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服装的变化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

近代女装代表——旗袍
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 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 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 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 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 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 了大功。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 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 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 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 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 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 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 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 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 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 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 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 20年代才略有回复。
清代妇女服装
清代的满汉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妇 女服装得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十从 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 使满汉两种妇女服装并存了二百余年, 其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 则陶冶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典型服 装——旗袍,一直影响至今。
满族女服
满族妇女着“旗装”, 梳旗髻(俗称两把头), 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 室。清代后期,旗袍也 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20 30
20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 男子服装“西装” 男子服装“西装”。

民国时期的衣服小说素材

民国时期的衣服小说素材

民国时期的衣服小说素材1、民国时期袄裙与文明新装民国初年出现了一种新式女套装,即简洁而有时代风格的袄裙。

20世纪初,率先在女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文明新装”热潮,穿起了新式上衣和裙装。

最初只是留洋的女学生和本土的教会学校女生率先穿着,后来城市女性也视为时髦而纷纷效仿。

这一时期的袄裙特点是:上衣腰身窄小,大襟,衣长不过臀,袖短、喇叭形,衣摆圆弧形,略有纹饰,裙子长至足踝,20世纪30年代后期渐缩至小腿上部。

白衫黑裙或浅衫重色裙成为当时的典型色调,去掉了传统袄裙的繁缛装饰,采用明快、简洁的绣彩装饰。

这种简洁、朴素的袄裙与新旗袍一起成为20世纪前半叶最时髦的女性服饰。

穿“文明新装”的女子头上不佩戴耳环、发簪等饰物,手上也不戴戒指。

袄裙装束由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女学生最先倡导,之后蔓延至其他地方的知识女性,不久连家庭妇女也脱下了华丽的衣衫,换上一身朴素的衣着。

到了五四运动期间,白色运动帽、宽大短袖的白布衫及过膝黑色长裙成了全国各地女学生的标准装扮,不少学校还将袄裙定为女生校服。

2、改良旗袍20世纪初,女子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下摆不开衩。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从传统的繁杂装饰走向简化改良。

改良旗袍不仅吸收了立领等细节,还采用西式裁剪方法,袍身逐渐收窄增加了腰省、胸省和下摆开衩,并采用圆装袖结构工艺,使改革后的旗袍具有曲线美的鲜明特色。

20世纪30-40年代是改良旗袍流行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旗袍得到普及,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不断翻新花样。

时而旗袍底边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时而又缩短至膝盖以上;旗袍左右衩口时高时低,1933年前后流行大开衩旗袍,后又流行低开衩的。

1940年以后,改良旗袍一度取消了袖子,开始流行坎袖;在立领方面,时而流行高耸过耳、掩其双腮的高立领,时而又流行低矮的领式,以至后来竟出现了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也很丰富,时而流行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袖至露肘;在旗袍开襟变化上也丰富多样,有斜襟、如意襟、琵琶襟、双襟等。

民国服装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下面将从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女服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民国服装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民国时期服装特点1.时尚多元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既有西式服饰的影响,也融入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这源于中国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

2.民族特色民国时期的服装注重民族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的汉服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之中,例如改良旗袍、中山装等,使其具有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

这种追求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为当时的服装产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3.时尚启蒙在民国时期,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服装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尚启蒙思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服装款式和设计理念,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实用的衣着,而是成为了一种展示身份、品味和个性的方式。

4.西式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外国文化的渗透,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式服饰的影响。

西服、连衣裙等服装款式逐渐在民国社会流行起来,这些服饰的引入为当时的服装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日趋多元化。

二、民国男女服饰1.男装在民国时期,男士的正装主要是中山装和西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服饰,它是中国式图形裙和唐装的混合体。

西装则是西式服饰的一种,主要由西式衬衫、马甲和西裤组成。

这些男装的引入使得男士在社交和正式场合有了更多的选择。

2.女装女性服装方面,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是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女性服装,其设计简洁大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

此外,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还包括改良的长褂、长裙等款式,这些服装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三、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剧变的时期,政治因素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领导人的服装选择、政治氛围和思潮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服装的审美和品味,从而影响着时尚潮流的走向。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国时期服装的变化
1民国时期社会风尚的变化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尽管有大量的有识之士的反对和统治者的禁止,却难以制止缠足之风。

民国初建,妄想更新,社会上兴起一种改良社会风俗热潮,其中就有禁止缠足。

由于地理文化因素,民国年间,缠足现象农村多以城市,小城争多于大中城市,内地多以沿海。

这也大致是民国社会风气转变的基本格局,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风俗的进一步转变,缠足观念逐渐退出社会风俗,加上政府的严禁,到解放以后,缠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社会风俗,风尚,转变的格局表现在农村落后于城市,中小城市落后于大中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

尤其可以在饮食文化上体现。

2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

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

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当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逐渐成了新旧两个独立的世界。

城市无疑代表着新世界,新潮流,新时尚。

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再多的新潮流,新时尚。

县城上、中两级的青年妇女,她们的服饰与三、五年前的省会城市的时髦女一样;县城年长的妇女和乡村妇女,其服饰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式;山乡的妇女,他们过着更加穷苦的日子,服饰不讲究,仍缠足。

这些都表明但是时尚服装变化下中国的整体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状况。

在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并存的局面。

参考文献:
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6、11、25、46、53页。

《父女共鸣》第四卷第十期
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89页
罗检秋:《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三卷,1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