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
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
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
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
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
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
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
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
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
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
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
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
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
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
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
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
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
《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栾庆怡鲁迅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就最高。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
”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
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约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最精彩的篇章。
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更谈不到有什么自由爱情的生活。
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具有深刻观察力的蒲松龄不会不看到这一切,加上屡遭坎坷而终不得其志的生活经历,更激起了他的“孤愤”之情,所以,在当时文网遍布的恐怖时代,他仍以“曲笔”向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加以有力的抨击,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
追求婚姻自由,蔑视和反对封建礼教,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又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美丽少女,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爱笑和敢说私房话的特点,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
白秋练(《白秋练》)则是另一类女性,她在爱情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婴宁那样平坦顺当,而是屡遭坎坷挫折,她没有婴宁活泼爱笑的特点,却比婴宁更显得痴情和持重。
因她知书多才,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但三次求婚,均遭到慕父回绝。
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婚姻幸福的信心。
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慕生结为美满伉俪。
像婴宁、白秋练这样的女性,在书中还有不少篇幅,其中有的女性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塑造浅谈

赢天四古典魅力
万方数据
服进一步告诉她“非常爱花,爱何待言。”等到王子服 说出这是“夜共枕席”的夫妻之爱,她还是无所领会, 回说自己不惯与人睡。甚至还将这话告诉她老母。王 子服责怪她“背人语”不能告诉人,她竟回答说:“背 他人,岂能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脱脱的天真娇憨的少女的形 象。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在“三纲五常”的约束下,言 行无自由可言;封建礼教除了要求妇女“三从四德” 以外,甚至要求妇女“笑不露齿”,从婴宁日嬉笑不 已,甚至在表兄面前爬在树上“狂笑欲坠”;此外,她 在异性青年面前遗花于地;在花园中与男子大方共 语,从这些方面来看,她心目中哪里还有什么“男女 授受不亲’lt Jr4男女之大防”?总的来说,婴宁本质特性 就是处处表现出没有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天真纯洁 的少女本性。作者这样写婴宁的意图是为了突出她 蔑视世俗礼教,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热爱 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痛恨丑恶行为,婴宁爱花,婴宁 爱笑,花是自然的美,花则是人间的美,她身上,作者 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婴宁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虽然带 着理想的色彩,但却有巨大的反封建礼教的内涵和 现实意义。 连城是追求真正爱情的另一典型。其父“贫 之”,所以就注定了连城的私爱要遭到禁止。这是封 建社会对妇女“三从”的要求所规定的。然而连城敢 于藐视封建礼教,勇敢地“逢人辄称道”乔省,助其 攻读。至于后边乔生为连城治病不惜剜割心头肉 时。连城对乔生的爱情就更深了。尽管她在封建势 力的压迫下因势单力薄无法抗拒而被许配给王成 化,但她对乔生“矢诚自剖”。特别是与乔生一道经 历了冥间的曲折后,她变得更勇敢更坚强了。重生 前她主动“请先以魂报”,以实际行动来反抗封建礼 教的压迫。复活后首告其父道:“儿已委身乔郎矣, 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充分表现了连城 敢于反抗的思想性格。在连城这一形象身上,显示 着强烈的批判性。从封建礼教到不合理的婚姻制 度,从封建家长到封建统治者,都是作者批判的目 标。从而使得连城形象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此外,我 们还可以看到,连城的爱情表现了一种新的观 点——知己之爱。比起“一见钟情”,“郎才女貌”之 爱有着更进步的社会意义。可以说,这是连城这一 典型所具有的更新的意义。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小说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的短篇小说集之一,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它的作者蒲松龄对于女性的描写极为生动、准确,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哲学内涵。
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各异,其中既有温柔婉约、贤淑端庄的妻子,也有美丽聪明、机智灵活的女妖精。
同时,蒲松龄对于女性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命运和权力。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充斥着离经叛道被世俗禁锢的女性,她们被束缚着不能自由满足自己的性欲,而这就更加说明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力的缺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聪明顶”,这是一段极为经典的故事,说的是小青小柳的爱情故事。
小青和小柳虽然都是人,但是又分别在地府做的是妖精和幽灵。
尽管两个人已经相爱并且互补互济,但小青在地府的主管玉帝的命令下,必须回到地府去接受处罚。
小柳为了拯救小青,变成了一个聪明的头半夜,化身为医生,救了小青,并用着自己的身体为小青松紧带。
这是一个深刻的反封建社会,反性别歧视的故事,它反映了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困难和压迫。
其次,《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十分的丰富,在感情和智慧的表现上都有着不俗的水平。
而且在这个系列的故事中,物质不仅仅只是一个美丽的形象,还是一个开朗果敢、爽快积极的人物形象。
比如在《两小儿辩口》中,“布谷鸟聚茅巢”这个故事中,小女孩飞雀儿反映的恰恰是物质的意义,它们真正意义的追求是居住在安稳、干草村子里的温馨和快乐。
而物质本身也是丰富的,她们不仅拥有美丽的容颜,还有聪明的头脑和果决的决策能力。
这些都表明了尊重女性的价值和尊严,反映了女性在这个时代的独立和自主。
最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蒲松龄以独特的笔法描写女性对情爱、人生的理解,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在《玉荷花》的故事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鲁宾逊的“恋物癖”和君子的精神追求,深刻描绘了女性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蒲松龄先生在他的名篇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女性形象,然而这些女性又各有千秋,我们根据这些女性的性格特点将其划分为几类:反抗封建压迫的抗争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恪守封建道德的善良女性、追求幸福婚姻的聪慧勇敢女性等。
这些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体现出了女性角色丰富的性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就其中的部分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剖析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我们用这种眼光看聊斋中的女性,大体是不错的。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她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代表着争议和进步,代表着希望和生活,她们有勇气,有胆识,有思想,也有胸襟。
她们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勇敢捍卫爱情,执着地坚守爱情。
在社会生活中,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大放光芒,她们在跟恶势力斗争时,机智勇敢,谈笑间却敌兵;她们的处事才能、文才、治国才能也让庸碌的男人望尘莫及。
一、足智多谋的抗争女性社会黑暗,恶势力猖狂,即使堂堂五尺男儿有时也会一筹莫展,柔弱的聊斋女性却能在家庭和个人危难的关键时刻,以冷静的思考,果敢的行动,给恶势力致命一击,像复仇女神,让正义得到伸张。
《商三官》中刻画了一个依靠自己的智谋为父报仇的女性角色。
商三官已经订婚将要结婚时,父亲被恶霸杀害,哥哥向官府告状,一年多审不出结果。
夫家要求迎娶商三官,母亲答应了,商三官却对夫家人说:父亲尸骨未寒,你们就要求举行婚礼,难道你们没有父母吗?柔中带刚,有理、有力、有节,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夫家的要求。
接着,哥哥诉讼失败,打算把父亲的尸体留在家里做告状依据。
商三官认清了封建社会官府的黑暗和腐败,对哥哥说:父亲被杀的时候官府置之不理,我就已经看透了世间之事。
商三官说这番话时,已经胸有成竹,放弃了对官府的幻想,自己亲手给父亲报仇。
聊斋志异之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之女性形象分析(1)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由于几千年来长期的封建思想及其伦理道德的压迫束缚,使得广大妇女的人性被无端地扭曲,从而使广大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失去了原动力。
当时的社会现实倡导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制度,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地选择婚姻爱情。
尤其是被当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男权统治下更是缺乏这种自由的空间。
“在主持风化的道学家们的鼓吹下,这种观念已成为社会舆论。
女子要争取自由恋爱,争取婚姻自由,是被视为淫奔无耻,要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
”(1)因此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要做到真正意义上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总是有所追求的,其中包括对爱情的追求。
这是人性的自然追求,尤其是长期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在这方面更加强烈。
《聊斋志异》中,作者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类大胆冲破封建藩篱、积极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晚霞》、《瑞云》、《连城》、《白秋练》、《鸦头》、《胭脂》等篇章。
这些篇章中的女人公,有代表最下层女性形象的妓女,也有普通的女性形象。
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大胆积极地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们的身上既有那种属于女性独特的倔强,又有传统中的善良的品质。
她们每个人都是心灵美与形象美的兼备者。
晚霞、瑞云、鸦头等都是封建压迫下的妓女,她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对待命运的安排开始都采取隐忍苟活的态度,然而爱情一旦降临,她们便要奋起反抗。
爱情是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引线。
当晚霞第一次见到才艺超凡的阿端便“遥注之”,后来又“故遗珊瑚钗”给阿端作为爱情的信物。
在封建伦理道德强化的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女子如此大胆地去端详一个陌生男子已属违禁,加上主动示爱,就更说明了她积极大胆追求爱情的决心和反抗封建束缚的态度。
瑞云在鸨母逼迫破身接客时提出“价由母定,客则奴自择之”的条件,后来遇到贺生则大胆地对贺生说“能图一宵之聚否”。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领衔参与编写的四大短篇小说之一,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他们把鬼神仙怪和古怪医案纳入文学,成为后世文人学者的眷恋和研究的对象。
《聊斋志异》的主题中蕴伏着清代思想,也集中展示了清朝女性的形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权力、婚姻和多彩的女性角色。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支配婚姻权力。
例如,《蝴蝶夫人》一文中,钱老太爷被蝴蝶夫人所杀,她“一心想独守空闺,不受阻碍”。
在当时,家庭结构一般以父权支配,但是蝴蝶夫人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用野心占据了家庭权力,让丈夫的母亲无可奈何,男性的支配权被女性抢夺了。
另一方面,《阿珂姑娘》一文中,阿珂也成功用她聪明机智对抗了家庭传统而达成和其它女性一样,尽得自己期望婚姻的结果。
其次,《聊斋志异》还展示了传统婚姻模式:父权传统和女性不断被消弱。
如在《飞天大盗》、《紫金睡梦》等文章中,女主人公被父亲和母亲放荡,并未考虑女性的观点,只按照特定的传统和礼节安排婚礼,使女性的抉择被消弱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表明,女性在清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甚至不能被认可,而且即使是少数孤独的思想家,也不能完全改变社会的婚姻现象,女性仍然受到传统的制约与约束。
最后,《聊斋志异》透过多彩而复杂的女性角色带来更多丰富。
例如,在《胭脂仙》一文中,胭脂仙打破了传统历史上对女性的局限,大胆反抗男权,用自己的坚韧精神和聪慧魅力征服坏人,最终推翻传统的古代神话纪实,保证了女性最后的胜利;另外,在《封神榜》、《黄雀表》中出现的女性主角也展示出自信、耿直、不畏权势的特性,有力地体现了清代女性勇敢且任性的态度。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反映出一种努力、一种抗争和一种梦想,表达了他们在力图赢得自由之路上无限洒脱的憧憬。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消极的婚姻模式仍然是女性的枷锁,但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女性认可自我和毅力的变化,也会给后人们留下强有力的读者精神。
定稿谈《聊斋志异》中典型妇女形象

提纲中心论点:《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分论点: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以《连城》、《青梅》、《封三娘》为例分析之。
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以《红玉》、《娇娜》、《封三娘》、《细柳》、《鸦头》、《狐谐》分析之。
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以以《鸦头》、《细侯》、《婴宁》、《小翠》、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商三官》为例分析之。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以《梅女》、《寄生》等作品分析之。
第 1 页 共 8 页 1谈《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及其社会意义【摘要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笔者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本书妇女形象的特点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关键词关键词】】《聊斋志异》 形象 妇女 社会意义中国古典小说为了适应反映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适应多方面地展现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现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各种典通过各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一定阶级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千百年来闪耀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感染并吸引着每一位读者。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来志异,借谈狐说鬼来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举制度的弊端,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故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关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文关照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在这一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部分。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没有把女性仅仅限制于狭小的传统世俗观念,而是从人性展现,才能发挥,精神反抗等多方面的展现出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这当然与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浪漫主义及伤感思潮有关,也和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念密不可分。读者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对女性存在的人文主义观照,可以想见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怀面对他笔下可爱可叹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
3、反抗封建礼教,突破传统思想的女性。前文分别从人性和人智方面对蒲松龄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得出了蒲先生一改以前的文学乃至社会传统,将女子塑造成具有独立性质的“人”,从而对女性的智慧赞美和观照的结论。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性拥有绝对的主权,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女性没有人身自由,连她们的婚姻也由家长一手控制。这样的特殊环境,造成了女人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她虽是农家女但也渴望受到尊重,与良家子弟结合过上幸福生活。但这样的一个美好女性被世家子南三复的花言巧语蒙骗,他回家后就把诺言抛到脑后,很快和另一门当户对的大家女定亲。窦女怀孕东窗事发,父亲觉得败坏风俗把她赶出家门,万般无奈的她找到南家,恳求家仆替她传话,仆人怜悯她和孩子,找到主人传达窦女的哀求。没想到南三复竟百般推脱不肯出来,窦女的精神彻底被击垮了。 她在死前发出最愤怒的诅咒,就算化为厉鬼,也要报仇雪恨。后面的结局让成为鬼的窦女实现了复仇,南三复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窦女生前没有能力为不公平的命运讨还公道,蒲先生就让她变成女鬼实现了报仇的愿望,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然而读者们也会悲哀的发现,现实的禁锢如此巨大,庄重的复仇也只能在冥界实现。《侠女》写了一位突破传统名分观念,自己为幸福做主的女性。《侠女》中的侠客却一反常态,竟是位“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大家闺秀,她苟且偷生的目的就是为报父仇。她违反礼教程序,没有向父母禀告,更没有媒妁之言,有的只是重视顾生情谊,报答他的恩情。即使在现代社会,婚育问题也是及其慎重的,如果出现了问题,连父母亲戚也难免受人非议。但是读者看到的侠女,竟然只讲求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可以说是一位极具解放思想的女性。
如果我们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分为以下三类:
1、“不是凡间人,却有世间情”的女性。显而易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是以写人的手法写妖。《聊斋志异》中的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而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往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单一、简单乏味的瓶颈,塑造的更加具有人情味。《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人”的角度着手,即使本体还有妖怪的特性,但其温柔体贴,从而更具有女性气息,栩栩如生。蒲松龄先生用富于文采的笔墨作为媒介,拉近了虚幻中的鬼怪与现实读者之间的距离。对于这样具有人性化的美丽形象,通过作者饱含爱怜激赏之情的笔触,读者对她们愈加怜爱。《婴宁》中的婴宁爱笑,她让冷漠的封建社会多了点人情味儿,多了些许暖色。她俨然一个未涉世的婴儿,脸上总是挂着美丽的笑容。家里仆人偶有犯错,只要她在场一笑,马上令紧张气氛烟消云散。婴宁爱花如命,即使婚后也不改本性,一旦遇到珍奇花卉,哪怕变卖首饰也在所不惜。这时的婴宁是真与美的化身,她不受人间污浊,天真烂漫,犹如美玉无暇,令人怜爱不已。《莲香》一文中的女主人公拥有典型的女性味道。《莲香》大意是狐精莲香和女鬼李氏因情根深种,同时爱慕桑生的疏狂与静穆而主动趋献的故事。李氏因其 “阴气太盛”而使桑生病重危殆,她深感惭愧主动告别了桑生,但李氏的魂魄为情所隔,居然“尔日抑郁无聊,徒以身为异物,自觉形秽,别后愤不归幕,随风飘荡,每见生人则羡之,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偶至章家,见少女卧床上,未知遂能活也”,竟不自觉的借尸还魂。当她看见自己还魂后相貌丑陋,竟然不如做鬼时美,更觉得无颜再见桑生,“七日不食”,使得身体浮肿,消肿后 “皮尽脱”,从而“眉目颐颊,宛肖平生”,最后喜嫁桑生。莲香听说李氏的故事感叹不已,居然“我自乐死”,希望能够托生为女人,与桑生接着前世的情缘,最后也如愿以偿。一个女鬼为情所困,借尸还魂后依然对桑生念念不忘,一个狐精为续前缘,竟不惜自杀托生为女子,结局是圆满的,两人得其心愿。女性的情感竟然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令后世读者嗟叹不已。上面分析的两位女性不论是性情宛然,还是为情而死,她们都已经超出了妖精本身固有的含义,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她们虽然形体非人,却更得到了后人的敬重和喜爱。
2、才能、胆识不输于男儿的奇女子。古语云: “巾帼不让须眉。”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的这些女性,表面看似柔弱,但她们的才能胆识,足令庸碌的男子望尘莫及。其中一类女子虽容貌不善但是心灵美丽,以才德自居; 而另一类则成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彻底颠覆了男子为家中支柱的概念。下面就针对刚才谈到的两类女性进行形象分析,以便把女子的特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从而全面的看待其存在价值。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女子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存课题。亚圣孟子有言: “食色,性也”,美色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美丽的女子尚且“红颜薄命”,那容貌平平的女子恐怕就更是命薄如丝了。不过蒲松龄却写了一位高尚的丑女。《乔女》里面的乔女就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女性形象。她形体丑陋但心灵善良,老而贫的丈夫死后,拒绝了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没有美貌,身体也有残疾,不过她不以为耻,因为她自信有别人比不上的德行。当孟生暴卒后,她前往哭吊,看到孟家遭到侵凌,她又挺身而出,护理家业,抚育幼子,真是女中丈夫。虽然没有美貌,但依然用女性的德行挑起孟家的重担,这是对于只看重外表不重视内在的男子的提醒,也是对其心灵无价的肯定。封建时期男子承担家庭经济来源,特别是社会普遍重农抑商的偏见,使得男子经商遭受非议,女子经商更是大逆不道,可《黄英》中的黄英却把这样的世俗彻底颠覆。她是菊花精,喜欢种菊,并以卖菊致富。丈夫马子才没有能力但又放不下书生架子想办法维持生计。对于妻子经营菊花,他顾虑重重,觉得经商是末业劝她放弃,妻子却不受其言论影响,她认为,自食其力不是什么下贱之事,靠自己的经营维持生活反而比书呆子强。黄英用实际行动不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更是女性改变传统观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