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原文

合集下载

《六节藏象论》

《六节藏象论》

《六节藏象论》所谓“六节藏象论”,乃是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里的一则篇名。

当然从题目就可以看出,《素问》里面的这篇文章说的是两方面的内容:即本篇先论天以六为节,后论藏象,故篇名才叫做《六节藏象论》。

所谓“六节”:节者,次也,度也,这里有“周期”的意思。

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是为一节;又因每年计大数有三百六十日,故分为六节。

清代医家高士宗在其《素问直解》里对此解释:“六节者,天以六为节。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而至于其中的“藏象”内容:此二字首见于本篇,乃是指人体的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却表现于外,故医者可以从外而知内,所以命名为“藏象”。

另外就字面意思,藏者,藏也,又通“脏”,故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而“象”乃征象、形象之意。

唐代医家王冰注此云:“象,谓气象也。

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素问集注》里在解释本篇题目时云:“此篇乃论岁运之总纲。

天之十干,成六六之节以应一岁。

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

《五运行大论》云:‘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人之五脏也。

然人之五脏,地之五行,皆由十干所化,故曰‘六节藏象论’也。

”而清代另一医家高士宗在其《素问直解》里,认为此篇当称“大论”!故注云:“此篇为《六微旨大论》之提纲,故曰《六节脏象大论》”。

最后再值得一说的是,在李经纬、邓铁涛等合编的《中医大辞典》里对“六节”与“藏象”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其中说:“节,谓一定的度数。

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一年,故称六节。

而藏,则指人体的内在脏器;象,为可见之形象。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藏象,以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故名。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心藏神
《素问·宣明五气篇》 《素问·调经论》 《灵枢·九针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 则五脏六腑皆摇。”
容“ 心 藏 神 ” 是 藏 象 理 论 的 重 要 内
心主血脉
(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 排泄有关。 •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 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 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 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 •既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 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掌握藏象的概念 掌握五脏的功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 了解“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原文分析]
一、以阴阳作为基本理论,论藏象的具体问题
按部位划分
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
按功能划分
心肺(阳) 肝脾肾(阴) 心肝(阳) 肺脾肾(阴)
充养的器官或 组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 曰:心者,生之本,神 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 阳,通于夏气。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素问 六节藏象论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仓廪之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 与谷物的受盛、转输、排泄有关,如同粮仓存粮、 出粮一样有收纳及排出。 2.营之居—指中焦脾胃。营产生于中焦脾胃。 3.名曰器—器,器皿。指六腑受盛的功能 4.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指脾胃及六腑的功 能,既有精微吸收,又有糟粕的排泄的功能。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 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 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译文 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
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 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 之少阴,与冬气相通。

1.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蛰—冬眠伏藏的虫子,引申为收藏。以此 来比喻肾气闭藏和藏精的功能。 2.精之处也 3.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4.为阴中之太阴 因肾属水,位居膈下阴位,主闭藏阴精, 故为阴中之太阴,与冬寒之气相应。 5.通于冬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 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译文 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
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 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 与秋气相通。

1.肺者,气之本 2.魄之处也: 魄:是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本能活动,低 级反应。如知觉、听、视、触觉。 “肺藏气,气舍魄” 3.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4.为阳中之少阴 因肺属金,位居膈上,主肃降阳气,故为阳中 之少阴,与秋燥之气相应。 5.肺气通于秋


1、神的生成:自然界的天阳之气+饮食五味之气, 在五脏六腑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气血 2、脏象:华——色泽,光辉 充——形态的充盈度 华充是五脏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临床意义:五脏的华充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我 们可以通过诊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分析判断脏腑的 功能变化,即《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内经临床运用(藏象经络)6.3.六节藏象论

内经临床运用(藏象经络)6.3.六节藏象论

内经临床运用(藏象经络)6.3.六节藏象论宏五学堂 2022-03-20 04:29内经临床运用(藏象经络)6.3. 六节藏象论00:0004:26原文六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11,神之变【2】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3】。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4】。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5】,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名曰器【6】,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7】,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8】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9】】。

【注释】【1】生之本;生谓生命,本谓根本。

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注∶"心为身之主,故为生之本。

"【2】神之变;吴岸《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注;"变谓宰其变也。

"林亿《新校正》注∶"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按;作"处"为是。

下文云"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营之居"可证。

处,即居处之义。

【3】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肺气王于秋,林亿《新校正》注∶"按太阴,《甲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

肺在十一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太"亦作"少"。

【4】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肾为阴脏而有坎中之阳,故为阴中之少阴,而通于冬气。

冬主水也。

《黄帝内经素论》第九篇:六节脏象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九篇:六节脏象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九篇:六节脏象论(一)篇名释:1、前部主论六六之节、九九制会、岁、时、气、候、闰等概念,以明天度、气数之要,因开篇以六六之节而论,是为六节之论;2、后部主论五脏之五本、五神、五华、五充、五位、五通等相关现象,以及六腑器基本功能,是为脏象之论。

故此名篇《六节脏象论》。

SW09—D0101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

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数以六气、六步节制,以形成一年;人以九窍、九野制约络之交会,共计人也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形成天和地。

我知道很久了,却不解其中意思。

Q0101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

歧伯回答:太高明了!圣帝之问。

请容为臣详尽讲述。

Q0102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这六六之节、九九制会,是用来校正天度、气数数据的。

天度,是用来度量太阳、月亮之运行的;气数,是用来记载变化、生长之功用的。

Q0103天为阳,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

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天为阳,地为阴。

太阳为阳,月亮为阴。

运行有方位记载,循环有轨道可循。

Q0104【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

积气余而盈,【闰】矣。

地球绕太阳日行一度,月亮绕地球日行十三度多一点啊。

所以大月和小月,三百六十五天而形成一年。

积气之盈余满100刻,闰月产生了。

Q0105【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竖立端木于冬至,圭表校正于日中之影,据此推演余日直到年终,那么天数度量完成了。

D0201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黄帝说:我已知天数之度量了,想听听气数,如何合于天数?Q0201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节气.五行之气--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9.2)

节气.五行之气--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9.2)

节气.五行之气--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9.2)第二节节气、五行之气那第 67 页呢,六节脏象篇,他说,黄帝说他知道六六九九的意思了,那这个夫子云,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这个岐伯就说这个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这个怎么秘密呢,第 68 页诸位看,岐伯说五天呢为之一候,三候为之一气,五,三的话就是十五,十五天,十五天,所以呢这个十五天呢为一个气。

所以我们黄历上面的把一年365 天我们分成24 个节气,一个节气就两周,两周是一个节气,这就是十五天的一个气,有节气。

节气就是有属性的,就是有气,对这个,那我们比如说我们的春分,这个小满呢,芒种呢,这种都是属于节气的名称,六气谓之时,一个气是这个,两周嘛,等于十五天,那六乘十五是九十天,是一个季,所以说六个气呢为一个季节。

十,这里是时讲的是季节,就是三个月,四个季节呢就成为一岁,一年,那这个四个节气各从其主,肝、心、脾、肺、肾,那由于这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到了一年节气最后一天又开始循环了,又开始循环。

那这个就是,这个循环无端,人之一直这样循环下来,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节气的盛衰,四季的盛衰的话,虚实的所起,你不可以当医生的,不可以当医生的,所以我们常常在治病的时候随时要注意节气的改变,现在是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我们摸到脉整个都要跟着变更的,都要变更的。

不能一年不管什么节气你就是以一个季节的脉为主,这个不对的,那黄帝问呢,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运,如环无端,如果太过或不及怎么办,那岐伯说这五行之气本身是,它是并存的了,五气更立,本身各有所胜,各司其职。

那如果虚盛,有时候常常有一些过或不及的现象,这是,这个一定会有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常常台北有台风呀什么的,就是过了,这个现象,那黄帝就问了,平气,什么叫做正常呀?那岐伯说的很简单,没有过就是正常,这个不用我讲。

那黄帝就问了,那太过与不及怎么处理?岐伯说,我说过了,不讲了,在经也有了,这个常常是这种效果,我常常说讲过了,不回答了,那这个经在哪边呢?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第 19 篇,在玉机真藏论里面就有讲,节气太过的话怎么回事,那黄帝说那好吧,那什么叫所胜,五行所胜是什么意思?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就是所谓五行之胜,各有气命其脏这听起来好像这个没什么嘛,看我解释给你听。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内经
》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原文】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原文】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翻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翻译】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原文】帝曰:请遂闻之。
【翻译】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原文】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翻译】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读经典丨六节藏象论

读经典丨六节藏象论

读经典丨六节藏象论从六节藏象论谈气与神大千老师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食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藏象何如?涉及到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段经文了。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那这个咱们不横着讲竖着来讲吧。

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肾者封藏之本;肝者,罢极之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食廪之本。

什么意思呢?我们说过气升降开合,里面藏五神。

首先,咱们从肾来讲,肾相当于仓库,藏精,封藏之本,这个好理解,宝贝都藏在这里边,它不断地向外发越,发越给谁了呢?肾者封藏之本,发越给肝了。

肝是罢极之本,这个地方有争议,什么叫罢极之本呢?你就这样来理解就行了,黑暗到了极点了,出现了光明。

肾封藏之后,天寒地冻了,时来运转。

这个人罢极到了极点了,否极泰来了,罢极之本,否极泰来了,一阳初生。

心者生之本那么罢极之本之后,这个小苗长起来之后,少阳之气长起来之后,这个推给谁呢?它要向上走,最终推给心,这个心飞龙在天了,到了心之后,它真正的发耀开光了,成事儿发达了,整个的人的生机由心来推动。

所以说心者生之本,不断地涌动激昂,不断地跳动。

但是心的跳动光明、繁盛,是来源于肾的封藏和肝的罢极,一点点推上来的。

肾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肝发芽了,到心就开花结果了。

肺者气之本肺者,气之本。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心繁华的这种生机,以气的形式由肺推向全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原文
六节藏象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

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
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

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

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

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

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

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
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