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腹前外侧区
腹部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腹部腹前外侧壁的层次1.熟悉腹壁浅筋膜的特点,动脉分布和静脉回流。
脐平面以下分为两层:浅层: Camper 筋膜(脂肪层),向下延续为股部浅筋膜深层: Scarpa 筋膜(膜性层),向内附着于白线,向下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于阔筋膜,在耻骨结节之间越过耻骨联合达阴囊,与会阴浅筋膜(Colles 筋膜)相续。
动脉分布: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浅静脉回流:在脐周吻合成静脉网,脐以上回流入腋静脉,脐以下回流入股静脉,另与肝门静脉系统的附脐静脉相通。
2.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了解三层扁肌的排列和肌纤维方向。
腹壁层次由浅入深是皮肤、浅筋膜、肌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
腹直肌:外包腹直肌鞘,被腱划分隔腹外斜肌:其腱膜形成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疏韧带、反转韧带、腹股沟管浅环腹内斜肌:腱膜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腹股沟镰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少量肌纤维形成提睾肌3.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及其内容物。
腹直肌鞘前层半月线腹直肌鞘后层腹白线脐水平以上: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组成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4-5cm:前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腱膜后层:增厚的腹横筋膜腹股沟区1.了解腹股沟区的特点和意义。
此区是腹壁的薄弱区原因是:①腹外斜肌于此移行为腱膜;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未达腹股沟韧带内侧部;③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裂隙;④此区承受压力大。
疝多发生于腹股沟区。
2.掌握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物和临床意义。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上方半一横指处构成:腹直肌外缘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内口(深环):腹横筋膜随精索向外突出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隙,内侧有腹壁下动脉通过 外口(浅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入皮下前壁:大部分为腹外斜肌腱膜,小部分为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腹横筋膜及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呈弓状越过精索的上内侧,在腹直肌外缘呈腱性融合)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内容物: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血管淋巴、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3.掌握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和边界。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33页PPT文档

⑵ 旋髂浅动脉:腹股沟韧 带中点下方约1.5 cm起自股 动脉的侧壁(可与腹壁浅动脉 共干),在浅筋膜的浅、深两 层之间,走向髂前上棘,分布 于腹前外侧壁下外侧份。
3.浅静脉 行于浅 筋膜浅层内,行程方向 与动脉相似,丰富,吻 合成网,在脐区更多形 成脐周静脉网。
回流:
脐以上静脉→胸腹壁静 脉→胸外侧静脉→腋静 脉;
腱划处有血管,手术时 切开腱划应注意止血。
⑵ 腹直肌鞘:由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前、后两层, 在腹直肌外侧缘外侧相结合后呈半月形,称半月线。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
在脐下4~5 cm附近呈凸向上的弓 形游离下缘,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 以下,三块扁肌的腱膜均移行为腹直肌 鞘的前层,腹直肌鞘的后层缺如,腹直 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接触。
临床上通过腹膜外间隙可行膀胱、子宫、输尿管、腰交感干神经节 等腹膜外手术。
㈥ 壁腹膜
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上腹部腹横筋膜和腹膜外组织均 较薄弱,膈下腹膜与膈紧密愈着,由于受膈运动的影响, 张力较大,上腹部切口缝合腹膜时极易撕裂,宜将其与腹 直肌鞘的后层一起缝合。
四、临床要点
1.下腹部皮瓣 髂腹股沟皮瓣:营养动脉为旋髂浅动脉; 下腹部皮瓣:营养动脉为腹壁浅动脉。
2.常用的腹壁切口
切口选择,遵循的原则: ① 位置适当; ② 长度适宜; ③ 便于延长; ④ 减小损伤; ⑤ 切口方向与皮纹一致。
⑴ 纵切口
1) 正中切口:
上腹部正中切口:皮肤、浅筋膜、 (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 壁腹膜。
下腹部正中切口:
2) 旁正中切口:为在前正中线旁 开2 cm处与正中线平行的切口。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牵 拉腹直肌至外侧、腹直肌鞘后层、 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局部解剖学-腹部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第八章 腹部--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2)

第八章腹部--第一节腹前外侧壁(2)状的腹环。
6.腹膜外组织为充填于腹膜壁层和腹横筋膜之间的脂肪层,向后与腹膜后腔的疏松结缔组织相续。
7.腹膜壁层详见本章第二节。
二、腹股沟区腹股沟区为腹下部外侧的三角区,左右各一。
上界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
此区由于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致使腹壁肌肉留有裂隙。
即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下缘内侧部游离,不与腹股沟韧带相连,而且腹外斜肌肌质部移行于腱膜,并生有裂隙,当人体站立时,此区比腹壁其它部分承受较大的压力,所以是疝的好发部位。
1.层次(一)皮肤(二)浅筋膜分为浅层的Comper氏筋膜和深层Scarpa氏筋膜两层。
(三)腹外斜肌筋膜和腱膜(图8-6)图8-6 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在此区移行为腱膜,下缘形成一条外侧附着于髂前上棘,内侧附着于耻骨结节的向后上方卷曲增厚的边缘,叫做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ament。
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腱膜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叫腹股沟管浅环superficialinguinal ri ng或皮下环。
其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
外侧脚的部分纤维向内侧翻转,经内侧脚的后方参与腹白线的构成,叫做反转韧带reflectedligam ent.。
此外,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反转附着于耻骨梳,叫做腔隙韧带lacunarligament。
覆于耻骨梳的筋膜叫耻骨梳韧带(Cooper氏韧带)。
这些韧带在疝修补术时具有重要意义。
腹外斜肌筋膜覆于腹外斜肌腱膜表面,二者愈合甚紧密不易分离,但在皮下环处,可见其从两脚之间跨过,并包被于精索的表面形成精索外筋膜。
(四)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纤维(图8-7)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纤维多互相愈着,尤其在下缘处难于分离,从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外侧部起始后呈拱形向下内侧行,历经精索的前方、上方跨过,移行为腱膜,叫做腹股沟镰inguinalfalx,经精索后方抵止于耻骨梳。
腹部局部解剖

2、十二指肠:
3、肝
(1)肝门与肝蒂 第一肝门:横沟。 第二肝门:肝后缘腔静脉沟上缘处,有3条肝V。 第三肝门:腔静脉沟下段处,有副肝右V。 肝蒂内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 从前到后为肝管,肝固有动脉支,门静脉。 肝蒂内主要结构分叉或汇合点高低的排列关系: 从上到下为肝管汇合点、门静脉分叉点、肝固 有动脉分叉点。
(6)淋巴回流:淋巴管由内向外汇集到胃周淋巴结, 共4组,均回流到腹腔淋巴结。 1)胃左(上)淋巴结 2)胃右淋巴结、幽门上淋巴结 3)胃网膜左淋巴结(胰脾淋巴结)、脾淋巴结 4)胃网膜右(胃下)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
(7)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抑 制胃运动和分泌,迷走神经 促进胃运动和分泌。 迷走前(左)干的胃前支: 沿途发出 4-—6个胃体前支 1—3支终末支 (胃窦前神经或“鸦爪” 支) 迷走后(右)干的胃后支: 沿途发出 4-—6个胃体后支 2—4支终末支 (胃窦后神经或“鸦爪”
1、浅动脉:
脐以上:肋间动脉 的分支 脐以下:股动脉的 分支。 1)腹壁浅A 2)旋髂浅A 2、浅静脉:
脐以上:胸腹壁V
脐以下:腹壁浅V
旋髂浅V
3、皮神经:T7-12及髂腹下神经的皮支 (1)外侧皮支 (2)前皮支
(三)深筋膜
分四层。前三层位于3块阔肌的浅面,向前移行 为腱膜。第四层在腹横肌深面,称为腹横筋膜。
左前方:肝固有动脉 右前方:胆总管 后方:门静脉。
3、网膜孔:
前壁——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壁——下腔静脉及其腹膜 上壁——肝尾叶 下壁——十二指肠上部
4、网膜囊:
前壁——小网膜、胃、胃结肠韧带 上壁——肝、膈 后壁——胰及其腹膜 下壁——横结肠及其系膜 左侧毗邻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二)系膜
1、小肠系膜 2、横结肠系膜 3、乙状结肠系膜 4、阑尾系膜
腹前外侧壁的解剖

谢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腹前外侧壁的呼吸功能腹前外侧壁参与呼吸运动,腹 横肌和腹内斜肌在吸气时收缩, 使膈肌下降,胸腔扩大,有助
于吸气。
在呼气时,腹横肌和腹内斜 肌舒张,使膈肌上升,胸腔
缩小,有助于呼气。
腹前外侧壁的呼吸功能对于维 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和气体交换
具有重要作用。
腹前外侧壁的疾病与治疗
腹前外侧壁常见的疾病包括肌肉拉伤、疝气、腹膜炎等。
04
腹前外侧壁的血管
腹壁浅血管
腹壁浅动脉
腹壁浅动脉是腹前外侧壁的主要血管之一,它从胸廓内动脉发出,沿着腹前外 侧壁下行,为腹前外侧壁提供血液供应。
腹壁浅静脉
腹壁浅静脉与腹壁浅动脉伴行,主要收集腹前外侧壁的静脉血,最终汇入胸廓 内静脉。
胸廓内血管
胸廓内动脉
胸廓内动脉是胸前壁的主要血管之一,它从锁骨下动脉发出,沿着胸前壁下行, 为胸前壁提供血液供应。
腹前外侧壁的解剖
目录
• 腹前外侧壁的概述 • 腹前外侧壁的肌肉 • 腹前外侧壁的神经 • 腹前外侧壁的血管 • 腹前外侧壁的骨骼与关节 • 腹前外侧壁的生理功能与疾病
01
腹前外侧壁的概述
位置与分区
位置
腹前外侧壁位于腹部前方和侧方 ,上至第7-8肋软骨处,下至耻骨 联合平面。
分区
腹前外侧壁可分为上腹部、中腹 部和下腹部三个区域,每个区域 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腹前外侧壁的神经
胸神经前支
腹部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至左翳悄续乙状结肠,其后方邻腰大肌和左肾。
乙状结肠自左酩嵋至第3紙椎续直肠,横过骼腰肌、酩外血管、睾丸(卵巢)I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 结肠的血液来自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的各结肠支,它们在结肠内缘均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一个动 脉弓,称边缘动脉。再由边缘动脉发出长支和短支与肠管垂直方向进入肠管。静脉与动脉伴行,经肠系膜上、 下静脉,最后汇入肝门静脉。
2.熟悉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网膜、系膜、韧带、陷凹)。
1网膜: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
2系膜: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
3韧带:肝的韧带、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Treitz韧带
4 腹膜嬖、隐窝和陷凹: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
临床意义:外科手术欲达网膜囊后脏器途径:
1 切开横结肠系膜〕
腰交感干:由3〜4神经节及节间支构成.位于脊柱与腰大肌之间,表而被椎前筋膜覆盖,上连胸 交感干,下连低交感干。左、右交感干之间有横向的交通支。
乳糜池:第1-2腰椎水平,腹主动脉右后方,有时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左右腰干和肠干注入乳糜池, 其上端延续为胸导管
7.了解腰淋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
结肠下区器官
3脐周用:附脐静脉一►脐周静脉网f胸腹壁静脉和腹壁上静脉/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下静脉一吐下腔静脉
4腹膜后:Retzins静脉一>椎内外静脉丛一>肋间后静脉、膈下静脉、腰静脉、肾静脉等一►上下腔静脉 临床意义:肝内/外静脉阻塞均可导致肝门静脉高压症,引起血液逆流,部分血液可通过肝门静脉系统与腔静 脉系统之间吻合,经腔静脉回流入心脏。
皮肤'阴曩
沟管浅环后延至睾丸上端的柔软圆索
第六章腹部腹前外侧区

五、腹 股 沟 三 角 inguinal triangle
腹股沟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
1、境界:fig 2、临床意义:
注意区别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1)疝脱出的位置 2)临床表现
股三 角
femoral triangle
股三角的周界 fig 上 界: 下外界: 下内界:
第六章 腹 部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和分区 (一) 境界 (二) 分区 fig
1、九分法 2、四分法 2、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 节 腹前、外侧壁
一、浅层结构 fig 1、皮肤 2、浅筋膜 1)脂肪层(Camper 筋膜) 2)膜性层(Scarpa 筋膜) fig fig fig 3、浅 动 脉: 4、浅 静 脉: 5、浅淋巴管: 6、皮 神 经:
下区:有股血管和股管穿过,此区域的缺陷导致位
于股血管周围各个位置的股疝。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
三、 腹 股 沟 管
inguinal canal fig
1、概 念:
2、通过的内容: 男性
女性
3、两 口:
浅环(皮下环)体表定位
深环(腹 环)体表定位 fig
4、四 壁: 前壁
上壁
后壁
下壁
5、临床意义:
注意:在腹股沟疝的修补术中勿损伤哪些
神经?
四、 精
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permatic cord
1、概念:fig 2、组成: 3、被膜:
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切口
1、正中切口(经腹白线切口)
2、经腹直肌切口 脐以上: 脐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和分区 (一) 境界 (二) 分区 fig
1、九分法 2、四分法 2、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一)体表标志 (二)体表投影
第二 节 腹前、外侧壁
一、浅层结构 fig 1、皮肤 2、浅筋膜 1)脂肪层(Camper 筋膜) 2)膜性层(Scarpa 筋膜) fig fig fig 3、浅 动 脉: 4、浅 静 脉: 5、浅淋巴管: 6、皮 神 经:
精索内筋膜 提睾 肌 精索外筋膜 4、临床意义:
五、腹 股 沟 三 角 inguinal triangle
腹股沟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
1、境界:fig 2、临床意义:
注意区别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1)疝脱出的位置 2)临床表现
股三 角
femoral triangle
股三角的周界 fig 上 界: 下外界: 下内界:
二、 深层结构
(一)腹前、外侧壁的肌 1、腹外斜肌 1)起、行、止(自学) 2)腱膜形成的结构:fig 腹股沟韧带 inguinal ligament 腔隙韧带 fig 耻骨梳韧带 腹股沟管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腹直肌鞘 腹白线
2、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1)起、行、止(自学) 2)形成的结构:fig 联合腱conjioned tendon(腹股沟镰)fig 提睾肌 腹直肌鞘 腹白线
下区:有股血管和股管穿过,此区域的缺陷导致位
于股血管周围各个位置的股疝。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
[注]股疝:fig
• 耻骨肌孔:是一个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水平的卵圆
•
形裂孔。fig
它的构成是:
上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界: 耻骨支
内侧: 腹直肌
外侧: 髂腰肌。
分部:它被位于前面的腹股沟韧带分隔为上下两个区。
上区:有深环(精索或圆韧带穿过)和腹股沟三
角,此区域的缺陷导致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3、腹直肌 fig 其腱划内有血管,手术时应注意止血。
4、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1)位置:fig 2)构成:fig 前壁: 后壁: 3)内容:
5、腹白线 1)位置:fig 2)构成:fig 3)特点: 4)临床意义:
6、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动脉 (1)下五对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 (2)腹壁上动脉: fig (3)腹壁下动脉:fig 该动脉是鉴别腹股沟管斜疝和直疝的标志 (4)旋髂深动脉: 旋髂深动脉的升支 在行阑尾手术,如向外延长切口时,注 意勿伤及该动脉的升支。
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切口
1、正中切口(经腹白线切口)
2、经腹直肌切口 脐以上: 脐以下:
3、阑尾切口:
第三节 腹股沟区
一、位置:fig 上 界: 下 界: 内侧界:
临床意义:是腹壁疝的多发区 。
二、层次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3)腹外斜肌及腱膜 4)腹内斜肌 5)腹横肌 6)腹横筋膜 7)腹膜外脂肪(筋膜) 8)壁腹膜
三、 腹 股 沟 管
inguinal canal fig
1、概 念:
2、通过的内容: 男性
女性
3、两 口:
浅环(皮下环)体表定位
深环(腹 环)体表定位 fig
4、四 壁: 前壁
上壁
后壁
下壁
5、临床意义:
注意:在腹股沟疝的修补术中勿损伤哪些
神经?
四、 精 索 spermatic cord
1、概念:fig 2、组成: 3、被膜:
股三角的内容:
股鞘 femoral sheath
1、形成: fig
2、形态: fig
3、分部及各部的内容:fig fig
股管 femoral canal
概念: fig
2、形态:
3、内容:
股环 femoral ring
1、概念: 2、周界: fig 3、股环隔(内筛板): 4、股凹: 5、临床意义: fig
2)淋巴管(了解) 3)神经
下五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 fig 髂腹下神经 fig 髂腹股沟神经 fig 生殖股神经
注意:临床上,常在髂前上棘内侧2.5cm处,作 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阻滞麻醉。
7、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3)腹外斜肌及腱膜 4)腹内斜肌 5)腹横肌 6)腹横筋膜 7)腹膜外脂肪(筋膜) 8)壁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