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才思想在_黄帝内经_藏象学说中的体现_姜青松

合集下载

浅谈黄帝内针的三焦(三才)

浅谈黄帝内针的三焦(三才)

浅谈黄帝内针的三焦(三才)谈到三焦,中医藏象学说六腑之一有个“三焦”,又称“孤腑”,还有经络学说里有个手少阳三焦经,都不是本文谈到的“三焦(三才)”,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不要弄混淆了。

不知道大家在看《黄帝内针》这本书时,是否注意到三焦后面加了(三才),即三焦(三才),师父在讲课时也是以上(天)、中(人)、下(地)来进行讲述的,师父为什么不直说三焦,而要以上(天)、中(人)、下(地)来讲呢?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是指天、地、人。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存在于宇宙间,是一个整体。

天我们改变不了,地我们也改变不了,人居于天地间,要让自己和天、地融为一体,摆正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位置,与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成为一体,和谐共存。

三才之道”出自《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三才之道也。

”《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

这个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培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怀有虔诚的敬畏之心。

师父之所以这样来讲授三焦(三才),就是让我们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建立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

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古人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将人体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天地人,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观察生命运动的规律。

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中医学的三焦也是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

”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根据取类比象,也把人的身体分为上(天)、中(人)、下(地),与上焦、中焦、下焦相对应。

黄帝内针引用了天、人、地三才的理念,就是让我们建立这样一个人体与宇宙是一个整体的“三才”的空间思维。

智慧树知到《中医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医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医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医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 、金兀四大家中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术思想的医家是()A:李东垣B:刘完素C:朱震享D:张从正正确答案:李东垣、被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的书籍是()2A:《伤寒杂病论》B:《五十一病方》C:《脉经》D:《黄帝内经》正确答案:《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部药学专著是()A:新修本草B:蜀本草C:神农本草经D:本草拾遗正确答案:神农本草经4 、以下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黄帝内经5 、金元四大家中,主张“六气皆从火化”的是?A:刘完素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从正正确答案:刘完素第二章1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方法属于()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正确答案:阴中求阳2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A:相互对立B:相互依存C:相互消长D:相互转化正确答案:相互转化3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A:相互对立B:相互依存C:相互消长D:相互转化正确答案:相互依存4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A:相关性B:普遍性C:联系性D:转化性正确答案:普遍性5 、以下治法符合相生原则的是?A: 益火补土B: 不吐生金C: 佐金平木D:泻南补北正确答案:益火补土,不吐生金6 、阴阳的征兆是指A:左右B:水火C:男女D:脏腑正确答案:水火7 、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A:日月B:动静C:气候寒暖D:日光向背正确答案:日光向背8 、阴虚证病人的典型面色是A:满面通红B:两颧潮红C:面青夹赤D:泛红如妆正确答案:两颧潮红9 、阴阳交感是指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感应而交合D:互相促进正确答案:感应而交合第三章1 、藏象学说以()为中心A:五脏B:六腑C:脏腑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A2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正确答案: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3 、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主要依赖于:正确答案:B、《素问戾兰秘典论》说:“()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正确答案:A正确答案:C、肺的肃降作用可体现于A: 肺主一身之气 B: 肺主宣发和肃降 C: 肺主治节 D: 肺主敛藏A: 吸入清气 B: 向下布散精微 C: 输精于皮毛 D: 使血液会聚于肺A: 三隹- "B: 小肠 C: 大肠 D: 膀胱、“主运化”的脏腑是() A: 胃 B: 小肠 C: 脾D: 肺5正确答案:ABD7 、与津液代谢最为密切的脏腑是A:肺,心,肝B:脾,肺,心C:肺,脾,肾D:肝,肺,肾正确答案:肺,脾,肾8 、情志抑郁主要是A:心神不足B:肝失疏泄C:肝的升发太过D:肝血不足正确答案:肝失疏泄9 、肾其华在A:唇B:肉C:发D:面正确答案:发10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A:胆B:脉C:脑髓D:正确答案:胆第四章、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1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正确答案:B、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2A:暑邪B:湿邪C:寒邪D:燥邪正确答案:B3、燥邪致病特点有()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正确答案:C4、火邪致病易()A:伤肺耗津B:生风动血C:阻遏气机D:收引疼痛正确答案:B5、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正确答案:C7、六淫中易伤津液的病邪有()A:风B:暑C:执八、、D:燥正确答案:ABCD8、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正确答案:D第五章1、浮脉主病,常见?A:表证B:虚证C:实执八、、D:痰饮正确答案:AB2、滑脉主病,常见?A:痰饮B:食积C:实执八、、D:气虚正确答案:ABC3、恶寒发热常见于?A:半表半里证B:表证C:虚寒证D:阳热证正确答案:B4、望诊,最重要的是望?A:眼神B:形态C:胖瘦D:舌苔正确答案:A5、舌中代表哪个脏腑A:肾B:脾胃C:肝胆D:心肺正确答案:B、手足心热是下列哪种证型的临床特点6A:风热表证B:阴虚证C:实热证D:阳虚证正确答案:B7 、恶寒发热见于A:里证B:表证C:热证D:阴虚证正确答案:B、主痛证的脉象是8A:弦脉B:紧脉C:滑脉D:实脉正确答案:A9、一息五至以上的脉象是A:紧脉B:动脉C:数脉促脉D:正确答案:C第六章、红舌苔黄厚,多属()1A:虚热证B:实热证C:湿热内蕴D:热入营血正确答案:B2 、阴虚火旺可致()A:自汗B:战汗C:半身汗D:盗汗正确答案:D3 、肝郁气滞胸胁疼痛的特点是() A:隐痛B:灼痛C:刺痛D:胀痛正确答案:D4 、胃阴虚证,常见症状不包括?A:胃脘隐痛B: 口燥咽干C:爱腐吞酸D:饥不欲食正确答案:B5 、肾气不固证,常见症状不包括?A:白带清稀B:胎动易滑C:夜尿多D: 口干口渴正确答案:D6 、阴虚证病人的典型面色是A:满面通红B:两颧潮红C:面青夹赤D:泛红如妆正确答案:B第七章1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补虚泻实B:调理阴阳C:清除邪气D:补益正气正确答案:B2 、正治法主要包括?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正确答案:ABCD3 、反治法包括以下?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虚则补之D:寒因寒用正确答案:D4 、补阴阳偏衰的治法不包括?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阳双补D:寒者热之正确答案:D6 、以下治疗原则未体现因人制宜的是A:根据患者年龄确定用药原则B:根据患者体质确定用药原则C:根据患者性别确定用药原则D:根据患者居住地确定用药原则正确答案:D7 、以下未体现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是A:暑季避免腠理开泄太过B:暑季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C:暑季常用辛寒甘寒药物D:冬季不宜用辛温发散药正确答案:D第八章?1、麻黄的功效有A:和解少阳B:通下大便C:活血化瘀D:发汗解表正确答案:D2、中药的性味理论包括?A: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补益正确答案:ABC3 、柴胡没有以下哪一功效?A:升举阳气B:疏肝解郁C:发汗解肌D:和解少阳正确答案:C4、藿香可以治疗的病证不包括?A:暑湿证B:湿阻中焦证C:夏月外感风寒证D:阴虚证正确答案:D5、治疗热盛导致的胎动不安,可用以下哪味药物?A:黄芩B:黄连C:葛根D:升麻正确答案:A、白及的功效是6A:收敛止血B:消肿生肌C:截疟杀虫D:清心除烦正确答案:AB7 、熟地的功效是A:补血调经B:滋阴填髓C:活血止痛润肠通便D:正确答案:AB第九章1、四君子汤药物组成包括?A:茯苓B:白术C:甘草D:人参正确答案:ABCD?2、在方剂中期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A:臣药B:君药C:佐药D:使药正确答案:B3 、治疗痰湿的代表方是?A:半夏白术天麻汤B:二陈汤C:羚角钩藤汤D:大补阴丸正确答案:B4 、大承气汤药物组成不包括?A:芒硝B:石膏C:大黄D:厚朴正确答案:B5 、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A:肝肾阴虚B:肾阳不足C:肾气亏虚D:肝阳上亢正确答案:A第十章1 、经络的作用不包括?A:联系体内外B:便于观察C: 疏通气血D:运行气血正确答案:B2 、尺泽属于哪条经络?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太阴肺经正确答案:D3 、属于奇经八脉的经络有?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正确答案:ABCD4 、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有?A:少海B:少冲C:少泽D:小海正确答案:AB5 、能够调理脾胃的穴位有?A:丰隆B:阴陵泉C:三阴交D: 足三里正确答案:ABCD。

《内经》中的三才医学观

《内经》中的三才医学观

《内经》中的三才医学观三才医学观主要指的是以中国古典医学《内经》为主体的医学观念。

在《内经》里,作者将生物体的自然行为和性质归结为三种力量,即“三才”,即“内元病(阴阳力量)、气元病(脏腑机能)和病元病(病害机理)”。

“三才”三大力量是相互制约的、相互维持的,可以将其作为构建我们健康生活的核心理念。

一方面,“三才”理论在调节人体内环境和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内经》介绍,人体的内环境受“三才”三大力量的影响,应该是理想的,如果“三才”三大力量出现失衡,就会产生病害。

因此,坚持以“三才”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原则,需要坚持“内外阴阳和气”的同步变化,避免“三才”的失衡,从而可以调节人体内环境,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是,“三才”理论对于病害机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以“内元病、气元病和病元病”为基础,将病害分类,将病害进行了有组织的描述,说明了病害的本质,也是历史上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

“三才”理论还为调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内经》中,对病害的原因,有“内外阴阳失衡造成的病害”,“气虚引起的病害”,以及“不良习惯造成的病害”,从而提供了关于调养的重要指导,并为维持健康提出了合理的要求。

最后,要深刻理解“三才”理论提供的关于调养的指导,就要在实践中加以实施。

比如,日常生活中要多锻炼身体,加强锻炼的原则是要按照“三才”的原则,即“内外阴阳”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控制不同的食物的摄入比例,以便达到调节身体内元病的目的;要多休息,不熬夜,保持身体的气元病的平衡;要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病元病造成的影响。

总之,“三才”理论作为我国古典医学的主流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才理论关注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目的,可以促进人体抵抗病害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黄帝内经》测试题

《黄帝内经》测试题

《黄帝内经》测试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 最早注释《素问》的作者是: [单选题] *A.全元起(正确答案)B.杨上善C.张景岳D.王冰E.张志聪2. 2. 下述各种哲学思想中,对形成《内经》理论体系影响最大的是: [单选题] *A.兵家B.墨家C.道家(正确答案)D.名家E.法家3. 3.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单选题] *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正确答案)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4. 4. 《素问•经脉别论》“浊气归心”的含义是: [单选题] *A.邪毒归心B.热陷心包C.痰浊蒙闭心窍D.心血瘀阻E.水谷精微注入心脉(正确答案)5. 5.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但必因于: [单选题] *A.肺B.心C.脾(正确答案)D.肝E.肾6. 6.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单选题] *A.赤欲如白裹珠B.白欲如鹅羽C.青欲如苍壁D.黄欲如罗裹雄黄E. 黑欲如地苍(正确答案)7. 7.《素问•热论》认为伤寒“热虽甚不死”的机理是: [单选题] *A.正气盛,邪气衰B.邪气盛,正气未伤(正确答案)C.正气已伤,但邪气不甚D.正气未伤,邪气未盛E.热能胜寒8. 8.《素问•举痛论》认为“视其五色”,寒者见: [单选题] *B.赤C.白(正确答案)D.青E.黑9. 9. 《素问•举痛论》认为“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是因为: [单选题] *A.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正确答案)B.寒气客于胃肠之间C.寒气客于经脉之中D.寒气客于脉外E.寒气客于冲脉10. 10.《素问·厥论》中的厥证是指: [单选题] *A.气机逆乱B.清窍阻塞C.突然昏倒D.不省人事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11. 11.“阴搏阳别”,见《素问·阴阳别论》,为脉象的一种,多见于: [单选题] * A.妊娠(正确答案)B.阴阳两虚C.阴阳离决D.亡阴亡阳E.阴阳失调12. 12.《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有__则生,无__则死。

三才思维模型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才思维模型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才思维模型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思维模型的应用。

其中,三才思维模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当中。

本文将从三才思维模型的内涵、中医学与三才思维模型、三才思维模型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上的应用等方面全面阐述三才思维模型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三才思维模型的内涵三才思维模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综合性思维模型。

其内涵主要包括“道、天、地”三个方面。

其中,“道”即是宇宙间存在的道理,引申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天”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也是人类存在的重要环境;“地”则是生命的萌芽和滋长之所。

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综合的思维模型。

2. 中医学与三才思维模型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精神和身体的统一。

因此,三才思维模型与中医学理念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天地间的气息统称为气。

在治疗中,中医学采用药食同源、异物相扶等方法,注重对局部症状进行整体性调节,以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中医学还注重预防,强调人体肌肉、骨骼、脏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以及精神和身体的协调。

这正是三才思维模型的核心要素之一——人与自然、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使得三才思维模型在中医学中得以广泛应用。

3. 三才思维模型在中医诊断上的应用中医诊断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在医生的诊断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们患者的身体状况、穴位体现、舌诊与望诊等多方面因素。

而在这些因素中,三才思维模型的应用尤为重要。

首先,“天”、“地” 内含有各自固有的自然属性,这些属性对人体的影响往往对症下药,为医生诊断带来了便利。

例如,人体如果缺乏太阳能,应该采用温补阳气之法,补中益气,使体内阳气得以恢复。

其次,“道理” 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其思想内涵包含了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真理。

因此,通过医生的指导,病人可以加强自身调治、营养保健,加强身体的气血、肝肾功能,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治疗。

黄帝内经 最新问题答案

黄帝内经 最新问题答案

【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书中的官名B、书中的修辞用法C、班固的考据D、书中使用的历法我的答案:A2【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金匮要略》我的答案:D3【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我的答案:√4【判断题】《伤寒杂病论》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我的答案:×1【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

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旁篇》D、《温病》我的答案:D2【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

A、《扁鹊内经》B、《扁鹊外经》C、《白氏内经》D、《黄帝内经》我的答案:D3【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我的答案:×【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我的答案:×1【单选题】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九卷》B、《八十一难经》C、《阴阳大论》D、《胎胪药录》我的答案:D2【单选题】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

A、《素问》B、《八十一难经》C、《黄帝内经》D、《九卷》我的答案:B3【判断题】《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我的答案:×4【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我的答案:√1【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

A、哲学观B、养生观C、诊法D、脏腑经络学说我的答案:A2【单选题】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A、黄帝学派B、少师学派C、少俞学派D、伯高学派我的答案:D3【单选题】《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内容是由唐代医学家()重新编纂《素问》加进去的。

玄学中的气与形天地人三才的理论剖析

玄学中的气与形天地人三才的理论剖析

玄学中的气与形天地人三才的理论剖析玄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涵盖了广泛的哲学、宇宙观念和人类生活方式。

在玄学的世界里,气与形、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深刻而微妙的哲学思辨。

三才理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玄学体系,对于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气的本质与作用在玄学中,气是一种无形的能量,被视为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

气的流动与积聚决定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命运和境遇。

通过调理气的运行,可以改变个人的运势和健康状况,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活轨迹。

形的象征与表现形即为物质的外在表现,是气的具体体现。

在玄学理论中,形象征着稳定和实体,是气流的凝结和显现。

人体形态、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皆可被视为形的表达,承载着气的信息和力量。

天地人之间的三才关系三才理论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天象征着宇宙和自然规律,地代表着万物生长和营养之源,人则承载着天地间的气息和信息。

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的有机整体。

理论的实践与应用玄学中的气与形、天地人三才理论并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通过调整个人气场、塑造和谐的形态,可以实现身心平衡和命运调和。

在布局风水、选址建筑、规划生活等方面,三才理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玄学中的气与形、天地人三才理论,是一门深邃而神秘的学问,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气与形的理解,以及对天地人关系的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领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在玄学的世界里,气与形、天地人三才的理论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指导,对于探索人类存在意义和生活境遇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命运,寻找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 《黄帝内经》中“内经”的含义是()。

A. 内部经典B. 内部医学C. 内部理论D. 内部经验答案:A2. 《黄帝内经》成书于哪个时期?()。

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C3.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A. 《素问》B. 《灵枢》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答案:A4.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行”是指()。

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酸、苦、甘、辛、咸D. 青、赤、黄、白、黑答案:A5. 《黄帝内经》中“藏象”理论是指()。

A. 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B. 脏腑的形态结构C. 脏腑的相互关系D. 脏腑的气血运行答案:A6.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是指()。

A. 空气B.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 呼吸D. 食物答案:B7. 《黄帝内经》中“精”的概念是指()。

A. 精液B.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 血液D. 食物答案:B8. 《黄帝内经》中“神”的概念是指()。

A. 精神B. 意识C.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D. 脏腑功能答案:A9. 《黄帝内经》中“经络”的概念是指()。

A. 气血运行的通道B. 脏腑之间的联系C. 脏腑与经络之间的联系D. 气血与脏腑之间的联系答案:A10. 《黄帝内经》中“病因”的概念是指()。

A. 疾病发生的原因B. 疾病发生的过程C. 疾病发生的结果D. 疾病发生的变化答案:A11. 《黄帝内经》中“病机”的概念是指()。

A. 疾病发生的原因B. 疾病发生的过程C. 疾病发生的结果D. 疾病发生的变化答案:D12.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概念是指()。

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治疗疾病的过程D. 治疗疾病的结果答案:B13. 《黄帝内经》中“养生”的概念是指()。

A. 治疗疾病B. 预防疾病C. 延长寿命D. 保持健康答案:D14. 《黄帝内经》中“四诊”是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象学说体现了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与外在 表现间的统 一 , 也体现了与自然界各种不同属性 的统一 。 五 行 学 说 在 藏 象 学 说 中 起 纽 带 作 用 , 体 现了五脏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 。 藏象学说以五脏 为解释的 中 心 , 将 人 体 各 部 分 如 筋、 脉、 肉、 皮、 骨 五体及眼 、 舌、 唇、 鼻、 耳五官归纳在五脏统领的五 行系统之中 , 也将人体当外境而能感知的色觉 、 味 觉、 嗅觉 、 空间觉 、 时间觉 、 情绪觉等感受的不同分 别归纳在五行系统中 。 同时将外在自然环境中的 一切事物按 照 五 行 进 行 分 类 , 如此便构成了通过 五行为纽带的人体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统一 及精神行 为 和 物 质 条 件 的 统 一 。 笔 者 认 为 , 正因 藏象学说广 阔 的 天 地 视 角 , 使中医学的整体观进 一步理论化 和 细 致 化 ; 更 重 要 的 是 将 脏 腑 与 天 地 统一起来 , 使中医学的脏腑生理学不似现代医学 生理学被牢 牢 禁 锢 在 人 体 器 官 范 围 之 内 , 而是由 此开辟了博 大 幽 深 的 天 人 视 界 , 给中医临床实践 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 。 2 藏象与五行学说 天地人三才系统可分为人体的内五行和自然的 外五行系统, 三才可分五行, 即天有五行, 地有五行, 人有五行, 五行相通是三才相通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 故笔者借此两系统来分述藏象学说 。 2. 1 人体的内五行系统 。《素问 藏象学说体现了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六节藏象论 》 : “心者, 中详述了内五行系统 生之 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为阳中之太 ” 阳, 通于夏气。 由肝心脾肺肾五脏为统领, 将其华 即表面、 其充即中间、 其神即意识变化及与不同季节 之气联系起来, 又用阳中之太阳、 阳中之太阴、 阴中 之少阴、 阳中之少阳等表示五脏及其所属的位置关 系及相互转化, 如此又使看似独立的五脏系统相生 相克, 不可分离而合为一个统一整体。 一个整体必 , “心者, 。 心为全 有总领之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 “主明则下安, ( 《素问 · 身之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黄帝内经 》 论三才思想在 藏象学说中的体现
姜青松, 王庆其 △
(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

摘要: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 , 其核心理念在于天人的统一,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应用中都有不可 《黄帝内经》 忽视的重要作用。三才思想在 藏象学说中有多方面的体现, 故以五行为主线, 就自然界的外五行与人体的内五行系统 《黄帝内经》 以及二者间的贯通进行了论述 , 并对三才思想贯穿于藏象学说进行了临床举例, 旨在说明三才思想与 藏象学说的密切 关系及学习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 ; 《黄帝内经》 ; 藏象学说; 五行 关键词: 三才思想 105702 3250 ( 2015 ) 09中图分类号: R22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
自然界外五行系统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气候 风 热 湿 燥 寒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谷 麦 黍 稷 稻 豆 五嗅 臊 焦 香 腥 腐 五畜 鸡 羊 牛 马 彘 五星 岁星 荧惑星 镇星 太白星 辰星
内外五行相应表
2. 3 天地人内外五行系统的贯通 《素问 : “东方生风 …… · 阴阳应象大论 》 中说 西方生燥 …… 南方生火 …… 北方生寒 …… 中央生 ” 湿。 可见, 是三才主线将天地人从空间、 时间到人 的情志有机联系起来, 为从天地整体高度和广度解 。《黄帝 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内经》 以五行为工具的天地人“象” 的贯通在这段文 字中略显简单, 如此简单的纲要式行文, 应与当时的 儒医不分、 学医者均有很好的易学及其他基础知识 有关, 此思维方式可能与今人的思维习惯大有不同 , ” 、 “牵 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甚至出现被批为“迷信 ” 、 “伪科学” 《周易 · 强附会 说卦传 》 的倾向。若参合 中对八卦的解释当可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主旨 , “战乎乾 …… 乾西北之卦也 …… 健也 …… 乾 如乾卦 为马…… 乾为首 …… 乾, 天也, 故称乎父 …… 乾为 天, 为圆, 为君, 为父, 为玉, 为金, 为寒, 为冰, 为大 [6 ] 赤, 为 良 马, 为 老 马, 为 瘠 马, 为 驳 马, 为 木 果” 。 《周易上经 》 结合 中“乾, 元亨利贞 ” 等不难看出, 每 一卦都是贯通天地人的。 但即便如此详细, 若与天 地之广、 人之繁杂来比仍是挂一漏万, 实因中国人强 “悟性” 调思维方法即 的重要性, 与之相比具体知识 。“不愤不启, 倒在其次了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 [5 ] ), 三隅反, 则不复也” ( 《论语·述而 》 不重机械灌 输, 而是强调启发、 独立思考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 养, 这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灵枢·经别 》 : “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 中云 内 ” 有五脏, 以应五音、 五色、 五时、 五味、 五位也。 人的 五脏与外在的五时、 五位相合, 二者相合即时空或宇 宙, 宇宙万物皆可归此外五行系统; 人的感觉器官与
中国中医基础第 9 期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1058 September 2015 Vol. 21. No. 9
) 。“主明 ” 灵兰秘典论》 是十二官功能正常的前提 保障, 笔者认为这个心不限于脏腑的心 , 更非现代医 学的心脏, 而 是 源 于 意 识 又 高 于 意 识 的“毋 意、 毋 [5 ]161 必、 毋固、 毋我 ” 的真心。 没有精神疾患甚至头 “主明 ” , “主明 ” 脑异常聪明都还不足以谓之 应在认 识上通天地人的“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感而 [6 ]281284 遂通天下之故 ” 境界, 通过此 的“天人合一 ” 心与天地之道相合, 实现心合于道、 道本惟一的状 态。这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 更需要深厚的学养和 广阔的胸襟及无私的情怀。 2. 2 天地的外五行系统 《黄帝内经 》 中对自然界物质和变化的五行归 类描述往往是与人体的脏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如
表1 人体内五行系统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官窍 目 舌 口 鼻 耳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变动 握 嚘 哕 咳 栗 病位 颈项 胸胁 脊 背肩 腰股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中“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 ; 《素问·金匱真言论 》 酸, 酸生筋, 筋生心, 肝主目” “东风生于春, ” 中有 病在肝, 俞在颈项。 从这两段文 字可以看出, 中国古人以五行为纲, 将方位、 天气变 化、 五味、 五畜、 五谷、 五星、 五音、 数字等人体之外的 所有自然物质和变化统一起来, 并与人体的五脏相 , 《黄帝内经 》 通。关于自然的五行归类 以举例的方 法仅列出最具代表性的几项, 但在先秦两汉的《尚 》 、 《春秋繁露 》 、 《管子 》 、 《吕氏春秋》 书 等著作中都 有相关论述, 因此思维方式在当时颇入人心, 实无必 要多费口舌, 故如此简略。 《黄帝内经 》 笔者将 内外五行相对应各项汇总 成以下表格, 以便于查看。
基金项目: 201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医优秀文化 思想的传承研究( 12AZD015 )
), 作者简介: 姜青松 ( 1972男,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从事 《黄帝内经》 理论临床应用及文化研究 。 《黄帝 ), 男, 教授, 主任医师, 从事 △通讯作者: 王庆其( 1944Tel: 13611795416 , Email: 内经》 理论临床应用及文化研究 , wang_qin_qi@ sina. com。
外界因素相遇, 生五色、 五味、 五音等辨识, 以颜色为 例, 按照数学组合, 五色调和可演化出千万种色。往 大处看, 一个事物多为杂合冷热、 质地、 光泽、 软硬、 颜色、 声音、 气味等因素的综合体, 故这时需要一个 , “大象 ” ; 另一方 综合的“象” 中包含若 干“小 象 ” “小象 ” , 面, 若干 也可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大象 ” 五行是象思维的一种, 其重要特点是能将看似不相 干的事物, 甚至是物质和精神这样差别巨大的两类 , “象 ” 统一在一起 即人触景生情后的内心写照, 或 可借助文学上的“通感 ” 一词释之。 统一的落脚点 “道” “心” , 在天, 或 或人或 最终归结在天人合一上。 3 三才贯穿之藏象学说的实际运用 《素问 · : “天食人以五气, 六节藏象论 》 曰 地食 ” 人以五味 ……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人 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独立存在, 健康则需从天地中获 得必要的养身之资, 患病则需要治疗就必于自然中 寻求治病良药。但哪些药物最适合, 如何最佳地使 用天地资源以治病防病、 养生延年, 天地与人的沟通 , “草生五色, 如何进行? 若仅按五行五种便觉粗略 五色之变, 不可胜视, 草生五味, 五味之美, 不可胜 ( 《素问·六节藏象论 》 )。 极, 嗜欲不同, 各有所通” 五色为基本色, 而演变成不可胜数并各有所归于五 脏的不同部位。肝心脾肺肾看似截然分开, 岂会如 此绝对? 五脏之中复有五脏, 五行之中复有五行, 只 是取大略小方便称名罢了。 以肺为例, 肺左两叶右 三叶, 有的居于内靠近于心, 有的居于外靠近胸壁, 有的居于上所谓肺尖, 有的居于下接近膈膜, 位置不 同, 功能有异。尤其在疾病中更需细细辨别, 若泛泛 ( 下转第 1060 页)
三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 现存文 “三才” 《周易 · 》 : “有 献中最早对 的描述见于 系辞下 [1 ] 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 ” 三 才思想将天地人三者并论, 认识到天地人之间的密 切关系, 说明中国古人对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了深入 的认识。三才思想是关于人与自然、 人与人类社会 相互关系的最普遍的认识, 在具体科学上一定存在 。《黄帝内经 》 其烙印或体现 中的藏象学说是中医 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对藏象学说的分析, 可 。 以看出三才思想在其中的贯彻和体现 1 藏象学说体现了天人统一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 来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 。“ ” 关系的学说 藏象 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 “藏象何如” ? 唐·王冰的解释是“脏藏于内, 论》 之 , ; 明· 张景岳在《类经》 形见于外 可阅者也” 中解释 [2 ] “象, 为 形象也, 脏居于内, 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 , [3 ] “有诸内者形诸外” ( 《丹溪心法 · 这是一种典型的 ) 的内外 一 体 式 思 维 方 法, 是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黄帝内经 》 。 整体观的一个重要体现 藏象学说在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 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 , 和病理 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王洪 图认为, 藏象学说的范围并不局限在脏腑 , 而是讲正 , 常的人和天地自然相应的关系 仅可以说脏腑是藏 象学说的核心, 并认为四时五脏阴阳是研究藏象学 [4 ] 说的重要方法 。笔者认为在理解藏象学说时, 不 能如现代医学的生理学仅局限在人的范围之内 , 否 则便无法理解其精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