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采薇》全文;(2)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诗经·采薇》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采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采薇》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德;(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采薇》的诗意和韵味;2. 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2.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简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采薇》的原文、译文和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采薇》,了解诗歌大意;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阐述《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采薇》,感受诗歌韵味;(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和意象;(3)鼓励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阅读感悟;(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内涵;(3)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5. 创意写作(1)启发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3)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采 薇》教案优秀8篇

《采  薇》教案优秀8篇

《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生答: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

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师:偏旁?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生:-----师:“薇”是:野豌豆苗。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名篇《采薇》教案篇一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

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1学习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熟悉家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育同学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的力量,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熟悉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同学喜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育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的力量,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绽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沟通。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同学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终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索感悟《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觉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生背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经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妙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通假字(1)岁亦莫止()(2)彼尔维何()(3)维常之华()(4)猃狁孔棘()◆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象,用象骨装饰。

鱼,用鲨鱼皮制作。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今指道路。

)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

聘,问)(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

疚,痛苦。

来,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三)疏通文意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

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

《采薇》教案一等奖5篇

《采薇》教案一等奖5篇

《采薇》教案15【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的,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2024版诗经《采薇》原文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

2024版诗经《采薇》原文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的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体会诗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了解诗歌中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04
教学过程设计
输入 标题
02
01
04
03
思想内涵及价值意义
《采薇》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人类追求和平、厌恶战争的共同心声。
《采薇》作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价值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历史以及人类精神追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诗中也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警示人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诗中展现了士兵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士兵的同情和关怀。
03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诗经》的基本背景和《采薇》一诗的作者、创作背景。
理解《采薇》一诗中的意象、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背诵《采薇》一诗并默写全诗,了解诗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知识目标
提高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师范读Biblioteka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03
02
01
诵读环节
简要介绍《诗经》的时代背景和《采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时代背景介绍
对诗歌中的生僻字、难词进行解释,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和分享与《诗经》、《采薇》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经·采薇》的背景与价值1.1 《诗经》简介:时间、地域、内容、地位1.2 《采薇》篇目解析:主题、形式、意象1.3 《采薇》的艺术价值及影响第二章:《采薇》的文学特色2.1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2 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2.3 字词、句式、韵律的创新与运用第三章:《采薇》的伦理思想3.1 孝道观念:父母、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3.2 君臣之道:忠诚、尽职、劝谏3.3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和睦相处第四章:《采薇》中的人物形象4.1 主人公形象:品质、情感、命运4.2 辅助人物形象:角色、特点、作用4.3 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第五章:《采薇》的现代意义5.1 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5.2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与反思5.3 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本章节内容主要围绕《诗经·采薇》的背景、文学特色、伦理思想、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意义展开,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六章:《采薇》的词句解读6.1 关键词句的含义解析6.2 生僻字词的解读6.3 诗句的翻译与赏析第七章:课堂互动环节——诗词朗诵7.1 选取适合朗诵的段落7.2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把握节奏7.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展示,互相评价第八章:课堂讨论——关于《采薇》的感悟8.1 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对《采薇》的感悟8.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8.3 总结讨论成果,提炼《采薇》的核心价值观第九章:《采薇》相关的艺术创作9.1 介绍《采薇》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表现9.2 邀请艺术家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解9.3 学生创作练习:以《采薇》为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采薇》的特点和价值10.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诗经》和古典诗词的了解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这五个章节主要侧重于《诗经·采薇》的词句解读、课堂互动、讨论、艺术创作以及课程总结与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 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 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 fēi)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岁亦莫止莫,同“暮”。

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

这里指年底。

不遑启居遑,空闲。

靡室靡家靡,无,不。

否定词。

启,跪,通“跽”。

靡使归聘聘,问候。

忧心孔疚孔,很,非常。

疚,痛苦。

我行不来来,回家。

彼尔维何彼,那。

尔,通“ ”。

花盛开的样子。

维棠之华华,同“花”。

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

彼路斯何路,同“辂”,大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牡,雄性。

牝,雌性。

这里指公马。

业业,高大的样子。

一月三捷三,虚数词,指多次。

捷,胜利。

象弭鱼服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

服,盛箭的袋子。

狁孔棘棘,通“急”。

雨雪霏霏雨,下。

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采薇》(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

)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明确:第一层(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4—5):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 6 ):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

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

)第一层: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

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

“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

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明确: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

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

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

将士们劳累奔波。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明确:没有。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

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其:形容词词头。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爱:隐藏,遮掩。

见:出现。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彤管:红色的管箫。

管,也有人说是茅草。

有:形容词词头。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

归荑:赠送荑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

贻:赠送(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

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

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

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

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

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

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

以谁的角度写?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所写?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什么情感?互相倾心采用什么手法?“赋”3、分节对文本解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氓》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一次:彤管说怿女美外在美第二次:荑草洵美且异内涵美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延伸: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天真活泼、调皮可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娴静、美好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搔首踟蹰憨厚、可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倾慕、赞美洵美且异真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