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前段时间,我有幸前往苏州博物馆参观,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古城区,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古典与现代融合,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文明的璀璨辉煌之中。

首先吸引我的是博物馆内的藏品。

苏州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不乏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青铜器、陶瓷、玉器等各类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艺术风貌,更是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和传承。

在博物馆内,我看到了许多著名的文物,比如《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我深感自豪和敬畏。

除了文物,苏州博物馆还有丰富的展览内容。

在我参观的时候,正好有一场关于苏州园林的特展,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园林文物和图片资料。

通过这次展览,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州园林的历史、特点和价值,对苏州园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讲座、讲解、书画展等,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机会。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特别感受到了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用心。

博物馆内的陈列设计非常精美,每一件文物都有详细的介绍和解说,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价值。

同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热情周到,他们耐心地为我们解答问题,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整个参观过程非常愉快,让我对苏州博物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对苏州这座古老城市有了更多的情感。

苏州博物馆作为苏州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为苏州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相信,苏州博物馆会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带来文化的魅力和精神的享受。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苏州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参观,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加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苏州博物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的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让更多的人受益。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选多篇)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选多篇)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通过看《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我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

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

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

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

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物馆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

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

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

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

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

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很好的彰显。

让我们懂得啦,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选15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篇1夏天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热辣辣地烤着大地,我在家里热得有些受不了,虽然已经赤了上身,但是汗珠还是一颗一颗地冒出来,弄得身上滑溜溜的,像一条小泥鳅。

爸爸看到了我的样子,神神秘秘地对我说:“阳阳,我们去一个既能长知识又能乘凉的好地方吧!”我好奇地问了爸爸,他告诉我:“那就是最近十分火热的活动-参观苏州博物馆。

”我和爸爸穿了对付夏日的武装,去了苏州博物馆,还未到博物馆,远远望去只见那里人山人海,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进入博物馆。

过了一段时间,一排排黑白相间的现代化建筑群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们进了博物馆。

我们最先来到了“夏日无上清凉,雪景绘画展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绘画挂在了墙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踏雪访友的雪景画。

画上的大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雪,松树压弯了枝头,偶尔有白雪在往下掉落,一位大官骑着马,穿过小桥,去山上的好友那里游玩。

看着看着,心中仿佛感到了阵阵清凉,那雪画得细腻的像真的一样,松树仿佛在风中摇晃,白雪莎莎地掉落,马儿好像在跑动,如此形象逼真的图画仿佛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看着这样的画心中想起了自己以前学画的情景,真是相差甚远。

过了画展馆,一路上还看了许多的展品,有各种时代的瓷器,有各种民族的风俗,有战争时期的武器,有现代建筑的假山,小桥,流水,有夏日乘凉的紫藤园,还有一个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精致的展品,真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篇2因老师的要求我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在去之前我就了解到苏州博物馆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也因此知道了贝聿铭原来是苏州人,所以我对苏州博物馆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想能够早点亲眼见到这位建筑大师的作品。

苏州博物馆是个造型独特的建筑。

走进苏州博物馆,我不禁为其设计之高深而赞叹:苏州建筑的乞丐依旧,粉墙、黛瓦、灰砖、花窗等元素处处可见,但没有古旧陈旧之气。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以上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以上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以上我最近去了苏州博物馆参观,并受到了许多与中国艺术,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启示。

在我逛过馆藏的不同展览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山海经:美术馆藏文物展”,展示了一系列山海经中提到的生物和神话,展示了中国古老文化和神话的精髓。

在展馆中,我们看到展品以极其精美的方式呈现。

画面呈现了大量神话生物的细节和活力。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大型铜装置,展出了以神话生物的腿和蹄为灵感,缔造了巨大的城壁。

这个展馆还展示了国家宝藏中,涵盖了朝代间汇聚的精品。

我最喜欢的展品是福建省宁德贡品华表,这是一个细致的钟表,结合了当时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

这不仅仅只是一件展品,更是一个传递文化,表现智慧和技能的存在。

在探索文化和艺术的过程中,我发现山海经展品向观众展示了神话中的想象。

尽管这些生物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但是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些处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钦佩,鼓舞和鼓励着我们更加信仰中华文明。

展品中的图案,花纹,和颜色都是源自中国文化传承。

在这一页历史中,我真正体会到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这这些珍贵的展品背后都隐藏着并行的故事和象征意义。

这个展览向广大观众展示的不仅是一代艺术家对于神话文化的恭敬,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思想的铸造。

在这些传承下的文化之中不仅仅要尊重过去,更要学习到我们何时何地该用这些价值和思想去崭新的一天!苏州博物馆的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刻的展品,别致的细节,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背后藏着的意义,让我倍感欣喜。

展品包容了中国文化传承下的艺术,历史,信仰和哲学等众多元素,真正地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美感。

总结来说,苏州博物馆的展览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记录人类历史的场所。

通过这些展品的展示,我们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我推荐所有人在有机会时去参观这个展览,由于这是一个远离日常生活的新一步,也能有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达成和历史的沉淀。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300字左右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300字左右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300字左右
近日,本人有幸到苏州博物馆参观,深感惊叹和感动。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展览非常精致,展品也非常有代表性,且各展厅主题分明,布局整齐。

对苏州历史、文化、经济、美术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其中《苏州市志》、《园林志》、《平江画派》等,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苏州的文化底蕴。

其次,展品的陈列方式非常有特色,色彩、设计都非常美轮美奂,让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些文物的背后故事和价值。

比如,展厅内通过电影展示的“市井派”、著名画家叶少华的作
品以及柿子村的金曲等都非常精彩,让我沉浸其中忘却时间。

观展过程中,我更是被苏州博物馆提供的多媒体展示所引入,通过VR技术,则让我仿佛置身于文物背后的深层空间之中,近距离感受到其美丽的细节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最后,参观苏州博物馆让我受益匪浅,对苏州及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激发了我探索更多文化的动力。

正如博物馆中所说,文物来源于生活,也指导着生活,让我们认识到文物能够指引我们发现、探索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苏州博物馆的参观给了我难以忘怀的经历和体验,让我对苏州和中国文化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谨以此文向苏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致以敬意和感谢,也希望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感受到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024年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2024年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2024年苏州博物馆观后感,____字首先,我要感谢苏州博物馆给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参观机会。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苏州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来到苏州博物馆,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州的历史和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荣幸。

进入苏州博物馆的大门,我就感受到了它的庄重和古朴。

大门两旁的石狮子栩栩如生,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博物馆的文化瑰宝。

进入大厅,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巨大的明代木雕与清代瓷器陈列在大厅的中央,展示着苏州的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物,让我彻底地感受到了苏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接着,我参观了苏州博物馆的第一展区——苏州古代文化展。

在这个展区,我领略到了苏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的独特魅力。

展区里陈列的各种文物,如吴文化的代表性古籍、明清时期的历代进士题名碑、传世家谱等,无一不展现了苏州在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

特别是对我来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苏州园林模型的展示。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致的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在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中,我通过仿真的园林模型,深入地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这些苏州园林所融合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和诗词文化,让我对苏州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苏州博物馆的第二展区,我参观了苏州近现代历史展。

这个展区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苏州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展区里陈列的历史文物,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同志们的实物、改革开放初期苏州的经济成就等,让我对苏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尤其是苏州近现代名人纪念馆的展示,使我对苏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这些名人们,以他们的杰出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苏州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故事,让我对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展区,苏州博物馆还有其他一些让人惊叹的展览和文物。

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那感觉就像是在历史与艺术的奇妙世界里来了一场惊喜之旅。

一走进苏州博物馆,就被它那独特的建筑风格给惊艳到了。

贝聿铭大师果然是大师啊,这现代几何与江南水乡韵味的完美结合,就像一个时尚的江南美人儿,既有传统的典雅,又带着现代的灵动。

那白墙灰瓦的线条简洁又利落,在阳光下投射出的影子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馆内的布局也很巧妙,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就像在走迷宫一样,但是每转一个弯都会有新的惊喜等着你。

我看到那些精美的文物时,就像打开了一个个装满宝藏的小盒子。

有小巧玲珑的玉器,那雕工细致得不得了,感觉玉上的小动物都像是要活过来了一样。

还有那些古朴的瓷器,每一件的色彩和纹路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站在那儿看一个青花瓷瓶,就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工匠是怎样精心绘制这上面的图案的,他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某个瞬间会被瓶身上的一朵小花的形状给难住,然后又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个超美的设计呢?从苏州博物馆出来,走进园林博物馆就像一脚跨进了一个放大版的江南园林。

这里把园林的精髓都给提炼出来展示了。

一进门就看到那些园林模型,那叫一个精致啊。

我就像个巨人在俯瞰着一个个微缩的园林世界,看着那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的布局,心里想着以前的人可真会享受生活。

在园林博物馆里,了解到很多关于园林造景的小秘密。

比如说借景这个手法,就像是园林设计师的魔法一样。

把远处的山啊、水啊巧妙地“借”到园林里来,让园子看起来又大又有层次感。

还有那些回廊,曲曲折折的,走在上面感觉自己像是古代的文人雅士,随时都能吟诗作对。

我在想啊,要是我住在这样的园林里,每天早上起来,听着鸟儿叫,看着满院子的花草树木,那心情得多美啊,估计连写日记都会变得特别有诗意。

总的来说,这一趟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之行,就像是上了一堂超级有趣的历史、艺术和文化融合的课。

不仅让我看到了好多美的东西,还让我对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观后感去完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我就像被拉进了一场穿越古今的奇妙之旅。

一、苏州博物馆。

刚到苏州博物馆,那建筑就给我一种“哇塞”的感觉。

贝聿铭大师真的是太牛了,他把现代建筑和传统苏州元素结合得那叫一个完美。

白墙灰瓦,简洁又大气,就像一个穿着素净衣裳的江南美人,低调却充满韵味。

走进馆内,光线从各个巧妙的角落透进来,像是给展品精心打造的舞台灯光。

那些文物,每一件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窗口。

看那些精美的瓷器,细腻的笔触绘制出各种图案,感觉古人的审美简直绝了。

还有那些青铜器,虽然锈迹斑斑,但却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就好像在默默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一个玉雕前站了好久,那玉被雕刻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每一根毛发都好像是工匠精心梳理过的,简直就是把一块石头变成了有生命的精灵。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能看到、摸到的东西,仿佛伸手就能和古人握个手似的。

二、园林博物馆。

从苏州博物馆出来,一头就扎进了园林博物馆。

这就像是从现代的艺术殿堂走进了古代江南园林的梦境。

一进门,就被那缩小版的园林模型吸引住了。

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一应俱全。

我就像个巨人在窥视着小人国里的精美园林。

那些园林里的布局可讲究了,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的。

比如说那假山,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其实每一块石头的摆放都有它的道理,有的像狮子,有的像云朵,感觉就像大自然被浓缩在了一个小院子里。

走到展示园林建筑构件的地方,那些雕着花的门窗可把我迷住了。

那细致的雕花,就像一个个微观世界。

有花鸟鱼虫,还有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感觉一扇窗就是一个故事集。

我就想象着以前住在园林里的人,每天透过这些雕花的窗户看外面的风景,那日子过得多有诗意啊。

还有那园林里四季的展示,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枫叶似火,冬天白雪皑皑。

虽然是模拟的场景,但我都能感受到每个季节园林不同的美。

在这里,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苏州园林是世界闻名的,那可不仅仅是一堆建筑和花草的组合,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把自然和人文完美融合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

在2012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

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

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

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

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

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

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

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39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 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

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根据苏州博物馆的指引与导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映衬,十分和谐。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
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我们看到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独特的屋面形态,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的屋顶之立体几何形框体和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以及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创新的园艺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林有机结合。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

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

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

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

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

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

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

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

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

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

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

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
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

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

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我所见到的苏州博物馆,还印证了世界建筑设计界对贝老先生的赞评:“多变的设计和他不变的中国心,浓浓的家乡情”。

那就是---周庄双桥, 运河远帆;吴依软语,苏州评弹;碧螺春茶,苏绣承传;贝氏寄情,锦秀江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