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做学问,不以是否有用来评判梁启超家学渊源极深,对于这个长子,在劝学上用的功夫着实不少。
梁思成写信,问做学问有用无用,梁启超以唐朝的诗人李白、杜甫和名相姚崇、宋璟为例,告诉梁思成“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人人各有所长,做学问的人与做官的人,只要都竭尽全力发光发热,给社会做点贡献,就都是有用的。
而对于梁思成这种看起来急于求成的心态,梁启超也给予了驳斥,他在信里写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把准了年轻人做学问心态的症结,那就是短时间内急于有所收获,长期来看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他语重心长的告诫,或许可以让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己的学问。
在梁启超看来,在学校中求学,最重要的是学规矩,“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
”当然,这里的规矩并不只是学校的规则,而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务求循规蹈矩,而不是投机取巧。
“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因此,做学问不怕出不了彩,怕的是基础不牢、根基不稳,花拳绣腿、弄巧成拙。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再次翻开了书架上那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梁启超家书》,细致地通读全书,感悟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亦师亦友的伟大父爱,以及“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
《梁启超家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们的上百封书信。
家书见证了出身封建社会、饱受传统文化影响,并且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他,以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在朝代更迭、政党林立的乱世纷争中,始终把救民于水火视为己任,在浊世之中保留单纯之心,不为权势所动,始终以文人自居,把读书和写作融入其生命和灵魂中去,并时常告诫子女们要独立坚强、通达强健,永不悲观、尽责尽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勇于担负起社会责任,常思回报社会之恩的坚守和热肠。
家书还闪现着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从未落下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挚爱而不溺爱,鼓励他们培养情趣,“在苦困危险之中把人格磨炼出来,求出快乐”,从子女们的学业、事业、爱情、婚姻、立身、处世,到生活细节、家庭财政支出、金钱的存储与流转、股票经营投资、利率变化与黄金走向等,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与他们共同探讨、亲切交谈,九个子女个个事业有成,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中国近代以来难以复制的家教传奇的慈父情怀与温情。
品读《梁启超家书》,让我对这位集政治家、思想家、学问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从历史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清末政治运动的倡导者、戊戌变法的发起人梁启超有了全新的认识。
透过一封封笔端饱含感情的书信,我读出了文字背后一个率真风趣、有血有肉的不一样的梁启超,读懂了一位发自内心疼爱子女,在孩子们面前既是父亲,又是导师和知心朋友,无论多忙,哪怕是繁务缠身,四处奔走,也要以“十二分热烈的爱”,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同远隔千山万水的儿女们“谈心”“抒怀”“交流”的慈父的感人情怀。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还读懂了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愿意花时间与子女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与自己的人生阅历、广博见识,不断地否定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用健康、趣味的人生观约束自己、指导自己,同时也影响和教育子女,对九个孩子因材施教,教导他们不要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用,要保持探求的精神和勇气,学有所成后报效祖国,人人发挥其个性特长,尽自己能力去做事以贡献于社会,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良苦用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
的家书是他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记录了他对家人的关怀和对时
事的思考,也是他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和教诲。
在阅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梁启超家书中透露出的家庭关爱和家风教育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在家书中对家人的关怀和爱护无微不至,他不
仅关心家人的生活起居,还时常给予他们思想上的指导和鼓励。
他
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家人,塑造了一种崇高的家庭氛围,这种家风
教育对于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梁启超家书中的思想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
启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他对家人的教诲和对时事的评论都充满着深刻的见解和睿智的思考,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启发了我对生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国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
超是一位爱国者,他对家人的教诲和对时事的评论都透露着对国家
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家人,也用自己的思想
和行动影响着社会,他的家书中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家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梁启超家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信集,它不仅让
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也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家国
情怀。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梁启超的思想和智慧,努力
践行家国情怀,也会将这种温情和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我们的
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家书-读梁启超家书感悟

我的家书-读《梁启超家书》有感“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从他写给子女的400多封家书中,可看到其魅力,他的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也感染了无数的后辈。
今天,我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家书的几段文字。
“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
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
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梁启超1927年至思顺书。
父亲常和我说,应该让我寒暑假都去爷爷家,这样便会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爷爷是贫农,不曾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的远见,更不曾有“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的宏伟志愿,寒来暑往,他们忙碌的,是身边的良田,膝下的儿女。
贫穷造就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德,对知识的渴望养成了父亲嗜书如命的习惯。
父亲说,读书丰富了他的世界,让他看到了农田猪草之外的远方,读书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终于不用为了省油灯而借着月光温习,他终于不用因为想看一本字典但买不起而抄了几天几夜不合眼。
大学是灯火通明的白炽灯,是随意遨游的浩瀚书海。
而我读书的时候,书桌上早有了各种各样的护眼灯,有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参考书,却耐不住通宵彻读的困意和寂寞。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1927年至孩子们书。
父亲常说,我不像他,因为我学习并不那么好,莫说全市第一,就是年纪第一也没有得过。
我不刻苦,常常偷看电视剧到深夜。
与母亲歇斯底里“怒其不争”的态度相反,父亲只会说“好好学习”,时刻说着“知识改变命运”,说着吃饱穿暖能读书的生活多么不容易。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的家书也是他智慧的结晶,是他对子女的教诲,也是他对世界的思考。
读完梁启超的家书,让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梁启超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子女的期许和教诲。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和追求,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要有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
”这些话语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父母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人,而这正是梁启超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期许。
梁启超的家书让我明白,父母的期望和教诲是出自对我们的深爱和关怀,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爱,努力成为他们所期望的人。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说,“要善待他人,要尊重他人,要关心社会,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话语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梁启超的家书告诉我们,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探求。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说,“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要有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
”这些话语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只有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时,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也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探求和追求,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让世界更加美好。
梁启超的家书读后感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的教诲,努力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人;我们应该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有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
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也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林颐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
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
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
”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家书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关于教育的读后感读完梁启超家书里有关教育的部分,那感觉就像是被一位超级智慧又超爱唠嗑的长辈给好好上了一课。
梁启超这人啊,那可是相当牛气哄哄的人物,可在家书里,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叔一样,给子女们分享自己的教育经。
首先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他的教育理念之开明。
在那个年代,很多家长都还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古板观念呢。
可梁启超不一样,他觉得男女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
你看,他对女儿们的教育就特别上心,鼓励她们学习各种知识,这在当时简直就是思想界的一股清流啊。
就好比在一潭沉闷的死水里,他硬生生地弄出了个欢快的小喷泉。
他教育孩子那可真是全方位的。
不是光盯着书本知识,什么品德啊、兴趣爱好啊,全都没落下。
他写信的时候就像个经验丰富的导游,给孩子们描绘一幅完整的人生成长画卷。
他告诉孩子们要有爱国心,这就像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伟大的种子,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而成长。
而且他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就像个美食家搭配菜肴一样,想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
他不强迫孩子去学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是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这一点我觉得太酷了,不像有些家长现在还在把自己的梦想硬塞给孩子,让孩子苦不堪言,就像硬要把一个方形的东西塞进圆形的洞里一样,怎么看怎么别扭。
我还发现梁启超特别善于鼓励孩子。
他的家书里满是对孩子们的赞美和肯定。
这就好比给孩子的心灵注入了强心剂啊。
孩子们读着这些家书,肯定觉得自己就像超级英雄一样被老爸信任着。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如果多一些这样的鼓励,说不定我早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呢。
现在很多家长老是批评孩子,就像拿着个放大镜专门找孩子的缺点,结果孩子越来越没自信,就像个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样。
再说说他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他就像个智慧的导师,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这就像是教孩子钓鱼,而不是直接给孩子鱼。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脑袋瓜肯定特别灵活,就像装上了最先进的处理器一样。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6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篇一《梁启超家书》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的家书集。
梁启超以清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为背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证,向子女们讲述了他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并给予他们宝贵的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迪,深感梁启超先生的智慧和胸怀。
首先,这本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差遣和工作为线索,通过家书的形式,向子女们讲述了他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关心。
他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讨论和对历史事件的剖析,让读者了解到他关心国家命运的初衷。
他对国家问题的深思熟虑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令人钦佩,使我对自己身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对家庭和个人的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透露了他作为家庭的成员时的一些困惑和挫折,也向子女们留下了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个人价值观培养的思考。
他强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子女们要珍惜家庭,关心和尊重家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
梁启超对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态度深刻而简洁,让我深感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个体发展的关注。
这使我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通过梁启超亲笔家书的形式,传递了他对子女们的关爱和教诲。
他在书中不仅仅是对社会、国家、家庭、个人进行了教育的探讨,更多的是以亲密的方式向子女们传达他的爱和温暖。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智慧,给予子女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困惑和挑战。
在这个浮躁和物质的时代,梁启超先生的家书教导我们在追求内心真善美的同时,要关心他人,抱有感恩之心。
这种爱与关怀超越了文字和教育的范畴,给予我启示与感悟。
总而言之,梁启超的《梁启超家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教育。
他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智慧,透过家书的形式,向子女们传达了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思考和关怀,既是对前人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又是对后代智慧的传递与凝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饱读读书,才华满腹。
在他的教育下,梁家子女个个成才,甚至于一门三院士,实在是难能可贵。
梁先生的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
而梁先生与他的子女聚少离多,交流多通过书信。
这些书信平易自然,充满对子女的关爱,体现着这位名人的另外一面。
或是因为梁先生的盛名,又或是因为梁先生教育的成功,梁启超家书成为中国的三大家书之一,备受推崇。
但是,家书就是家书,附加其上的诸多意义,恐怕梁先生下笔时是没想过的。
看这些家书时,只是觉得有趣,要说它有多吸引人,多发人深思,却真的没有。
家书当然是讲梁家的事,写得随意又有些琐碎,话题时常转换。
有的时候看得人云里雾里,因为实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就算看到金玉良言,也没有切肤之感。
可是梁先生与他的子女,不论写信还是看信,大概都是兴致勃勃。
因为他们是当事人,他们在关心同样的问题。
书信是寄托他们相思之情的最好载体,也是他们交流的最好平台。
这大概是这些书信最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写这些书信的时候,梁先生大概是最放松的。
梁先生在早年写给他大女儿梁思顺的信中提到了他在北京的政治活动。
在1912年11月1日的这封信当中,他这样写道:“一言蔽之,即日本报所谓人气集于一身者,诚不诬也。
盖上自总统府、国务院诸人,趋跄惟恐不及,下则全社会,举国若狂。
此十二日间,吾
一身实为北京之中心,各人皆环绕吾旁,如众星之拱北辰”。
在信中,梁先生这样得意,好像是在迫不及待的炫耀,自然得很。
大概世界上所有父亲都是希望儿女以他为荣的,所以梁先生才会在家书中这样表现。
虽然是写给自己孩子的信,梁先生却表现的赤诚。
他并不掩饰对自己孩子的思念,他在给大女儿的信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果你在这里就好了,我的心里就宽慰了。
他还会称他的小女儿“小乖乖”。
梁先生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强迫性的。
他更多的讲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提供他的人生经验,给他的孩子们做为参考。
每每孩子们出现问题时,他的信就会出现,提供帮助。
也许每当梁先生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就会将梁先生的信拿出来细细地翻一遍。
说真的,这实在是很让人很羡慕啊。
爱在心头口难开,但爱在笔端会不会更容易表达出来?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能像梁启超先生一样睿智,将一封家书写得内涵丰富。
但是这封家书只是属于家人的,可以时时翻看,这种幸福大概是共通的。
真的很想收到一封家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