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_刘少治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哈11井区为例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哈11井区为例刘星旺;张保涛;祁才吉;马刚;王宏亮;刘策【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4(021)003【摘要】哈拉哈塘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油气资源被发现,但也出现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油田哈11井区为例,对其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哈11井区分为哈11和哈12共2个缝洞带,哈11缝洞带整体上出油,钻井成功率高,高产井较多,而哈12缝洞带钻井成功率较低,低产井和水井所占比例较大.对研究区的断层、构造、地层、流体性质变化特征以及储层类型等分析表明,其油气成藏受断层、构造位置和储层类型控制.虽然哈11和哈12缝洞带具有相似的构造、地层和流体性质变化特征,油气相态均为未饱和油藏;但哈11缝洞带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早—中加里东期大型走滑断层及其伴生小型断层,而哈12缝洞带主要受控于北东向早—中加里东期大型走滑断层及其伴生小型断层,且构造位置和储层类型也对油气具有控制作用.【总页数】4页(P24-27)【作者】刘星旺;张保涛;祁才吉;马刚;王宏亮;刘策【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1;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东西两侧海相稠油地球化学特征:以LG7井和DH1-6-9井稠油为例 [J], 廖泽文;张绿惠;杨楚鹏;张海祖;王铜山;卢玉红2.塔里木盆地深层走滑断层分段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以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走滑断层为例 [J], MA Debo;WU Guanghui;ZHU Yongfeng;TAO Xiaowan;CHEN Lixin;LI Pengfei;YUAN Miao;MENG Guangren3.断溶体油气藏成因、成藏及油气富集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奥陶系为例 [J], 丁志文; 史涛; 左超; 李阳; 汪如军; 陈方方; 阳建平; 朱忠谦; 杨志敏; 孙晓辉; 鲜波; 李二鹏4.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J], 孙崇浩;朱光有;郑多明;赵宽志;胡方杰5.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复杂油气藏特征及其成藏机制 [J], 朱光有;刘星旺;朱永峰;苏劲;王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田军【摘要】自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立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库车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和台盆区碎屑岩3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勘探成果,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28.8×108t当量,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建成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30年勘探实践中,对前陆区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台盆区碎屑岩油气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库车坳陷、台盆区和西南坳陷三大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油气藏模式.塔里木盆地剩余勘探潜力大,下一步要继续精细勘探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塔北隆起西部碎屑岩、塔北—满西奥陶系一间房组,发现落实规模储量;要加大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台盆区奥陶系深层、寒武系盐下,西南坳陷山前等领域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实现接替领域的战略突破.【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勘探潜力;勘探方向【作者】田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盆地面积56×104km2,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1-2],按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四隆五坳9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8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
盆地内自下而上发育元古界—新生界,最大厚度超过10 000 m,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
自1950年中苏合作协议签订开始至1984年35年期间,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经历了“五上五下”的曲折历程,发现了依奇克里克、柯克亚和雅克拉3个油气田,对盆地地质结构、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有了初步认识。
1985年南疆石油勘探公司成立,该公司于1987—1989年在轮南低凸起中生界、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和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先后获得重大突破,拉开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序幕。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志留系上倾尖灭圈闭油气成藏

个 鼻 凸 构 造 。后 者 是 在该 区 发现 的可 能 具 有 类 似 含 油 特 征 的 一 种 新 的 圈 闭类 型 。 关 键 词 : 气 圈闭 ; 留系 ; 河 油 田 ; 里 木 盆地 油 志 塔 塔
中 图分 类 号 : l 2 3 TE 2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r s r o r we e c n l d d 2 t p s o a d t n p i i c u r p e i ti i ra n t e r g o :a eev i r o c u e . y e f s n s o e u d p p n h o t t a x s n S l i n i h e i n u )
塔 里 木 盆 地 塔 河地 区 志 留 系上 倾 尖灭 圈 闭油气 成 藏
郭 倩 蒲 仁 海 杨 林。 孙 国峰 朱 李 , 宪 波 , , , , 楚
(. 家大 陆 动力 学 重点 实验 室 , 北 大 学 地 质 学 系 , 安 70 6 ; 1国 西 西 1 0 9
2 中 国 石 化 西北 油 田 分 公 司研 究 院 , 鲁 木 齐 . 乌 801) 3 0 1
olfo i o h nc n o miy n e f c t e r o f r us a d iu in; h n e t e o ii tl r m an i lw s n t e u o f r t it ra e bewe n Ca b ni o n S l ra e e c h rg n sil e i s ds u so .Ba e n c r ic s in s d o o e,lg i g a d s imi a a。t e d t o g n n es c d t h ae,t co i n r p f a u e f t e W e lS1 - e t nc a d ta e t r s o h l 2 2 1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是重要的油气资源区。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是该地区的主要油气
田之一,其油气运移过程十分重要。
志留系古油藏主要位于塔中-塔北地区的塔河和塔西地区。
该
地区的层序主要由嵌套的古河道和湖泊沉积构成,以及具有一定的海相沉积。
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主要在两个阶段中发生:第一阶段是成岩作用,第二阶段是过程成藏。
在成岩作用阶段,岩石发生压实、水化作用和热化学作用,使岩石中的有机质发生热裂解,产生的烃类物质逸出岩石并在孔隙、裂缝等处聚集形成初级油气。
在这一阶段中,热流分布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因素,热流较高的地区,油气运移速度也较快。
同时,岩相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物性的岩石可以促进油气运移。
在过程成藏阶段,初级油气会随着区域地质变化,如构造变形和地表侵蚀,发生迁移并最终被聚集在古构造中,形成成熟的油气田。
这一阶段中,区域地质构造是影响油气运移的关键因素。
当界面构造发生位移时,油气就会被迁移至新的聚集区域,形成新的油气聚集带。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
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热流分布、
岩相结构、孔隙度、地质构造等。
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

关于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塔中地区位于中国塔里木盆地北缘,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区。
在这一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志留系地层是石油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目标层系,对其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也对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志留系地层在塔中地区主要发育了从下至上的志留系地层包括马五段、马四段、马三段和马二段。
在这些地层中,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成为了地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这些地层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地层的沉积特征,揭示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为进一步的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塔中地区的志留系地层中,研究者们对其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志留系地层在塔中地区主要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其中碎屑岩主要发育于陆相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海相地区。
通过对这些岩相的研究,可以揭示古地貌和古气候的特征,为识别储层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研究者们在志留系地层中还开展了层序地层的研究。
通过对地层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层的沉积演化和地层内部的空间变化规律,为研究沉积环境和预测油气藏的储集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进行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
野外地质调查和野外取样是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地层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取样,可以获取地层的详细信息,为后续的实验分析提供了样品支持。
研究者还采用了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地质力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通过对地层的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储集条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c b nac r a o c umu ai n. lis u c n lisa e d na i a c lto Mu t・o r e a d mu t—tg y m c c umu ai n e l rs r or mo i c to d lt lto — a y e e v i d f ain a ae r i n
维普资讯
-
5 天热气肚
20 0 7年 1 2月
第2 8卷
第 6期
OL& e Se O O Y I A E L G
文 章 编 号 :2 3—9 8 2 0 )6— 6 3—1 05 95(07 0 0 9 0
塔 里木 盆 地 大 中型 油 气 田成 控 因素 与展 布 规 律
Absr c T o ma in a d diti ut n o i a d g sp o si h rm sn i o l ae d c nr l d by t a t: he fr t n srb i foln a o l n t eTa i Ba i sc mp i td a o tol o o c n e ma y f co s T e diti ut n o o r e r c sa d t e rt e a v l to e e i e h l e d srb to fol n a t r . h srb i fs u c o k n h i r le ou i n d tr n st e p a iti u in o i o h m m n n a f l s whl e c l n e i n s a e e v i— a o k c mb nai o to etc d srbu i a d g e d , i x e e tr go a e s a d r s r orc p r c o i t n c nr lt e v ria iti t n s i e l l n o h l o o i a a . re a d sa l n e t d p e h g s a d p lo lp s wi o g t r e e o me t h soy. d fol nd g s La g n tb e i h r e a o ih i l n ae so e t l n —e h m d v lp n itr a n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成藏体系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刘克奇;刘玉魁;敬兵;杨喜峰【摘要】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有效的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塔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的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均为分离状,都属于三位成藏体系,但前者的油气来源单一(单源),后者的油气来源多样(多源),故两者分别被称之为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和塔中晚古生代多源三位成藏体系.烃类流体主要来源于塔中北斜坡烃源岩,烃类流体沿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层侧向运移,再沿断裂向上运移,分别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提供油气.【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4(025)006【总页数】4页(P599-602)【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油气成藏;分析【作者】刘克奇;刘玉魁;敬兵;杨喜峰【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94;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新木采油厂地质所,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塔中低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北与满加尔凹陷、南与塘古孜巴斯凹陷、西与巴楚低凸起、东与塔东低凸起相接。
东西长约300 km,南北宽约160 km,面积约4.8×104km2(图1)。
它分为塔中Ⅰ号断裂构造带、塔中北坡及中央断垒带三个构造单元。
塔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了缺失侏罗系和大面积缺失震旦系外,寒武系至古-新近系均有分布。
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奥陶统以白云岩为主,中上奥陶统在塔中Ⅰ号断裂南北两侧岩性存在显著差异,断裂以南发育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以北则发育盆地相的砂泥岩建造。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探讨

东河砂岩一起成为未来塔里木勘探的热点领域
1 沉积 与 分 布 特 征
天山构造域演化历史 的多阶段 性和复杂性_ , 3 J 导致了塔里木陆块 内部盆地叠合 的复杂性 . 留纪 志
在天山构造域 的地层发育是非史密斯层序 壳向准噶尔微陆块 、 中天 山微陆块俯冲形成包容
志留系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 目的层系 之一.0 4 20 年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志 留系在沙 17 1 井 中途测试获可动正常原油 , 实了塔河南盐下也存 证 在碎屑岩勘探层系以及发现未经破坏的古油藏 的可 能性 .94年塔 中 l 井志留系获工业油流 , 19 l 实现 了 该盆地志留系油气勘探的突破_ ,0 2 1 2 0 年塔 中 l7 J l 井在志留系获得百吨以上 的高产油流 , 上交探 明石 油地质储量 3 3 0 t因此 , 留系的勘探潜力及 0 ×1 , 志 其石油地质意义再次引起 了石油勘探家的关注 . 同 时, 在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油藏的发现 , 使得在盆地 范围内寻找两个层系中有利的储层发育带和油气藏 成为除碳酸盐岩储层外 又一重要勘探方向. 里木 塔 盆地志留系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和塔 中地区 目 2. 前, 塔中钻遇志留系的井有 11口, 中 4 0 其 4口有沥 青显示 , 3 4口有荧光级以上显示 . 在塔 中地 区, 5 有 口 井获得工业油气流, 5口井获得低产油气流 , 显示 了良好的油气勘探前 景. 随着塔里木 油气勘探的深 入以及勘探技术的提高, 留系的油气潜力将会与 志
下而上分为 4 个岩性段 , 下砂岩段是盆地 内著名的沥青砂分布层位 , 构成三套储盖组合 . 志留系具
有近源聚集油气的优越条件 、 良好的储集岩发育背景、 多种 圈闭类型和 多期成藏的特征 . 志留系油 气勘探 的主 攻领域 应在 轮 南地 区、 哈拉哈 塘 周缘地 区、 河 油田 南部 、 雀 河斜坡 、 中隆起 北斜 环 塔 孔 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发育四套储盖组合,油 气 藏 类 型 主 要 有 构 造 油 气 藏、地 层 遮 挡 油 气 藏、构 造 - 岩 性 油 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四种;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构造演化、沉积储层 及 保 存 条 件;综 合 构 造、沉 积 演 化 及 储层和已知油气藏分析认为塔里木志留系有三种潜在的油气藏类型:地层超覆 岩 性 油 气 藏、不 整 合 遮 挡 油 气 藏、沥 青 砂 遮 挡 油 气 藏 ,并 指 出 了 下 步 有 利 勘 探 方 向 。 关 键 词 :塔 里 木 盆 地 ;志 留 系 ;储 盖 组 合 ;油 气 藏 ;主 控 因 素 ;勘 探 方 向 中 图 分 类 号 :TE112.31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为一套陆源滨浅海相碎 屑岩沉积,分布十 分 广 泛,在 满 加 尔 凹 陷、阿 瓦 提 凹 陷及其周缘和柯坪地区均有钻遇(图 1)。塔 里 木 盆
地志留系残存厚度 变 化 较 大,在 北 部 坳 陷 满 加 尔 凹 陷东部地层厚度最大,可达1 500 m 以上,阿瓦提凹 陷最厚 也 在 1 000 m 以 上,其 他 地 区 厚 度 通 常 在 几 十 到 数 百 米 不 等 ,总 体 上 具 有 西 薄 东 厚 的 特 点 。
上封闭能力盖层,具 有 很 好 的 封 堵 油 气 的 能 力。 而 塔北志留系顶部不整合面之上石炭系角砾岩段和白 垩系泥岩段也具有很好的封盖能力。 2.3 储 盖 组 合 特 征
上述四套泥岩与下伏砂岩构成了四套区域分布 的储盖组合:柯坪塔 格 组 下 段 泥 岩 与 奥 陶 系 铁 热 克 阿瓦提组砂岩;志留 系 顶 不 整 合 面 之 上 石 炭 系 角 砾 岩段和白垩系泥岩段 灰 色 泥 岩 与 柯 坪 塔 格 组 上 3 亚 段 砂 岩;塔 塔 埃 尔 塔 格 组 下 段 红 色 泥 岩 段 与 柯 坪塔格组上1亚段砂岩。志留系的油气勘探主要围 绕着这四套储盖组合展开。
塔 里 木 板 块 在 志 留 纪 为 克 拉 通 内 坳 陷 ,具 有 “两
图 1 塔 里 木 盆 地 志 留 系 分 布 范 围
隆 夹 一 坳 ”的 地 貌 格 局 。 志 留 系 逐 层 向 隆 起 区 超 覆 , 志留纪末的早海西 运 动 使 隆 起 进 一 步 发 展,致 使 志 留系普遍遭受剥蚀,由北向南剥蚀量逐渐减小 。 [1-2] 志 留 系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柯 坪 塔 格 组 、塔 塔 埃 尔 塔 格 组、依木干他乌 组。 柯 坪 塔 格 组 底 部 陆 棚 暗 色 泥 岩 主 要 分 布 在 塔 北 及 柯 坪 地 区 ,向 塔 中 地 区 超 覆 尖 灭 , 在塔东地区相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柯坪塔格组 上部在塔北和柯坪 地 区 为 滨 岸 相,在 塔 中 以 潮 坪 相
为主夹滨岸相。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主要分布在柯 坪、塔北和塔中地 区,向 塔 东 相 变 成 潮 坪 相 砂 泥 岩; 塔塔埃尔塔格组上段以潮坪相为主。依木干他乌组 以红色泥岩为主,广泛 分 布 在 柯 坪 - 巴 楚 - 塔 中 西 部一带,为潮上泥坪沉积 。 [3]
收 稿 日 期 :2012-11-14 作者简介:刘少治,高级工 程 师,1968 年 生,1992 年 毕 业 于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专 业 ,现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综 合 研 究 工 作 。
刘少治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5·
2 储盖组合特征
2.1 储 层 特 征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柯坪
塔格组上段,柯坪塔 格 组 上 段 砂 体 累 计 最 大 厚 度 可 达 60~130 m。 塔 北 地 区 为 滨 岸 相 砂 体 ,塔 中 、巴 楚 地 区 为 潮 坪 相 形 成 的 砂 坪 及 潮 汐 水 道 砂 体[4],而 塔 东地区则发育三角洲砂体。塔东地区主要是岩屑砂 岩 ,向 西 至 塔 中 、塔 北 及 柯 坪 地 区 砂 岩 中 石 英 含 量 有 所 增 加 ,成 分 成 熟 度 变 高 。 砂 体 纵 向 上 叠 置 ,横 向 上 连片。由于沥青对 储 集 层 的 破 坏 作 用,现 今 志 留 系 有效储集空间以残 余 粒 间 孔、次 生 溶 蚀 孔 和 裂 缝 为 主,孔 隙 喉 道 细 - 中。 石 英 岩 屑 砂 岩 孔 隙 度 一 般 12.6% ~16.0%,渗 透 率 一 般 为 (100~1 000)× 10-3 μm2,属中孔中渗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塔中北 斜 坡 及 塔 北 地 区 ;而 岩 屑 砂 岩 的 孔 渗 性 能 差 ,孔 隙 度 为 6%~12%,渗透率仅为(0.2~16)×10-3 μm2,该 类 储集层主要分布 在 塔 东 地 区。 一 般 来 说,碎 屑 岩 有 效储 集 层 (孔 隙 度 大 于 9%,渗 透 率 大 于 2×10-3 μm2)保 存 条 件 是 埋 藏 深 度 小 于 4 500 m,碳 酸 盐 胶 结物含量小于10%[5]。因 此,英 南、维 马 构 造 带、志 留系沉积前古隆起及陆相与海相环境的过渡带可能 存在较好储集层。 2.2 盖 层 特 征
·6·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2013年 第2期
图2 塔中地区 L5340地震剖面
喜 山 期 ,中 上 奥 陶 统 生 油 岩 开 始 成 熟 ,志 留 系 又 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藏期。新近纪的构造运动主要 表现在对塔北隆起 的 油 气 藏 进 行 了 破 坏 和 调 整 (油 气 藏 可 能 由 北 向 南 调 整 ),对 塔 中 的 影 响 较 小 。 3.2 优 质 储 层 分 布 控 制 油 气 的 横 向 连 片
志留系柯坪塔格 组 下 段 (暗 色 泥 岩 段)、柯 坪 塔 格组上2亚段(灰 色 泥 岩 段)、塔 塔 埃 尔 塔 格 组 下 段 (红 色 泥 岩 段 )及 塔 北 志 留 系 顶 部 不 整 合 面 之 上 石 炭 系角砾岩段和白垩系泥岩段具有较好的封盖条件。 暗色泥岩段主要分布于塔北及满 加 尔 地 区,厚 约 60 ~160.5 m。泥岩具 有 岩 性 纯、含 砂 量 低、泥 岩 厚 度 大的特点,如英买2井及草湖1 井均超过 100 m,总 孔 隙 度 在 20% 以 下 ,有 效 孔 隙 度 小 于 1% ,其 突 破 压 力值 较 高,即 使 Ⅱ 类 盖 层,其 突 破 压 力 也 多 在 10 MPa以上,Ⅰ类 盖 层 中 可 高 达 25 MPa以 上 。 [1] 灰 色泥岩段在阿瓦提凹陷和草湖凹陷发育浅海陆棚沉 积 ,在 塔 中 地 区 发 育 潮 坪 相 潮 上 带 泥 质 沉 积 ,泥 岩 单 层 厚 度 大 ,单 层 最 大 厚 度 可 达 60 m,泥 地 比 值 高 ,最 高可达80%。 红 色 泥 岩 段 是 一 套 分 布 稳 定 的 区 域 盖层,塔中地区志留 系 已 发 现 的 沥 青 砂 岩 和 其 他 油 气显示段几乎全部分布在红色泥岩段之下。该段以 棕、棕褐色泥岩为 主,夹 薄 层 浅 灰 色 粉 砂 质 泥 岩,塔 中 地 区 厚 29~109 m,向 北 有 增 厚 的 趋 势 ,泥 岩 突 破 压 力 为15~25 MPa(饱 和 水 )。 综 合 评 价 表 明 ,红 色 泥岩段封闭性指数大部分地区大 于 10,属 于 中 等 以
受沉 积 相 带 的 控 制,储 层 的 岩 石 学 类 型 及 储 层 物性有很大的差别,好 的 储 层 主 要 为 前 滨 微 相 的 石 英砂岩(塔北的英买 和 哈 得 18C 地 区)、中 上 临 滨 的 细砂岩;潮坪相的 潮 汐 水 道、砂 坪、砂 坝 细 砂 岩 及 辫 状河三角洲前缘相的细砂岩。这些砂岩储层可达到 Ⅳa(孔 隙 度 5% ~10%;渗 透 率 (1~10)×10-3 μm2)以上级别,尤其前滨石 英 砂 岩 及 潮 汐 水 道 和 砂 坪等储层 可 达 到 Ⅱa(孔 隙 度 15% ~25%;渗 透 率 (50~500)×10-3 μm2)~Ⅲa(孔隙度10%~15%; 渗透率(10~50)×10-3 μm2)。
二叠纪末(晚海 西 期)为 现 存 油 藏 主 要 成 藏 期。 塔 中 局 部 逆 冲 推 覆 ,再 次 形 成 构 造 圈 闭 。 一 方 面 ,在 塔 中 、阿 满 过 渡 带 ,重 新 活 动 的 断 裂 再 次 沟 通 了 寒 武 系 源 岩 ,上 奥 陶 系 源 岩 也 进 入 成 熟 期 ,再 次 形 成 志 留 系 油 藏 ;另 一 方 面 ,晚 加 里 东 ~ 早 海 西 期 保 存 下 来 的 原生油气藏也遭受 破 坏 调 整,部 分 油 气 运 移 至 石 炭 系有利圈闭。
志留系主要发育海相碎屑岩及辫状河三角洲沉 积 ,在 平 面 上 满 加 尔 凹 陷 南 部 的 满 南 地 区 、东 部 的 满 东地区及北部的草湖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 积 ,其 余 的 广 大 区 域 发 育 海 相 碎 屑 岩 沉 积 ,海 相 碎 屑 岩 沉 积 相 主 要 以 滨 岸 相 、潮 坪 相 和 浅 海 陆 棚 相 为 主 , 滨岸相自塔中和塔北两大隆起向盆地内依次发育前 滨 、中 上 临 滨 和 中 下 临 滨 三 种 亚 相 ;潮 坪 相 由 两 大 古 隆向盆地方向依次 发 育 潮 上 带、潮 间 带 和 潮 下 带 三 种亚相。纵向上柯坪塔格组下段和上4亚段主要发 育滨岸相沉积,而柯萍 塔 格 组 上 1~3 亚 段、塔 塔 埃 尔塔格组及依木干他乌组主要为潮坪相沉积。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2013年3月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27卷 第2期
文 章 编 号 :1673-8217(2013)02-0004-0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刘 少 治 ,孙 国 忠 ,熊 冉
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志 留 系 油 气 成 藏 影 响 因 素 众 多 ,其 中 构 造 演 化 、 沉积储层、保存条件 等 因 素 对 志 留 系 油 气 成 藏 起 主 要控制作用。 3.1 构 造 运 动 对 油 气 成 藏 和 破 坏 起 主 导 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