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与结构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生化技术第九章 生物检测技术PPT教学课件

生化技术第九章 生物检测技术PPT教学课件

一 糖类的化学检测
糖类包括多糖、双糖、单糖 单糖和某些双糖具有游离羰基——还原糖 多糖和蔗糖等无还原性——非还原糖 糖类化学检测主要是利用游离羰基的还原
性质,与试剂(氧化剂)进行氧化还原反 应而进行测定的。 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最常用的试剂:斐林(Fehling)试剂
基本组成:A:CuSO4溶液 B: NaOH和酒石酸钾钠溶液
国家标准(参考标准)——本国制备, 用国际标样校合,北京药品与生物制品 研究所
实验室对照样品——本室制备,要与国 家标样、国际标样校合
1 生物效价测定
效价:指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 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
生物法:各类抗生素,维生素及氨基酸等生长 因子。
一个青霉素效价单位:能在50mL肉汤培养基 中完全抑制金色葡萄球菌发育的最小青霉素剂 量。
多糖或其他非还原糖需转化为还原糖后再滴定 如淀粉,可用酸解或酶解
操作要点
(1 )斐林试剂的标定
(a)标定预备试验
A、B各5mL+10mL水(250mL三角瓶中)摇匀, 加热至沸腾,+2D1%次甲基蓝溶液,用标准葡 萄糖液滴定至蓝色消失,耗标准葡萄糖液(0.1 %或0.2%)V1mL。 (b)标定
LD50
2 扩散法
利用扩散作用形成连续的浓度梯度,试验菌在 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内生长受阻,形成抑菌圈, 从抑菌圈直径测定抗生素效价。
用标准品作对照,选择在试验菌最适生长条件 下培养。
(1)纸片-平板法(纸碟法) (2)圆筒-平板法(管碟法、杯碟法) 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检测法 双层平板 标准曲线或计算得到样品效价
一个链霉素效价单位:能在1mL肉汤培养基中 完全抑制大肠杆菌发育的最小链霉素剂量。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ppt课件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ppt课件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 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
编辑版pppt
7
编辑版pppt
8
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doc
❖ 第二节 技术的构成要素和技术体系 ❖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 一、技术的构成
编辑版pppt
9
编辑版pppt
10
❖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
体验, 主要是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
❖ 技术作为合目的手段和人的行动,它表征了 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 技术作为人体器官的延长,它表征了生命的 存在之一的人的特征,并构成了人类进化的 现实;
❖ 技术作为文化,它表征了技术在社会实践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技术在 整个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编辑版pppt
4
❖ 技术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它表征了技术是 关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是设计、制造、 调整、运作各种人工事物和人工过程的知识、 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编辑版pppt
29
❖ 未来技术体系中的主导技术一般会认为是生 物技术。
❖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学过程、生物因素或 生物的特殊功能来实现物质生产的一门新兴 技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 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体系。技术 要素: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 信息控制技术。未来的主导技术就是材料技 术、能源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在生物工程上 达到内在的综合统一。
编辑版pppt
1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编辑版pppt
2
一、技术的本质
❖ 技术是什么?
❖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 关系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WENKU DESIGN
技术定义及内涵
技术是实现人类目的的手段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是构成 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技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关系
技术是劳动工具的延伸,是提高劳动对象利用率的手段,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
技术的内涵包括
技术自身发展规律
技术自身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规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结构 和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推动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 导作用
科学理论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随着科学 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对 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断加 强。
技术创新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前提,技术革命则是科学革命的延伸和拓展。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技术革命则为科学革命的验证和应用提供物质手段和实现途径。
技术发展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 本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产、生活等领域的 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技术不 断发展和进步。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修复技术保护自然环境
采用生物治理、生态工程等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
PART 06
总结:自然辩证法视角下 技术本质与结构认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技术本质
技术结构
技术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了解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技术问题,提 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共同协作完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

美国学者R·B·费希尔认为:“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为人类的生存和舒适提供物质对象,这些手段的总和就叫技术。

”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2、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实践范畴,回答“做什么”、“如何做”,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3、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不可预见,技术可以预见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能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三)、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理论内涵
科学技术的乘数作用乃至指数作用。
即: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发
挥其作用,它同三要素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 的关系。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加速效应。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概括:科学的定义—— NS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建制形成的关于 自然系统本质和规律的具有社会实践力量 的客观动态知识体系。 • 既是认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性质
(1)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属性 一般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尚未进入生产过程, 以知识形态反映着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表现为生产的 精神潜力。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学科结构:
★ 基础科学:传统六学科+生命和思维科学等。 ★ 技术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 信息科学、自动化科学、环境科学。 ★ 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交通技术、医疗技术、 商业技术等。 • 着重说明门类结构中各基本部分的组成情况,属二级结构。
二、科学技术的分类
1. 历史上的分类模式
• • • • 培根的“理性”模式——想象 、记忆 、理性 圣西门“现象论”模式 黑格尔“发展论”模式 恩格斯“运动形式论”模式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 科技分类的一般原则
• • • • • 客观性原则——即根据客观存在着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发展性原则——即根据事物演化顺序或科技发展进程进行 分类。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广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狭义:三大门类—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 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 十分深刻的,因为:
– 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 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 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 手段和方法。
• (3)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自主技术论或技术决定论
• 技术是社会中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观点看来, 技术一方面超越于社会,是一种自主性的存在, 超越道德与人类抉择;另一方面,技术是人类社 会生活的根底、基础与前提,以及我们未来生活 的最终决定者。
–社会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 技术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一种社会建构。在它 看来,社会价值最终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路 径。
“什么是技术”;“现代技术的本质”; “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
一、定义技术的基本方式
• (1)从技术与人的关系出发
–E.Kapp认为,技术是人体器官的投影,技术 制品是人的体外器官,它们是人的自然器官 的模仿与延伸。 –A.Gehlen认为,技术是客观化的人类器官, 技术具有三种功能:
• 技术补偿人体器官的缺陷。人体器官不足以应付 恶劣的生存环境,以技术补不足。 • 技术强化已有器官。锤子、斧头;望远镜、显微 镜。 • 技术替代器官。轮子替代我们的腿。
• (2)从技术与生产、经济的关系出发
–技术是企业乃至地区和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 源,它可以改变竞争态势和产业结构,是经 济竞争乃至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力量。 –在这里,技术或者被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的劳 动手段,或者被理解为体现在工艺制造程序 和产品设计上的专有知识与信息。 –技术具化在人、原料、设备、程序、物理过 程中,而关键技术却以隐含的形式存在。 (tacit knowledge)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科 学 造 假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005年8月3日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报导,韩国首尔大 学教授黄禹锡教授带着世界第 一只克隆狗正式露面。
2005年12月23日韩克隆之父 被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
---韩国国耻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内涵: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积性。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1、目的和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 变革客观世界,解决做什么,
什么
怎么做
2、活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 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3、形态
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
论的知识形态
态,
4、评价标准
一元性:真理性
④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 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一大特征。
⑤主体际性(交流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要接受不 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讨论、交流。科学本身 没有阶级性。
⑥生产力属性——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 要技术的中间环节。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3)伪科学
①什么是伪科学
打着科学的旗号,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 方法宣称为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
日本物理学会2006年3月在爱媛大学、松山大学召开的第 六十一次物理学会年的主题为“伪科学”的研讨会:
“伪科学”不是指位于科学与潜科学之间的微妙活动,而是 指尽管其在科学上的错误(乃至无意义)已经明确无疑,却仍 然在表面上假装科学进行的活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 结合的产物。
2、技术是主体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 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3、技术自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 过程;
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 平的标志。
2020/12/10
7
技术具有二重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 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 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 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2020/12/10
6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 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 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分为“活技术”和 “死技术”。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 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
2020/12/10
11
不同形态技术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
相关性与独立性 互补性与主导性 自稳性与变异性
2020/12/10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 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 革天然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 中,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2020/12/10
8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回答“做什 么"、“怎么做”。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可能, 而技术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即把可能变成现实。
2020/12/10
18
三种技术结构:
理论 经验 知识 知识
半经验 半理论
机器 机械性经验技能
实体型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类型
2020/12/10
19
技术结构的模式
结构相位Ⅰ
结构相位Ⅱ
经验型 技术结构
结构相位Ⅰ
经验型
技术结 构
实体型 技术结 构
经验型 实体型
技术结 技术结


知识型
技术结

结构相位Ⅲ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
3
18世纪末狄德罗把技 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 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体系。
但是随着机器和工业应用占据统治地位, 技能逐渐变为制造和利用机器的过程, 以至人们认为技术的定义就是工具、机 器和设备,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装置, 或者具有特殊生命的、有组织的以代替 人来完成并由确定的操作的装置。
2020/12/10
2020/12/10
二、技术的结构
1 .技术结构及其类型
技术结构: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验形 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 成的有机整体。
2020/12/10
17
在社会发展史上有三种类型的技术结构:
(1)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 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 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是农业社 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 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 史。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020/12/10
5
技术的本质: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 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 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必须面对一个客观的研究 对象,它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它以发现对象的“庐山真 面貌”为最高目标。而技术为人的目的服务,仍遵守事物 运动的法则和规律,技术创造物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人的目的。技术创造的东西是自然世界没有的,而科学 则在于发现存在的真谛。
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
究。科学中的创造,是发现了新的事物、新的属性或新的
运动,不是创造自然没有的对象物。技术在科学认识的基
础上,为人的需要而对现存自然物的改造,或以现存物为
基础,创造新对象。
2020/12/10
9
第二节 技术的构成和分类素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 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2020/12/10
20
二、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 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 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其中
技术要素(新)与技术结构(旧)的矛 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
技术结构(新)与社会物质基础(旧) 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
社会的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 到主体技术异位的时机和速度。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020/12/10
1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2020/12/10
2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为人类活 动的技能。
亚里士多德
“天有时,地有气, 材有美,工有巧,合 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
2020/12/10
中国古代泛指“百工”。很长时期里,人们把技术 看作是时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艺和配方。
(2)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 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 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 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3)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 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且以技 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 中占据主导地位。
火车、轮船…
技术体系的特征:
目的的社会性、
功能的整体性、
构成的层次性、
环境的制约性、
发展的连锁性。
2020/12/10
15
2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产业革命以来,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第一次技术体系:蒸汽动力 第二次技术体系:电力技术时代 第三次技术体系:微电子技术时代
2020/12/10
16
12
第三节 技术的体系和结构
一、技术的体系 二、技术的结构
2020/12/10
13
一、技术的体系
1 .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 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而 组成的系统。
2020/12/10
14
先导技术→主导技术或主导技术群+辅助技术
{ 如:纺织机械技术→蒸汽动力技术 采矿、冶炼、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