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课本中的光电效应现象的讨论

关于高中课本中的光电效应现象的讨论
关于高中课本中的光电效应现象的讨论

关于高中课本中的光电效应现象的讨论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学物理教学角度对光电效应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光电效应实验现象内容的一些认识在参考一些文献的基础点进行了澄清。

关键词:光电效应高中物理教学概念理解

1.问题的提出

光电效应最早是赫兹在1886年12月进行电磁波实验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随后的三十年间有多位物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而获得诺贝尔奖。由于该实验在物理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学教学中也普遍受到物理教师的重视。但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理解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是错误的认识。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今天的光电效应与1900年前后的光电效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师们在阅读一些文献时,有的老师对一些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不加分析的照搬。本文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对光电效应现象的四条内容的理解及相关概念理解加以澄清。其实任何光电效应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值得大做文章,限于篇幅与水平,对这些问题也是点到为止,与同行与专家们交流,欢迎讨论。

2.光电效应概念的界定与实验现象描述

2.1 光电效应概念的界定

所谓“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的照射下金属表面发射电子的现象[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一概念对于1900前后来说是正确的,随着对光电现象研究的深入,该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物理学家把上世纪初前后研究的光电效应(即高中课本上的这一类光电效应)称为外光电效应,与内光电效应相对应。也是说我们中学研究的实验现象是属于光电效应,但光电效应不只是我们课本上说的那样简单。在这里,我们对概念的界定是为了帮助我们中学教师对光电效应概念了解更加深入。注意我们在一些文献中看到的光电效应可能不是高中课本上的概念,也有利于我们把握课本上的光电效应的历史条件。曾谨言教授对光电效应的描述是“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统称为光电效应”[ ],该表述说明了光电效应包涵了比中学教材更为广泛的内含。

2.2光电效应现象的内容

物理教材中对光电效应的现象描述不是仅由一个科学家观察到的,而是综合了1900年前后多位科学家的实验观察结果。莱比锡大学的讲师哈尔瓦克斯,俄国的斯托列托夫对光电效应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该实验最主要贡献者是赫兹的助手,德国科学家勒纳德(P. Lenard,1862-1947),他的实验观察结果[ ]与中学教材中的说法基本一致。

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对各种金属都存在着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低于极限频率的任何入射光强度再大、照射时间再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只要入射光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照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10-9S;4.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这是光电效应现象常见的描述。

3.对四条内容的理解

对光电效应实验现象内容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显得很混乱。有的老师对内容妄加推测并任意发挥,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错误。很多中学老师由于缺乏资料,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认识也是停留在课本的水平上,不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下面是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3.1对极限频率的理解

对于该问题,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有极限频率。对于中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有这一现象即可,同时也了解这一现象给波动理论的解释带来了困难,即按波动理论只要给以足够长的时间照射,都能发生光电效应相矛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电子怎么吸收光子的,为什么不能吸收多个光子有疑问且感兴趣。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电子不吸收多个光子,无论是相继和同时。学生再问为什么呢?很多老师也不知道了。

其实20世纪初的科学家和现在的中学老师们一样不知道电子怎样吸收光子和不能同时吸收多个光子,也只知道与波动论相冲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实验条件是十分有限的,也谈不上精确,另外一个原因是物理学面对新的实验现象,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家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原因,都难以服众。即使后来密立根实验很精确了,但理论还是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文献对电子吸收光子的问题做出了一些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同时吸收两个光子的概率太低,当时无法观察到。普通光源光强较弱,从发光机制来讲自发辐射占主导地位。在光电效应过程中,有人实验发现,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材料的截止频率时,入射104 数量级的光子才能射出一个电子[ ]。对于该问题,《关于光电效应中电子不可能吸收两个光子的可能性的分析》[ ]一文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计算,计算的结果是普通光源的产生光子的概率也是104 数量级。而一个电子相继和同时吸收两个光子的概率,是108数量级的光子中才出现一次。即在普通光源(即弱光)条件下,电子也有可能吸收两个光子,只是这种概率极小,相应的光电流远远小于测量仪器的灵敏度而不能够通过仪器测量出来。在中学甚至大学物理中所叙述的光电效应规律都是物理学史实上的内容,是针对普通光源来讲的,

这也与历史上发现光电效应时没有更强的光源,特别是激光源有很大的关系。

激光的问世,相关实验还可观测到双光子、甚至四光子吸收现象,也会破坏极限频率的概念,这时候光电效应中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强调普通光源是当时观察光电效应的实验条件。

3.2对最大初动能的理解

有不少人认为,所有的光电子都具有最大初动能,有不少参考资料不明确说明是最大初动能,而是以动能来代替,这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准确的描述。在教学中要明确说明,以免学生理解错误。

有不少文章研究表明,能吸收光子的电子是不自由的,至少在与光子作用的过程中,否则不遵守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一般认为,金属中电子吸收光子时,运动方向朝外,只克服原子实库仑力的光电子具有最大初动能。其它光电子的动能在零与最大值之间。克服原子实做功较多的光电子的动能较少。光电子的初动能还受金属表面的清洁程度和表面吸附气体等因素的影响,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需要消耗的能量也不同。

同第一问题一样,激光光源照射下,由于吸收多个光子,这一结论也不成立。所以本结论也是在普通光源下。

3.3对瞬时性的理解

大家对瞬时性的理解没有问题,学生知道瞬时性用波动论理无法解释该现象即可。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瞬时性问题,勒纳德在1902年还提出了触发假设。

笔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勒纳德1902年关于瞬时性的实验现象的内容是:当入射光频率大于截止频率v时,光一照射便立即有电了从金属表面逸出,而低于截止频率的入射光不管多强都不可能产生光电效应。文中并没有提出反应时间短到10-9S,学生对10-9S,没有概念,只知道时间很短即可。是谁最早测量出的这一时间?笔者表示疑问,多方查阅材料,也没有结果。在时间的测量史上,能测量10-7S的时间,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所以,我有理由怀疑该叙事的合理性。

3.4对光电电流的理解

关于这一点的认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课本为了减少概念的引入,没有说明光电电流是饱和电流,导致了很多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这一点;第二个问题是本结论的前提是在大于极限频率的同一种照射结果,离开此条件无法讨论。

在中学生的教辅练习中有不少出现了类似情况,光电效应实验中,将一种光换成另外一种光,说光强度相同,比较它们饱和电流的大小。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不同光的频率不同,电流与

频率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不是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如果频率变大了,会使更加深层的电子变为光电子,但同时单位时间的光子数目少了,哪一个起更大的作用?恐怕连老师也不清楚。当然,作为老师,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也是可以的。下面是笔者查阅文献的结果,总体情况是很复杂,没有定论。以下是其中两种情况:

美国物理学家席夫在假设入射光为单色线偏振光射到原子的K层电子上,得出电子数与入射光频率的定量关系式,其结论是:[ ]

(1)在光强P一定时,光电子数N正比于v- 9/ 2,可见随着频率的增加光电子数迅速减少;(2)在光强P和频率v一定时,光电子数N正比于金属靶的原子序数Z的五次方,即光电子数随金属靶的原子序数的增大而迅速增加;(3)在金属和频率一定时,光电子数N 正比于入射光光强P。

另一种情况是,不同频率的光子激发出光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有些材料特别是碱金属物质,在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饱和值随照射光频率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较为复杂,称之为选择性光电效应[ ],根据有关文献说明是光电子数目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像是一个先大后小的关系。

所以中学老师要回避这类问题中典型错误,不要去讨论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数的关系,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整理)5光电效应实验.

光电效应实验 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 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以后又经过许多人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实验规律。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光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全部规律。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用强度为P 的单色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 时,阴极释放出的光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向阳极板A 迁移,在回路中形成光电流。 图1 实验原理图 图2 光电管同一频率不同光强的 伏安特性曲线 用实验得到的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如下: 1、 光强P 一定时,改变光电管两端的电压AK U ,测量出光电流I 的大小,即可得 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随AK U 的增大,I 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 光电流m I 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 成正比。 2、 当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光电流将逐步减小。当光电流减小到零时,所对 应的反向电压值,被称为截止电压U 0(图2)。这表明此时具有最大动能的光 电子刚好被反向电场所阻挡,于是有 0202 1eU mV =(式中m 、V 0、e 分别为电子的质量、速度和电荷量)。(1) 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图3)。 3、 改变入射光频率ν时,截止电压U 0随之改变,0U 与ν成线性关系(图4)。实 验表明,当入射光频率低于0ν(0ν随不同金属而异,称为截止频率)时,不论光 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图3光电管不同频率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4截止电压U 0与频率ν的关系 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0ν,在开始照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延迟时间最多不超过910-秒。 经典电磁理论认为,电子从波阵面上获得能量,能量的大小应与光的强度有关。因此对于任何频率,只要有足够的光强度和足够的照射时间,就会发生光电效应,而上述实验事实与此直接矛盾。显然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在光电效应中所显示出的光的量子性质。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是集中在被称之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能量ν=h E ,h 为普朗克常数。当光束照射金属时,是以光粒子的形式打在它的表面上。金属中的电子要么不吸收能量,要么就吸收一个光子的全部能量νh ,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只有当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约束所需的逸出功A 时,电子才会以一定的初动能逸出金属表面。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 A mV hv +=2021 (2) 式中,A 为金属的逸出功,202 1mV 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动能。 由该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光子的能量A h 0<ν时,电子不能脱离金属,因而没有光电流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截止频率)是h A 0=ν。 将(2)式代入(1)式中可得: A h eU 0-ν= (3) )(00v v e h U -= 此式表明截止电压0U 是频率ν的线性函数。只要用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频率的截止电压,由直线斜率和截距,就可分别算出普朗克常数h 和截止频率0ν。基于此,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提出约十年后,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精确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两位物理大师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

高考英语语法-省略

高考英语语法——省略 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有时为了讲话简洁或行文方便,常常在不影响文意的情况下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略去,这种现象称为省略。纵观历年高考试题,"省略"在单项填空中频频出现。 简单句中的省略 1、省略主语祈使句中主语通常省略;其它省略主语多限于少数现成的说法。 (1) (I)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I) See you tomorrow. (3) (It) Doesn’t matter. (4) (I) Beg your pardon. 2、省略主谓或主谓语的一部分 (1) (There is) No smoking . (2) (Is there) Anything wrong ? (3) (Will you) Have a smoke ? (4) What/How (do you think) about a cup of tea ? (5) Why (do you) not say hello to him ? 3、省略作宾语的不定式短语,只保留to,但如果该宾语是动词be或完成时态,则须在之后加上be或have: (1) –Are you going there? --Yes, I’d like to (go there). (2) He didn’t give me the chance, though he had promised to (give me the chance). (3) –Are you an engineer? --No, but I want to be. (4) –He hasn’t finished the task yet. --Well, he ought to have. 4、省略表语 (1) –Are you thirsty? --Yes, I am (thirsty). (2) His brother isn’t lazy, nor is his sister (lazy). 5、同时省略几个成分 (1) Let’s meet at the same place as (we met) yesterday. (2) –-Have you finished your work ? ---(I have) Not (finished my work) yet. 1、主句中有一些成分被省略 (1) ( I’m ) Sorry to hear you are ill. (2) ( It’s a ) Pity that he missed such a good chance. 2、主句中有一些成分被省略 (1) –Is he coming back tonight? --I think so. (2) –She must be busy now? --If so, she can’t go with us. (3) –Is she feeling better today? --I’m afraid not. (4) –Do you think he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I guess not. 这种用法常见的有:How so? Why so? Is that so? I hope so. He said so.及I suppose/believe/hope not. 两个并列句中,后一个分句常省略与前一分句中相同的部分。 (1) My father is a doctor and my mother (is) a nurse. (2) I study at college and my sister (studies) at high school. (3) When summer comes, the day is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 and the night (is getting) shorter and shorter. 1、连词的that省略 (1) 宾语从句中常省略连词that,但也有不能省略的情况。

最新光电效应练习题(含答案)

光电效应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实验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某种金属,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对于某种金属,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 C.对于某种金属,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D.对于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解析】选A. 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光照时间无关,所以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故A正确,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可知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频率越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与入射光强度无关,故C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是一次函数关系,故D错误.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 B.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 C.改用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D.改用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解析】选AD.增大入射光强度,单位时间内照射到单位面积的光电子数增加,则光电流将增大,故选项A正确;光电效应是否发生取决于照射光的频率,而与照射强度无关,故选项B错误;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光电效应,用频率较小的光照射时,若光的频率仍大于极限频率,则仍会发生光电效应,选项C错误;根据hν-W0= 2 1 mv2可知,增加照射光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故选项D正确. 3.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了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精品文档

海南省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编()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编 知识框架 力和运动 功和能 电磁学 1、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 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参考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2.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3.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s v t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运动 )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x=vt 6.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t v v t v a t 0-=??=,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4-6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H 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 9.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0v v at =+ 位移公式: 20s v t at =+ 位移速度公式:22212as v v =- 平均速度公式:_02 2t t v v x v v t +?===? 1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 :加速度指速度的变化率,也就是说加速度是V —t 图像的斜率。

英语中省略现象

高中英语语法之省略 英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对省略的考查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句子成分的省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为了使话说得简明扼要,英语句子中某个单词、短语甚至从句或主句都可以省去。Ⅰ、状语从句中的省略用法 一、如果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且从句的谓语含有be动词的某种形式 (am/is/are/was/were),可同时省略从句的主语和be动词的某种形式。 1、when,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e.g. Do be careful when (you are) crossing the street. When/While (I was) on my way to work, I met her. 2、if,unless,once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e.g. If (it is) properly treated, waste will do no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I’ll not go to the party unless (I am) invited. Once (you are) caught stealing in a supermarket, you will be punished. 3、though,although,whether,no matter whether/what/how/who等引导的 让步状语从句 e.g. He was happy, though/although (he was) poor. Whether (she is) sick or well, she is always cheerful. No matter how/However hard the task (is), we must fulfill it in time. (注: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只省略从句中的be动词形式) 4、as if,as though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 e.g. He rubbed his eyes and yawned as if/though (he was) waking up after a long sleep. He stood up as if/though (he wanted) to leave.(as if/though + to do表示一个将来的动作) 二、than,as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中的省略用法:当不同的主语进行比较时, 一般省略从句中的谓语;当从句中的主语与谓语(be动词除外)和主句中的主语与谓语相同时,通常省略从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只保留比较部分。 e.g. He is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is).

光电效应教案

第二节光的粒子性 一、教学目标 1.应该掌握的知识方面. (1)光电效应现象具有哪些规律. (2)人们研究光电效应现象的目的性. (3)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解释.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方面. (1)观察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的实验,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2)观察光电效应演示仪的实验过程,掌握分析现象所得到的结论. 3.结合物理学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光子说的基本思想和做好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是(1)对光的强度的理解,(2)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为什么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无关,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三、教具 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白炽灯、丝绸、玻璃棒、光电效应演示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光的波动理论学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未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光的有些现象波动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请观察光电效应现象.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演示实验. 将锌板与验电器用导线连接,用细砂纸打磨锌板表面.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锌板附近,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 边演示边提问:紫外线灯打开前后,验电器指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金属表面,金属失去了电子导致验电器指针张开一角度.明确指出光电效应是光照射金属表面,使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照射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不可见光.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说明:这个实验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装置进行效果很不理想,因为紫外线照射锌板飞出电子时锌板带正电,在锌板附近形成电场又将电子吸附回去.锌板电势升到很小的值就使逸出和返回的电子达到动态平衡,很难使验电器指针明显地张开. 2.进一步研究光电效应. 以上实验改用很强的白炽灯照射,却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向学生提出问题:光电效应的发生一定是有条件的,存在着一定规律.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进一步研究. 向学生介绍光电效应演示仪.在黑板上画一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抽成真空的光电管,C 是石英窗口,光线可通过它照射到金属板K上,金属板A和K组成一对电极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光源为白炽灯,在光源和石英窗口C之间插入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可以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光源的亮度可以通过另一套装置调节.

详解高中英语中省略句的问题

详解高中英语中省略句的问题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言以简为贵)。为了使话说得简明扼要,英语句子中某个单词、短语甚至从句或主句都可以省去。这种省去句子某些成分而保持句子意思不变的现象,称为省略(ellipsis)。 一、省略的目的 省略多见于非正式的文体,尤其在对话中,省略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英语中的省略一般说来有三个目的: A.避免重复,减少累赘。 省略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重复,去掉不必要的累赘和繁琐。 Mik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to school to see me the next day, but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to see me the next day. 迈克说他第二天要来学校看我,但是第二天他并没有来学校看我。 -- Mik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to school to see me the next day, but he didn't. 迈克说他第二天要来学校看我,但是他并没有来。(省掉最后九个词,句子简洁多了)— What did he want yesterday 他昨天要了什么 —An apple. 一个苹果。(如果回答时说出全文“He wanted an apple yesterday”,便显得别扭,不自然) B.连接紧密,结构紧凑。 省略也是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修辞手段。 John was the winner in 1994 and Bob in 1998. 约翰是1994年的获胜者,鲍勃是1998年的获胜者。(Bob后省略了was the winner,句子结构显得比较紧凑) In some places we stopped in tents for the night, in other places in caves. 我们在有些地方住在帐篷里过夜,在有些地方住在山洞里。(in other places 后省略了主语和谓语we stopped for the night,上下文连接更加紧密) 省略: 回答问题要简洁,并列重复需省略。祈使主语常省略,比较than后需省略。宾从表从that勿省略。前后出现同一词,习惯表达需省略。 C.强调重点,突出信息。 省略的另一作用是突出新的信息。 Truth speaks too low, hypocrisy too loud. 真理讲话声太低,虚伪讲话声太高。(后一分句省略谓语speaks,突出了too loud) — Have you told him that 你把那告诉他了吗 — Not yet. 还没有呢。(= I have not told him that yet. 强调not yet ) 二、可省略的成分 省略大致可归纳为功能词的省略和语法结构上的省略两种。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省略存在着交*的关系,即有时既是功能词的省略,同时又是语法结构上的省略。 A.功能词的省略 功能词指的是没有完整意义,但有语法意义的词,如冠词、介词、助动词等。英语句子结构的简洁,首先表现在功能词的省略上。 1.冠词的省略 They elected John (the) monitor of the class. 他们选约翰当班长。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资料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光电效应现象

17.2 光电效应现象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电效应现象; 2.知道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3.体会经典电磁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光电效应现象,会用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会推导光子动量表达式; 【教学重点】 1.光电效应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2.光的粒子性 【预学单】 1、在研究微观粒子能量时,焦耳(J)这个单位太大了,人们常用eV来表示能量的单位。一个带电量等于元电荷e的粒子,经1V电压加速获得的能量即为1eV,试推导1eV等于多少焦耳? 2、光的本质是什么? 【研学单】 主题一:认识光电效应现象; 实验: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并使锌板带负电,验电器指针张开。用 紫外线灯照射锌板(如图所示),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小结: 1、光电效应现象: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从表面逸 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现象。逸出的叫做。 主题二:光电效应规律; 实验: (1)存在截止频率: 如图所示电路,AK间电场方向由级指向级。 当入射光的颜色(频率)高于某个值时,打开窗口,发现电流表示数, 这表明在光的照射下K级电子溢出(填“有”或“无”)。 当入射光的颜色(频率)低于某个值时,打开窗口,发现电流表示数, 这表明在光的照射下K级电子溢出(填“有”或“无”)。 这个值称为截止频率。 (2)存在饱和电流: 实验表明:对于一定颜色(频率)的光,强度一定时,光电流随所加电压的增大而,当电压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光电流趋于一个;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

(3)存在遏止电压: 将AK 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 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 c 时,光电流恰为0, Uc 称遏止电压。 思考:遏止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表明:对于一定颜色(频率)的光,无论光的强弱如何,遏止电 压都是 ;光的频率变高时,遏止电压 。这表明,光 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 有关,与入射光的 无 关。 (4)具有瞬时性: 当入射光频率超过截止频率时,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几乎在光照射 到K 级的瞬间立刻产生光电流,精确测量表明,时间不超过 s 。 当入射光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无论入射光有多强,照射时间有多长,都不会产生光电流。 主题三:光电效应现象的解释; ①经典物理学解释: 问题一:如图所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思考是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若电 子运动速度增大,电子将怎样运动?事实上在金属表面,有无数个原子,不同原 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不同,逃离原子核束缚时需克服静电力做功 不同,我们把电子脱离金属表面所做功的最 值叫 。 问题二:经典物理学有哪些观点?与实验所得到的规律一致吗? ②爱因斯坦光子说解释: 光子:光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这个能量子后来称为光子,光在发射、吸收和传播时都是以光子形式一份一份进行的。 若光的频率为γ,则光子能量为E= 。 思考:①光子说如何解释极限频率? 光电效应方程: ②光子说如何解释瞬时性? ③光子说如何解释饱和电流? Uc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pdf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 ,则它的极限频率h W v =0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k E =hv -W 知,B 、C 错误,D 正确.若k E =0,得极限频率0v =h W ,故A 正确. 答案AD 2.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性质. 干涉、衍射、偏振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只有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的粒 子性的表现,D 正确. 答案D 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解析: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知,A 、D 正确,B 、C 错误. 答案AD 4.当具有 5.0 eV 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 动能是1.5 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 A.1.5 eV B.3.5 eV C.5.0 eV D.6.5 eV 解析:本题考查光电效应方程及逸出功. 由W hv E k ?= 得W =hv -k E =5.0 eV-1.5 eV=3.5 eV 则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h min v =W =3.5 eV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

谈高考英语试题中“省略”的考查

谈高考英语试题中“省略”的考查 对省略现象的考查已成为近年来英语高考试题中的常考点。因为省略这种语法手段既可避免重复,突出新的信息,又能使上下文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也正符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因此,在英语口语中,只要不损害结构和引起歧义,能省略的地方就尽可能省略。 但有时省略的成分,在句中占有相当的份量,能表达一定的信息,这无疑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在解题时,除了应特别注意进行语境分析,从上文或上、下文中找出相关的省略成份外,还要对常用的省略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下面就该问题作一分析。 一、复合句中的省略现象 复合句中的省略现象通常出现在状语从句中。 一)在含有比较结构的复合句中,常在as或than引导的分句中省略某些与主句相同的成分或省略在特定上下文或特定情景中某些不言而喻的成分;或整个as/than从句。如: 1.The pianos in the other shop will be______, but_____.(MET90) A.cheaper;not as better B.more cheap; not as better C.cheaper; not as good

D.more cheap; not as good 本题应选C。分别为cheaper than those in this shop 和they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in this s hop的省略。 2.John plays football________,if not better than, David.(NMET94) A.as well B.as well as C.so well D.so well as 本题应选B。根据上下文可看出if not better than 为if Johndoesn"t play football better than David(plays football) 的省略。那么,排除这个条件的话,John和David就踢得一样好了。 故要用副词well 的同级比较的肯定式。 3.How beautifully she sings! I"ve never heard _______ .(NMET96) A.the better voice B.a good voice C.the best voice D.a better voice 本题应选D。从整个语境来分析,后句中的比较状语从句than hers被省略掉了。故此题应选比较级。 二)如果复合句中的时间、条件、原因状语从句用了主语+be+分词结构,且主、从句主语一致时,可省略从句的连接词、主语和be助动词,只保留分词和其它成分。如:

高中英语省略句讲练.

高中英语省略句讲练 为了使话说得简明扼要,英语句子中某个单词、短语甚至从句或主句都可以省去。这种省去句子某些成分而保持句子意思不变的现象,称为省略(ellipsis) 种类例句说明 主语的省略 Beautiful day (= It is a beautiful day, isn’t it? Pity we live so far from the sea. (It is a pity we live so far from the sea. 有时也可省略整个句子的 主语和谓语,只保留次要 成分。 She was poor but (she was honest. --Did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accident? --Not until you told me. (= I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until you told me. 谓语的省略 --what do you think made Mary so upset?

--Losing her new bicycle (made Mary so upset. 状语从句的省略Seen from the plane (when it is seen from the plane, the house looks like tiny toys. If (it is possible, I’ll go there with you. 注意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同 主句主语的一致性。 不定式的省略 The boy wanted to ri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 not to. (not to ri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 --Alice, why didn’t you come yesterday? --I was going to (come yesterday, but I had an unexpected visitor. 若不定式后面是完成时, 省略时应保留have;不定 式后含有动词be的结构 时,也要保留be动词。 --Did you tell him the news? --I ought to have (told him the news, but I didn’t know how to speak. --Are you an engineer? --No, but I want to be.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会考知识点复习 第一、二章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 1at t v x + = (2)重要推论

高中英语语法中的省略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为了使语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或上下文紧密相连,可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而保持句子愿意不变,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省略。现就英语中的种种省略现象分析如下: 一、并列复合句中的省略 在并列句中后边的分句可以省略与前边分句中相同的成分。如: a) The boy picked up a coin in the road and (the boy ) handed it to a policeman. 这个男孩在马路上拾起一枚硬币并把他交给了警察。 b) Your advice made me happy but(your advice made) Tom angry .你的建议使我高兴但使汤姆生气。 c) Tom must have been playing basketball and Mary (must have been)doing her homework. 汤姆肯定一直在打篮球,玛丽一直在写作业。 d) Gao Xiumin was born in 1959 and Fu Biao (was born) in 1963.高秀敏出生于1959 年,傅彪出生于1963 年。 二、主从复合句中的省略 1.状语从句中的省略 一般说来省略现象多出现在下列五种状语从句中:由 when ,while ,as ,before, after , till, until, once 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由whether ,if , unless 等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由though , although ,even if ,whatever 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由as ,than 等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由as, as if , as though 等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汇总

一、光电效应和氢原子光谱 知识点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则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其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4)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 _s. 2.光子说 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 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即:ε=hν,其中h =6.63×10-34 J·s. 3.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hν=E k +W 0或E k =h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 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 mv 2 . 知识点二: α粒子散射实验与核式结构模型 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如图13-2-1所示) 2.实验现象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撞了回来.如图13-2-2所示.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图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知识点三: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1.光谱 (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122-1 n 2)(n =3,4,5,…), 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光电效应

17.2光的粒子性(第一课时) ——光电效应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会用光电效应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顾先辈探索物理知识的必由之路,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电效应 (一)引入新课 提问:1.抬头看教室内工作的日光灯,你为什么能看到日光灯 2.光到底是什么 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教师讲述: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 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 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 一.光电效应 教师:实验演示。(课件辅助讲述) 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器张角增大到约为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教师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带电。 教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锌板,金属箔片张角变大,说明了什么 学生:锌板带正电。 概念: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2.光电子: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3.光电流:光电效应现象中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 课堂练习: 1.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 )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光电效应实验 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 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1、存在饱和电流 (1)当A接正极,K接负极时,控制入射光的强度一定,使U AK从0开始增大,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一开始增大,到某一数值后就不再增大。这个最大电流就叫做饱和电流。 (2)对存在饱和电流的解释: K板逸出的电子向各个方向运动,如果不加电压,很多电子无法到达A板,无法形成较大电流。加上电压后,越来越多的电子到达A板,电流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所有电子都达到了A板,继续增大电压,就无法再增大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