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营养和现代营养的区别和联系

合集下载

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探讨

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探讨

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探讨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通过分析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现状,本文揭示了中医养生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本文为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养生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为现代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健康养生指导。

关键词: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探讨;健康管理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快节奏的生活、不规律的作息、高热量饮食等,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面临诸多挑战。

而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智慧和实践经验。

如何将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实现健康养生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传统中医养生理论概述2.1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通过预防为主的方式,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养生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中医养生还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养的原则。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身体的各个部分。

辨证施养则强调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2.2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和穴位按摩等。

情志养生强调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饮食养生则注重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起居养生倡导规律作息,顺应自然;运动养生则通过适度运动,增强体质;穴位按摩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流通。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中医养生的完整体系。

三、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与挑战3.1 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现代生活方式具有快节奏、高效率、信息化等特点。

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应用对比

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应用对比

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应用对比中医养生和西医营养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分别在养生和饮食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指导原则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养生和西医营养学的不同特点、应用领域以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医养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中医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追求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协调。

养生即通过调节饮食、生活方式和内外环境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治未病”,即在人体出现疾病之前通过均衡饮食、适当的运动以及中药调理等方式提升人体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养生的应用领域中,中医师通过辨证论治方法分析人体气血、阴阳、虚实等状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

比如,根据体质强弱可以采取相应的补益或减散措施,调节营养摄入平衡。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个体化,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环境差异制定养生方案。

二、西医营养学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西医营养学是指通过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研究,以及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要和代谢过程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保持和改善人体健康的目的。

西医营养学主要研究人体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需求和摄入量。

在西医营养学的应用领域中,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如推荐摄入量、营养素的比例和分布等。

营养学家还会根据个体的特殊情况,如孕妇、老年人、运动员等,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三、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对比1. 理论基础:中医养生以阴阳和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追求身心的平衡。

而西医营养学则以现代营养学为基础,注重研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更加注重个体的体质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而西医营养学更加倾向于制定普遍适用的膳食指南和推荐摄入量。

3. 思维方式: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念和防病治未病的理念,关注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

西医营养学则更加注重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在人体中的代谢和作用。

中药养生饮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

中药养生饮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

中药养生饮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中药养生饮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对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

在日益重视健康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饮食,并寻求既能满足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的需要,又具有现代科学依据的方法。

这种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推崇。

传统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中草药、中药饮食疗法等多种形式。

中药养生饮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秉承着中医药的基本理念,即“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调理来预防疾病,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传统中医药注重整体调养,关注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调和。

中药养生饮食则以这种理念为基础,根据个体体质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烹调食用,以促进机体健康。

通过草药的药效,中药养生饮食能够调整人体内环境,发挥药食同源的作用,实现身心康复。

然而,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医疗技术和药物疗法进步飞速,更加精确和高效。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草药煎煮方法繁琐、味道苦涩等。

因此,将传统中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是对中药养生饮食的一种探索。

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中药养生饮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传统中医药的疗效是通过草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实现的,这些成分常常在煮药过程中损失或变化。

现代技术的引入,如萃取技术、提取技术等,能够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并将其应用于更方便、更易吸收的方式中,如丸剂、口服液等。

这种技术支持使得中药养生饮食更加便利。

除了中药成分的提取利用外,现代医学在营养学研究方面也为中药养生饮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各种食物的研究,现代营养学得出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和食物的搭配原则。

这些研究结果和中药养生饮食的理念有相近之处,可以为中药养生饮食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中药养生饮食可以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效果。

此外,现代科学对中药治疗的安全性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和大样本随访,现代医学对中药成分的毒副作用、相互作用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保证中药养生饮食的安全性。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食疗养生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见的养生方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理身体,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食疗被广泛应用,并被视为调整阴阳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中医不同,西医在饮食方面注重的是营养学和科学研究,西医的饮食指导主要关注各种营养素的平衡和合理摄入。

虽然中西医在饮食观念和理论上有一些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共同点的。

一、中医对饮食的差异1. 食疗基于中医理论:中医的食疗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注重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症,提出了养阳、养阴、养血、养气等不同的食疗方案。

2. 食补为主:中医食疗强调通过食物来补充身体的营养,强调食物的疗效,注重强身、滋补和调理内脏功能。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疗效,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

3. 讲究个体化:中医食疗注重个体化的调理,根据人体的体质、病症和季节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中医食疗注重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来制定饮食方案,因此在个体化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西医对饮食的差异1. 营养摄入为主:西医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摄入的平衡。

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西医提出了各种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和比例,以及膳食宽泛的概念,强调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摄入量控制,达到营养均衡和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2. 强调科学研究:西医的饮食观念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强调饮食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西医通常通过研究和验证,提出各种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例如纤维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脂肪对心血管的影响等。

3. 注重预防和治疗疾病:西医的饮食观念更注重通过合理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心脏病患者需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等。

三、中西医对饮食的共同点1. 均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西医营养三者的区别

中医西医营养三者的区别

中医西医营养三者的区别中医、西医和营养学是三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它们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中医、西医和营养学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1. 研究内容不同中医主要研究人体的整体平衡和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息息相关。

中医强调气血运行的平衡,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平衡,通过草药、针灸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人体器官和细胞的研究,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来分析和治疗疾病。

西医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和诊断,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式来对症治疗。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物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和代谢过程,以及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不同中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借助于中医理论以及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和个别化治疗,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整体健康。

西医采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依靠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来诊断疾病和进行治疗。

西医强调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标准化,追求精确诊断和病因治疗。

营养学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大样本的数据和统计方法来探究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营养学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3. 治疗手段不同中医主要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草药以植物和动物的药材为基础,通过配伍和煎煮等方法来制药。

针灸使用细针刺激人体经络来调整气血运行。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伸展来恢复气血的平衡。

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西医药物以化学合成药为主,通过改变人体的化学反应来治疗疾病。

手术通过外科手术来切除或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

放射治疗则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营养学主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来维护和改善人体健康。

通过摄入平衡的营养和足够的热量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营养学还关注不同营养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如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走进中医饮食营养学

走进中医饮食营养学

走进中医饮食营养学一、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2、中医营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⑴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应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医家就认识到饮食对人的作用。

认为饮食是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按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

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益养生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志、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

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

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⑵饮食治疗:习称“食疗”“食治”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

孙思邈曾指出:“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如今,中医食疗不少成果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如:临床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血脂;应用红枣防治贫血;应用木耳防止眼底动脉出血;应用百合、苦瓜等防治病毒和细菌性感染等疾患。

⑶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泛指饮食的方法、方式,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中医食节内容极为丰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明和古代卫生学水平,如中医提倡的全面膳食而不偏食;不暴食暴饮,食量有限度;讲究食物卫生清洁,食前食后有良好卫生习惯,进茶进酒要适量等等。

⑷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

饮食的宜与忌实质上是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益,失当则为忌。

二、中医饮食营养的基本观点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下面,我们就在中医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中医饮食的基本观点。

㈠天人相应的整体营养观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⑴人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饮食与养生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营养的结合

饮食与养生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营养的结合

饮食与养生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营养的结合饮食与养生: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营养的结合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养身保健以及延年益寿。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等原因,人们对养生的需求和意识更加迫切。

本文将探讨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营养的结合,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饮食养生建议。

一、传统养生方法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医药理论。

中医强调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

在饮食方面,中医药理论注重五味平衡,即酸、甜、苦、辛、咸五味需要合理搭配。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阳、养阴、理气、活血等养生方法,通过草药疗法和针灸等手段来调理身体。

除了中医,中国传统养生还包括一些特定的饮食习惯。

例如,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清洁胃肠、促进新陈代谢;午睡后喝一杯热茶可以舒缓精神、帮助消化;晚餐以后不立即睡觉,可进行适量的散步来帮助消化。

这些养生方法遵循了自然规律和人体的生理需要,有助于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

二、现代营养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食品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尽管现代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导致了饮食结构不平衡、摄入过量的问题。

现代人普遍摄入过多的油脂、盐和糖分,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因此,现代营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需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大营养成分。

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发育和运转至关重要,每天的饮食需要保证这些成分的摄入量和比例。

此外,现代营养还强调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和人工添加剂。

三、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营养的结合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营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体健康。

首先,传统养生方法的原则与现代营养学的理念相符。

例如,中医强调五味平衡,这与现代营养学中均衡饮食的原则一致。

合理搭配五味可以保证人体摄取多种营养成分,并满足身体对不同味道的需求。

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

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

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人开始关注营养学和中医食疗养生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养生建议。

一、现代营养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营养学主要研究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获得足够的营养,预防疾病。

现代营养学普遍认可的原则包括:多样化饮食、均衡膳食、适量摄入、适时进食等。

这些原则提醒我们在选择食物时要慎重考虑,不能以偏概全。

二、中医食疗的基本理念中医食疗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食物的选择、烹调和搭配,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食疗强调“平衡”和“调理”,认为食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也是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的途径。

在中医食疗中,饮食结构的平衡和食材的选择都非常重要。

根据中医的分类理论,不同体质的人需要不同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如阴虚火旺的人应多食用滋阴的食物。

三、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的结合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在养生保健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现代营养学通过科学的研究为中医食疗提供了依据,而中医食疗则弥补了现代营养学对个体差异的忽视。

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两者的理念,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四、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的营养建议1. 饮食多样化: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确保获得全面的营养素。

2. 均衡膳食:合理搭配食物,各类食物的比例要适宜,达到营养的均衡摄入。

3. 适量摄入:注意食物的摄入量,合理控制热量的摄入,避免过量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4. 适时进食:定时定量进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5. 根据个人体质调理:根据中医的体质分类理论,针对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总之,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养生是互相补充和借鉴的关系。

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饮食结构,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营养和现代营养
区别:
中医营养,起源已经几千年了,无论后人如何的推敲或者增添那只是画蛇添足,中医讲究多数从过去式的食品中摄取营养,也就是经过了很多实践,才证明这个是有营养的,那个是没营养的。

中医营养是中医的一些理论,对现代人来说可以算作设想,例如阴阳、温热寒凉、五味、五脏六腑、经络等,还没有被现代科学所完全发现。

中医营养学比较注重整体,它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治疗的目的始终着眼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改善整体机能状态,而不仅针对个别的病证。

要求全面膳食,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

中医营养学在全面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季节、地域特点,食物的性味不同进行辩证施膳。

根据人体的体质不同辨证施食,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比如气虚的人,当用补气药膳;血虚的人,可以使用补血的药膳。

根据季节不同调整膳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多吃绿色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
油的食品,如苦瓜、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

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不仅是中医用药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的理论依据。

这与现代营养学从分析食物营养成分入手,从含营养素去解释,其营养价值的还原论方法存在明显区别。

中医食物养生调理作用,绝非指“营养素”,而是根据性味归经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这种辩证科学的饮食宜忌观,在现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很难见到的。

而正是这点才体现了中医传统食疗极强的实用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理论的精华所在。

十味中药的营养保健作用中药能增进体质,抗衰延年为古今中外所公认。

在认识人体上,中医往往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自己一套特色知识理论。

而对食物则是在阴阳五行为指导概括了食物性味、归经,阐述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形成发展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并以此指导用于调理人们健康。

中医药食疗其目的是使人们健康长寿,并是人体营养达到动态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不同形式,表现为食物的配搭,重视膳食与药膳的结构合理化。

现代营养,根据对人类内部器官的了解或者是提内器官摄取的微量元素和吸收的微量元素而制定的营养学。

随着人类的进化的改变而改变。

现代营养学,是以物质科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理念。

它把食品中的分子结构认识到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大分子结构状态。

然后,把人体的器官,组织,纤维,细胞中的构成物质也同样分解为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大分子结构状态来认识。

现代营养学它比较注重个体,它注重治疗个别病症,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

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如果一味追求素食,进食谷类、蔬菜类食物,摒弃或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久则使蛋白质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维生素E 等的吸收,引起一系列症状。

而效仿现代的膳食结构模式,大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势必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也使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的发生增多。

于是许多外国营养学家到中国学中医食疗,把中国五千多年的饮食文化带到外国,他们也学中国人制作豆浆,并把9月5日定为现代豆腐节
联系: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营养学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一样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促进机体康复及延缓衰老的学科,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真正实用的现代营养学,其实综合了中医学、现代学、营养学、人体学(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例如矿物质等)、大自然(例如阳光、地球等)、运动等等,博大而精深。

1、中医讲四季养生——春季护肝、夏季健脾、秋季润
肺、冬季补肾,从营养学上也可以来分析。

就说夏季嘛,白天时间长,工作量、活动量大,所以需要的营养量也大,于是吃的食物也多一些。

吃的食物多,消化系统的负担就大一些。

中医讲的“健脾”,实际上是主要指消化系统。

夏季的“心火”,也与此有关系,因为新陈代谢活跃、活动量大,心脏的工作负荷自然大一些。

2、中医讲的食物有温热、寒凉之分,从现代营养学来
分析,是其中的成分不同。

温热者,多为酸性食物(含氮、氯、硫、磷等“负离子”较多);寒凉者,多为碱性食物(含钙、镁、钾、钠、铁、锌等“正离子”较多)。

3、中医说的“上火”,从现代营养学来分析,与维生素
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有关系。

因为糖类、热量摄入过多,
就需要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导致VB缺乏,引起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

荔枝含糖量高,所以多吃易上火。

生辣椒不易“上火”,干辣椒容易“上火”,是因为干辣椒中VB几乎没有。

烧烤、油炸类食物,VB也几乎全部被破坏了。

4、中药的作用,与其含有的营养素、活性成分(非营养
素)有关系。

5、现代营养学,注重整体观念,注重预防保健,这与中
医是相同的。

结合:
中医自古强调药膳同源,现代医学也主张最好的药物就是你的食物。

只是西医用还原论的办法来叙述问题,而中医用系统论的观点来阐释现象。

中医西医一样不可偏废,了解微观就多看看西医,认识整体就系统感悟中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民众的健康。

营养学就是研究哪些食品可以补给一些什么样的营养元素。

当人体缺少这种元素的时候,医生就建议去吃这种东西。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我们在讲中医理论与钟鼎文化渊源关系的时候,讲到了天行健,地行康。

人类身体的健康,应该是一种顺应天地之时令节气而获得良好生存状态的一种形貌。

这种形貌的五运六气运行,完全是依赖对自然赋予的一种和谐状态。

是一种生命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与自然一体化的图腾。

食品维系的是健康,药物治疗的是疾病。

食品也分有利于健康恢复,还是助长疾病的发展两种不同的作用。

如何利用食品的这两种不同的功能。

食药同源,食药同用,食药同效。

健康得到保障,疾病得到根除。

妙手回春。

中医悬壶济世之真功夫也。

现代营养学应该说不应该是单纯的现代营养学,现代营养学应该是属于当代科学家总结前人的研究,并当作探索营养规律性的真理展示,批除商业利益的操控和误导,不管是现代和东方都没有偏见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