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静女教案

合集下载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反映
礼仪之美
诗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 ,男女主角的交往遵循着一定的 礼仪规范,表达了尊重、谦恭等
美德。
家庭观念
通过男女主角对家庭的向往和期 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的重
视和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社会责任感
诗中男女主角不仅关注彼此的情 感,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体 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 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01
02
03
纯真爱情
诗中描绘了静女与男子之 间纯真无邪的爱情,表达 了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 纯洁的一面。
相互倾慕
通过男女主角的相互欣赏 和倾慕,展现了爱情中双 方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交 融。
忠贞不渝
诗中传递了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即使在困难和挫折 面前,也要坚守对爱情的 承诺和信念。
古今爱情观念的对比与反思
通过对比古代和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可以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价值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 式。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和审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礼 仪、道德和审美,诗歌创作也达 到了巅峰,《诗经》就是这一时
期的产物。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 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知识目标
了解《静女》的背景、作者及 作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静女的外貌、性格以及她与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
作品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静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4. 诗文背诵:(1)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要求背诵;(2)组织诗文背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3)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女》;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诗意解读;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诗文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诗文背诵: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教案标题:诗经二首教案 - 静女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静女》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请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宫廷,身边环绕着美丽的花园和宫殿。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有怎样的生活和情感?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首《静女》中的诗歌。

2. 背景介绍: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要素,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学生讨论:学生们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个情节、意象或者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拓展:1.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可以通过小组展示、班级讨论等形式进行。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总结: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达,总结他们对《静女》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可以思考这两首诗歌对他们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将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估:1. 学生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和个人表达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包括短文或者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1. 《诗经》中的《静女》两首诗歌的文本。

2. 相关的背景材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3. 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记录工具。

4. 学生写作作品的评估表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研究和鉴赏,拓宽他们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可以尝试将《静女》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和对比,培养他们的文学批判能力。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静女》,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静女》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静女》的字词解释。

2. 《诗经·静女》的文学特点及意义。

3. 品味《诗经·静女》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经·静女》的古文翻译。

2. 理解《诗经·静女》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静女》的字词、句式、文学特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经·静女》的内涵、意境等。

3.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经·静女》的韵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诗经·静女》:解释字词,翻译诗句,分析诗歌结构、意境等。

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诗经·静女》的内涵、主题及艺术特色。

4. 诵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诗经·静女》,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资料。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静女》,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诗经》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提出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经·静女》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静女》教案

高中语文《静女》教案

高中语文《静女》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静女》●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静女》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改写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艺术手法。

2. 体会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教学难点1. 掌握《静女》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教材2. 《诗经》相关注释和赏析资料●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静女》诗歌朗读音频●预习任务布置1. 阅读《静女》诗歌,理解大意。

2. 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知识。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播放《关雎》的演唱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诗经》中的爱情诗。

2. 提问学生:“爱情诗有哪些共同特点?”引出《静女》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 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内容分类、表现手法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 305 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 朗读《静女》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 逐句讲解《静女》的诗意和艺术手法。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二、教学新课(30分钟)(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相关文化常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第一篇:《静女》教案《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三、导入《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3.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参考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
1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六艺”(板书)“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静女》。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

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2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

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疏通字词
俟(si):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chíchú):亦作“踟躇”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美。

1.疏通字词
娈(luán):美好;
贻:赠送;
说怿(yuè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指代“彤管”;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提示学生:是见面前还是见面后的情景?)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3.“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1.疏通字词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2.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3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

七言诗
这位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隅。

姑娘姑娘躲哪里?让我心跳又着急。

这位姑娘有情意,送我漂亮红乐器。

姑娘姑娘多谢你,红红彤管表心意。

这位姑娘有心计,采来白茅寄心迹。

姑娘姑娘我懂了,你的深情我珍惜。

五言诗
静女人真美,约我会城隅。

故意躲起来,找得我心急。

静女人真好,送我红彤管。

彤管艳又美,让我好欢喜。

静女心真巧,送我白茅草。

情结茅草中,让我好珍惜。

附:板书设计:
《静女》
期望约会(赋)(细节描写)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比)(心理描写)美好的爱情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赞美恋人(兴)(心理描写)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