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因音节弱化而失去原有的声调,成为一种又轻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声调就是轻声。

抑扬顿挫训练方法有:
加强音量法。

即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亮一些。

拖长音节法。

即把重音音节拖长,给以强调。

一字顿歇法。

即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都作必要的顿歇,使其语言更加清晰有力,真挚感人。

重音轻读法。

即把要强调的字、词或句子减小音量,拖长音节,同时加重气息。

这种读法,常用来渲染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的感情,听起来语轻音弱,而产生的效果犹如沉雷从心底滚出。

轻音训练法:如“云彩”、“吩咐”、“亮堂”、“走吧”、“去吧”、“去过”、“桌子”、“回来”、“奶奶”、“尝尝”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都要轻读。

抑扬顿挫训练时注意地方:
轻重明确,停顿有序;在分清轻重的同时要知道,抑扬顿挫不是真的某句话,某个词!还针对每个段落!。

讲课抑扬顿挫的技巧

讲课抑扬顿挫的技巧

讲课抑扬顿挫的技巧
讲课抑扬顿挫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节奏:抑扬顿挫的讲课方式要求教师掌握好讲课的节奏。

在讲述重点和难点时,可以适当放慢语速,提高音量,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而在讲述次要内容或者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加快语速,降低音量。

2. 变化语调: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升降语调,可以更好地展现语句的语气和态度,使听者更好地理解讲述的内容。

3. 运用停顿:适当的停顿可以增强讲课的抑扬顿挫感。

在讲述到关键部分时,短暂的停顿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消化,同时也可以增强讲课的节奏感。

4. 情感投入:抑扬顿挫的讲课方式需要教师投入真实的情感。

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并感受到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意义时,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5. 模仿练习:抑扬顿挫的讲课方式需要经过不断的模仿和实践。

可以通过听优秀教师的讲课录音,或者观看教学视频,来学习他们的抑扬顿挫技巧。

同时,自己也可以通过录制自己的讲课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

总之,掌握好抑扬顿挫的讲课技巧,可以使教师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演讲时怎么注意抑扬顿挫

演讲时怎么注意抑扬顿挫

演讲时怎么注意抑扬顿挫演讲者应用抑扬顿挫的不同语调和疾缓快慢的不同语速进行演讲,可使听众将分散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演讲者身上。

重点之处不断重复也是变换节奏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演讲时怎么注意抑扬顿挫,欢迎借鉴参考。

在口语表达中,语调的抑扬顿挫,不仅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也更有利于口语的表达,使你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地传达给听众。

所谓抑扬顿挫,指的就是在语言表达中,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等因素对语言表情达意效果的修饰,以达到应有的作用。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特殊停顿,是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而采用的停顿。

最着名的例子是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的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然停顿72秒的事例。

这种根据表意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它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语法停顿,既能满足讲话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所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

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

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

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特殊停顿,是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而采用的停顿。

最着名的例子是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的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然停顿72秒的事例。

这种根据表意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如何运用抑扬顿挫写出饱满的句子节奏

如何运用抑扬顿挫写出饱满的句子节奏

如何运用抑扬顿挫写出饱满的句子节奏抑扬顿挫:为句子赋予饱满的节奏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优美的句子则是语言的精华。

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抑扬顿挫,使句子拥有饱满的节奏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巧。

抑扬顿挫,即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调和节奏,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抑扬顿挫,写出饱满的句子节奏。

首先,抑扬顿挫的运用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调来实现。

语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等变化。

在句子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语调的变化,使句子的节奏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我们可以在句子的关键词上加重语调,使其更加突出。

比如,“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通过加重关键词的语调,使整个句子的节奏更加有力。

其次,抑扬顿挫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句子的长度和结构来实现。

句子的长度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句子的节奏感。

较长的句子往往带有一种流畅的节奏,而较短的句子则更加简洁明快。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句子的长度和结构,以达到所需的节奏效果。

比如,“在远方的山脚下,有一片碧绿的田野,阳光洒在上面,映照出一片金黄。

”这样的长句,通过句子的延展和衔接,使整个句子的节奏感更加流畅。

此外,抑扬顿挫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实现。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的节奏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月亮像一颗银色的明珠,挂在夜空中;风儿像一位轻盈的舞者,在树林中翩翩起舞。

”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整个句子的节奏感更加饱满。

最后,抑扬顿挫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实现。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的节奏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月亮像一颗银色的明珠,挂在夜空中;风儿像一位轻盈的舞者,在树林中翩翩起舞。

”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整个句子的节奏感更加饱满。

总之,抑扬顿挫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调、句子长度和结构,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的节奏更加丰富多样。

抑扬顿挫的意思

抑扬顿挫的意思

抑扬顿挫的意思【拼音】:yì yáng dùn cuò【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近义词】:轻重缓急、【反义词】:平铺直叙、平平淡淡、【用法】:含褒义。

多用来形容说话的声音;有时也形容乐声。

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成语接龙】:抑扬顿挫——挫骨扬灰——灰心丧气——气喘如牛——牛童马走——走石飞沙——沙鸥翔集——集思广益——益国利民——民贵君轻——轻歌曼舞——舞笔弄文【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

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

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造句】:1、文文那抑扬顿挫的朗诵,声调优美,娓娓动听。

2、过往的白鸽用着抑扬顿挫的歌调宣告黑夜。

3、这首诗她读的抑扬顿挫,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4、三个音节,每个都是元音结尾,还算抑扬顿挫,怕是中文里最短的一句主谓宾俱全的句子:我爱你。

5、如果你的表演再抑扬顿挫一点就会得到更高的分数。

6、如何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吸引听众的注意。

7、说话向来都是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就连当面斥责一个他深恶痛绝的人时,声音也还是带着那么一股子戏剧的味道。

8、试想,一个说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教师,能不使学生陶醉其中,自得其乐,有身临其境之感吗?9、每天清晨听到她朗读英语,抑扬顿挫,宛如琴师拨弦般的流畅,动听。

10、老师用阴阳顿挫的语调朗读着课文。

11、李老师讲课时抑扬顿挫,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12、他的慷慨陈词,抑扬顿挫,得到了与会群众的赞赏。

13、恋爱是一朵绽放的最美丽的花,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恋爱是一首动人的最深情的诗,抑扬顿挫我依然会倾听。

恋爱是一场轻柔的最温和的雨,晴空万里我依然会欣赏。

14、听着导游抑扬顿挫的解说,望着满目疮痍的历史碎片,我的心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震撼。

15、当然这种认同感也不只是源于他的音质——一种深沉但不浑厚的声音,其中澳洲口音的抑扬顿挫很不明显,几乎快变成英国口音了。

【口才与演讲类范文精选】说话如何抑扬顿挫

【口才与演讲类范文精选】说话如何抑扬顿挫

范文资料精选
说话如何抑扬顿挫
说话如何抑扬顿挫
我们在日常说话中,只要重视并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即使是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讲得娓娓动听,牢牢吸引住听众;如果不善于运用语调变化,古板平淡得很,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单调平淡,使听众昏昏欲睡。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驾驭语调的技能技巧,以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说话效果。

1.停顿与连接
说话中的停顿与连接是为表达语句的意义和层次、思想和情感服务的,并不完全受标点符号的制约。

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需要停顿;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则要连接。

这一点应该牢记,但也不能死搬硬套。

停顿与连接在说话中起着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六点:
①确保语意清晰明确,不使听者产生误会;
②强调重点,加深印象;
③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
④造成转折呼应;
⑤体现思考判断,给听众的领悟提供依据和时间;⑥造成意境,令人回味想像。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抑扬顿挫,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停顿与断句一、句法详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加强文言文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增加文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

1、文言文的停顿与朗读读准字音、停顿适当是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熟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多音字和异读字。

多音字和异读字中的破音异读,它们的读音语气用法、意义密切相关,因此,辨析它们的读音应先结合语境来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然后推断出正确的读音。

正确停顿也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跟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的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类推,确定句中停顿。

具体的停顿情况如下:(1、)句首类停顿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音节类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可/以一战.。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语序类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_——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永之人/争/奔走焉。

(4、)语法类停顿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主语了,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其一犬/坐于前.。

这个句子的正确停顿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句子结构类停顿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望晚/日照/城郭.。

句子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再如:瞻予马首/可也。

(6、)节奏类停顿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古代文化知识类停顿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语气助词类停顿“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矣。

洋洋乎/与灏气倶。

(9、)关联词类停顿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倶/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2、文言文的断句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要通读几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符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额:(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

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句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所希望判断出问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是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8、)熟记标志词语下面归纳的是一些常见的句首标志词语:①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

②事件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

③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

④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汝(女)、彼、此、⑤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⑥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

二、例题详解1.、请用“/”给下面的文段分别断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2、请用“/”给下面的文段分别断句。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参考答案]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2、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三、专题精练: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2、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庇家给人足囹圄空虚3、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4、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5、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6、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参考答案: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庇;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3、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4、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5、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译文:乐广曾经有关系亲密的客人好长时间没有登门。

乐广便派人打听原因。

客人回答说:“上次在府上,承蒙赐酒。

正要喝的时候,突然发现杯中有蛇,心中非常厌恶。

饮了这杯酒后就生了病。

”乐广发现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蛇的图案,他猜测客人所说的蛇就是弓的影子。

于是又宴请这个客人。

他叫人把酒仍放在客人上次放酒的地方,对客人说:“酒中还见到什么没有?”客人回答说:“和当初见到的一样,仍有蛇的影子。

”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1)选自《晋书》。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

(5)广:即乐(yue)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u)(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承蒙。

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心里。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

疾,得病。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

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即装饰有牛角之类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同“否”。

(16)所以:因由,原因。

(17)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18)沈疴(ke):长久而严重的病。

沈同“沉”,疴,重病。

(19)豁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晋书·乐广传》6、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翻译: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