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

(完整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

(完整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以诗经知识复习导入)学生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成。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2)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3)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明确:《诗经》。

《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传说是由孔子编订的。

《诗经》还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前三者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经作品。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借助注释,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穿插解释“爱”“见”“说”、“女”“归”“匪”、“女”的通假情况,勾画一下)姝.(shū)俟.(sì)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踟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我彤管炜.(wěi)说怿.(yuè yì)女.(rǔ)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匪.(fēi)女.(rǔ)之为美2.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初读诗歌,自由发言,不求完整,但求发表观点)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静女》和《采薇》都是《诗经》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欢迎阅读了解。

第一课时:诗经·静女【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二、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三、《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教案一:《静女》主题:表达女性内心的安静与宁静目标:1. 理解《静女》的基本意境和感情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韵律与音乐感的欣赏能力。

3. 掌握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感情的基本技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放映适当的图片或音乐,营造出宁静、静谧的氛围。

2. 初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诗中的“静女”指的是什么样的女子?她们有什么特点?b. 诗中有哪些用词描绘了宁静、安详的氛围?c. 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4. 分享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一起展示诗歌解读。

5. 辅助阅读:教师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体验《静女》带来的音乐感。

6.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静女》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内心感情的诗歌。

7. 集体朗读: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集体朗读。

8. 总结反思: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教案二:《采薇》主题:歌咏自然的美丽与生机目标:1. 理解《采薇》的基本意境和描绘方式。

2. 增强学生对于自然界美丽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一些描述自然景色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景色。

2. 初读:请学生自主阅读《采薇》。

3. 分析学习: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描绘方式,并引导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b. 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c. 诗中有没有什么象征性的意象或隐喻?4. 分享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并进行诗歌解读的展示。

5.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自然景色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诗歌。

6. 朗读交流: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课堂朗读。

7. 总结反思: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教案标题:诗经二首教案 - 静女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静女》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请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宫廷,身边环绕着美丽的花园和宫殿。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有怎样的生活和情感?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首《静女》中的诗歌。

2. 背景介绍: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要素,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学生讨论:学生们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个情节、意象或者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拓展:1.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可以通过小组展示、班级讨论等形式进行。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总结: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达,总结他们对《静女》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可以思考这两首诗歌对他们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将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估:1. 学生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和个人表达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包括短文或者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1. 《诗经》中的《静女》两首诗歌的文本。

2. 相关的背景材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3. 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记录工具。

4. 学生写作作品的评估表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研究和鉴赏,拓宽他们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可以尝试将《静女》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和对比,培养他们的文学批判能力。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理解《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静女》和《采薇》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2.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静女》和《采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朗读法:让学生朗读《静女》和《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静女》(20分钟)教师讲解《静女》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3. 分组讨论《静女》的词汇和句式(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静女》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讲解《采薇》(20分钟)教师讲解《采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5. 分组讨论《采薇》的词汇和句式(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采薇》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朗读《静女》和《采薇》(15分钟)让学生朗读《静女》和《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静女》和《采薇》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学生能够掌握《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表达;4.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价值,提高文学素养。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章节名称:第一章《静女采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采薇》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静女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静女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 《静女采薇》的诗意理解和背诵。

2. 《诗经》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静女采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诗经》相关资料。

3. 《静女采薇》全文打印。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静女采薇》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讲解《静女采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分析《静女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静女其姝”、“采薇采薇”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静女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静女采薇》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静女采薇》的理解和记忆。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静女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薇亦作止”、“曰归曰归”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三、拓展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诗经》中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经》的多样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经》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静女采薇》的诗意和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诗经》的美丽。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 采薇》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 采薇》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采薇》教学设计 (一)一、教材分析《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的《《诗经》首:静女采薇》是一首传统经典唐音诗。

通过这首诗,可让学生感受到横吹竖吹的优美韵律,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二、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熟记反反复复的句子,理解其寓意2.要求学生能进行韵律演唱,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追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歌选材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播放《采薇》音乐,让学生听一遍,感受音乐情感的悠扬,慢慢启发学生精神上的感受与理解,同时将学生带入诗歌的世界。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与理解。

老师指出,这首音乐是对《诗经》中一首叫《静女采薇》的描述,关于这首诗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它的精髓。

2.学习韵律特点让学生轮流念出《静女采薇》中的每一个字,分析其音韵格式、捉蟋蟀不能没蛐蟮、降价不减品质;然后找出每一句诗中的韵尾、句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句子的内在联想和情感象征。

3.理解诗歌意义学生一起阅读《静女采薇》的原文,然后将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含义。

学生再回顾整首诗的原文,发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而每一个诗句的意象是什么,如何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4.欣赏与评析环节引导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欣赏和评述,其他学生则跟读或欣赏,进行互动交流;最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1)这首诗歌中最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什么?(2)这首诗歌有什么具体的情感、思想、象征表达?(3)这首诗歌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哪些?四、教学评估1.检查学生吟唱的韵律离不离谱,是否准确。

2.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欣赏和评析的程度水平,看学生有无分辨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句法特点。

3.教学结束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习作,并指导学生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些有关《诗经》的真实故事和文化背景,以追求对中华文化经典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静女》word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静女》word公开课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文本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 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2. 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听——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青青子衿》,这首歌中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是久等不见恋人来,恋人的“青青子衿”、“青青子佩”这些衣饰都让女子思念不已,最后直呼“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出自我国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学习了一些《诗经》中的名篇,关于《诗经》的小常识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老师先来考一考同学们。

二、知——了解《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从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的诗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4.这些诗歌是按体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分“风”“雅”“颂”三部分。

5.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几种?————赋、比、兴《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

《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多,《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熟读课文,掌握字词和节拍1.录音范读,结合注释积累字词。

2.集体朗读。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3.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指正。

4.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男子 赴约会1.男子形象 (1)“搔首踟蹰”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描写?这一描写非常传神,其传神之处在哪里? 明确:细节描写;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搔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提问:那么究竟是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要求同学们思考,相机总结给出答案。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但是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2、用“赋”,围绕对女子的爱悦,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六、写作特点
1、通过人、情、物的巧妙结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之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
2、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七、作业
诵读《静女》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本课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两首诗歌
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静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诗的第一段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家觉得这个“搔首踟蹰”的少年时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一下(急性子,单纯朴实、诚实)
那位“爱而不见”的姑娘呢?(调皮、害羞、美丽热情)
四、总结
《静女》通过描写男女幽会的场景,以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娘甜蜜的爱情,表现了男子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五、表现手法
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表现手法。
以上就是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大家要记住。而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静女》。
二、朗读诗歌
1、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请一两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老师带领全班齐读,并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
三、分析诗歌
1、提问:读完这首诗歌,大家觉得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歌?
一说王者采诗。指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太师: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即借“雎鸠”来引出心仪的“窈窕淑女”。
提问:大家都知道彤管肯定比荑草要珍贵的多,但为什么小伙子收到荑草比收到彤管更高兴呢?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二段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段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静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பைடு நூலகம்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静女》
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思考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请同学回答,老师知道总结:
第一段写“我”赴约不见,搔首踟躇。
第二段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段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4、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与学生一起分析每一段的内容。
第一段写“我”赴约不见,搔首踟躇。
一、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